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崢嶸意思」這個詞被熱議,其實它原本是用來形容山勢高峻的樣子,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經歷豐富、氣勢不凡的狀態。這種用法在台灣的文學作品或是長輩的談話中特別常見,像是「他這一生真是崢嶸歲月啊」,就是在說這個人經歷過大風大浪,人生閱歷很豐富。

說到「崢嶸」,不得不提到它背後蘊含的那種歷經滄桑卻依然挺拔的精神。就像台灣許多老一輩的創業家,從早年經濟起飛時期白手起家,到現在事業有成,整個過程就是「崢嶸」的最佳寫照。這種特質在現代社會尤其珍貴,畢竟現在年輕人面對的挑戰和過去截然不同,但那種不畏艱難的態度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以下是幾個常見使用「崢嶸」的情境對照表:

使用情境 具體例子 表達意涵
形容人生經歷 「他走過崢嶸歲月」 經歷豐富、歷盡滄桑
形容事業發展 「公司歷經崢嶸終於上市」 克服重重困難
形容自然景觀 「崢嶸的山勢令人敬畏」 險峻壯觀

在台灣的語境裡,「崢嶸」這個詞常常帶著一種敬佩的語氣。比如說聽到有人形容某位長輩「他的人生真是崢嶸」,通常就是在稱讚對方經歷過很多困難卻依然堅強。這種用法在描述歷史人物或是企業家的傳記時特別常見,因為這些人的故事往往充滿轉折與挑戰。

有趣的是,「崢嶸」在現代年輕人的用法中也開始有些變化。有些人會用「這個企劃做得太崢嶸了」來形容事情進行得很艱難但結果很棒,雖然跟原本的意思有點不同,但這種語言的演變也滿符合台灣人靈活運用詞彙的習慣。畢竟語言是活的,會隨著時代和用法不斷產生新的意涵。

崢嶸意思

崢嶸意思是什麼?3分鐘搞懂這個成語的由來,其實這個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雖然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意境卻經常出現在我們對事物的形容裡。說到「崢嶸」,很多人腦中會浮現高山峻嶺的畫面,這確實跟它的本義有關。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用來形容山勢高聳突兀的樣子,後來引申為形容事物突出、不平凡的特質。

你知道嗎?「崢嶸」兩個字拆開來看也很有意思。「崢」指的是山勢高峻,「嶸」則有山石突兀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形容那種特別險峻、與眾不同的山勢。在台灣,我們雖然比較少直接說「這座山好崢嶸」,但會用「這座山好險峻」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不過在文學作品或正式場合,用「崢嶸」就會顯得更有文采。

用法比較 日常口語 正式/文學用法
形容山勢 好險峻的山 崢嶸的山勢
形容人物 這個人很特別 崢嶸不凡的人物
形容歲月 那段辛苦的日子 崢嶸歲月

說到「崢嶸歲月」這個常見搭配,它通常用來形容過去不平凡、艱苦奮鬥的時光。比如老一輩台灣人常說的「我們那個年代啊,真是崢嶸歲月」,就是在回憶早年打拼的艱辛。這種用法把原本形容山勢的詞,轉化成對人生經歷的比喻,是不是很有畫面感呢?在現代用法中,除了形容山勢和歲月,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才華出眾,像是「他在音樂界的表現真是崢嶸獨秀」。

有趣的是,雖然「崢嶸」給人一種陽剛、硬朗的感覺,但在古詩詞中卻經常被用來營造優美的意境。比如描寫「崢嶸赤雲西」的晚霞,或是「崢嶸秋色」的壯麗景緻。這種剛中帶柔的用法,展現了中文成語的豐富層次。下次當你在台灣的文學作品或古蹟解說牌上看到這個詞,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使用情境,會發現原來這個看似生硬的詞彙,其實蘊含著這麼多細膩的意涵。

什麼時候會用「崢嶸」形容事物?5個常見情境解析

「崢嶸」這個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雖然不算特別常見,但用對地方會讓你的表達更有味道。它通常用來形容事物高聳、突出或氣勢非凡的樣子,帶有一種壯闊、不平凡的意象。下面就來看看5個最常使用「崢嶸」的情境,讓你下次想形容特別突出的東西時,可以更精準地用上這個詞。

首先,最經典的用法就是形容高山峻嶺。像是「玉山崢嶸的稜線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這種時候用「崢嶸」就能帶出山勢的險峻和壯觀。另外,建築物如果特別高大或造型獨特,也可以用「崢嶸」來形容,例如「台北101崢嶸的輪廓成為城市天際線的主角」。

除了具體的景物,「崢嶸」也能用來比喻人的氣勢或才華。像是「他在辯論場上崢嶸畢露,讓對手招架不住」,這裡就帶有一種鋒芒顯露的感覺。而歷史或時代的動盪、不凡,同樣適合用「崢嶸」來描繪,例如「那個崢嶸歲月,台灣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革」。

最後,在文學或藝術創作中,「崢嶸」也常被用來形容風格或特色鮮明的作品。像是「這幅畫用色大膽,構圖崢嶸,讓人過目難忘」。

情境類型 例句 使用重點
高山峻嶺 太魯閣峽谷崢嶸的岩壁令人震撼 強調地勢險峻、壯觀
建築物 故宮博物院崢嶸的屋頂展現傳統建築之美 突顯建築的宏偉或獨特
人的氣勢才華 她崢嶸的創作才華在這次展覽中一覽無遺 形容才華或氣勢突出
歷史時代 那段崢嶸歲月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起飛 描繪時代的不凡或動盪
藝術風格 導演用崢嶸的敘事手法打造出這部史詩鉅作 表現風格強烈、印象深刻

下次當你想形容某種突出、不凡的特質時,不妨試試用「崢嶸」來增加語言的層次感。這個詞雖然有點文雅,但用在對的地方,能讓你的描述更有畫面感和氣勢。

崢嶸意思

為何古人用「崢嶸」形容山勢?背後的文化意涵

每次看到台灣的中央山脈或是阿里山群峰,總會想起古人常用「崢嶸」來形容山勢。這個詞聽起來特別有氣勢,但你知道它背後其實藏著古人對大自然的獨特觀察嗎?「崢嶸」不單單是形容山很高,更包含了山形險峻、氣勢非凡的意思,這種用法其實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山岳的敬畏與崇拜。

古人用「崢嶸」形容山勢時,通常會聯想到以下幾種特徵:

特徵 具體表現 文化象徵
高聳險峻 山峰陡峭、難以攀登 象徵崇高、不可侵犯
氣勢磅礡 山體龐大、連綿不絕 代表自然力量的偉大
形態奇特 怪石嶙峋、造型獨特 隱喻超凡脫俗的境界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山一直佔有特殊地位。古人認為高山是連接天地的通道,像《山海經》裡記載的崑崙山就是典型例子。而「崢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中,用來描寫山勢的險峻奇特,後來慢慢演變成形容人物氣概不凡的比喻。這種從自然景物到人文精神的轉化,正是中國文化擅長的「託物言志」手法。

台灣的山岳其實也很符合「崢嶸」的描寫,特別是太魯閣的峽谷地形,或是玉山主峰的陡峭岩壁。下次當你看到這些壯觀的山景時,不妨細細體會「崢嶸」二字所蘊含的那種既敬畏又讚嘆的複雜情感。古人用這個詞,不只是為了寫實描繪,更是想表達人面對大自然時那種渺小卻又嚮往的心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