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引言:


縱觀歷史長河,事物變遷不居,而語言文字卻往往因循守舊,難以適應時代變遷。這種固步自封的態度,猶如膠著於既定框架,刻舟求劍,徒勞無功。
《史通》與《後漢書》的見解:
《史通》有云:「事易而語不變,猶如膠柱而調瑟,刻船而求劍。」強調事物不斷變化,而語言文字卻停滯不前,難以反映現實。
《後漢書》亦有言:「世移俗異,事理有別,不能通其變,猶如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點出時代變遷導致事物性質不同,若墨守成規,將難以適應新環境。
載舟覆舟的比喻:
船與水互為依存,既可載舟,亦可覆舟。人民與君王之間亦是如此,既可輔佐君王建立政權,亦可反抗推翻暴政。
比喻 | 含義 |
---|---|
載舟 | 人民協助君王建立政權 |
覆舟 | 人民反抗推翻暴政 |
結論:
事物變幻無常,語言文字作為反映現實的工具,應當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變遷。固步自封,刻舟求劍,只會阻礙進步,與時代脱節。
通木什麼舟水諺語
「通木什麼舟水諺語」是指透過觀察一棵樹的材質和形狀,來預測它是否適合製作成船隻或其他水上載具。這種諺語在傳統造船業中流傳已久,展現了人類對自然材料的智慧運用。
諺語由來
「通木什麼舟水」的諺語源自於古代造船工匠的經驗。他們會仔細觀察樹木的種類、密度、紋理和彎曲程度,以判斷其是否具備製作船隻所需的特性。例如,質地堅硬、密度高、紋理細緻的木材,適合製作船隻的龍骨、肋骨和甲板;而柔韌性佳、彎曲度高的木材,則適合用於製作船隻的桅杆和船舵。
諺語的應用
「通木什麼舟水」的諺語在傳統造船業中廣泛應用。工匠們會根據樹木的特性,選擇不同的造船技法和材料組合。例如:
樹木特性 | 適合製作的船隻類型 |
---|---|
質地堅硬、密度高 | 大型帆船、商船 |
質地輕盈、韌性佳 | 漁船、快艇 |
彎曲度高 | 桅杆、船舵 |
諺語的延伸意義
除了在造船業中應用外,「通木什麼舟水」的諺語也逐漸延伸出更廣泛的引申意義。它可以用來比喻:
- 知人善任:就像造船工匠選擇適合木材一樣,領導者或管理者需要根據個人的特質和能力,安排適當的工作職務。
- 適才適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像不同的木材適合製作不同的船隻一樣,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創造最好的成果。
- 預測未來:透過觀察現有的材料和條件,就像造船工匠觀察樹木一樣,可以預測未來的可能性和發展趨勢。
結語
「通木什麼舟水」的諺語不僅體現了人類對自然材料的智慧運用,也藴含著深層的哲學意義。它提醒我們在面對未知或挑戰時,要善於觀察、分析和判斷,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並創造出符合需求和願景的成果。
延伸閲讀…
刻舟求劍[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木已成舟的解釋、造句造詞。注音字典曉聲通-源自教育部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