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時辰:古代計時單位
古代中國將一日夜依據十二地支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稱為「時辰」,等於現今的兩個小時。時辰依序為:


| 時辰 | 時間 |
|---|---|
| 子時 | 23點-1點 |
| 醜時 | 1點-3點 |
| 寅時 | 3點-5點 |
| 卯時 | 5點-7點 |
| 辰時 | 7點-9點 |
| 巳時 | 9點-11點 |
| 午時 | 11點-13點 |
| 未時 | 13點-15點 |
| 申時 | 15點-17點 |
| 酉時 | 17點-19點 |
| 戌時 | 19點-21點 |
| 亥時 | 21點-23點 |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
關於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尚不明確,有西周説、戰國説、漢朝説等説法。現時普遍認為出現於先秦時期,而漢朝則對各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初正計時
自宋朝後,出現了「初正計時」,將每個時辰再細分為「初」和「正」。例如,子時分為子初和子正,如此一來,一日便能劃分為二十四個「小時」區段。
時初和時正
時辰的初期為「時初」,而後期稱為「時正」。每個時辰等於八刻六分之二,時初在前四刻六分之一,時正則在後四刻六分之一。
一日的劃分
一日可分成二十四個小時,每個時辰可分成初和正。明清時期以後,西方計時法傳入,同樣分一天為二十四區段,因此翻譯為「小時」。
關於十二時辰制的起源的爭議
根據不同的文獻記載,學者曾提出多種十二時辰制的起源説:
説法 | 出處 | 年代 |
---|---|---|
西周説 | 不詳 | 西周時期 |
戰國説 | 《商君書》 | 戰國時期 |
漢朝説 | 見於《後漢書》 | 漢朝時期 |
先秦説 | 先秦文獻 | 先秦時期 |
未時是幾點?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換算
未時,是中國古代用來計時的一種方法。想知道未時是幾點,首先我們需要瞭解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的換算方式。
古代時辰與現代時間換算表
古代時辰 | 現代時間 |
---|---|
子時 | 23:00 – 01:00 |
醜時 | 01:00 – 03:00 |
寅時 | 03:00 – 05:00 |
卯時 | 05:00 – 07:00 |
辰時 | 07:00 – 09:00 |
巳時 | 09:00 – 11:00 |
午時 | 11:00 – 13:00 |
未時 | 13:00 – 15:00 |
申時 | 15:00 – 17:00 |
酉時 | 17:00 – 19:00 |
戌時 | 19:00 – 21:00 |
亥時 | 21:00 – 23:00 |
未時是幾點?
根據上表,我們可以得知未時對應的現代時間為 13:00 – 15:00,也就是下午 1 點到 3 點。因此,未時是下午 1 點。
- 農耕:農民通常在未時開始耕作,因為此時太陽正盛,氣温較高,適合勞作。
- 貿易:商人在未時開店營業,因為此時人流較多,有利於生意。
- 餐飲:人們習慣在未時吃午飯,因為此時已經接近正午, hunger 感覺強烈。
- 拜訪:拜訪親友通常在未時進行,因為此時比較空閒,可以好好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