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是中國宗教文化,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
傳統節日、家庭生活和人生各個階段,能找到道教文化痕跡。
值此農曆新年,讓我們一起探索道教文化中節日。
道教信仰神祇和仙人有自己誕辰日,這些日子會舉行齋醮儀式,包括祭拜神明、擺設道壇以及誦讀經文。
這些節日中,會舉辦廟會和集市活動,吸引著許多信徒和遊客前來參加。
道教有諸多門派,每個門派尊崇著自己宗祖師,但是道教信仰中神祇誕生日視為。
這聽到“三清”、“三元”、‘五臘’。
民眾道教文化有,社會生活中只需瞭解以下十個道教節禮日。
遊歷山水之間遇到道觀和道教儀式,遇到節日可瞭解和順迎各種禮儀。
如果心懷所願,此節禮期間敬香祈福,會神靈天仙相息。
深入瞭解每個道教節日細節,紫隱編後續專刊細解,敬請留意。
冬至日/二月十五日/夏至日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靈寶天尊三位聖誕,這三日稱為道教三清節。
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道教裏稱三元日。
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和王母娘娘生日,俗称“蟠桃会”。
正月一日称为天臘,是五帝东方九炁青天日子。
五月五日称为地臘,是五帝南方三炁丹天日子。
七月七日称为道德臘,是五帝西方七炁素天日子。
十月一日,名民歲臘,此日五帝北方五炁黑天。
十一月八日,名王侯臘,五帝於上方玄都玉京。
而於道教信徒需要遵循道教禮日,有讀者可以滑屏瞭解細節,其中道教術語,可親臨武當山紫霄宮請道詳解:正月七日,名舉遷賞會,此日上元賜福,天官同地水二官考校罪福。
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
十月十五日,名建生大會,此日下元解厄,水官同天地二官考校罪福。
其三會日,三官考核功過,三魂攢送生人。
謂之三魂會日,宜焚香懺過。
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其三元日,天地水三官二十七府百二十曹之神,於三會日考校罪福,三元日上奏金闕,降禍福。
其日可行道建齋,修身謝過。
其曰八極天尊天君同下人問,錄人罪福,觀察。
正月一日,是天臘,這一天五帝會東方青天聚會。
五月五日,是地臘,這一天五帝會南方丹天聚會。
七月七日,是道德臘,這一天五帝會西方素天聚會。
十月一日,是民歲臘,這一天五帝會北方黑天聚會。
十一月八日,是一个日子。
这一天,五位帝王聚集上方玄都玉京。
五帝会面日子,北方天帝会审查鬼魂,检查生者祖先以及后代子孙行为,来决定他们福报和罪恶。
这一天,人们应该进行祭祀和感恩仪式,追求福报,还要法力祭祀来消除罪孽和罚恶。
这是一种获得福报方式,每天要进行祭祀,但可以享受祭祀食物。
天節甲午,地節甲申,人節甲子。
天會丙午,地會壬午,人會壬子,日會庚午,月會庚申,星辰會辛酉,五行會甲辰,四時會甲戌。
其節會宜齋戒焚香,醮告星辰,看經拜懺,祭祀先靈,可以延年益算。
春甲子己巳,夏丁丑丙辰,秋辛亥庚子,冬癸未壬寅。
初一日,初三日,初五日,初七日,初九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其日宜醮星告鬥。
甲子年太乙祭祀中,庚申日三尸會評估人們功過。
出生日期計算,胎光魂甲子日上報到,庚申日上報到幽精,本命日上詢問言人。
這一天,人們應該步入符齋戒,準備呈章拜表,祈求。
此外,人們應該這一天神明懺悔,祈求恕並感謝過去恩典。
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食過午初八日,十五日,三十日。
食不過午六丁齋日。
《春秋命圖》所述,黃帝向太乙詢問太乙長生道,太乙回答說:齋六丁,可以。
而《內傳》所述,帝誓剪蚩尤時,曾齋三日,並上帝祈禱。
此齋戒始。
齋日《唐書》雲:周伯陽父以此齋授燙賓煩陀阿力王,一月之內要持此十齋。
初一日,念無量太華天尊,懺殺害物命愆,免倒懸屠割之報。
初八日,念玄上玉宸天尊,懺背理循私愆,免金槌鐵杖報。
十四日,我們懺悔我們,讓仙上聖天尊知道我們人造成感到懊悔,並希望能免去任何懲罰。
十五日,我們懺悔我們和,讓玉寶皇上天尊知道我們自己錯誤感到懊悔,並希望能免去任何懲罰。
十八日,我們懺悔我們欺騙和,讓好生度命天尊知道我們自己欺騙感到懊悔,並希望能免去任何懲罰。
二十三日,念玄真萬福天尊,悔過,以免遭受火焰和炭灰懲罰。
二十四日,向念皇天尊,悔過迷惑和行為,以免遭受熔爐和炭火報應。
二十八日,念極天尊,悔過往不善事,以免遭受冰冷戟和冰刃報復。
二十九日,念真皇洞神天尊,懺誤作傷仁愆,免燒炙焦爛之報。
三十日,念玉虛明皇天尊,懺三界冤報愆,免穿腹塞心報。
高宗曰:車胤謂胡僧梵音譯,天尊佛,罪報地獄名,十齋。
此日忌燒香,犯者奪算。
正月初二日及庚申,二月初九日及辛酉,三月初十日及庚戌,四月十一日及癸亥。
道教信奉神仙眾多,道教神靈誕辰節日,各地方道觀有地方神誕辰定為節日。
每逢神仙誕辰,各道觀要舉行儀式,設壇誦經禮懺,祝頌聖誕。
道觀周圍形成經濟和文化廟會集市,並且相沿成習,成為代代相傳民俗……以下編《天皇道太清玉冊·修吉辰》、《玉匣記》以及諸多資料,並參考現實中各地主要神祗祭祀日,重新整理出來道教神仙誕辰及降現日大全,供廣大道友、善信參考……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是節日,期間充滿了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神仙傳説和風習慣。
正月初五,傳説是米神娘娘生日,忌淘米做飯,米煮熟是大不敬,此説湖北農村流行。
當日是財神玄壇趙公明生日,商家和企業財源;吃穿人們這一天要早早起牀,鞭炮、鑼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到來。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着美味湯圓。
湯圓形状酷似“元宝”,因此称为“进元宝”。
人们相信,吃湯圓能够象征财神爷赐予财富。
而正月初九这一天,玉皇大帝生日。
初一:天臘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五帝會於束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現、昊天上帝統天神地祇三清、東方七宿星君下降、徐來勒真人於會稽上虞山傳經於葛玄真人。
十五:上元天官賜福紫薇大帝誕辰 、佑聖司命真君誕辰,應真君誕辰、迎廁神紫姑、臨水夫人(陳靖姑)誕辰、混元上德皇帝降現、西鬥帝君下降、翊聖保德真君降、金精山張靈源真人飛昇元始天尊由來:元始天尊是道教神靈「三清」尊神之一,生於太無之先,稟氣,初稱元始天王。
古代葛洪《枕中書》中提到,從前宇宙一片,毫無形狀。
直到天地、日月形成,狀似雞蛋,色彩是玄黃。
此後,出現了一位名盤真人,他是天地,稱為元始天王,遊蕩其中。
元始天王,開天闢地,治世後,蜕去軀殼,,遊行空中,見聖女太元,喜其貞潔,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
聖女懷孕十二年,化生於背膂之間,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
其前身是盤、元始天王,稱為元始天尊。
《歷世神仙體道通鑒》中提到,「元」指是最初本源,「」則代表開始,起源於先天氣。
這股氣息化為了開創世界力量,即是所謂盤;同時化主宰天界祖神,元始。
」 居天:齊梁道陶弘景編定《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是「玉清三元宮」,元始天尊「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天之位,即三十五天之上。
玉清境內,有紫雲閣,碧霞城。
古老神話中,眾神仙們前往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這位元始天尊稱為天尊主,存在且。
每天地初開時,他會傳授秘道眾神仙,幫助他們開創度劫之路。
這些劫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以及其他仙官。
道教宮觀中,會有一個稱為「三清殿」地方,用來奉祀三位神明。
其中,元始天尊認為是神明,他手持著混元珠,居於大殿中央位置。
一些道教齋醮禮儀中,會設置三清神位或神像,其中元始天尊佔中位。
元始天尊日子是正月初一,而民間,會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由來:靈寶天尊是道教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齊梁道陶弘景編定《真靈位業圖》列其第二神階之中位,於第一神階中位元始天尊。
唐代時稱上大道君,宋代起稱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靈寶天尊是玉晨精氣、九慶紫煙、玉暉煥耀和金映流形象展現,他結合了化形和元神力量,並透過胎母氏育形力,將人類帶入世間。
《靈寶略記》稱「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那玉國,寄孕於洪氏胞,凝神瓊胎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嶽丹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一個古老時代,有一位智者坐在一棵枯萎桑樹下思考了一段時間。
他專注地思考了一百天,達到了心靈領悟。
太玄一詞原本指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個星宿總稱。
輔司仙:上聖太上玉晨大道君,元始天尊處受經法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第二高位上清境,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衞。
萬神入拜,五德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洞玄本行經》記載,靈寶天尊靈寶法隨世度人。
從元始開光到赤明元年,九千九百億萬劫,靈寶天尊度人數量多如塵沙,無法計量。
於有緣好學人,只需提出疑問,靈寶天尊即會給予教誨。
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慾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奉祀:道教宮觀裡三清殿中,靈寶天尊手捧如意像居元始天尊左側位。
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多設有三清神位,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左位。
靈寶天尊日夏至日,農曆五月中。
夏至日,人們靈寶天尊作為主神進行供奉。
道德天尊起源:道德天尊是道教神明「三清」中一尊,即老子。
從北魏開始,他稱為太上老君。
東晉葛洪《神仙傳》匯集羣書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髮,故稱老子。
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
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氣,與三光終始」,「道成化身,蟬蜕度世」。
齊梁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定太上老君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極宮,即三十六天中第三十四天,三十三天之上。
唐代皇室尊崇太上老君,他稱為「上處玉京,神王之宗;下在紫微,飛仙主」。
這種尊崇可以《魏書》和《釋老志》中找到。
李耳是唐代皇室姓氏,同時是老子姓氏,因此他們崇尚太上老君,並授予他累加尊號。
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 道之化身:《雲笈七籤》雲,「老子者,老君,此即道之身。
元氣祖宗,天地。
大道乃是源自於無形、無生中誕生、虛空中挺立、塑造宇宙萬物。
它稱為無上正真道,無法命名。
因此說:我存在源於無形之前、太初始、太素源。
虛無中游走,來去於無垠黑暗之中。
觀察著界定事物,看著分明,踏著宇宙荒野,穿梭於各種事物族群之中。
夫老君者,乃元氣道,造化者」。
聖作師:太上老君自伏犧氏合神農氏後,累世化身人間,上三皇時玄中法師;下三皇時金闕帝君;伏犧氏時鬱華子;神農時九靈老子;祝融時廣壽子;黃帝時成子,顓頊時赤精子,帝嚳時祿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尹壽子,夏禹時真行子,殷湯時錫子,文王時文邑先生。
世代作聖者師。
道教宮觀三清殿中,有一座太上老君神像或神位。
他形象是一位鬚髮斑白老翁,手中持有羽扇,坐在元始天尊右側。
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會擺放太上老君神位,並且他坐在元始天尊右側位置上。
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是道教教祖。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許多人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來紀念他。
