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翻身擺位的目的與注意事項
引言
[翻身擺位]是為了[均勻分配荷重]、預防[壓力損傷]、維持[正常姿勢]與提升[舒適度]。
注意事項


1. 使用寢具影響翻身頻率
– 一般牀墊:2小時翻身一次
– 減壓牀墊:4小時翻身一次
2. 時間安排
– 夜間每2小時翻身,維持30度傾斜卧位
– 尊重個案意願,必要時調整時間
3. 個案狀況考量
– 骨折或手術後,依情況特殊處理
4. 翻身步驟
– 左側卧-平躺仰卧-右側卧,輪流交替
5. 輔助物品選擇
– 避免使用會加重壓力的物品(圓形墊、合成羊毛墊、水袋)
6. 牀單整潔
– 預防皺摺或管路壓迫皮膚
7. 過程注意
– 以個案舒適為優先
8. 牀位調整
– 固定牀輪、調低牀頭、避免過低高度
9. 上半身移動
– 雙手扶住枕頭兩側,拉動枕頭協助移動
10. 下半身移動
– 一手託腰,另一手扶臀部移動下半身
11. 側卧姿勢
– 右腳覆蓋左腳,雙手交叉置於胸前
12. 翻身動作
– 弓箭步站姿,雙手分別抓住個案肩部與臀部,翻身至自身方向
翻身擺位:預防褥瘡與促進康復的關鍵
翻身擺位,也稱為轉位,是指將卧牀者從一個姿勢轉換到另一個姿勢。對於無法自行翻身的患者而言,這項護理措施至關重要,可預防褥瘡、促進康復,並提高生活品質。
褥瘡的成因與預防
褥瘡,又稱壓瘡,是由於長時間施加壓力在皮膚組織上而導致組織缺血壞死。卧牀患者容易受到褥瘡的影響,特別是在骨頭突出的部位,如尾骨、肩胛骨和腳踝。
翻身擺位可有效預防褥瘡,其原理是通過改變受壓部位,減輕局部壓力,促進血液循環,並避免組織缺血壞死。
翻身擺位的頻率與姿勢
對於褥瘡風險較高的患者,建議每 2 小時進行一次翻身擺位。對於褥瘡風險較低的患者,則可每 4 小時進行一次。
延伸閲讀…
如何正確協助卧牀個案翻身擺位
翻身擺位 – 台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翻身擺位時,需注意以下姿勢:
側卧位 | 背卧位 | 俯卧位 |
---|---|---|
90 度側卧 | 平躺仰卧 | 胸部朝下 |
使用枕頭支撐頭部、頸部和肩部 | 雙腳墊高並彎曲膝蓋 | 面部朝下,前額支撐在枕頭上 |
翻身擺位的正確手法
- 側卧位:單手扶住患者的肩部,另一手支撐患者的膝蓋,將患者向側卧位翻轉。
- 背卧位:雙手握住患者的雙肩,將患者向上拉至坐姿,再輕輕向後倒下。
- 俯卧位:先將患者轉為側卧位,再將患者的雙腿彎曲,並將枕頭放置在患者的胸部下支撐。
翻身擺位的注意事項
- 翻身擺位前,確認患者身體狀況穩定,且無頭部外傷或骨折。
- 翻身擺位時,動作要輕柔,避免造成患者疼痛或不適。
- 翻身擺位後,檢查患者身體是否有紅腫、破皮或其他異常狀況。
- 為患者提供舒適的姿勢,並在必要時使用輔助工具,如牀墊、枕頭或翻身器。
- 保持患者的皮膚清潔乾燥,定期檢查皮膚是否有壓瘡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