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 |農曆查詢 |1939 |【二月二十二】

二月初一是兔年开始,而之后一个月份里,会有一个闰月。

这两个农历”二月”加起来一共有59天。

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結合了陰陽概念。

曆是月亮盈虧即朔望變化而制定,一個朔望月是29.53天,而陽曆(稱公曆)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迴歸年而制定,一個迴歸年度是365.2422天。

農曆是一種以陰曆為基礎的日曆系統,它考慮了月亮盈虧變化,公曆四季相吻合。

農曆根月亮盈虧變化來確定每個月長度,一年共有12個月,每個月有30天或29天,全年共計354天或355天。

農曆二月是屬於癸卯兔年一個月份,它開始日期是公曆2月20日,結束日期是公曆3月21日,總共有30天。

後來,這一傳統節日稱為春節。

此,我國古人採用增加閏月方法使農曆年長度和迴歸年度接近,19個農曆年中加入7個閏月,有閏月那年有13個月,稱為閏年,增加那個月稱閏月,閏年384天或385天。

19個農曆年和19個公曆年天數幾乎相等。

    中國法定節日 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節(農曆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週歲以上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14週歲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中國傳統節日 有春節、元宵節 、節、端午節、中秋節 。

此外,各少數民族保留着自己傳統節日,諸如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彝族火把節、瑤族達努節、白族三月街、壯族歌圩、藏族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跳花節。

中國元旦是一個傳説中節日,說起源於古代三皇五帝之一顓頊。

這個節日有超過三千年歷史了。

元旦一詞出現《晉書》中一首詩中,該詩描述了顓帝孟夏正月元開始,這一天稱為正朔元旦春。

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介雅》詩中有“四季元旦,萬壽初春朝”記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第一個傳統佳節。

過去,春節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沿用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一年開頭。

中國人民慶祝春節已有4000多年歷史。

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一天,虞舜成為天子後,率領部下舉行了一場盛大天地祭祀儀式。

那時起,人們這一天視為一年開始,稱正月初一。

婦女這天不動針線,説是了避免傷龍眼。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作为纪年方式,而农历新年更名“春节”,时间公历1月下旬2月中旬之间。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春联、年画,以及装饰自己居室。

春節前一夜晚上,稱為”除夕”,是一個家庭團聚時刻。

家中每個人歡聚一堂,一起享用一頓名為”年夜飯”盛宴。

許多人了守候新年到來而通宵不眠,這稱為”守歲”。

隔天,人們開始到親朋好友家中拜年,問候,並祝願彼此一年裡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人們會參與各種傳統文娛活動,如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和踩普遍。

此外,春節期間有許多其他習俗和食俗,以及守歲傳統。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稱為上元節、元夜或燈節。

這一天是春節後第一個月圓夜。

改寫後內容:

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慶祝周勃正月十五諸呂,每年會這一夜出宮遊玩。

紀念這一事件,漢文帝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隨後,司馬遷創建了《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節日。

從隋朝開始,元宵節慶祝活動唐朝、宋朝朝代中盛大。

《隋書·音樂志》日:“每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戲場”,參加歌舞者達數萬,昏達旦,至晦而罷。

延伸閱讀…

2月22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農曆查詢

社會和時代變遷,元宵節風俗習慣有了變化,但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會這一天一起吃元宵和觀燈。

元宵是一種糯米粉製成皮,裡面包著各種果料和糖餡,呈現出圓形形狀,象徵著“團圓”意義。

觀燈活動公元一世紀開始了,當代各地流行。

每到元宵節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農村,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稱龍抬頭。

此刻正值春天,大地回归生机,万物复苏。

沉睡泥土或洞穴中昆虫、蛇类和野兽开始苏醒,传说中龙沉睡中醒来,因此称为龙抬头。

古代,龙是一种象征,因此人们借助龙形象来驱逐害虫。

明代流行燻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元旦祭祀餘下餅,用油煎,以此燻牀和炕,叫燻蟲兒。

農村,老百姓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是,這天飲食多龍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現在“龍鬚麪”由此得名。

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

婦女這天不動針線,説是了避免傷龍眼。

延伸閱讀…

1939 (己卯—肖兔)年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神明的生日

有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語。

然而,現在人們忘記了這個節日,但是吃春餅習俗存在。

這個節日公曆四月五日前後舉行,稱為三月節,有超過2000年歷史。

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這一個既是節氣是節日。

改寫後內容:節日原本是用來祭祀祖先,但現在是用來紀念烈士並進行祭掃活動。

這個時候,天氣開始轉暖,草木開始復甦生,人們會結伴前往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天美景,所以這個節日有時候稱為”踏青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正式名稱。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中提到了”仲夏端五,端,初”這句話。

這句話認為是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一位愛國詩人。

他實現自己政治理想,試圖挽救楚國免於滅亡。

然而,秦國滅亡楚國後,屈原於五月初五選擇了投江,他屍體江邊群眾發現並打撈上來。

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後人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每年到了這個節日,人們會遵循一些傳統習俗。

其中之一是帶著香袋,象徵著屈原先生高尚品德敬意,他名字後世所傳頌。

另外,粽子起源是防止魚群吃掉屈原屍體,後來演變成節日特色美食。

而賽龍舟象徵著人們去拯救屈原勇氣和決心。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為”七夕”,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日子。

這個夜晚,人們庭院中擺放著各種美味水果,女孩們穿起七孔針,織製彩線。

說,如果能夠穿過七孔針,代表著技藝。

因此,這一天稱為”乞巧節”,是女孩們參與節日,因此稱為”少女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