玉皇大帝,簡稱玉皇,稱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或穹高上玉皇大帝。
他宋代真宗和徽宗時封為聖號。
宋真宗尊稱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天帝,而宋徽宗尊稱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經中他們稱呼是昊天金闕無上至尊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
玉皇大帝出生是。
傳說,他是光凈樂國王寶月光皇后所生孩子。
他一出生散發出寶光焰,彷彿整個國家充了光明力量。
小,玉皇大帝展現出和仁愛品質。
他國家中財寶全部捐贈那些困苦、喪偶、孤獨、無依無靠、飢餓和生病眾生,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
他善行感動了眾生,並讓他們他充滿敬仰和感激情。
凈樂國王駕崩後,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眾生,遂捨國赴普巖山修道,經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初號覺皇,億劫,始證玉帝。
萬神帝: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仙真王、聖尊主,三界萬神、三洞仙神。
玉皇有制命九天階級、徵召四海五嶽神權力。
萬神列班隨侍其左右,猶如人世間皇帝和公卿。
白居易有詩稱「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
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致」。
總執天道:玉皇大帝是三清化身。
玉皇大帝和三清教主一样,象征着虚无到有,无极到太极无为而有。
因此,玉皇大帝是三才主宰,掌管天地人轴心。
玉皇大帝派遣紫微北极大帝负责天地经纬,派遣勾陈上宫大帝负责天地人三才,主持人间战争。
玉皇大帝派遣后土皇地衹负责阳生育和大地山河。
天地萬物存在和運行,玉皇大帝所主宰。
每年正月初九,道教宮觀會舉行金籙醮儀,稱為「玉皇會」,以向玉皇大帝致敬。
參與醮儀道士和道教信徒會祭拜玉皇大帝,並進行「齋天」禮儀,祈求福祉和長壽。
福建和台灣省人們稱玉皇大帝為「天公」。
每年正月初九,人們會進行「拜天公」儀式。
整個家庭會齋戒沐浴,上香行禮,祭拜並誦經。
有些地方會舉辦戲劇表演來娛樂神明。
而中國北方,過去相比,人們會舉行玉皇祭,抬著玉皇神像遊行村莊巡街。
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日子,舊時道觀和民間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由來:太乙救苦天尊,稱一救苦天尊,尋聲救苦天尊或十方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一救苦護身經》,是一位天庭中尊稱東方長樂世界慈仁者存在。
他可以天宮、人間、地獄中活動,並展現他威力保護眾生。
太乙救苦天尊具有能力,可以需要變身成各種形象,包括仙童、玉女、帝君、聖人、真人、金剛神王、魔王力士、道士、老君、醫生、男人、女子、文官、武官、元帥、教師、禪師、風師和雨師。
他神通廣大,可以做到無所不能。
「此聖在天呼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呼獅子明王,水府呼為洞淵帝君」。
職能和奉祀:《上三洞表文》中稱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煉丹界天尊、法橋大度天尊、金闕化身天尊、天尊、寶華圓滿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首。
太乙仁愛天尊,九位仙師驅使,散發著百寶祥光,引導著漂泊生靈。
傳說中,只要默念太乙仁愛天尊名字,他會,帶來幫助,解除困憂,化解凶兆,轉為吉祥。
於修煉善行人們,太乙救苦天尊乘坐九師之仙馭,散發百寶祥光方式,引導他們升仙。
道教主要寺廟中,有一座名太乙殿宮觀,供奉著太乙救苦天尊神像或神位。
太乙救苦天尊神像呈現天尊騎著獅子形象。
道教徒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為亡魂舉行黃籙超度道場時,奉祀太乙救苦天尊。
宋元以來,道教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名目繁多。
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説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九幽燈儀》。
此類科儀中,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以外,還主持水火交煉亡魂、主持蕩血湖地獄,破獄拔度罪魂。
三官大帝由來:三官大帝指是天官、地官和水官。
中國上古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禮儀。
《儀禮》《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東漢時,張陵創立天師道,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方法。
「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地;其一沉之水。
謂三官手書」。
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一。
天官賜福:天官名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
天官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
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罪福。
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隸屬上清境。
地官元洞混靈氣和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
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人赦罪。
水官解厄:解厄水官是玉清境洞陰大帝,職位元三品。
他掌管風澤氣,結晨浩力,並統領水中眾多神仙。
每年十月十五日,他會降臨凡間,糾正人們罪惡,保佑他們消除災難。
奉祀:天地水三官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日,道教徒進廟燒香奉祀,或建金籙、黃籙道場,祈福消災。
四御由來:四御指是道教三清尊神下主宰天地萬物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是萬神主。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紫微垣中大帝座星君,居於中天,萬星宗主。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北極帝座左四座星組成勾陳,位同北,天轉之樞紐。
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天時出現女像。
宋真宗潘皇后嵩山建造了一座殿宇,用来供奉后土玄天大圣像。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他该地命名“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后土形象塑造成女性形象。
宋代後,於玉皇大帝道教神系中地位和職能有所加強,因此,道書中多有玉皇大帝排列「四御」之外説法,將「四御」解釋北南西東四極之天帝,即: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太極天皇大帝和北極青華大帝。
當今中國道教恢復了宋代以前對「四御」説法。
職能:玉皇大帝是總執天道大神,位居三清之下,眾神之上。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是玉皇大帝助手,負責管理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季氣候。
道書言,他稱為「萬星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氣」。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是協助玉皇大帝掌管南北天地人三才,並統領諸星,同時負責人間戰爭事務。
改寫後內容如下:后土皇地祇負責陽光照耀、萬物、大地山河。
宋代後四極大帝是四位具有職責神明,是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太極天皇大帝和東極青華大帝。
北極紫微大帝負責統御萬星,南極長生大帝負責統御萬靈並主管他們壽夭。
太極天皇大帝負責統御萬神,而東極青華大帝負責統御萬類並主管拯救眾生。
奉祀:道教宮觀中多有三清殿以外,另設有四御殿,供奉四御尊神。
大型齋醮儀禮活動中,供奉三清外,設有四御神位。
道書稱「各居一列,各尊」。
四御各尊神有其神誕之日,玉皇大帝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極大帝為十月二十七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三月十八日。
道教信徒多有四御尊神神誕之日赴道觀燒香奉祀。
土皇由來:土皇是道教地神。
中國古代,有一位稱為地神神明,他掌管著陰陽和山河造化。
道教中地神是三清四御神之一,他神號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南北朝時期,道教於宇宙創世理論有了深入探討,並神仙們居住天界做了區分。
北周宇文邕所著《秘要》中提到了「三界品」,將天分三個界,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總共有二十八個天。
此外,還存在無色界之上四個梵天,總計三十二個天。
地,《度人經》提到了三十二個天,它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配置,每個方位有八個天,構成了三十二個天。
北齊嚴東注提到了「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
三天羅其上」。
而唐代有「羅天彌覆三清之上」,合為三十六天。
三十六天中,每一個有一位天帝。
天地感應說法,道教認為上方有三十六天,而下方有三十六地。
上方三十六天中,每一個有一位天帝,下方三十六地中,有一位土皇。
因此,土皇是各方土地主管神靈。
《洞玄靈寶河圖仰謝三十六土皇齋儀》稱,「依洞神法,立墠設位象三十六天,燒香燃燈應三十六地」。
區分和名稱:土皇分為九壘,壘各。
每壘分設四名土皇,三十六名土皇。
改寫後內容如下:
《洞玄靈寶河圖仰謝三十六土皇齋儀》,第一壘土皇君姓秦,諱孝景椿;第二土皇君姓黃,諱昌上文;第三土皇君姓青,諱玄文基;第四土皇君姓蜚,諱忠陣皇。
第二壘地,第五土皇君姓戍諱神文光;第六土皇君姓鬱諱黃母生;第七土皇君姓玄諱乾德維;第八土皇君姓長諱皇明。
第三壘石臘色澤地,第九土皇君姓張諱維神;第十土皇君姓周諱伯上人;第十一土皇君姓朱諱明車子;第十二土皇君姓庚諱文敬士。
第四壘潤澤地,第十三土皇君姓賈諱雲子;第十四土皇君姓謝諱伯無元;第十五土皇君姓己諱文泰陣;第十六土皇君姓行諱機正方。
第五壘金粟澤地,第十七土皇君姓華諱延期;第十八土皇君姓黃諱齡我容;第十九土皇君姓雲諱探無淵;第二十土皇君姓蔣諱通八光。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第二十一土皇君姓李諱上君;
第二十二土皇君姓範諱來力安;
第二十三土皇君姓張諱李季元;
第二十四土皇君姓王諱駟女容。
改寫後內容:
第六壘金剛鐵澤地,有一位姓李土皇君,他尊號是上君。
接下來是第二十一位土皇君,他姓範,尊號是來力安。
第二十三位土皇君姓張,他綽號是李季元。
後是第二十四位土皇君,他姓王,尊號是駟女容。
第七壘水制澤地,第二十五土皇君姓唐諱初生映;第二十六土皇君姓吳諱正法圖;第二十七土皇君姓漢諱高文徹;第二十八土皇君姓京諱仲龍。
第八壘風澤地,第二十九土皇君姓葛諱玄升光;第三十土皇君姓華諱茂雲長;第三十一土皇君姓羊諱洞玄;第三十二土皇君姓周諱尚敬原。
第九壘洞元無色剛維地,第三十三土皇君姓諱無上玄;第三十四土皇君姓升諱靈元浩;第三十五土皇君姓趙諱上伯玄;第三十六土皇君姓農諱勒無伯」。
南宋蔣叔輿編《無上黃籙齋立成儀》列舉各土皇名號時,各名號前加有「后土」兩字,表明南宋道教視「土皇」為「后土」下屬神靈,其職能是職掌陰陽,化育大地,消釋,抬引神明。
奉祀:道教宮觀中,四御殿裡供奉有后土神像或神位,有列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神位。
但大型齋醮儀禮中,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神位。
唐代以來,隨著風水術流行,道教信徒動土、上樑、安宅、鎮宅、建橋、鋪路時,常要舉行禮謝土皇齋儀,祈求路橋、家宅、降福消災。
西王母來歷: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稱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
