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言流傳甚廣,民間將其奉為約定俗成之理,認為無後便是大不孝。然而,「無後」之涵義,實非僅止於無子嗣而已矣。
典故源流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於《孟子‧離婁上》,原為評議舜之婚事所言。相傳,舜帝父母性情不仁,致使舜帝難覓佳偶。不得已之下,舜乃自立娶妻。孟子於此評曰:「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孟子評舜
孟子雖有此言,其用意並非斥責舜帝不孝。相反,孟子認為舜帝德行高尚,實為盡孝之典範。舜帝自幼喪母,繼母刻薄歹毒。雖受家人百般陷害,舜帝仍竭力侍奉。後被趕出家門,四處謀生。其孝心不因外在艱難而稍減。
趙岐詮釋
東漢趙岐於《十三經注》中對「不孝有三」之説有更詳盡之詮釋:
不孝種類 | 説明 |
---|---|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 盲從父母,致使父母陷入不義 |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 父母年邁貧困,卻懶惰不仕,不養父母 |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 不娶妻生子,致使祖先祭祀中斷 |
不孝之大
三者之中,趙岐認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最大之不孝。蓋因繁衍後代,延續宗族香火,乃家族興旺之本。若不生育後代,則先祖之血脈便會斷絕。因此,無後成為古代社會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社會觀念之轉變
時代變遷,社會觀念逐漸轉變。昔日重男輕女之習俗已不復見,女性亦可傳宗接代。因此,現代社會對「無後」之觀念較為寬容。然而,傳承家族血脈,延續香火之信念,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所珍視之傳統美德。
不孝有三是哪三樣?
不孝有三是哪三樣?這個問題在中國古代流傳甚廣,指的是有三種行為會被認為是不孝。在《孟子·離婁章句上》中,孟子提出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説法,其中的「三」指的是:
不孝之罪 | 説明 |
---|---|
無後 | 不娶妻生子,斷絕家族血脈 |
不承重任 | 父母年老時不能盡孝養重任 |
身不善養 | 身體有疾病而不加調理,讓父母擔心 |
不孝的後果
不孝之罪在古代社會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輕則受到親友的譴責,重則會被官府治罪。在《禮記·喪服四制》中,就規定了不孝者的喪期為三個月,比一般的親屬喪期短得多。
不孝與現代社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孝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在現代社會,不孝不再侷限於上述的三種行為,而是擴展到了更廣泛的範圍,包括:
- 對父母缺乏尊重和愛護
- 不贍養父母
- 不關心父母的身體和精神健康
- 不尊從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 與父母斷絕關係
避免不孝
- 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
- 加強與父母的溝通交流
- 定期探望和關心父母
- 分擔家務和照顧父母
- 尊重父母的意見和建議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盡孝道,才能體現子女的感恩之心,維護家庭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