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是陽曆年第315天(閏年是316天),離今年結束有50天。
端午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定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節日。
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羣島、朝鮮半島、越南傳統節日。
2009年9月,一个国际组织正式批准一个传统节日列入名单,这个节日是中国一个节日。
楚國一位國家詩人,屈原,傳這一天投身汨羅江,後來人們紀念他,稱這一天詩人節。
有人認為這一天是吳國忠臣伍子胥忌日。
改寫後內容:
有許多節日稱為端午節,比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
「端午」一詞出現於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描述了仲夏時節烹煮鶩角黍情景。
然而,原書散佚,後來引用中,「五」字有改作「午」字。
關於「端午」和「端五」稱呼,人們此有觀點。
有些人認為「端五」是「端午」一種叫法,而「端午」這個詞唐代開始出現。
有人認為最初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變作「重五」[5]。
端字解釋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
端午節源於曆法五月「午」月,因此演變成了現在「端午」[6][7][8]。
《初學記》中解釋,端午解釋「第一個午日(或五日)」,並且有人主張「端」意思是「」,同時端午稱天中節、正陽節[9]。
端午節起源説法眾多,較普遍説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習俗屈原之前存在[10]。
端午節習俗中有日禁忌、劃龍舟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端午習俗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11][12]。
端午節習俗源於於避免疫病警覺,它起源於於”日”忌諱。
傳統,五月份認為是仲夏和疫病流行時候,人們這個月份會採取預防疫病措施。
這樣措施古代存在了。
於春秋時代成書《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習俗[13]。
而這期間活動安息靜養主,《禮記·月令》記載當時提倡五月齋戒節[14]。
而「月」禁忌多,如漢代應劭所著《風俗》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反映了當時禁忌[10]。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當時俗稱「日」,禁忌,忌曬晾牀、草蓆用品和忌蓋屋,[15]。
五月五日是一个吉利日子,人们会避开力量。
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習俗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詩》《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節日[21]。
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流傳其他地區[22]。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龍圖騰信仰有關[21]。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食物裹樹葉或裝竹筒中,投到江裏去。
後來他們有這天劃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做法。
高興時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而傳統上五方有各自代表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是代表龍,端午五色絲是代表五方龍[21][10][8][20]。
關於端午節紀念屈原傳統,有一些文字記載來自南朝梁時期《續記》。
這本書中記載了屈原於五月初五投入汨羅江,楚國人民他哀悼,並竹筒裝著米食投入水中祭奠他[11][23]。
而唐代《襄陽風俗記》則提到,人們竹子和五色絲線包裹粽子,避免食物龍吃掉,這成為了祭奠屈原一種習俗[24]。
然而,《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忌日。
而吳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第三十節中提到,東吳地區端午節慶典包括競渡活動,這是迎接當時人們視為河神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蘇州府志.增補中提到,端午節所食用粽子是供奉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26]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有説法指端午節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這種藥材需要將竹片針刺蟾蜍兩眉之間,這樣蟾蜍會分泌出白色乳狀毒液。
《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時候,人們會製作一些藥丸,例如霍亂丸,用來治療下痢和夏季疾病。