全名為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龜台九鳳太真西王母或靈九光龜台金母元君。
西王母名最初見於《山海經》。
「西」指方位,「王母」即。
西王母道氣中西華至妙氣結氣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
《漢武帝內傳》稱西王母上殿時,「著黃金褡孎,文采,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冠,履鐍鳳文舄。
視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漢武帝拜受西王母教命。
西王母是山海经中女仙宗领导者,她居住崑崙之间,有一个占地千里城市。
这个城市有十二座玉樓,瓊華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边是瑤池,右边是環翠山。
西王母本人形象是人身虎齒,豹尾蓬头,这只是她派去使者,西方白虎神,并不是她本人形象。
《博物志》稱,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
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隸屬於西王母管轄。
元始天尊賜予西王母方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她能夠掌控萬靈召集與管理,並監督盟約執行,總統天界禮儀,以及監督聖賢考核。
西王母和東王公是陰陽氣創造者,管理著天地運行,孕育萬物生命。
黃帝討伐蚩尤暴時,蚩尤多方變幻,呼風喚雨,吹煙噴霧,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黃帝三宮五意、陰陽,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機,靈寶五符五勝文。
黃帝遂克蚩尤於中冀。
虞舜即位後,西王母遣使授白玉環、白玉琯及地圖,舜即黃帝九州擴大十二州。
奉祀:《漢武帝內傳》中有西王母賜三千年結果蟠桃事,因此,西王母開蟠桃會故事深入人心。
道教和民間西王母作為壽象徵,西王母作為金籙延壽道場主神。
每逢西王母日,一説是三月初三日,一説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是女性教徒聚集道觀內,為西王母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長壽。
雷祖來: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
據《九霄玉清梵紫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王化身。
有説是軒轅帝昇仙後成雷,主雷雨神。
雷祖其封號。
雷祖居於神霄玉府,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
雷城是天庭行雷,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
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
行雷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
雷部有神三十六名,時輔相有功之臣。
明代説《封神演義》稱聞仲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
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天,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
職能:雷公、雷神崇拜,古已有之。
但是,神系中設置雷部,並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北宋末年事。
北宋時期,道教神霄、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僅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禍福,持物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稱,要「忠君王,父母,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司,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屍,使崩裂。
奉祀:《明史》《禮志》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宮致祭」。
道教主要宮觀大多供奉雷祖。
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進廟燒香,祈福消災。
雷祖神位道教一些齋醮禮儀中設置,並且科儀中包含了召請雷部諸天君內容。
真武大帝,稱為玄武神或玄天上帝。
據《太上説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託生於羅境上無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后子。
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
改寫後內容:
成年後,他離開了家人,前往武當山修行。
他花了四十二年時間修煉,功成名就,白天升仙。
天上玉皇帝下詔,封他太玄,並派他北方鎮守。
這些存在目的是勸善懲惡。
屈原《楚辭》《遊》篇中有一句話說「召玄武而奔屬」。
玄武七宿的形狀像一隻龜蛇,因此稱為「玄武」。
它位於北方,因此稱為「玄」,它身體有鱗甲,因此稱為「武」。
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下降到南山。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翌盛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翌聖保德真君,後避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
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有加封。
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監、局、司、廠、庫衙門中,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永樂十年(1412年)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餘萬人大建武當山宮觀羣,使武當山真武大帝香火達到了鼎盛。
北斗注死:玄武是北方七宿總稱。
七宿之中有鬥宿。
道教重視鬥星崇拜,稱「南鬥注生,北斗注死」,人投胎之日起,南鬥過渡到北斗。
人生命壽夭北斗主其事。
因此,人祈求延生長壽,要奉祀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称为”水位精”,《佑圣咒》中描述”太阴化生,水位精。
上应,龟蛇合形。
周行六合,威慑万灵”。
由此可见,真武大帝水有关,因此认为能够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灾。
明代宫内多次建造真武庙,祈求免除水火灾害。
奉祀:農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日。
各地真武廟有奉祀祝誕祭典。
其中武當山進香朝拜。
文昌帝君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總稱,即文昌宮。
一説北斗魁前,一説北斗左。
六颗星称为上、次、贵相、司命、司中、司禄。
文昌封为帝君,称为梓潼帝君,这是元仁宗时期事情。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梓潼神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梓潼神和文昌神合而为一。
張育,稱為張亞子,是一位蜀地居民。
據《明史》和《禮志》記載,他居住蜀地七曲山,並晉朝期間軍事功績著稱。
他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領導起義軍抵抗前秦苻堅統治,戰鬥中殉職。
後人紀念張育,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立祠堂,尊奉他作為雷澤龍王。
後,張育祠堂與梓潼神亞子祠合併,統稱張育祠。
當時唐玄宗到達七曲山時,特地前往張育祠,追封他左丞相,並進一步加大祭祀規模。
唐僖宗避亂入蜀時,七曲山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
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張亞子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因此,他稱為文昌帝君。
改寫後內容:文昌帝君抗擊戰中英勇犧牲和忠於君主、救助民眾方面有卓越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中記載著張亞子一個故事。
張亞子年成年後,母親患上了一種疾病,他了治療母親,不惜自己割下一塊肉烹煮後供母親食用。
後,當地發生了一場瘟疫,張亞子夢中得到神指示,告訴他使用《大洞仙經》和法籙可以治療和防止瘟疫傳播。
他指示行事,結果。
因此,文昌帝君是慈祥孝親楷模楷模。
成書於宋元時《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事例,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報自己,報兒孫」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內容改寫如下:《文昌帝君陰騭文》所述,文昌帝君人間化身七十三次,身份是士大夫和官員。
他仁慈民心和嚴厲性格聞名,像秋霜一樣,白日不容侵犯。
他使命是幫助人們、拯救人、憐憫人、他人過失,並陰騭行動中獲得天帝認可。
因此,天帝命令文昌帝君負責處理文學和知識有關事務。
凡世間鄉舉裏選,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後,隨著科舉制度規模化和制度化,於文昌帝君奉祀普遍。
各地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宮規模。
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文章司命,繫,所以奉祀不衰。
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文昌帝君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要到供奉文昌帝君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五星七曜星君由來: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七位星神。
五星指是五個行星,是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和土星。
這五顆行星道教中尊為七曜神,稱為名星君。
於日、月和星神崇拜可以追溯到古代。
兩漢時,讖緯學多有星象以驗人事吉兇者。
道教日陽精,稱其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
月亮陰精,稱其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雲笈七籤》《總説星》節中,五星各號:東方歲星真皇君(稱木德真君),名澄瀾,字清凝。
南方真皇君(稱火德真君),姓浩空,諱維淳,字散融。
西方太白真皇君(稱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標。
北方辰星真皇君(稱水德真君),名啟垣,字積原。
中央鎮星真皇君(稱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長養萬物:《玄門寶海經》雲,「陽精日,陰精月。
分日月精為星辰。
星辰,要養萬二千物,下及六畜糞土草木,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長焉」。
意為五星七曜是道體現。
天地依靠日月星辰真氣,長養萬物。
東方木德真君負責創造萬物,使事物轉變。
他影響人們運氣和遭遇,帶來福慶,我們應該積極迎接他善意。
南方火德真君負責滋養萬物,點亮洞窟,給予光明。
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厄疾病,宜弘善迎」。
西方金德真君「主斂萬物,告肅。
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怪刑獄咎,宜弘善而迎」。
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萬物,含真娠。
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災滯劾掠,宜弘善而迎」。
