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戰國政治學一種哲學系統,戰國儒家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大類(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如果説陽是古代對立統一學説,那麼五行可以説是一種源自政治哲學思想。《尚書》學派認為,現象「火、水、木、金、土」這五種氣變化總括,不但影響到人命運,同時使宇宙萬物循環;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五行和陽陰學説一,作為漢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曆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泛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

仁不絕肝氣生、義不絕肺氣平、禮不絕心氣明、智不絕腎氣靈、信不絕脾氣醒。是知五德不可一,猶如五經之不可,即 如五行不可缺一。

 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肝氣絕,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肺氣絕,金為朽。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心氣絕,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

意,腎氣絕,水為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脾氣,土為崩塌。因此,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心用、心德明。德成身成、德敗身亡。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戲,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延伸閱讀…

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 來自熱鐵不要摸

五經,五行,五常,五教,五音,五穀,五毒,五味,五香,五湖

寒食: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本來寫完一個思考記錄,但是沒料到閲讀量一下子翻了10倍。有很多人問我,我電影裡面陰陽五學怎麼看。我回復,今天整理些內容出來。

華夏國學內容中有這這樣描述,天地萬物是有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成,相生相剋,制約,而周易入門中,八卦與五行關係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這引出一個問題,陰陽五學是科學嗎?

這個問題要科學工作者來回答了,一席裡面請到一個科學家張雙南,是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平時做事情是研究黑洞,有宇宙演化,他前段時間分享了一個主題是《什麼是科學》。

延伸閱讀…

五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生有五德、譬如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經。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當成科學,看到這個,我朋友圈裡寫:我內心是崩潰,崩潰,崩潰。

什麼是奔潰,他給出瞭解釋:

陰陽五行其中一個例子。陰陽是什麼,陰陽是説任何事物有正反兩個方面。五行是什麼,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認為宇宙間任何事情執行,是這五行相生相剋影響。因此它可以解釋任何東西,但實際上不能幫你理解任何東西,因為它不能夠做出任何定量化東西,它不能夠進行任何實證。

我們今天所看到現代科學,教科書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規律是通過陰陽五行揭示出來,沒有任何一個規律和陰陽五行哪怕有任何關係。

那它出現有沒有?有。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前,解釋現象是神靈,鬼怪,巫術,陰陽五行是希望現象,樸素唯物主義來解釋。所以和以前裝神弄鬼相比,它是一個。

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是不是缺少科學元素。到今天,我們杞人憂天來嘲笑那些實際、異想天開人。我們如此嘲笑這些人,我們會刨根問底。我們文化,我們科學怎麼能夠發展?

指南針、造紙術、火藥,這個大家知道。這些事科學有關係嗎?

我們掌握了這個技巧,但是我們祖先沒有問,什麼指南針會這樣,什麼紙可以這麼造出來,什麼會有這個,什麼會有那個。我們祖先沒有追問背後道理,來追尋背後規律。我們於這些技術能夠我們帶來實用功能,為止。

陰陽五行解釋到這裡,是裡面,我們聽到國學,國學是不是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書籍。

五經指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春秋”,之前,有一本《經》,合稱“詩、書、禮、樂、、春秋”,這六本書稱做“六經”,其中《經》後來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經。

《四書五經》中部分精華外,於諸如“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東西,是那些美化特權級、歧視體力勞動、宣揚愚忠、論述。它是中國社會統治、奴役人民思想工具;是落後、應該批判、封存東西。它宣傳思想,我們今天追求民主、、思想有沖,這些東西於現代人來説,不僅,反而。

4、魏晉時期—–玄學佔統治地位,佛學影響。

6、宋明—-理學,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抗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