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夜驚:兒童睡眠中的恐懼體驗
孩童於夜間睡眠中,常遭遇莫名的驚恐體驗,表現出尖叫、揮舞肢體,或眼神慌張的症狀,彷彿置身夢魘之中。然而,此種現象並非做惡夢,而是稱為「夜驚」。
夜驚成因與特徵
夜驚的成因與兒童大腦發育不成熟有關,睡眠中神經調節異常所致。孩童在夜驚發作時,會感到極度恐懼、慌亂,出現以下特徵:


- 尖叫、揮舞手腳
- 眼神恐懼、慌張,對周遭環境無反應
- 迷失方向感,不知身處何處
夜驚通常持續時間不長,少於10分鐘,但也有可能長達30~40分鐘。發作後,大多數孩童會再次陷入深度睡眠,對夜驚過程毫無記憶。
夜驚與惡夢的區別
夜驚與惡夢本質不同:
- 夜驚多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孩童通常不會做夢。
- 惡夢則發生於快速動眼期睡眠,且孩童會清晰記得夢境內容。
夜驚的誘發因素
除了大腦發育不成熟外,其他因素也可能誘發夜驚:
因素 | 描述 |
---|---|
睡眠規律紊亂 | 作息不規律或午睡時長不足 |
睡眠不足 | 夜間睡眠時數過短 |
過度興奮 | 就寢前過度玩樂或運動 |
壓力或創傷 | 孩童曾經歷暴力或不堪的回憶 |
預防與應對
預防夜驚可透過以下方法:
- 維持規律睡眠時間
- 確保充足睡眠
- 避免就寢前過度興奮
-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應對夜驚則應:
- 保持冷靜,不要驚慌
- 輕聲安撫孩童,避免用力搖晃
- 一旦夜驚結束,讓孩童繼續睡覺
幼童半夜哭鬧:原因與應對策略
幼童半夜哭鬧是許多父母面臨的常見困擾,不僅會打斷睡眠,也讓父母感到無助和挫折。
導致幼童半夜哭鬧的可能原因
幼童半夜哭鬧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常見的原因包括:
原因 | 描述 |
---|---|
飢餓 | 夜間餵奶已停止或餵奶量不足,導致飢餓 |
口渴 | 口乾舌燥或喉嚨痛,需要補充水分 |
尿布濕了 | 尿布被尿濕或弄髒,感到不舒服 |
身體不適 | 發燒、腹痛、皮疹等身體不適,導致疼痛或焦慮 |
噩夢 | 半夜醒來後,因噩夢而害怕或焦慮 |
分離焦慮 | 與父母分離,導致焦慮和哭鬧 |
Teething | 長牙時,牙齦疼痛和不適 |
過度興奮 | 白天過度興奮,導致難以入睡和半夜醒來 |
應對幼童半夜哭鬧的策略
針對不同原因,應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1. 檢查基本需求:
- 確保幼童已吃飽和喝足
- 檢查尿布是否濕了或髒了,並更換必要時
2. 緩和身體不適:
- 若有發燒,給予退燒藥或冷敷
- 若有腹痛,給予腹部按摩或熱敷
- 若有皮疹,塗抹保濕霜或治療藥膏
- 若正在長牙,給予磨牙玩具或塗抹牙齦膏
3. 應對噩夢:
- 保持冷靜,安撫幼童
- 解釋夢境並提供安全感
- 在牀邊陪伴或開一盞小夜燈
4. 減緩分離焦慮:
- 睡前進行牀邊陪伴,幫助幼童建立安全感
- 使用安撫物或音樂盒,提供舒適感
- 逐漸增加分離時間,讓幼童適應與父母分離
5. 避免過度興奮:
- 限制睡前電子螢幕使用時間,至少在睡前一小時
- 營造安靜且放鬆的睡前環境
- 進行放鬆的活動,如閲讀故事或洗温水澡
6. 其他應對策略:
- 不要馬上抱起幼童:這樣會加強哭鬧行為。先查看原因並嘗試安撫,必要時才抱起。
- 保持冷靜:父母自身的情緒也會影響幼童,因此保持冷靜和耐心至關重要。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幼童持續或頻繁地半夜哭鬧,無法找出確切原因,可考慮尋求兒科醫師或兒童心理學家的協助。
結論
幼童半夜哭鬧可能是父母面臨的一項挑戰。找出原因並採用適當的應對策略,有助於緩解哭鬧行為,改善幼童和父母的睡眠品質。耐心、冷靜和一致性是應對幼童半夜哭鬧的關鍵要素。
延伸閲讀…
夜驚不是作噩夢,好發於3~7 歲階段:: in媽咪育兒新知 – 馨力陽
小孩常半夜驚醒、哭鬧不休?兒童睡眠專科醫師提8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