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愆。
如世人運氣逢遇,多有憂塞刑律厄,宜弘善迎」。
至於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中稱,有遇日君者,「仙術」;有遇月君者,「所求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術」。
奉祀:道教宮觀常有供奉星神專殿,間有供奉五星七曜星君者。
大型齋醮儀禮中,設有五星七曜神位,並有關科儀中召請五星七曜星君降壇施法。
道教徒中常有轉變年運;、祛病除邪、祈福延年而參拜星辰神者。
四靈二十八宿由來:四靈,稱四相或四象,指是天上四方星宿組成圖象,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
《三輔黃圖》稱,「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四方」。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對日月運行區域恆星劃分、選定並標志二十八個星羣座。
緯書《尚書考靈曜》稱,「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
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狀類似鶉鳥,稱為前朱雀。
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狀類似虎,稱為右白虎。
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狀類似龜蛇,稱為後玄武。
二十八宿星官有姓氏、服装颜色和职责。
例如,角星神姓賓,名遠生,穿着绿色衣。
亢星神姓扶,名司馬,头戴马头,身披赤色緹單衣,腰佩剑。
道門護衞是四二十八宿道教神系中守卫神。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雜應》中稱太上老君護衞神,「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
《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訣》,內稱道士行法時,「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負背鐘鼓,吾前後左右」。
四係道士行法護衞神。
玄武星神自古以来备受尊崇,尊称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道教宫观中,会看到山门两侧奉祀四靈灵官殿。
四靈金身身着戎装,神态,守护着道教门户。
当道教徒进入庙宇燃香时,会山门开始,奉祀王灵官和四靈。
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多設有四靈二十八宿神位,並科儀中經常有召請四靈護法細節。
鬥姆由來:鬥姆,即北斗眾星母,全稱九靈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稱中天梵氣鬥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天尊,稱圓月光王、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
簡稱鬥姆或鬥姆元君。
鬥姆天主治天寶閣,「生諸天眾目之明,為北斗星母。
鬥為之魄,水精,主生」。
職能:據《太上玄靈鬥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鬥姆「大藥醫垂治功,燮理五行,升降二氣,解滯去窒,破暗除邪。
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
安全胎育,治療病痾,職重天醫」。
《延生心經》稱「鬥姆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真,修煉,沖然攝氣,氣入玄玄。
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光明,洞徹華池。
化生金蓮九苞,經人間七週夜,其華池中光明。
其時上騰九華天中,化成九所寶樓閣」。
寶樓閣中,混凝九真,應現九皇道體: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
由鬥姆化生九皇道體,北斗九辰星君。
《雲笈七籤》稱,「夫九星者,寔九天之靈根,日月之明梁,萬品宗淵。
故天有九氣九星其靈紐,地有九州九星其神主,人有九孔九星其命府,陰陽九宮九星其門户,五嶽四海九星其淵府」。
因此,鬥姆既為九星母,主天地萬物生。
奉祀:道教一些主要宮觀,有設有鬥姆殿。
其鬥姆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
鬥姆日,一説是六月二十日,一説是九月初九日。
道教徒多於道觀內鬥姆殿舉行祈嗣或延生道場,祈禱長壽,子孫。
改寫後內容如下: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12個月,這稱為黃道帶。
黃道帶分為12個星座,是子、、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每個星座代表一年時間,這樣形成了一個循環。
古代人加上了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樣形成了地支。
從甲子起癸亥,六十年為循環,周而復始紀時,如:甲子、乙丑、丙寅……(今年排至戊寅,明年己卯)年份,稱為六十甲子神,稱六十元辰。
神姓。
公元一一九零年庚戌,金章宗瑞聖皇太后病重癒,禱於丁卯元辰,病癒;乃效建丁卯聖殿於北京,中奉丁卯元辰像紀。
人稱「順星」,蓋謂禱可求流年順利。
每年正月初八日為「順星節」,香火鼎盛,相沿八百餘年矣。
明永樂間敕建白雲觀瑞聖殿(北京),清初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改瑞聖殿元辰殿,乃今日命名始內供奉六十甲子神象,其中文武兼備,喜怒各異其態,各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司其事,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尊為值年太歲,其後道教稱太歲「將軍」,今。
每農曆年正月初八晚舉行祭祀六十甲子神儀式,設壇,壇中間燃點三台,左輔右弼七星,十三盞燈,另燈花一百零八支,跪誦北斗順星誥。
道而言,能助煉性修身。
俗家祈禱福壽,頂禮,致力於本命元辰。
(六十甲子圖樣《道教神仙畫冊》塑造,恭奉於香港道教蓬瀛仙館。
) 六十甲子神由來:六十甲子神,稱歲神,稱太歲。
《周禮》中《春官》篇中提到了《馮相氏》节职责,称其负责掌管十二岁、十二个月、十二个辰、十日和二十八个星位。
鄭玄注释中解释道,这里“岁”指是太岁,而“岁星”是指月次序,而“鬥建辰”是指星宿位置。
因此,可以看出岁神原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观测天体和地球运动而设定概念。
它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一循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十相配,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紀月、紀日以及時辰。
道教沿用此中國古代天文成就,稱六十甲子各有歲神,每歲輪值,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各號。
如:甲子太歲金將軍,乙丑太歲陳才軍。
道書中六十甲子神名今北京白雲觀六十甲子神名號,其故待考。
職能:值年太歲,掌握本歲人間禍福,他們「率領各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歲」。
國家巡狩省方,營造宮闕,開拓疆土;百姓修營宅舍,築壘墻垣,並迴避。
《月令廣義》稱,「太歲者,主宰一歲尊神。
「吉事沖,事犯。
修造方向事避。
」這句話源自道書,稱歲君雷太歲殷元帥統管。
殷元帥是商紂王幼子。
傳說中,他幼年時經歷國,母親妲己害死,家破人亡。
是,他申真人收養,並傳授了道法。
,他修煉,成為了一位神仙。
他仁慈性格和智慧行動,拯救了許多人。
天庭悉其功果,授以雷太歲職,掌地司蕩院,總管人間禍福,祛除魅,獎善罰惡,為主宰人間罪福神明。
六十甲子神即歸其管轄。
奉祀:道教主要宮觀大多有「星宿殿」,供奉六十甲子神。
每逢歲初春節期間,道教信徒要到星宿殿自己本命神燒香、叩拜、送上奉獻,比肩接踵。
自己出生干支年,所謂「本命年」,人們會前往祭拜自己年神,祈求能夠轉危安。
因為傳說中,「本命年」稱為「檻兒年」,這一年裡,人們要小心地面對生活,以免遇到困難。
東嶽大帝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東省泰山,他視為泰山神祇。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東嶽大帝是盤古氏九世苗裔金輪王少海氏妻彌綸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
金虹氏白山中,伏犧氏時封太歲。
神農朝,賜天符官,號名府君。
漢明帝時,封為泰山元帥。
唐朝垂拱二年(686年),東嶽封「神嶽天中王」。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后尊東嶽「天齊君」。
而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東嶽加封為「天齊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詔封東嶽天齊仁聖王,四年尊為帝,稱「東嶽天齊仁聖帝」。
對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上古三代有。
三代民居黃河中下游一帶,故天子「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其中五嶽泰山,泰山尊稱岱宗。
《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指王者功成封禪,告天地意思。
漢魏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
登仙途:泰山峻巍,古人視作通天路,故稱「天齊」,意思是天。
祭祀泰山山頂上築土壇,祭天報天功。
學道修道之人即以祭祀泰山登仙道。
魂歸東嶽:泰山地處東方,陰陽交泰,萬物始,有生有死,故泰山神知人生命。
《風俗通義》引當時傳聞稱,「岱宗上有金篋玉策,知人年壽修短」。
漢代出土鎮墓券上,多有「死屬泰山」字樣。
漢魏時期之后,有一位叫做東嶽大帝神祇負責統掌人們生死和壽夭。
《雲笈七籤》卷22雲記載,泰山君領導著五千九百位神祇,他們是負責管理生死,而百鬼是主帥。
因此,供奉東嶽大帝廟宇中,會設置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管理人仙命籍,這些司包括了速報司和福壽司,他們負責管理人們生死。
奉祀:東嶽大帝日三月二十八日。
東嶽廟或者供奉東嶽大帝宮觀要舉行祝壽慶典,大型齋醮儀禮道教徒祈壽延命。
親屬亡故後,要到東嶽大帝前行黃籙超度功德,祈禱亡魂早日昇天。
碧霞元君來:碧霞元君,即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
碧霞元君來,眾説一。
一説是泰山神之女。
一説原是天仙神女。
據明王之綱《玉女傳》引《玉女考》,黃帝遣玉女七人泰山建岱嶽觀。
七位仙女飄著雲冠羽衣,燃起心中修行火,向西昆真人致敬。
七位女子中,只有一位女子修煉有成,她碧霞元君。
另外有一個說法是,碧霞元君本來是一個凡人女子,她叫玉葉。
說她是漢明帝時期,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和他妻子金氏所生女兒。
玉葉容貌端莊,品行高尚。
三歲懂得人倫,七歲即學道法,參拜西王母。
十四歲時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煉。
天空山,即泰山。
黃花洞,即山頂石室。
三年修煉丹成,元精發而。
於是,靈泰山,成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延伸閱讀…
泰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這一記載可以晉代《博物志》和《搜神記》中找到。
然而,關於泰山女神受封情況,發生北宋真宗時期。
據一本名《蒿庵閑話》書籍所述,漢代仁聖帝之前,泰山上有琢金童和玉女,但五代時期,他們殿宇受損,童子和象子消失了,只剩下了女神一個池塘中記載。
宋真宗?#124;封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
真宗命有司建祠奉,號聖帝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名昭真祠,是今泰山山頂碧霞祠發端。
明成化年間,拓建為宮。
碧霞宮弘治年間更名靈應宮,而嘉靖年間改回名稱碧霞。
這座宮殿主神是碧霞元君,她接受了玉帝命令,成為了一位真仙,統領著泰山嶽府天神兵,負責觀察世間一切生死事。
她具有神通能力,能夠治療疾病,拯救人們生命,同時保佑農耕、商業、旅行和婚姻各種事務。
民間傳説,碧霞元君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能讓無孕得孕,有孕順產。
