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風水墓】福建長樂流行建活人墓炫富富商墓佔地超30畝 |福建之行看古墓風水 |福建哪個墓地的風水最好 |

仲秋陽光日子,我穿梭福建山區吹拂著暖風,東家陪伴下遊山玩水,交談中知道福建山林中隱藏著古墓,激發了我前去尋訪興趣。

近年來,福建南安豐州皇冠山下,發現兩座六朝古墓。

據悉,皇冠山古墓群是目前福建省內發現六朝時期古墓群。 2008年初,福建三明發現2萬平米宋末古陵園。王氏族譜記載,這座墳墓是開閩王王審知第十世孫王九三陵墓。

此可推定,古墓修建於1270年1299年期間(王九三生前建),距今七八百年了。墳塚依宋制磚砌階梯有百級,故名「百階塚」。

到了2008年11月初,福建發現超規格古墓,墓主或為明建文帝朱允炆。這讓我頓起,心想意之中有發現。僅擇幾個案例供同道評點。

福州市郊蓮花峰南麓山下,一座牌坊我們展示王審知墓份量。

站山下瞭望四周,是一個風水大格局,此墓位於蓮花峰南麓鬥頂山山麓,山形下圓上銳,聳入雲,群巒環抱,含蒼待放蓮花,穴地面對五虎,閩江橫亙,旗鼓列,氣勢。墓坐北朝南,外圍條石圍成長方形狀,佔地面積2599平方米。

經測,閩江水環抱穴地,右水倒左,紳申方來水,水出巽,坐北朝南,坐穴356度。

據了解,原墓鳳池山,王審知妻任氏墓毗鄰。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王審知次子、閩國第三代主王延鈞,父母墳墓所在山崗風水國運,將王審知夫婦靈樞遷葬福州北郊蓮花峰南麓,鑿山為陵。俊山援鬥狀,俗稱鬥頂山。

規模上,此地為一方諸候等級陵園,原有殿堂、碑亭、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院(寺),閩亡,廢。明宣德四年遭屯軍盜掘。

明萬曆三十年重修,墓頂「唐閩忠懿王墓」石刻墓碑,陵墓是一座3層石台,四周條石砌造,台台之間鋪設5級石階。台正面有兩座並排石墩,正面呈長方形,後端縮為半圓形。兩墩前平台青磚鋪成。墓前有一墓道,2米,兩旁侍立4尊文武石像,6隻石獸,整個陵墓結構,別具一格。

梅仙鎮,緊鄰尤溪縣城東北,建鎮於瀋水濱。東家扶持下,我步步深入重巒疊嶂,觸目所見,山外青山,原始森林千姿百態、山花野果可見,溪水流轉,見底。

我們一行一處燒焦山峰中發現了一處古墓,讓我們興奮。此墓,墓體巍然矗立,墓高三層,兩翼展開,龍吻脊、簷,儼然一派王者氣象,享受著準金鑾殿待遇。

說,這是明代一座古墓,墓主是朝廷命官,生前遭貶受到奸臣迫害冤死。死後皇帝他平反昭雪,得以厚葬。

經測,古墓坐山甲山庚兼卯酉,水口辛戊,水丙方緩流而來。

我認為,這座古墓風水於其倚後龍氣勢有力,蜿延而來,脈線,如波濤起伏,穴回龍內彎處,兩側青龍白虎砂內彎。可惜墓地框架有部分損失,墓碑存在。

我們驅車福州市區出發,一個時來到晉安區壽山鄉江南竹村,尋訪此墓有個路標,它佛教名寺林陽禪寺附近。車途經寺院左轉,沿著一條盤山公路,約十分鐘到幹墓。

車停一坪上,我們下車仰視一氣勢山門牌坊,墓道向前右延伸一金星圓墩山峰下,一座古墓呈現我們眼前。

我宋大儒黃幹三躹躬後,開盤測其坐向週天57.5度,寅山申向(箕宿一度),墓外觀平面呈「風」字形,三合土結構,墳前墓埕四層。

形法上,黃幹墓建金星山墩上,是山谷另一側金星狀山墩,明堂狹小,有受壓迫感,不具備風水學四神位,風水師如此明堂,且飽受對峰擠壓穴,恭維,但地風水師振振有詞說其一天成太極穴地。

