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六】農曆六月六!玉帝開天門,免費補財補運一次補足

六月初六,農曆裡的洗曬節,習俗傳承不可忘

農曆六月初六,這個傳統節日有著許多不同面貌,既是「曬蟲節」,讓衣物免於發黴;也是「補運日」,祈求下半年好運連連;更是「回孃家節」,女兒回訪孃家團圓慶祝。

根據民間傳説,六月初六之所以定為「天眖節」,與大禹生日或天門開啟,賜福人世間的説法有關。北宋時期,宋真宗為緩和民眾不滿,遂於六月初六「天降聖旨」,定此日為「天眖節」。

農曆六月六 Play

時至今日,儘管許多傳統逐漸淡去,但六月初六仍然保留著祭祀天帝、曬衣避蠹等風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六月初六恰逢中伏,陽氣極盛,曬物防黴的效果將事倍功半。

農曆六月六

除了洗曬習俗,六月初六還有一項重要活動,稱為「伏羊節」。民間認為在炎熱的三伏天,進食羊肉有助體內發汗排濕,預防中暑等不適。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大環境下,六月初六也是出嫁女兒回孃家的固定時節,被稱為「回孃家節」。這項禮俗相傳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傳聞狐偃之女獲悉夫君欲為父復仇,遂於六月初六返家通風報信,促使父親化險為夷。

時光荏苒,六月初六的習俗雖有變化,但其傳遞出的祈福祝頌、團圓相聚的傳統文化精神,依然值得保留和傳承。

六月初六,傳統農曆節日,習俗解析如下:

習俗 描述
天門節/天貺節 祭祀天帝,祈求福祉
洗曬節/曬黴 適逢酷暑,晾曬衣物,祈求防黴
曬衣曬書 期冀書籍衣物延長壽命
替牲畜洗澡 預防牲畜皮膚疾病的發生
女兒回孃家 女子返鄉探望嫁前雙親
補運 於子時上香祈願,補強時運
替身的替語(閩南) 準備紙紮替身,求告天帝赦免災厄
龍眼乾的寓意(閩南) 食用米糕上的龍眼乾,祈求「圓」滿好福
伏羊節 食用「伏羊湯」,預防暑期「濕邪」(古名)
回孃家節(閩南) 因不便經常返家而選六六節日回鄉
初六三不做 意即於六六當天避免「打老婆」、「罵孩子」、「買東西」,據傳可保「人旺」「家業旺」

農曆六月六,傳統節慶之探討

農曆六月六,又稱「天貺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重要的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天貺節的起源

據傳,農曆六月六是天帝為獎勵辛勤的農民而設立的節日。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名為「天貺」的神仙,常在農曆六月六下凡人間,巡視田野,獎賞勤奮的農民,懲罰偷懶的農民。因此,六月六逐漸演變為農民祈求風調雨順、農作豐收的節日。

天貺節的習俗

天貺節各地風俗不盡相同,但一些主要的習俗包括:

習俗 説明
祭祀天貺 農民會準備豐盛的祭品,祭祀天貺,祈求五穀豐登。
賽龍舟 在一些地區,會舉行賽龍舟活動,以紀念屈原,祈求平安。
採艾草 人們會採集艾草,掛在門前或窗邊,驅逐蚊蟲,淨化環境。
吃麵條 許多地方有吃麵條的習俗,象徵長壽延年。
送扇子 人們會贈送扇子給親友,祈求涼爽消暑。

天貺節的意義

天貺節不僅是一個民間節日,同時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農業文化:天貺節是農民祈求豐收的節日,折射出中國人對農業的依賴和重視。
  • 孝道文化:賽龍舟紀念屈原,表達了人們對先賢的懷念和敬仰。
  • 驅邪祈福:採艾草、送扇子等習俗反映了人們祈求平安、消災避邪的美好願望。
  • 親情文化:通過吃麵條、送扇子等行為,表達了人們之間的親情和關懷。

結語

農曆六月六,又稱天貺節,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它祈求豐收,紀念先賢,驅邪祈福,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時至今日,天貺節習俗仍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閲讀…

六月初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消失的傳統節日農曆六月初六有哪些習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