奉祀:明清以來,直至今日,民間崇拜泰山奶奶,十分興盛。
碧霞元君日是四月十八日。
日前後,泰山地區春花開時候,登頂上山碧霞元君燒香奉祀、許願願者,是山上山下,連成一片。
北方地區多有供奉碧霞元君廟觀。
據《宛平縣志》稱,舊時,北京宛平高橋和峯山一帶,四月初十十八日有碧霞元君廟會,遊人相接,「傾城婦女乞靈,祈生子」。
雷部五元由來:雷部五元帥,指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掌雷部中五名元帥。
雷部中元帥很多,一説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有一名元帥操持,故有元帥三十六名;一説雷部有催雲助雨護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帥二十四名。
雷部五元帥見於道教經籍之中、民間流傳、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雷部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五名元帥。
鄧元帥:雷部諸元帥中,鄧元帥。
鄧元帥,名忠,傳稱其「銀牙耀目」、「火焰繞身」。
《夷堅志補》稱「天元考召鄧將軍」。
《鑄鼎餘聞》引明《私志》稱「律令大神鄧元帥」,係職掌雷部律令考召意。
雷精畢元帥:畢元帥,原名田華。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華原係雷,藏地中,寄胎於田間,得千年石鐘乳氣而生。
出生時,白晝晴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
蛇圍其外,羣蜂哺。
及,田為田,指華,修煉於漉瀘巖下。
女媧尝试修补天空,但。
然而,畢元帥助力水和火精灵,声威震动整个天地,堵住天空漏洞。
他炼制了五色火雹,创造了风雷阵,帮助黄帝击败了蚩尤,并封为龙师。
玉帝封授畢元帥雷门,命他负责管理十二雷庭,协助玄天上帝惩罚瘟役鬼,掌管天地之间,驱逐不仁不义人,打击邪恶势力。
劉天君是東晉時代一位官員,他岷江漁渡中出生。
雖然他幼年時遭遇了一次落水事故,但他奇蹟倖存下來。
於家境,他送到羅真人那裡侍讀。
羅真人指導下,劉天君學會了五雷掌訣,並且能夠招風捉雨,應自如,為人民帶來幫助,國家做出貢獻。
有一年,東京地區遭受了乾旱,皇帝劉天君祠廟前禱告,結果大雨如期而至。
同時,該年秋季農作物收了。
皇帝敕命其「立化慈濟真君」。
玉皇大帝命劉天君職掌雷部王府各種事務。
雷齋辛元帥:辛元帥,原名辛興,字震宇,雍州人。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
辛興之母即神雷山霹靂破膽而死。
辛興抱母屍而哭。
雷神感其至孝,變化道士而謝罪,並贈十二火丹啖。
辛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執尖,右持槌,腳踏五鼓。
玉皇大帝封其元帥,畢元帥「五方事,往來行天,翦中邪魔鬼惡」。
六月十五日是辛元帥日,紀念這一天,雷神道教徒會這一天素食,並稱「雷齋」,祈求神保佑。
金刀龐元帥是一位叫龐喬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龐喬出身於一個駕渡工家庭。
然而,他心地善良,救助那些需要幫助渡客。
玉皇大帝聞其至孝,敕混氣元帥,手執金刀,唯天門之出入是命,以降陰魔,,秋毫。
奉祀:一些大道觀常有設天殿堂,供奉雷部元帥或其他天。
地方道教信徒所供奉護法神靈和救神靈有所差異,其中包括元帥名號和數量。
然而,作為護法神靈和救神靈,雷部元帥人們祈求保佑和救助。
雷公和電母起源:雷公是司雷神,代表陽性力量,因此稱為公,尊稱雷師或雷神。
電母是司掌閃電神,屬陰,故稱母,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
雷電崇拜,起自上古。
戰國屈原《遊》篇有句稱「左雨師使經待兮,右雷公而衞」;《離騷》中亦云:「鸞皇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所在」。
豐隆,漢王逸注,「一曰雷師」。
《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記載,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是獸形。
但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雷神,「若力士,謂雷公。
改寫後內容:
漢代王充《論衡》中描述,漢代雷神形容像力士一樣雷公。
此外,《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雷神記載,描述雷神龍身人頭,並鼓著腹部。
豐隆漢王逸注釋中稱為雷師。
使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狀。
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音」。
雷公人形。
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變為獸形。
《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
閃電職,古代雷公兼司。
直至漢代才有電父説。
唐宋時期,閃電神變成電母。
唐崔致遠有句稱「使電母雷公,鑿外域天路」。
宋蘇軾有詩稱「麾駕雷公訶電母」。
宋元後,電母姓,《鑄鼎餘聞》稱「電母秀使者,名文英」。
《元史》《輿服志》説到軍中有「電母旗」,旗上畫神人為女人形,「纁衣朱裳褲,兩手運光」。
明代説《西遊記》和《北遊記》寫到電母,稱’金光聖母’或’朱佩娘’。
職能:雷公電母職,是管理雷電。
但是先秦兩漢起,民眾賦予雷電懲惡揚善意義。
《史記》《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
王充《論衡》《雷虛》篇中提到,盛夏時,雷電迅疾並且能夠擊折樹木和敗壞房屋,同時會造成人類死亡。
他認為這些雷電帶來人命喪失是因為人們犯下了過錯,而天空憤怒以雷擊方式表達出來。
雷聲隆隆,像是天空發出的警告信號,警告人們要小心行事,否則會受到天譴而喪命。
這種雷電不僅是代表著天道,是用來懲罰那些做了事人,讓他們受到可怕雷擊而死亡。
道教繼承中國古代對雷公電母信仰。
唐五代道杜光庭其編定《道門科範大全集》多種祈求雨雪科儀中,雷公電母作為主要啟請神靈。
北宋後神霄派、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會元》稱雷法基礎是「氣」,「道中法者,靜則交媾龍虎,動則叱吒雷霆」,而雷公作為主管雷霆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下屬神靈,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喚、調遣和施雷事。
一些规模而古老寺庙中,供奉着雷公和电母。
雷公神像形象,赤裸着上身,背后插着双翅膀,额头上有三只眼睛,脸色得像猴子,下巴,犹如鹰爪。
他左手持着一把刀,右手握着一把铁锤,准备发动攻击。
頂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世稱雷公江天君。
電母像女,貌,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
雷公日六月二十四日。
道教信徒只是在祈求雨雪時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見。
但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中列有雷公電母神位。
龍王來: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方位區分「五帝龍王」,海洋區分「四海龍王」,天地萬物區分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祭雨師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制。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封王爵。
封青龍神廣仁王,赤龍神嘉澤王,黃龍神孚應王,白龍神義濟王,黑龍神靈澤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封運河龍神「延庥顯應分水龍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職能:由此,龍王職興雲布雨,人消滅和,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信仰。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一段称为「龍王品」内容。
其中提到了国土五谷收获,但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有丰收计划。
元始天尊乘坐五彩云降临国土,众多天界龙王们宣扬正法,普度众生。
大雨倾盆而下,及时滋润大地,使。
奉祀: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説有異。
舊時專門供奉龍王廟宇城隍、土地廟宇普遍。
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雨師由來:雨師雨神,稱萍翳、玄冥。
中國古代雨神起源。
《周禮》《大宗伯》篇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鄭玄注:「雨師,畢」,意思是「月離於畢,俾矣。
是雨師畢」。
東漢蔡邕《》稱,「雨師神,畢星。
其如蒼穹,能引發豪雨存在。
畢星位於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視為雨神象徵。
古代,有人尊稱雨神。
屈原《天問》中曾提及「蓱號起雨」。
漢代王逸注釋中解釋道:「蓱指是萍翳,是雨神名字之一」。
《風俗通義》中提到,春秋左氏傳傳說,共工子孫中有一位名叫玄冥師傅。
地,《鄭大夫子》描述為出生於玄冥。
晉代《搜神記》記載,神農時期有一位名叫赤松子人,是雨師。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稱為雨師神鳥,與商羊有關。
商羊,神鳥,一,能能,吸則溟渤可枯,雨師神」。
唐宋後,從佛教中脱胎出來龍王崇拜取代了雨師位置。
職能:雨師名,「師」名神。
據《風俗通義》《祀典》稱,「師者,眾。
土中眾者莫若水。
雷震萬裏,風亦如之。
至於太山,崇朝而遍雨天下,異於雷風,其德散,故雨獨稱師」。
於風雨滋潤,「養成萬物,於人,王者祀報功」。
奉祀:雨師奉祀,秦漢時列入國家祀典。
《唐會要》中提到,奉祀雨師,需要升入中祀,並且要各個郡設立一個壇,供奉王同祀。
道教宮觀中有供奉風伯雨師和雷公電母殿。
雨師塑像是一個有著烏髯壯漢,他左手拿著盂,裡面盛著一條龍,右手則像是灑水,人們稱他雨師陳天君。
雨師祭祀日是十一月二十日。
近代以來,雨師崇拜龍王崇拜所取代,現在專注於雨師祭典舉辦。
道教大型齋醮儀式中,會設置雨師神位,並受到眾神崇拜。
至於風伯由來,它是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起源,稱為風師、飛廉以及箕伯。
《周禮》《大宗伯》篇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鄭玄注:「風師,箕」,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
東漢蔡邕《》稱,「風伯神,箕星。
其象天,能興風」。
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星宿風神。
另外,楚地有稱風伯飛廉。
屈原《離騷》有句稱「前望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晉灼注飛廉曰「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誘注蜚廉曰「獸名,毛有翼」。
此動物風神。
唐宋後,風伯作「風姨」、「封姨」和「風後」,作女神。
但以箕星作風伯説,佔主導地位。
職能:風伯職,「掌八風消息,通五運氣候」。
風是氣候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
《風俗通義》《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風雨,養成萬物,於人。
王者祀報功」。
奉祀:風伯奉祀,秦漢時列入國家祀典。
《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王同祀。
道教宮觀中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其風伯塑像作一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
風伯日十月初五日。
普通道教徒”风”息息相关,他们崇拜神明是风伯。
道教徒只在大型斋醮法会中供奉风伯。
城隍崇拜由来:城隍神是保护城市和人民,主掌冥籍神。
《说文解字》中称”城”盛民地,”隍”城池,没有水城池称为隍。
城隍一詞古義為護城河。
因此,班固有文雲:「修宮室,浚城隍」。
城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慕容儼傳》,傳稱慕容儼守城,「城中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隋唐後,城隍崇拜流行。