我墓地左前方上爬丙午方山崗上,見來龍巽方蜿蜒行至墓對面結成圓墩,而墓乾亥方伸展寅方化變為圓墩,穴圓墩中心處。

中國風水講究形勢,強調形應。

我觀察,此地誠為太極穴地,對應山峰繞抱,有氣,乃催地,但明堂壓迫,有偏房嫌。此地雖為所謂天成太極穴地,並非地。

這天,我長樂金鋒大洋村本家曾開錦勘測完曾家祠堂風水後,聽楊師傅說,玉田鎮有一個山上有個明代兵部尚書陳某家父墳墓,而且選一方風水寶地當年僱人到江西贛州學楊公風水,學後楊公風水術做成一個龍真穴墳墓。

事風水人名人或其家屬古墓,因為有權有勢官員有經濟實力請風水名師他們尋找一方風水寶地。何況我是贛州風水世家後裔,激發我考察此地興趣。

說,這位姓陳兵部尚書失父,有一天傍晚天空下著大雨,一位神色中年男子他家屋簷下躲雨,女主人聽到傭人說外面有人屋外躲雨,叫傭人請其進屋喝茶,吃飯。

這位風水師正在這一帶尋龍證穴找到一個穴,本留作自己百年後,但是此前叫其兒觀看此地,但是路途,其兒行走一半氣喘吁籲,掉頭下山,讓他心中感到寒心,這天他上山尋佳穴品味,留戀捨,不料天空下雨路中受阻於別人家中,卻受到熱情款待,看到女主人慈祥和藹面容,感受到其兒彬彬有禮招待,心中流淌一種前所未有溫暖,他看到主人身佩孝鈽,問你家父行進前往龍捲墓山路上,如煙如霧雨絲飄飄灑灑,,讓覺得像下雨,但全身葬否,了解到葬時,決定自己塊穴拱手相送:「我此附近擇有地,30年後你發!」

隨著時間流逝,昔日小主人科舉路上走,終於官升兵部尚書。

當地村民以此故事激勵後人要慈愛待人,孝感天地有福報。

我們一路沿著山路攀登,腳下有石階,可一步步進,四周是野生野長小樹,金黃野菊花裝飾綠葉之中,進入叢林,來到一座小山嶺上,舉目四望,見明堂,左青龍和右白虎砂巍峨伸延。後龍山峰。

行至於此,同行楊師傅是風水,他考我:「先生依你見,這裡有否地?」要我認定兵部尚書家父古墓,我定睛一看,語氣地說,我們上方一墓地後面位置!他聽後,說贛州風水師功夫名不虛傳!

我們登上山坡見其古墓藏樹木雜草之中,前後有兩座新建墓地。

我走下看看墓碑字跡。經測,墓地坐山為亥山巳兼乾巽,水口為乙辰,收坤申和壬子生旺水。

1)鄭錫文墓:航城鎮赤灣山。墓坐北朝南偏西15度。墓碑直書「吾廬」二大字,後佚。

墓道旁立一碑,2米,0.8米,直書「廣西布政鄭錫文神道」。鄭錫文字禹範,號艾庵,西隅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舉人,弘治六年進士。曾任義烏知縣、征南御史、廣西右布政,歷官三十餘年,苦節不渝。

