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繪畫正統之爭及膠彩畫論戰:台灣美術界的一場激辯
在第一屆全省美展舉辦前後,台灣內外畫壇紛起爭議。時任教育廳長的劉真促成第十五屆省展將國畫部一分為二,自此「正統國畫」論爭才得以稍歇。
論戰的核心在於台灣省展中膠彩畫的性質與地位。台灣畫家普遍主張膠彩畫為中國畫一脈相承,而大陸來台畫家則多不認同。其中,劉國松率先投書批判,認為省展中諸多作品實為日本畫,而非國畫。他更進一步呼籲將日本畫排除國畫界,並批評膠彩畫為中國畫的變質。


對此,林玉山、王白淵等人回擊劉國松的言論。他們強調畫風演變與文化交流並非錯誤,並指出台灣畫家承襲中國畫傳統,並融入在地元素,形成獨特的風格,不應盲目排斥。
這場論戰也凸顯了二次大戰後,中日文化影響在台灣的碰撞。日本藝術教育以及省展審查機制深受日式風格影響,台灣畫家也多受其薰陶。而大陸來台畫家則堅持傳統書畫的正統性,對於創新持保留態度。
雙方的觀念差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不同看法。台灣經歷日治時期,東西交融程度深,對現代繪畫的接受度較高。而大陸則因政治變動,水墨畫傳統得以保存,避免了西方影響的衝擊。
「正統國畫」論爭最終以膠彩畫地位的界定告一段落,台灣畫壇也因此廓清了中國畫與日本畫的異同,推進了國畫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台灣國畫:源遠流長的東方藝術
簡介
台灣國畫,又稱台灣水墨畫,指在台灣發展而成的傳統中國水墨畫。它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和本土文化元素,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歷史演變
台灣國畫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隨著漢人移民的到來,中國繪畫技術逐漸傳入台灣。清領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山水畫成為讀書人必備的修養之一,促進了台灣國畫的發展。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國畫一度受到影響,而後在光復初期逐漸復興。
流派與特色
台灣國畫流派眾多,主要可分為北派與南派。北派以文人畫為主,講求筆墨情趣,代表畫家有李梅樹、溥心畬等人。南派則以院體畫為主,注重寫實技巧,代表畫家有郭柏川、陳澄波等人。
台灣國畫具有以下特色:
特色 | 説明 |
---|---|
多元風格 | 兼具文人畫、院體畫、民俗畫等不同風格 |
注重寫生 | 強調觀察自然,注重光影明暗的變化 |
融入本土元素 | 加入台灣特有的人文、景觀,展現本土文化特色 |
代表人物
台灣國畫界人才輩出,以下是幾位具有代表性的畫家:
- 李梅樹:北派大師,以細膩的筆觸和文人畫意境著稱。
- 溥心畬:民國時期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和花鳥畫。
- 郭柏川:南派巨匠,以寫實的風景畫和鄉土風情著稱。
- 陳澄波:台灣省首展第一名得主,以明快鮮豔的色彩創作出具特色的風景畫。
- 謝裏法:女性畫家,以抽象水墨畫聞名。
傳承與推廣
台灣國畫的傳承與推廣,仰賴各界共同努力。教育體系中設有國畫課程,培養新一代的畫家。此外,美術館、博物館、文教機構也紛紛舉辦展覽和研討會,推廣台灣國畫的藝術價值。
國際影響
延伸閲讀…
1950-1970 年代省展國畫部「正統國畫之爭」論析
台灣傳統水墨畫的復興與“正統國畫”之爭 – 大藝術
台灣國畫不僅在國內受重視,也逐漸獲得國際認可。許多台灣畫家曾於國際展覽中展出作品,並獲得好評。台灣國畫的獨特風格和文化意涵,為世界藝術增添了豐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