《太平廣記》「宣州司户」條稱,吳地畏鬼,「每州縣有城隍神」。
五代時期,城隍神已有詔封,例如,杭州城隍封為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封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封為靈感王。
宋代時,城隍崇拜列入國家祀典。
宋趙時《賓退錄》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名者或襲鄰郡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
元繼宋典,上都和大都建有城隍廟,大都城隍神封為佑聖王。
明代城隍崇拜達到。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承天鑒國司民升福王;封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一品,其餘府城隍二品;封州城隍靈佑侯,三品;封縣城隍顯佑伯,四品。
城隍殿官衙設置應,要而,並且應該備有相應禮儀冠冕。
明太祖推崇城隍信仰目的之一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敬畏,人們有所敬畏時,會妄為。
清代繼承了明代城隍崇拜制度,府州縣官員就職時會祭拜城隍神。
護國安邦:城隍神職責主要是保護本城百姓,既有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職,有監察和糾正陽世官員功過之責。
代天理物,剪惡,護國安邦,普降甘澤,判定生死,賜人福壽。
《續文獻通考》《羣祀考》中引明太祖言稱:「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神,鑒察民善而禍福,俾舉不得倖免」。
據《北齊書》《慕容儼傳》稱,南朝梁軍於水中築荻洪慕容儼守城水路。
慕容祈禱城隍神後,風起浪湧,拯救了守城軍民,打破了洪水困境。
《太平廣記》一二四,一位叫王洪州司馬得了重病,夢見一個自稱丁郢鬼使,手持符牒,聲稱奉城隍神命令來追捕。
王成使者,前往見城隍神。
當左右簿書神命來檢查時,畢說:「這份文件五年沒有使用了,可以放棄了。
」這段話顯示出唐代城隍神不僅管理城隍廟,還同時管理陰司冥籍。
現在城隍廟供奉城隍主神外,還供奉著判官和皂隸塑像,他們是城隍神陰司冥籍中助手。
道教科儀中,召喚亡魂時,需要通知城隍神護送亡魂前往壇場進行祭拜和超渡,這是城隍神管理冥界事務體現。
《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訂定了每年五月十一日為城隍神聖誕日。
不過,於各地城隍神多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生日並。
因此各城隍廟聖誕日。
時於和中元日,,有城隍神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舉,民國後中國大陸廢,但是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人羣,往昔。
名稱由來︰《周易》泰之上六︰城復(覆)於隍(護城河),師(軍隊),(城牆覆在護城河上,可以使用軍隊)。
歷代城隍封號︰周代有城隍名稱,人民愛護保家衞國城隍,列祀典去祭祀。
改寫後內容:
周朝時期舉行了八臘祭典,《禮.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臘八這一天,祭祀水隍並守護城市神靈。
」南北朝時期,城隍神北齊書記載中正式稱為城隍神。
唐代清泰中,王爵封城隍神神明。
五代時期和宋代,城隍神列入國家祀典,各府、州、縣建立廟宇並奉祀城隍神。
元代時,京都建立了一座城隍廟,並封其神《佑聖王》。
城隍廟遍布天下各地。
明太祖棲身城隍土地廟中,即帝位後土地城隍神崇敬,大行封賞,京都城隍神(城隍)封王,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縣城隍封伯,其後整頓祀典,取消封爵,下令各地城隍,如行政建制稱呼,例如城隍,府城隍,縣城隍)其廟宇建築一如衙門。
緣用及民初時候,城隍衙門裡面有地獄、獄卒、犯人、刑具以及十殿閰王、判官、黑白。
這些存在目的是勸善懲惡。
延伸閱讀…
香港上環街市有一個十王殿,現在拆除了,但地名存在,所以一輩人能夠談論起來。
親民神︰城隍親民神,凡民間有糾紛,拜城隍,於神像前立重誓,斬雞頭(香港早期法庭此法)証其本人理直氣壯,為法律界作參考。
清代地方官上任,例必排儀仗往拜城隍,以示今後官,否則遭神譴責,故昔日人城隍信仰和感實他神。
土地神由來:中國古代有奉土祭社禮俗。
社者,地方行政單位。
《禮記》《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羣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漢書》《五行志》稱「舊制,二十五家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社而祀,報功」。
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
社神初無姓名。
東晉後,民間生前行善或廉正官吏為土地神,有人格及姓氏。
道經《道要衹神鬼品經》《社神品》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
本楊州九江歷陽人。
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臣」。
明清後,民間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
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傳為唐代文人韓愈。
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嶽飛故鄉,於是太學奉嶽飛土地神。
現在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起於南宋。
生養萬物:土地載萬物,生養萬物,長五穀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原因。
《太平御覽》532引用了《禮記外傳》,提到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命立社,地廣穀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
改寫後內容:
《太平御覽》532中引用,《禮記外傳》中指出了一個觀點。
這觀點認為,一個國家民眾利益為首要考量,因為人民視食物為生命來源。
因此,建立國家和統治民眾時,設立社會機構,確保土地、糧食。
然而,於可能每個地方進行祭祀,因此,國都內設立祭壇,進行祭祀儀式。
這種做法旨在神明表達敬意,並保護國家和人民福祉。
管理本鄉:東晉後,隨著國家中央到基層官僚制度完善,土地神演變成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低級神。
東晉《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追賊而死。
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説:「我此土地神,福爾下民」。
這裡所指福爾下民,就是指保佑本鄉本土家宅,添丁進口,六畜興旺,並且人公道。
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聯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奉祀:供奉土地神土地廟大多。
一些大廟中間有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
土地神日是二月初二。
舊時,官府和百姓到土地廟燒香奉祀。
現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十分普遍。
道教是華夏本土宗教,其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而道教教團形式為于吉開創太平道、及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現存許分支教派此有歧義,但大多數主要派系是尊老子為道祖),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祭天、祭祖祭祀及巫術崇拜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五行」、「陰陽」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經南北朝時期宗教改革,及元、明時期宗派融合,演變成現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地位,現代世界積極發展[2]。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道德」為核心概念理論體系,並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
張道陵益州(今四川省)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傳教區域。
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完善[3]。
唐代太宗皇帝老子(太上老君)姓李,國姓,於是尊封老子唐室先祖。
道教是一種信仰體系,它認為「道」是一切萬物根源。
道教儒學和佛教一起稱為「三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組成部分。
它包括道家、術士流派,並探索關於實踐和達到聖人境界方法。
道教是中國古代一種宗教信仰,它繼承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並以「道」作為信仰核心。
主要信奉太上老君教主,老子《道德经》经典作为修仙和修真境界主要教义。
道教是一种中国宗教,追求修炼成为神仙方法可以归纳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炼气导引、内丹修炼,以及道教仪式、法术修炼和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
后来,神仙多采用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方法进行道术修炼。
道教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宗教。
它仪式和祭祀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天地和神灵,多种方式神灵进行沟通和占卜。
时间推移,原始宗教演变商周时期祭祀上天和祖先宗教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道教经历了变化,并在社会文化和知识方面产生了分化。
諸子百家道、儒、墨為「顯學」;可追溯人鬼神溝通占卜草筮及原始時期崇拜與鬼神陰陽家、神仙家與此同時興起,各種尋找神仙及「生藥」活動,見於史書。
這一時期,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初期道教思想。
東漢末年,張道陵西南蜀地益州(今成都)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三天正法,命天師」,從而創立了(稱天師道、五斗米道)。
中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起事反抗東漢王朝(史稱黃巾之亂或黃巾起義)。
和太平道出現,標誌著道教開始成為有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教團。
這種社會背景下,訂定道教經書主要創始人物張道陵綜合傳統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卜筮巫術,並漢代崇尚黃老道思潮融合。
道教教派於此時形成,道教宗教形態初具。
[8]。
道教教義主要融合道家學説。
道教和道家有着特点。
道家是一种学说,没有宗教形式。
而道教是一种宗教,尽管尊奉老子和庄子教主和祖师,但它主张老庄思想完全一致,同时受益于汉初老道兴盛,即修道养生黄帝、老子名言。
道教另一个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秦汉时期达到了全盛,主要是仙道为主。
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
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代表。
此外,亦可遙追殷商鬼神崇拜。
有學者指出,東漢之前,道教存在多個宗派。
史籍記載,張陵和張魯有關事蹪,談到了道教起源於三張父子[註 1]。
而《後漢書》中有一段文字如下:「張魯字公旗。
」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
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米賊。
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號師君。