2)林山墓:古槐鎮昆石村燕山之麓,原墓石構件大部分無存,今存墓碑,文曰「嘉靖己丑進士中憲大夫廣東疏養副使古槐聯峰林公壽域」,雕工。

林山,字士仁,號聯峰,古槐鎮中街村宅人。明嘉靖八年進士,初令萬載,擢戶部郎中、徽州知府、廣東巡海道按察司副使。

3)鄭世威墓:首佔鎮岱邊村麒麟山,系欽賜祭葬。墓牌、望柱,聯刻字猶存。

鄭世威,字仲孚,號環浦,陽夏(首佔鎮首佔村)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歷官四川參政、吏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官阿,宰相夏言危,引疾歸。夏言敗,世威復原官,阿權相嚴嵩,嚴嵩陷,急退而免。嚴嵩敗,促世威出,趨承於權相張居正,居正恨,急引疾歸,徜徉林下,倖免於,卒諡「恭介」。

4)陳玉墓:鶴上鎮石馬山南麓,墓坐西朝東,建造於明萬曆六年,墓碑文曰:「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西饒州府知府、兩晉階大中大夫,龍峰陳公暨恭人林氏、吳氏壽域,明萬曆戊寅年十月吉日造。」

延伸閱讀…

曾祥裕率弟子福建之行考察名人名地風水

福建風水祖師蔡發「猛虎出林」穴

墓東百米處,有神道碑文曰:「賜進士第中憲大夫、江西饒州府知府、兩進階中大夫資治尹、前戶部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龍峰陳公神道。」背面文曰:「大明律令:三品墓禁四周各七十步(塋心數)造墓。」整座墓雄觀,保護。陳玉,字汝良,一字龍峰,沙京上陳人。明嘉靖二十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饒州知府職。陳玉矢志,耿介,政聲顯著。

5)石磐墓:鶴上鎮桃坑村後落山侖。墓坐東南向西北。墓碑楷書二行,文曰:「廣東左參議董溪石公墓。」原有神道碑,今無存。石磐,字民,號董溪,古槐中街人。明嘉靖二十年舉人。歷任臨淮知縣、廣東察僉事、布政司參議。壽九十餘,無疾終於家。著有《菊徑漫談》十四卷及《藝圃說》。

6)柯尚遷墓:吳航鎮東關村嶺沙山麓,原墓石構件無存,留遺址。

柯尚遷,原名文遷,字時益,號喬可,號陽石山人,漳港鎮百戶村人。明嘉靖二十八年貢生官邢台縣丞。遷繫理學家、數學家、珠算家,著作多,有《週禮全經釋原》、《三禮全經釋原》、《曲禮外集》、《數學通軌》、《書學通軌》、《樵山傳習記》。 《數學通軌》日本、東南亞廣為流傳,對珠算作出突出貢獻。

7)石樑墓:玉田鎮蕉嶺金雞山。原墓碑。原有神道碑立於蕉嶺,楷書二行文曰:「浙江龍遊知縣觀海石公神道。」今佚。

石樑,字士升,號觀海,古槐中街人。明嘉靖二十八年舉人,三十二年登陳謹榜進士,三十三年任浙江龍遊知縣,官七月勞卒,年三十九。

陳復升字見,號見庵,鶴上仙樓巷人,遷居城關文廟東。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廣東潮州推官,升戶部主事。萬曆初任廣東按察司副使,分巡海南道兵備。萬曆四年乞歸養,時年四十四。十五年自營生壙於雲路四明山,三十三年冬捐建鶴上玉溪陳氏宗祠,三十六年冬十月卒於家,年七十六。

9)謝肇淛墓:營前鎮下洋村大象山麓,墓靠象山,面向閩江,坐東朝西,左右小山相伴,前有溪水縈環,周圍果樹成林。墓埕8.4米,深13.7米,三合土和石板鋪築。墓台石構,仿亭閣式,前有石供桌,墓碑196×90厘米,直書「大方伯謝公佳城,崇禎丁丑歲季秋吉旦立」,墓室三合土封。

