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起,COVID-19(稱為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中國爆發,迅速蔓延全球。
為止,已有超過170萬人感染並導致10萬人死亡。
台灣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而第一例病例1月21日出現。
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在台灣蔓延了83天,截至4月11日,有385例確診病例和6人死亡。
這是台灣,全球疫情迅速地進入大爆發期。
台灣病例一開始境外移入個案中國、港澳主,轉變到近期主要來歐美返台留學生、旅遊團,確診症狀、臨牀表現有所不同。
應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有些翻轉了前期防疫措施,例如,口罩能不能電鍋乾蒸後複使用?咳嗽、流鼻水,有哪些症狀需注意?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報導者》整理了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和説,並請專家學者進行解析,詳細討論政策轉變前後考量和疑慮。
問題是:搭乘大眾運輸時,是否需要戴口罩?不過到了4月4日,指揮中心宣佈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未戴者聽勸可罰1萬5,000元。
指揮中心此解釋,台灣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出現不明感染源本土案例,是歐美疫情延燒,境外移入個案增加,需保持社交距離(人人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防堵疫情,因此會一改先前呼籲。
指揮中心於3月20日宣布,3月21日起,全球旅遊情勢提升第三級警戒,所有入境台灣人需要進行期14天居家檢疫。
當日(3月20日),台灣共有135例確診個案。
然而,短短的22天,台灣確診數字增加了250例,其中有4例無法找到感染源頭本土案例,包括案268(50歲個人工作室闆)、案322(台師大男學生)、案336(社區女保全)和案379(酒店女公關)。
這些不明原因社區感染事件,迫使我們提升口罩防疫措施。
蘇益仁教授表示,佩戴口罩可以降低社區感染和無症狀傳播風險。
過去,台灣主要面對是境外感染病例,而社區感染風險。
兩天後記者會上,指揮中心決定腹瀉納入通報定義中。
現在我們意識到有很多人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所以我們需要地宣導戴口罩重要性。
戴口罩不僅可以減少無症狀感染者通過飛沫傳播病毒,還可以降低我們感染病毒風險,因為飛沫是目前COVID-19主要傳播途徑。
所以,請大家戴口罩,這是保護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傳播措施。
隨著疫情提升,3月5日起,台灣口罩分配量每7天領2片,轉為7天3片,4月9日起是每14天領9片。
不過於醫院、捷運、火車許多場合要求佩戴口罩才能進入,民間出現擔憂口罩不夠聲音。
政委唐鳳3月31日Twitter上发布了一个视频,演示了如何使用电饭煲进行口罩干蒸和重复使用。
而4月5日记者会上,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和卫生福利部进行了口罩干蒸示范。
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團隊2月份研究結果顯示,將口罩放入電鍋中乾蒸5次以內,仍可以達到標準過濾效果。
當時,指揮中心食藥署詢問了使用電鍋乾蒸來消毒口罩可行性。
然而,食藥署2月10日回應指出,高溫烘乾可能會損壞口罩結構,進而影響其防護效果。
陳時中4月6日記者會上詢問,指揮中心何一改先前説法,他表示於2月時沒有實證,食藥署認為茲事體大,因此這段時間做了研究驗證,證實中山醫學大學這份研究,因此外宣導,「這樣態度是。
」瀏覽許多國外口罩資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峯認,乾蒸過口罩是有過濾效果,「這是沒有辦法中辦法」,但民眾可能操作方式一,若口罩足夠,還是建議這樣做,進出醫院風險場、接觸風險者,千萬不要複使用口罩。
蘇一峯指出,若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去外面買東西,沒有接觸到有風險對象,口罩複使用無問題,但外科醫療口罩有8到12小時壽命,配戴時間太長,口罩內側沾附到皮膚油脂可能會滋生細菌,外側會吸入物質。