其來學者,名鬼卒,後號祭酒。
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
校以,不聽欺妄。
我感到抱歉,但我改寫這段文字,因為它缺乏上下文和意義。
如果你能提供關資訊或說明,我協助你進行改寫。
請告訴我有關該段文字背景信息,以便我能夠你提供幫助。
」
《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熹平漢靈帝年號,172—177年),妖賊起,三輔有駱曜[10]。
「光和中(光和漢靈帝年號),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
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五斗米道[10]。
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符祝(咒)[10]。
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得病或日而愈者,雲此人信道;其或,信道。
脩法角,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10];使人監令、祭酒。
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習,號監令,鬼吏,主為病者請禱。
請祈禱,提及病人名字,解釋罪行,寫三封信件,一封送給上天,放在山上;一封埋地下;一封沉在水中。
稱三官手書。
要求病人家庭提供五斗米作為報酬,所以稱為五斗米師。
雖然治療病情沒有幫助,但是有些人願意跟隨。
後來,這種做法評為,並淘汰。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增飾。
教使作義舍,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
教使隱,有過者,當治道百步,罪。
《月令》,春夏禁殺,禁酒。
流移寄其地者,奉[11]。
」《典略》這段文獻記載中,裴松之誤以張脩是張衡。
當時道教中,張陵和張魯一家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教派,其中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可以視為道教一個派別支流。
這表明當時道教派系眾多。
張陵或張魯撰寫了「偽伎」一詞,用來攻擊其他教派。
這表明當時道教派眾多且攻擊。
張道陵傳經稱「宗,大上説」[[12]]。
《》,天師雲:『我受於太上老君,教出道法。
謂新者,物厭,盛新,新出,名異,學除邪,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
教人學仙,上古法。
』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出儀》。
」張陵標榜「新出」,可知當時經法。
而宗教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創自張道陵。
因而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創不合乎於史實[11]。
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以示區別,「道教」自稱。
南北朝,道教派多、各派教義戒律各不相同情況。
此時期道觀和佛寺大量發展,道教受到佛教影響,吸收了大量佛教天文、算數、醫學學問,並開始大規模改革。
北魏道士寇謙之吸收佛教輪迴觀、業力因果、諸天地獄概念改革道教教義,仿照佛教戒律和法會儀軌託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獄部分科儀,廢「集體赤術」、「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氣之術」習俗教理[13]。
道教建立教團體系和神仙體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北魏時期,道教成為國教地位,表明國家承認了道教作為一個統一且合法宗教。
唐朝時期,太宗皇帝崇拜老子(李耳),並其視為唐朝皇室(李姓)祖先。
儘管如此,道教內部存在著派分立和齟齬情況,但這些問題得到解決。
據清代道士王常月稱,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彌、比丘、菩薩三壇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戒、中極戒、天仙戒三壇大戒,且規定信士經受戒儀式、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
全真道佛教化道教派别方面取得了进展,其神祇体系吸收了佛教菩萨元素,并且这些全真道戒律道教信徒遵守。
天师道其创立初,张道陵老子《道德经》经典,其中”道”和”德”作为其基本信仰。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是「道」演化而來。
而「德」是「道」體現。
三清尊神是「道」最初人格化顯現,代表了宇宙創生三個過程,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4],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演化,先天既道體合一。
人類通過某些修煉方式可以達到道合一境界,這些人稱後天神仙,修為者可以達到天尊[2]。
此外道教至尊天神歷史上宗派道經中有其他説法,但是,信仰還是「道」。
「道」年代,顯化道教神明。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有三位天神,是玉清元天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九天生神章》記載道教神學理論,這三位天神稱為「一炁化三清」。
道教教主尊稱太上老君。
改寫後內容: 有人了历史事实,声称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然而道教主流認為教主來太上老君,玉清元天尊代表道,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道經師道教三寶,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上是神化概念,入世,唯有太清入世傳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乘天地,而御六氣辯,以遊」。
道家注重生死統一,而道教專注於追求長生,相信人生命可以自己主宰,受天命束縛。
道教認為只要人們能夠修煉道德,保持身心,能夠實現長生,成為仙人。
因此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闢穀、存想、服符和誦經[15]。
明朝道士張三豐認為道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
道家講修煉仙道,張三豐修人道為煉仙道基礎,強調要素行陰德,仁憫,信誠,於人道,離仙道了。
「人能修正身心,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
道教神學可以説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宗教學説,彼此完全切合,其間,頗值玩味。
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眾多道家經典,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大量內容而加以發揮。
此外,它道本體統攝了《》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以及上古方仙道內容。
道家和「道教」是兩個詞,混淆使用。
歷史上,這兩個詞指涉過很多內容,但現在有些人它們視為同義詞。
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老子、莊子開創,並魏晉發明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於兩漢形成,後有若干發展分化宗教,那麼,雖然道教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大量要素,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説道教理論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組織,有一系列宗教儀式活動,其主要派傳承是。
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代表人物應是它解説時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傳承演變,現在看來是而説,但它歷代學者文人影響是可辨;這個角度可以説,狹義「道家」指先秦時代老子、莊子主要代表人物哲學思想流派。
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
如聞一多《道教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疑心這哲學或玄學道家思想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思想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
這種宗教最初本質後來演變成了道教,儘管形式上有所不同。
這個古老而宗教我們稱古道教。
此外,道教中一些人追求長生死,追求成仙、神通,這是老子所提到。
道教內部思想本身複雜,各派之間有齟齬情況,不是所有追求長生,追求成仙、神通之類。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道教神是道衍化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7]。
道教先人認為天庭有玉皇大帝統治萬神,地獄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概念,地府與海洋作為天庭附屬,而天、地、海三個區域主神即三官大帝。
道教發展出了閻羅地府和龍王水晶宮一系列神仙官員,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17],並吸收了古代中國古代神話中西王母、九天玄女,信奉神仙譜系。
太平中所提到”神仙”分为六个等级,而张君房《云笈七笺》中将其分为了十个等级。
道书说法,道教神仙谱系中包括了”三清”和”四御”,还有”城隍”和”土地”。
这些分类可以视为一种演化确定形态。
如媽祖、關帝、嶽王、雙忠,本民間豪傑,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神仙。
道教早期雖然不供神像,但傳播而開始塑造神像供奉,大型道教宮觀中,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御殿」,至於其他神仙,道觀歷史、地理特點而盡,並合祀「三清」神像[17]。
此外,道教先人認為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有神駐守,而且有相應修持方法,如三屍神庚申信仰。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分派標準而名稱各異。
歷史上有(祖師張道陵)、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大宗(祖師張清志)、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分法,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微道四大派分法。
有道德、先天、靈寶、一、、淨明、玉堂、天心八派説法。
現代有影響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18]:
道教正式分派,認為是開始於宋、元。
道教历史上有七个主要派别[19]: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全真道和其他派别。
清朝时期延续了这种分法,其他宗派(儒家、佛教和道教之外三教)认为是邪教,只有全真道和其他派别认可。
到了清末时期,只剩下微道派别存在,其他派别要么并入全真道或其他派别,要么彻底消失了。
但自民國後開始變化,産生很多這二派教派,例如國際卐字會、善社、先天道及一些變體(即教義已有轉變)如三一教、天地門教、一貫道、真空道、軒轅教,但這些教派49年後禁止,餘下只在港、台及東南亞流傳。
中國內地餘只有三一教及天地門教。
現在北京白雲觀藏有《諸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續字,不是獨立一派。
另外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應108個教派。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兩部經典,此外,文、太平黃庭列其本經典、合稱道門五經,是無論任何教派是必修經典。
此外,經典有「抱朴子」,周易參同契、鈡呂傳道集、悟真篇,是道學必修經書。