謝肇淛,字杭,長樂江田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廣西布政使,博學多,詩文俱秀,且善政,中國文學、史學方面有建樹,著述有《小草齋詩集》、《滇略》、《文海披沙》、《五雜俎》。 1991年6月,經省人民政府公佈列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陳墓:明思恩府同知、累封兵部右侍郎陳墓,江田鎮石門村牛山田螺塢。 1977年除夕,墓盜,乾屍,出土後,日曬雨淋,六七天腐臭,復埋土內。其衣著、布料及一隻鞋省博物館收藏,王世貞撰墓誌銘,刻石縣文化館保存。距墓裡許,存一組石獸、翁仲。文臣武將距離1.4米,列間2.5米。文臣身高3.76米,武將身高3.86米。

11)回回墓:吳航鎮南門「官山」麓。明代以前,有阿拉伯人航海往來長樂,志書有記載回回墓。今圮,其墓碑存福建師大圖書館,它是研究長樂海外交往史實物。營前鎮發現回回墓墓碑。

12)陳念祖墓:江田鎮溪湄村,清嘉慶八年(1803)造。墓室三合土封,墓埕、墓台和墓圈石構,墓台兩邊立有獅仔柱,上聯,中墓台裙,上立墓牌。

陳念祖,字修園,江田鎮溪湄村人,清代醫學家。著述、注釋醫籍多種,易懂,流傳,對普及祖國醫學知識有貢獻。 1981年,縣文化、衛生部門聯合撥款重修。 1985年10月11日,省人民政府公佈列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光州(今屬河南)人。唐末,其兄王潮起兵,入福建,封閩王。他治閩三十九年,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發展,成為五代十國期間唯一亂世桃源地。

王審知於福建,故深受人民景仰,建祠(如閩王祠)紀念外,列為神明(如白馬尊王)成為閩台地區民間信仰神祇之一。

雪峰義存祖師(822~908年),師法號義存,“雪峰”是他弘揚禪法所住山名。禪門五宗,中國佛教史上有影響高僧。前自畫塔樣,王審知特遣使到江西瑞跡山選取石材,所建即為義存祖師塔。

延伸閱讀…

風水泰斗、風水堪輿大師、陰宅風水

2011風水123福建趴趴走–清.耿直名臣陳慶鏞墓 …

塔上有石卵二百餘粒,有“卵石爆花”傳說流傳,其中舊石卵據說是石塔自己爆出來,是文革破壞後補上去。有傳說這些石卵每爆破一個會重大事件發生,當石卵全部自行爆破時,義存祖師會塔內復活。

弘一大師(1880-1942)姓李,名文濤,字叔同,籍浙江平湖,出生於天津,一生詩詞、戲劇、音樂、書法、美術、篆刻,並 興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國近代藝術大師、愛國教育家、一代高僧。

1952年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岩西側興建“弘一大師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捨利子。

鄭,福建南安人,明亡後,率軍北伐,企圖滅復。 1661年,鄭督師東渡,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 1662年,鄭病逝後葬於台南。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遷葬福建祖墓。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鄭陵盜,即時搶救石質墓誌銘兩塊。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名字,永遠銘刻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陳嘉庚,廈門集美人,他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貢獻,一生傾資辦學、熱心公益事業而享有盛譽。

這裡“鰲園”——陳嘉庚先生安息這裡。鰲園建一座小島上,它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形如吉祥長壽鰲,故鰲園。

陳元光,今河南省潢川人,“開漳聖王”是後世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尊稱,他於唐朝時入閩,成為漳州設府置郡創始人和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融合奠基者,並大力發展農耕,傳承文明,功績。

公元落711年,陳元光死於徵戰,初葬於漳浦,後移葬今址。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來海峽兩岸陳元光信眾每逢農曆十一月初五陳元光祭日,會聚到這里祭拜。

宋代哲學家楊時,史稱“南渡大師”,字中立,號龜山,南劍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詩人,是中國哲學史上有影響歷史人物之一。東南學者推為“程學正宗”,朱熹、張師於他,學者稱其龜山先生。

宋代始建,歷代修繕,整座陵園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墓體坐南向北,墓前“宋龜山文靖楊先生神墓”碑,墓體前有牌樓,懸“程氏正宗”、“倡道東南”陽刻牌匾。