台灣自1月21日出現首例確診,指揮中心每天疾管署舉辦記者會,初期限制任何媒體進入,提問時間沒限制。
不過2月23日到3月2日來台演奏澳洲音樂家返國後確診,導致訪問過他台灣記者遭到隔離。
指揮中心3月8日起宣佈管制媒體數量,每天150人減低到60人,並要求媒體提問需事前提供訪問綱要、不能問複問題,記者會結束後不能堵訪,引發媒體疑慮限制新聞。
指揮中心公關室主任曹凱玲澄清,過去記者會有180人參與,此變化是為了防疫和簡化流程,限制媒體。
不過媒體抗議下,提供訪綱要求取消,記者會維持1時左右,事後堵訪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莊人祥記者會後留下,坐在台上供媒體訪問,不過照片統指揮中心提供。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指出,若發言人獲得充分授權回答問題,目前發言人記者會後留下來回答問題制度足夠,無需要求每個部會留在現場接受訪問。
實務上,要求媒體提供訪談綱可能是實際,因為記者無法預先知道指揮中心當天訪談中會談到哪些話題。
記者只能在到達現場後當時情況做出判斷並提出問題。
觀感上,指揮中心應該要求提供訪談綱,因為這樣會讓外界猜測指揮中心是否有意回避某些問題。
管中祥相信,指揮中心職責是大眾和記者提供資訊,而記者責任是追問和監督政府。
他強調,官方提供資料公開性,如果不公開反而會引起問題和質疑,這反而會損害形象。
他認為,災難防疫應該是公開透明,不論防疫角度、公共關係角度,還是記者會效率,應該如此。
」Q:嗅、味覺腹瀉,何時納通報採檢定義?早期台灣確診者出現症狀多發燒、咳嗽、流鼻水傳統呼吸道症狀,不過歐美返台確診者,有許多人出現嗅、味覺,國外有文獻指出患者可能沒有呼吸道症狀,出現嗅覺、味覺。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3月31日記者會表示,專家會議通過,嗅覺或味覺納入通報採檢定義。
指揮中心資料,3月24日前,216名確診個案裡,只有5人有味覺、嗅覺症狀,佔2.3%;但3月25日到4月11日,169個案例,有42人有症狀,佔24.9%。
歐美返台確診者有一些人出現腹瀉症狀。
張上淳4月2日提到腹瀉只是少部分患者症狀,並討論是否應該其納入通報標準。
這種三層結構口罩可以預防飛沫傳播疾病,因此建議使用這種口罩。
張上淳說法,截至3月31日,台灣共有322例確診病例,其中只有19人出現腹瀉症狀,佔總確診人數6%。
而指揮中心新聞稿資料顯示,4月1日到11日63例確診病例中,有11人出現腹瀉症狀,佔總確診人數17.5%。
截至4月11日,385個確診案例中,出現嗅、味覺患者有47人,佔整體確診比例12.2%。
腹瀉者有30人,佔整體比例7.8%。
蘇益仁觀點,這種病毒變異國際文獻確認,它可能導致嗅覺、味覺以及神經方面問題。
在台灣,早期確診案例主要表現呼吸道症狀,但隨後出現了腹瀉、嗅覺和味覺方面問題。
考慮到目前疫情風險,我們應該臨床情況擴大篩檢範圍,以便地防止病毒傳播。
黃立民醫師表示,這種病毒臨床上會有變化,其典型症狀主要表現呼吸道方面,而嗅覺和味覺只占一小部分。
這些症狀時間工作過度情況相似,因此我們需要臨床指標進行觀察和篩檢。
如果醫生覺得病患拖延了幾天沒有進行篩檢,則需要進一步確認病情。
蘇一峯指出,第一線醫師判斷潛患者時需要了解臨床現況。
許多醫師會主動閱讀國外文獻以增加知識,不過,如果有多本土流行病學資料,對第一線臨床醫師診斷有幫助。
」他舉例,國外患者多半是老年人、男多於女,台灣是年人、女多於男,原因是許多案例是境外移入,多為留學生,「台灣流行病學和國外,這些資料會讓我們知道該注意不是老人,而是有出國年人。
」蘇一峯希望指揮中心釋出多患者病史、病徵、病情變化相關流行病學資料,供臨牀醫師判斷,讓民眾有,診時詳細描述自己病況,例如現在來看病民眾,開始會描述嗅、味覺有無。
Q:居家檢疫期滿,為何再延長自主管理?指揮中心4月5日表示,結束居家檢疫、隔離者,另外要延長自主管理7天。
自主管理仍可以出門,但要戴口罩、避免出入眾場、人潮擁擠處。
4月5日宣佈延期原因主要是因為最近新增案例中,有些是檢疫或隔離期間結束後自行醫並確診。
夫妻之一338和341是一對旅行者。
他們3月初參加了一個旅行團,該團行程包括奧地利和捷克。
不幸的是,旅行團中有人確診了新冠病毒。
確保安全,其他團員接受了篩檢並進行了居家隔離,而夫妻338和341隨後進行了隔離。
隔離期間,他們遭遇了一些心臟問題,於3月30日前往醫院進行回診。
醫生建議下,他們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確診了病毒。
夫妻隔離期间,他们出现了腹泻症状。
