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眼鏡蛇與眼鏡王蛇:兩種致命的遠房親戚
概述
眼鏡蛇(學名:Naja atra),又稱中華眼鏡蛇,是一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南部、台灣和越南北部中低海拔地區的眼鏡蛇科毒蛇。眼鏡王蛇,俗稱過山烏,則是以食蛇著稱的眼鏡蛇科毒蛇,其屬名「Ophiophagus」即代表其食蛇習性,分佈範圍遍佈南亞至東南亞地區。
形態特徵


眼鏡蛇體型較小,長度通常在1-2.5公尺之間,身上具有細環紋,頸後有白色環紋。當遭遇到威脅時,眼鏡蛇會將前身抬高,展開頸部後方的皮摺形成眼鏡狀花紋,故而得名。眼鏡王蛇則體型龐大,長度可達2-6公尺,其體色變化多端,包括黃綠、橄欖綠或深褐色,頸項上有數條「V」形黃色斑紋,腹部呈淺黃色。
習性與棲息
眼鏡蛇主要棲息於山區、農墾地等環境,晝伏夜出。眼鏡王蛇則偏好居於森林、灌木叢等地區,具適應力強、行動敏捷的特點。兩者在受威脅時均會展示警戒姿態,將身體竪起、頸部皮摺展開,以嚇退敵人。
毒液與毒性
眼鏡蛇和眼鏡王蛇均為劇毒蛇,其毒性主要透過神經毒素作用於受害者的神經系統,導致呼吸困難或心跳減緩,嚴重時可能致命。眼鏡蛇一次攻擊可釋放約219毫克的毒液,LD50值為0.53mg/kg。眼鏡王蛇的毒液雖無固定釋放劑量,但威力更甚,甚至足以致死一隻成年大象。
後代照護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大多數蛇類,眼鏡王蛇具有後代照護習性。雌蛇產卵後會堆砌枯葉築巢,並在巢中守候數月,防止天敵入侵。幼蛇破殼後,雌蛇才會離開巢穴。
分類比較
特徵 | 眼鏡蛇 | 眼鏡王蛇 |
---|---|---|
學名 | Naja atra | Ophiophagus hannah |
體長 | 1-2.5公尺 | 2-6公尺 |
體色 | 細環紋、頸後白色環紋 | 黃綠、橄欖綠或深褐色,頸項有「V」形黃色斑紋 |
棲息地 | 山區、農墾地 | 森林、灌木叢 |
毒性 | 強烈 | 極強 |
後代照護 | 無 | 有 |
眼鏡蛇香港:令人毛骨悚然的本土蛇類
在香港喧囂的城市landschaft中,潛伏著一種令人膽戰心驚的爬蟲動物——眼鏡蛇。這種致命蛇類以其獨特的體徵和攻擊性行為而聞名,在香港的生態系統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外觀特徵
眼鏡蛇香港亞種(Naja atra sputatrix)以其頭部背面明顯的眼鏡形狀標記而得名。它們的身體修長且肌肉發達,平均長度約為 1.2-1.5 米。它們的鱗片光滑有光澤,通常呈黑色、棕色或橄欖色,背部有黃色或白色交叉條紋。
特徵 | 描述 |
---|---|
體長 | 1.2-1.5 米 |
頭部標記 | 眼鏡形狀 |
鱗片顏色 | 黑色、棕色或橄欖色 |
背部條紋 | 黃色或白色交叉條紋 |
分佈與棲息地
眼鏡蛇香港主要分佈於香港南部和東部地區,包括南丫島、蒲台島和新界東部地區。它們通常生活在樹林、灌木叢和草地等有隱蔽處的環境中。它們也可能出現在城市公園、花園和廢棄建築中。
行為與毒性
眼鏡蛇香港是一種警戒性很高的蛇類,當受到威脅時會採取攻擊性的姿態。它們會抬起頭部,張開頸部皮瓣,展示「眼鏡」形狀的標記。如果威脅持續,它們可能會發動攻擊,注射出高度毒性的神經毒液。
這種毒液主要攻擊神經系統,導致肌肉癱瘓和呼吸衰竭。被眼鏡蛇咬傷後,需要立即就醫,否則可能致命。
生態作用與威脅
眼鏡蛇香港是香港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老鼠、蜥蜴和鳥類等小動物為食。然而,隨著城市化和棲息地破壞的擴展,它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棲息地的喪失、道路殺傷和非法盜獵導致了眼鏡蛇香港種羣的下降。
為了保護這種標誌性的爬蟲動物,香港政府實施了保護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監控棲息地。教育和公共意識也是保護眼鏡蛇香港至關重要的因素。
預防措施
在香港地區遇到眼鏡蛇時,保持冷靜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非常重要:
眼鏡蛇香港是一種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蛇類,在香港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保護這種致命爬蟲動物對維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通過教育、棲息地保護和適當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共存並欣賞這令人敬畏卻又令人膽寒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