【廣州聖心教堂】廣州聖心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的神秘與魅力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的建造淵源與建築特色

背景故事

19世紀中葉,英美在廣州的勢力不斷增長。明稽章主教,一位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法國會士,深感法國在廣州的影響力不足。他向法皇拿破崙三世建議,利用興建教堂和傳教活動擴展法國在華的影響力,以彌補貿易上的劣勢。拿破崙三世同意了明稽章的建議,並承諾提供個人資助和準許在法國募款。

選址與籌建

1858年,兩廣地區的教務獨立,交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管理。明稽章獲得教廷委任為首任宗座監牧。1861年,明稽章與兩廣總督勞崇光簽訂合約,取得兩廣總督行署基址,作為教堂用地。教堂的興建得到法國軍隊的支持。

廣州聖心教堂 Play

建造歷程

1863年,教堂地基奠基。興建過程困難重重,除了需要徵用民房土地,還面臨民眾的排斥和敵視,以及來自清廷的禁令。儘管明稽章的努力,但他未能在教堂建成前返回中國,於1886年病逝於巴黎。教堂最終在接任主教邵斯的帶領下於1888年竣工。

建築特色

教堂是一座以花崗石建造的哥德式建築。其特點包括:

廣州聖心教堂

  • 巍峨壯麗的雙尖石塔
  • 高聳的拱形穹窿和尖形肋骨
  • 合掌式的花窗格,由紅、黃、藍、綠等七彩玻璃鑲嵌
  • 平放的拉丁十字架造型

後期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教堂遭到日軍空襲,損失嚴重。1949年國民黨撤出廣州時炸毀海珠橋,再次對教堂造成損害。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被破壞,宗教文物被銷毀。文革後,教堂重新開放,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香港的淵源

教堂興建時使用的花崗巖材料來自香港牛頭角和茶果嶺的採石場,這兩處地方位於九龍。這些花崗巖通過船舶運至廣州加工,再用於教堂建造。

總結

石室聖心大教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精華的標誌性建築,見證了廣州天主教發展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建築特色和與香港的淵源,成為廣州城市景觀中的一顆閃耀明珠。

特點 描述
花崗巖建築 整座教堂由花崗岩石砌成,是全球僅有的4座全石結構哥德式教堂之一。
採石源自香港 教堂所需的花崗巖開採自香港牛頭角和茶果嶺,通過船舶運至廣州。
哥德式風格 教堂融合了哥德式建築的特點,如尖形肋骨拱形穹窿和合掌式花窗格。
中法結合 教堂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結合。
雙尖石塔 教堂正面是一對巍峨的雙尖石塔,是其標誌性特徵。
七彩玻璃 教堂的門窗鑲嵌着紅、黃、藍、綠等七彩玻璃,營造出獨特的宗教氛圍。
文物保護 石室聖心大教堂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國家級保護。

廣州聖心教堂:新哥德式建築傑作

廣州聖心教堂,又稱石室聖心大教堂,坐落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是一座壯觀的新哥德式教堂,堪稱建築傑作。

歷史沿革

廣州聖心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當時天主教廣州教區購買了一塊土地,用於建造一座教堂。教堂的設計由法國建築師 Gustave Eiffel 的學生 Stephan Emilien設計,於1888年奠基,並在1897年完工。

建築特色

廣州聖心教堂是一座三座式大教堂,呈拉丁十字形佈局。教堂正面寬約 30 米,高約 58 米,兩座尖塔高聳入雲。教堂採用新哥德式風格,具有以下特徵:

  • 尖拱形窗户
  • 肋狀拱頂
  • 飛扶壁
  • 精緻的雕刻
特徵 描述
尖拱形窗户 高聳尖鋭的窗户,營造出崇高的氛圍
肋狀拱頂 交叉的拱肋支撐著拱頂,形成輕盈通透的空間
飛扶壁 外部加固的拱形結構,增強教堂的穩定性
精緻的雕刻 裝飾有聖經故事和宗教人物的雕刻,增添教堂的藝術性

內部裝潢

教堂內部寬敞明亮,富麗堂皇。

  • 彩繪玻璃窗:教堂周圍的彩繪玻璃窗描繪了宗教場景,營造出神秘而莊嚴的氣氛。
  • 大理石祭壇:教堂中央的大理石祭壇雕刻精細,是舉行彌撒的主要場所。
  • 管風琴:教堂還配備了一座由法國建成的管風琴,為禮拜儀式增添了莊重的音樂氛圍。

社會影響

廣州聖心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也是廣州的一處重要地標。教堂見證了廣州的歷史變遷,並成為當地天主教徒的重要活動場所。教堂還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會和藝術展覽,豐富了廣州的文化生活。

保護與修復

廣州聖心教堂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翻新,以保護其歷史遺產。修復工程包括加固結構、修復彩繪玻璃窗和翻新大理石裝飾。

參觀資訊

資訊 細節
地址 廣州市荔灣區第十甫路口恩寧路45號
開放時間 每日 09:00-17:00
入場費 免費
交通 地鐵1號線公園前站,步行約5分鐘

結論

廣州聖心教堂是一座獨特的建築傑作,融合了新哥德式建築的精髓和廣州本土的文化特色。教堂不僅是天主教徒的聖地,也是廣州城市歷史和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伸閲讀…

石室聖心大教堂最新特色資訊,圖片,及評價

石室聖心大教堂- 廣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