由于腹泻纳入COVID-19通报定义,他们医生建议下接受了筛检,并确诊。
后来,失去嗅觉和味觉以及腹泻观察到是后期症状。
因此,指挥中心决定安全起见,应该自我管理期延长7天。
Q:哪些時間點,篩檢擴大範圍?指揮中心另風險對象全面採檢,例如已有11人確診華航班機CI011,成為全台武漢包機以外,第一個全機採檢航班。
4月7日指揮中心進一步宣佈社區擴大監測,納入4大類優先採檢對象,包括醫療及照護工作人員、航空機組員、美國回溯專案風險對象,以及前往人潮眾多景點者。
疫情升温期间,教育部决定前往人流众多景点旅游学生和教师进行旅行历史调查,保障他们安全。
此外,醫生未来诊断病情时可以参考患者健保卡记录,提供医疗建议。
最近,奥捷旅行团共有17人,其中包括领队,有9人确诊感染,其中1人去世,另外2人病情严重。
延伸閱讀…
而這9人當中,有5人是隔離期確診,其中3人認無症狀,是此波回溯採檢時,於4月5日確診。
另2人是隔離期後,其他疾病問題到醫院看診而確診。
冠狀病毒是動物和人體中發現一個大型病毒家族。
一些冠狀病毒會感染人,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和急性呼吸綜合症(沙士)疾病。
2019年冠狀病毒病症狀包括體溫升高、乾咳以及感到。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染病人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如失去味覺或嗅覺、鼻塞、結膜炎、喉嚨痛、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皮疹、噁心或嘔吐、腹瀉、發冷或暈眩。
有些人可能只有症狀或者沒有症狀,而其他人可能會出現徵狀,例如呼吸困難、胸口疼痛或精神狀態改變。
冠狀病毒病,稱為2019冠狀病毒病,可能會引發一系列併發症。
這些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困難綜合症(ARDS)、敗血癥和敗血癥性休克、血栓栓塞,以及多器官衰竭,涉及心臟、肝臟或腎臟。
這些併發症可能對患者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因此,預防和治療冠狀病毒病時,應該密切關注這些併發症發展,提供醫療支持和護理。
有些患有2019冠狀病毒病年幼患者可能会遭受一种名为兒童多系統炎症综合症(MIS-C)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
年長或有問題患者(例如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可能面臨疾病狀況。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資訊, 10-20% 人可能會繼續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中長期影響,這些影響統稱新冠肺炎影響或「新冠肺炎綜合後遺症」(「冠」)。
冠症狀可能包括呼吸困難、思考困難、頭痛、胸痛、關節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於某些人(包括兒童),可能會出現多個器官受損或自身免疫問題。
「冠」症狀可以急性感染後初期康復階段新出現,或是一開持續下來,病情可隨時間變化或反覆。
雖然現時這些徵狀會維持多久,但目前研究顯示,患者可以隨著時間而改善。
有研究顯示「冠」2019冠狀病毒病重症患者出現,但任何人(包括輕症患者)感染後有機會出現此情況。
接受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接種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感染冠狀病毒風險。
研究結果,接種了新冠疫苗人未接種疫苗人相比,即使感染了病毒,少出現冠狀病毒臨床症狀。
潛伏期是指感染病毒到出現疾病症狀時間間隔。
現時潛伏期估計大多是1到14天,而有些變異株潛伏期可能,例如奧密克戎變異株,潛伏期 3 天。
市民應該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衛生,預防個人感染和病毒社區擴散。
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使用口罩來阻隔液體飛沫微粒傳播。
外科口罩是一種選擇。
選擇外科口罩時,我們應該確保它尺寸足夠覆蓋口、鼻和下巴,並且貼合面部,確保空氣不能從口罩邊緣漏出。
這樣可以地防止病原體傳播。
外科口罩三層物料組成。
第一層是於防止液體飛濺外層,第二層則作為阻擋病菌屏障,第三層於吸收配戴者釋出的濕氣和水分。