李火德,生於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初任寧化縣儒學教諭,次任江寧縣知縣,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徵寇,升任河南節度使,晉封關內候。閩西、贛南、粵東客屬地區大部分李氏尊為始祖。

相傳當年九月丙午日寅時,送公柩到穴前,忽風雨交加,送葬者避。一會兒雨停,停棺處陷落,形似一汪湖水,陰陽地理先生認定此為“螃蟹遊湖”風水寶地,並稱日後子孫任其外遷,定可興旺發達,因此原地造墳。果非謬語,嗣後裔孫興旺,名賢輩出。

上金貝寺古墓未解謎:第一,古墓沒有落款建造年代;第二,既建墓建塔,非僧非俗;第三,古墓前金水橋;第四,古墓石材建築中有龍刻構件,格局彰顯皇家氣派。

蔡發,號牧堂,南宋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堪輿學家,著《地理全書》、《河洛圖像》、《天文發微論》、《天文星象總論》、《地理髮論》、《穴情賦》、《定穴歌》、《地理總說辨》和《堪輿論選》。其子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蔡元定風水理論傳承於其父蔡發。

有關史書記載,1152年他18歲時,父親病逝,他葬其父於他家後山,後遷葬於崇安縣上箬之源。

關於他為何遷葬父母,據《地理人子知》記載,蔡元定有一次與好友劉文簡周圍山水指點時,遭到了老鄉嘲笑,他們說:“蔡季通,蔡季通,出門指西指東。山中既有王侯地,歸家葬祖宗?”蔡西山聽了,回答說:“山中具有王侯地,怎奈我山中”。旁劉文不過眼,說:“使我山有地,即可以奉。”

季通謝曰:“君山有美地!”劉果山之。 1166年十二月初九,蔡牧堂逝世13年後,蔡西山父母墳墓合葬到這裡,現在武夷山市興田鎮,葬後,牧堂曾孫貴,宋理宗贈太子太保,季通孫貴,寶佑四年贈太子太傅諡文節。子文正公沈,子貴,贈太師,進崇安伯。孫文肅公杭拜相,果符王侯職。

蔡牧堂墓武夷山西面開帳而來,山峰連綿聳秀,氣宇軒昂,圓金結穴,整個墓全用鵝卵石鋪砌而成,中圓形墓堆,石碑位於墓後,整塊花崗岩,2米,上刻“宋牧堂公詹氏妣墓”,整個墓園位於青山環抱山谷中,前眺平地,後枕青山。

西山陵園是蔡元定先生卜地,陵園裡西山公亭壁上石刻著宋代大儒朱熹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手書祭文以及宋理宗所書“太子太傳諡文節”和康熙帝御書“紫陽羽翼”匾額。亭子往前三十多米,可見卵石砌成半圓圈護牆中間圓形墳墓蔡元定墓了,該墓發自西山 ,開帳過峽,剝武曲轉巨門,由亥脈轉辛正起頂,墓後有一七八尺墓碑,上書“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墓”。整個陵園青山環繞,松竹蒼翠,莊嚴肅穆。青龍白虎護衛, 遠有麻陽溪水西向東環繞抱轉。

蔡元定乾道二年丙戌(1166)十二月初九日申時,拾父母骸骨葬於金塔內,遷至武夷山崇安縣,合葬上箬(音若)後歷塘,墓穴喝名“猛虎出林”,坐庚甲。

地喝猛虎出林,穴法應葬於於額,前面應有空堂以利出林勢但其墓建於虎爪,立庚山甲,己低前,逼壓,盲人摸壁,或者象哪跳牆之困虎,哪裡是猛虎出林?且穴於處後山壁立,是煞水淋頭!這是蔡元定先生作品? !現在立方向是戌山辰,前幾年重修所立,如人斜視,見半邊局,而且後倚山坳斜,不知搞什麼名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