《周易參同契》是丹經,稱為丹經祖,此外《抱朴子》是道教丹鼎派基本經典。
《太平經》和《老子注》是道教早期主要經典。
《黃庭經》和《上清大洞》是上經籙派主要經典,茅山派。
《度人經》和《三皇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主要經典。
而《陰符經》和《經》是道教兩部經書,道士們用來誦習。
此外,《玉皇經》和《心印經》是道教徒修煉一部分。
隨著北宋時期到來,出現了《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經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符籙、齋醮、科儀主,但北宋後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鍊氣全神,見性,兼融釋儒,《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主,提倡「孝一」。
道藏是道教經籍總集,是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許多經典編排起來大型道教叢書。
包括南北朝《三洞經書目錄》,唐代《開元道藏》,宋代《宋天宮寶藏》(《雲笈七籤》其編版)、《萬壽道藏》,金朝《玄都寶藏》,元朝《玄都寶藏》,明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和近代《中華道藏》。
道藏經典分為三類四輔十二部。
三類包括《真部》、《神部》、《玄部》,所有經典歸類於這三類之中。
道教原始形態中,並無多少規戒要求,飲食方面沒有嚴格限制。
道教信徒可以食用肉飲酒,並結婚生子。
舉例,黃帝作為一位仙人,飲酒食肉,結婚並生育子嗣。
古時祭天採用牛、羊、豕,且酒,因此早期道教顯然不禁止酒肉。
後來,於外來佛教傳入,使得道教發生變化,仿照佛教製造了一些規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準則。
北魏時期寇謙創立了一個道教派別,受到早期張道陵制定道戒影響。
隨著時間推移,道戒北魏時期開始鬆散地結合在一起,直到隋朝時廢除,強調集體赤術和交五斗米入道。
道教派之間戒律有所不同,全真派戒律嚴格,與符籙派相比。
改寫後內容如下:戒律要求包括禁止殺生、禁止飲酒吃肉、禁止偷竊。
這些戒律是信徒應當遵守規定。
清朝時期,白雲觀道王常月《缽鑒》中提出了丘處機道教傳統戒律改革,類似於教導沙彌、比丘、菩薩三種戒律初、中、高等級制定。
而且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規則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
戒條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2]。
戒律外,有道教規,道士犯戒後處罰手段。
條例派別規定。
道教宗教活動十分,民間信仰影響,因此有人稱「方術」為「道術」。
主要分兩大類[22],道士自身修行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房中術、神仙術、闢穀、風水堪輿、占卜。
此外道教有許多道術。
修行道士擁有多種養生方法,如內觀、守一、存思、闢穀,這些方法人體有著效果。
其中,內丹是道士修行一種方式,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技巧,身體內部能量煉化,達到提升生命力目的。
此外,道士修行還包括外丹和服食方面,以及房中內容內容。
這些方法結合起來,為道士修行提供了全方位培養。
外丹和內丹是兩個術語,但它們含義是。
比如,人體可以用來比喻燒煉丹丸爐鼎,但理論上,它們是有相通之處。
古代,煉丹術大多是師傅傳授徒弟,口耳相傳,外人瞭解其中奧秘。
道教內丹術稱人體三個位置為「三元」。
「分後,有天地水三元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人法,號三焦、三丹田,養身形,生神氣[20]。
」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生丹丸。
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有很多服食致死例子,外丹認為是現代化學驅[2]。
另外,外丹術可指煉金術或道家法術如符籙、雷法。
道教儀式統稱「齋醮科儀」,齋是意思,醮是指祈禱,稱道場。
道教祭祀活動稱為「醮」,它是一種神仙敬拜儀式。
道教信仰,神仙是無瑕存在,因此進行祭祀前,人們需要進行沐浴並換衣服,同時禁止進行性行為、飲酒和食用肉類,進行齋戒。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儀式發展過程中,道教吸收了許多佛教內容,並加以融合。
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
占卜是儀式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
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陽創始後即有出家制度延續。
一派出家制度於全真教,並有多位歷代道其代表人物,其中者成就天師薩守堅。
道教信徒稱為信士(皈依者)、清信士、善男信女,受三歸五戒後稱居士,俗家弟子尊稱師兄、師長、道友、道侶、同道、參。
漢傳佛教影響,兩教稱謂相似或。
道教信仰中,有許多稱謂用以稱呼出家者。
這些稱謂包括道長、仙長、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爺、真人(位列仙班者,義為純真無垢之仙人)、道,有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黃冠(男性)、女冠(或女黃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剛出家年人)。
全真、一派別的,有全真道士、一道士異稱;全真齋醮道士稱法師,一齋醮道士稱散居道士;有道士娶有妻室,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事喪葬儀典者稱烏頭道士;全真有鍊師、嗣師(受戒)、宗師(受戒)、律師(方丈)、大師(司戒壇者)。
道觀內主持事務者稱住持[23]或方丈,是理事房間(辦公室)為方丈得此名;方丈以下總管稱監院;接待信眾、賓客者稱知客。
張陵及其後嗣稱天師,一派有道士自稱天師。
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組成部分之一。
道樂不僅道教歷史而且秘而傳,其旋律為古雅風格,為宗教藝術結合[24]。
道見於廟宇早晚課誦經唱贊,各種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會宗教活動,或者信徒各種喪葬、祭拜及禮神儀式上播放以求慰藉,道士、法師必備科儀經樂,於廟宇、素食店、茶藝館、宗教藝品店播放,修道士平時常用於靜坐冥想、修練氣功丹道、提昇心境界[24]。
道教宗教建築唐代後出現。
這些建築形成和演變歷史表明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而產生。
早期道教宗教建築主要包括靖(靜、靜室)和治,有一些稱為廬道室,治可以稱為館。
所謂靖或靜,係奉道家設立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
其外,他屋。
其中,不雜餘物。
開閉門户,不妄觸突。
灑握,常若神居。
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
」可見,它最初出現區分聖凡,道士與居民,奉道俗事界限而立[25]。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體現,是道教特質象徵。
具有標誌性,使人一望可知它是道教特有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25]。
廟宇和道觀是兩種宗教場所。
廟宇通常用於供民間信仰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
而道觀是道教徒修鍊、傳道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場所,它們座落在名山大川附近或者大城市裡。
三元節是道教一個節日,是道教慶典日子。
三元節是慶祝「三官大帝」誕辰日子,並且天官生日上元節,地官生日中元節,水官生日下元節舉行祈福法事。
天官生日是祈求賜福日子,地官生日是赦罪日子,而水官生日是解厄日子,藉此請神明保佑人們消除困難。
唐代,皇帝下令全國各州禁止屠宰三天。
夏曆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下元節。
道教漢字文化圈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方面產生了影響。
此外,它於東亞主要民族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文化特色各方面有影響。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師徒相傳一些武術和,例如武術中出名武當派,説武當山上許多道士傳承武術。
道教武術和許多武術,講究、後發制人,充分體現了道教教理。
其中像太極拳這樣武術套路,成為人們健身活動。
道教氣功是中國氣功中流派,全真道修煉方法很多氣功,探索和發展,其貢獻。
道教養生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方面內容。
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於中醫學發展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人,於中醫藥有所建樹。
歷史上很多文化人物是道教徒。
晉代書聖王羲之一家篤信。
唐代詩人李白是位道教徒,遊歷各地,求仙訪道,煉過丹、受過道籙。
這段經歷他個性、詩歌創作乃至一生際遇產生了影響。
李白受召入長安,受到唐玄宗許多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推薦。
尋仙過程中,他遊遍五嶽,他帶來大量素材。
他詩歌中出現「仙人」、「羽化」意念。
唐太宗老子家鄉建了「太上老君廟」;唐高宗尊老子為「上玄元皇帝」,認為老子是李唐宗世祖先。
唐朝君主有自稱是老子後代子孫,還遵奉老子為始祖,並且立祠祭祀,老子追封帝號,同時朝廷官員要修習《道德經》,並且列《道德經》當時科舉考試範圍[26]。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西遊記》雖然講述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經故事,但全書中使用了大量道教專有概念如心猿、意馬、奼女、元神,構築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核心道教神祇、神官系統。
《封神演義》是一本核心故事完全基於道教信仰作品。
故事情節講述了商周戰爭,並提到了道教兩個派別──闡教和截教對立。
故事中出現了各種仙神和法寶,屬於這兩個派別代表道教系統。
中國道教中,「天皇」指是北極星神祇。
唐朝時期,唐高宗使用天皇大帝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高宗下旨令各地廣建修道觀,並且自己女兒送進道觀當女道士。
説道教唐太宗與唐高宗強力推行,可説是已成為唐朝國教[26]。
香港道教繼承了中國大陸道教基本傳統,發展出了中國大陸道教一些特點。
[27]中國大陸地區道教發展歷史相比較,香港道教歷史並。
地理上,香港地區有很多道士聖地,包括呂祖道堂、喃嘸道館和先天道道堂。
這些地方道教信仰清末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傳入香港,並接下來一百多年中得到了發展。
道教南宋時期傳入香港,但現代香港道教主要源頭是清末時期傳入一種新興宗教。
香港道教20世紀後半迅速興起,成為一個融合了傳統道教元素新興宗教組織。
於中國內地政權變動,以及戰爭、內亂和經濟破壞原因,香港成為廣東人避難。
這段時間內,道教群體、扶乩信仰、經懺儀式和科儀經書得到了保存和發展機會。
不僅如此,香港道教地原有廣東地區組織形式移植到了香港,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城市特色道教組織。
30多家道堂共同努力后,香港道教聯合會1961年注册一个社团。
1967年,它注册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获得了免除利得税和利息税特权,并允许使用「」字样。
香港道聯會成立提升了道教香港地位,讓道教香港社會中扮演角色。
此外,香港道聯會努力促使了香港道教發展。
2001年2010年間,香港道教界舉辦了十屆道教節,這是香港道聯會努力成果之一。
香港,大多數道堂主要奉祀呂祖,其次是觀音。
不過,黃大仙是現在香港民眾熟悉道教神靈。
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圓玄學院、蓬瀛仙館、青松觀和嗇色園知名度,有香港四大宮觀稱[27]。
香港道教團體積極參與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福利慈善工作,創辦了多所學校、診所和敬老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