這種三層結構口罩可以預防飛沫傳播疾病,因此建議使用這種口罩。
延伸閱讀…
不應使用附有呼氣閥或排氣口口罩,因為這類口罩地過濾呼出飛沫微粒。
如果佩戴者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病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可能會增加附近人士感染風險。
佩戴外科口罩時,應該採取預防呼吸道感染措施。
佩戴外科口罩外,市民應該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1. 清洗雙手:使用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洗手,確保手部。
洗手過程中,應該注重洗淨手背、手指間、指甲和手腕部位。
2. 正確關閉水龍頭:使用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後,應該紙巾或手肘關閉水龍頭,避免接觸到污染表面。
以上是佩戴外科口罩外預防措施,可幫助減少呼吸道感染風險。
請大家注意這些措施,保護自己和他人。
洗乾雙手後,請避免直接接觸水龍頭。
你可以選擇使用抹手紙包覆住水龍頭,然後關掉水龍頭。
如果沒有清水和肥皂,你可以使用含有70-80%酒精搓手液代替。
你雙手沒有污垢時,使用酒精搓手液來擦拭雙手可以預防傳染病傳播。
搓手技巧洗手一樣,足夠份量,即35毫升酒精搓手液,雙手所有表面覆蓋。
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20秒,直至雙手乾透。
達至最佳效果,應讓酒精揮發,不要紙巾抹乾。
使用酒精搓手液之前,请检查日期。
当打喷嚏或咳嗽时,请纸巾遮住口鼻,然后用过纸巾丢有盖垃圾箱内,并彻底双手。
如果没有纸巾,可以上衣或衣袖遮住口鼻。
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请佩戴口罩。
英國政府建議大家洗手時唱「祝你生日」歌兩次,確保洗手時間達到20秒。
最近,一項關於洗手研究指出,如果每天能夠洗手6到10次,感染新冠病毒風險會降低。
研究人員分析了新冠病毒結構類一些病毒數據,包括那些能引起普通感冒冠狀病毒 ,他們發現所有冠狀病毒可以肥皂液消滅掉。
每年冬天,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會英格蘭展開調查,詢問人們是否有類流感呼吸道症狀,並那些感染普通感冒冠狀病毒者進行檢查。
調查結果發現,如果這些人每天洗手6次話(或6到10次),他們感染病毒機率大大降低。
, 研究顯示,洗手並非萬能,比如每日洗手10次以上效果10次左右區別了,未能進一步減少感染機會。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作者比勒博士(Dr. Sarah Bealer)表示,無論你是否出現症狀,應該保持良好洗手習慣。
她説,洗手不但有助於保護你自己,同時防止你不知不覺中病毒傳染周圍人。
很多人喜歡洗手,即使只是洗洗而已。
一項研究指出,84%英國成年人洗手時間太短了。
洗手時應該使用流動水,並且水溫度。
以下是正確洗手方法:同時,應該注意指甲縫和大拇指周圍部位。
因為有人可能知道20秒是多久,英國政府建議大家洗手唱“祝你生日”歌,連唱兩遍説20秒。
歌唱完了,手洗好了。
最近,英國有關洗手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人們一天能洗手6到10次,感染新冠病毒機會會大大降低。
研究人员新冠病毒及其他一些引起普通感冒冠状病毒进行了结构类数据分析,他们发现使用肥皂液可以消灭所有冠状病毒。
每年冬天,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會英格蘭進行一項調查,詢問人們是否出現類似流感呼吸道症狀,並那些檢查出感染普通感冒冠狀病毒人進行檢驗。
調查結果顯示,若這些人每天洗手6次或者6到10次,他們感染病毒機率會降低。
研究結果,洗手並不能完全預防感染。
例如,每天洗手超過10次並顯著減少感染風險。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作者比勒博士(Dr. Sarah Bealer)表示,無論你是否出現症狀,應該保持良好洗手習慣。
她説,洗手不但有助於保護你自己,同時防止你不知不覺中病毒傳染周圍人。
許多人喜歡洗手,即使洗只是走個過場,馬馬虎虎。
一項研究顯示,84%英國年人洗手時間太短。
洗手要用流動水,至於水温並關鍵。
洗法如下:同時,要注意清洗指甲縫和大拇指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