製作治病藥丸,人們會使用五彩絲線來做命縷和續命縷,保護自己心理健康。
而五代人馬縞《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有賜官員腰帶習慣[30]。
晉代時,人們繼續遵循過去避疫習俗,門上掛上艾草。
除此之外,一些積極祈福習俗開始出現,例如踏百草和鬥百草。
而關於端午節龍舟競渡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晉代。
後來端午競渡活動雖然具有紀念屈原含義,但基本上是一個能夠趕走和驅逐疫病日子。
南北朝時期,人們荊楚一帶發展了一種採艾習俗。
他們天亮之前出發,選擇具有人形艾草,並其帶回家掛門上或於艾灸療法。
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具有治療效果。
其他地區有艾草扎或剪成虎形,粘貼艾葉於其上,端午節時配戴,並有採菖蒲來泡酒習俗[11]。
宮中漢朝制度,有贈送衣物和扇子習俗。
據《宋書》記載,劉宋時期,宋後廢帝劉昱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太后王貞風贈送扇子不夠而心生毒害之念。
隋唐时期端午节成为一项节日。
人们这一天会赠送衣食用品,这成为了一种习俗。
宫廷中保留了汉代制度,皇帝会端午节这一天赏赐臣下。
隋朝时期,隋炀帝会赐予百官玳瑁釵冠作为礼物。
而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会赐予文武官员腰带作为奖赏。
唐代端午節時,官員們會收到皇帝賞賜。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題寫了「飛白扇」四個字,賜給了長孫無忌和楊師道[35]。
貞觀時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們玳瑁腰帶,而武官們收到了銀腰帶,這些記錄《中華古今注》中。
贈送物品限於上級下級賞賜,《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37][12]。
於古代,皇帝提倡扇子作為端午節代表性禮物,這使得扇子端午節前後受歡迎。
民間舉辦了售賣扇子「扇市」活動。
這些扇子稱為「避瘟扇」,象徵著人們於祈求和避免疾病期望。
唐玄宗时期,宫中和安城内流行一种名为射粉团戏娱乐活动。
这种活动是粉糰放在金盘中,然后小角弓和箭来射击盘中粉团,射中后可以拿来食用。
民間流行五毒符是一種防止毒蟲作怪符咒,圖案包括蛇、蠍、蟾蜍、蜥蜴和蜈蚣。
宋朝時期,宮中延續了這種賜物傳統,並其發展成為官階品秩一種獎賞和節禮,後妃、近侍和大臣能獲得這些服飾和裝飾品。
民間,以前代緻端午節傳統物品包括賣桃、柳、百索和艾花。
食品方面,人們會享用香糖果子、粽子和白團。
此外,有紫蘇、菖蒲和木瓜,它們會切成茸,然後香藥混合一起,放入梅紅匣子中,製成香囊。
市面上五月初一开始出售各种桃、柳、葵花、蒲叶、艾草植物以及钟馗各类神佛像。
人们购买回家后,第二天五色水團和茶酒供奉神佛,制作艾草人、粽子、五色纸钱,并装饰门板或门楣。
有人乘坐画舫湖上游玩消暑。
此外,这一天视为马本命日,马厩会五彩马装饰鬃尾和马具。
人们佩戴香囊外,会挂上驱蚊钱和吸汗珠铃铛。
古代,人們使用菖蒲、艾草和蒜毒草來製作形狀各異物品,如天師和虎形象,用來驅邪避魔。
明朝時期,端午節龍舟競渡成為各地流行風俗,地方發展出各種形制龍舟和劃龍舟方式。
有些是龍舟來競渡,如張岱《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龍舟競渡情況,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46]。
楊嗣昌《武陵競渡略》中描述了明朝沅湘一帶競渡習俗。
競渡前,人們會進行祭祀儀式,並請巫師進行祈禱祈求勝利。
完成龍舟划行後,人們會舀取龍舟中水,加入一些百草,用來洗澡和祈求運。
杭州西湖劃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後龍舟會拋下錢、鴨物,小龍舟上水手下水爭搶。
此外,明朝時太醫端午取蟾酥民間偏方帶進宮廷[11][48]。
端午節在清朝時期一年中節日之一。
然而,隨著清朝滅亡和中華民國建立,對端午節重視程度有所改變。
現在,人們地端午節視紀念屈原節日,而不只是用來驅瘟避疫。
1940年,郭沫若和老舍提出了端午節定「詩人節」,這一做法旨在紀念屈原並宣揚他愛國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是節日,但前代強調屈原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其他傳統節日視為「四」受到打壓[50],但端午吃粽子習俗保留[51]。
中國大陸於2007年端午節列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中國傳統節日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香港、台灣、澳門地區受文革波及,保留多端午節習俗[49]。
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人知是劃龍舟,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立蛋和鬥石。
端午節習俗有毒驅疫有關,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出現端午節相關節俗裡。
人們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有時會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或其他當地夏季生長植物如桃梗、葛藤,組合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菖蒲形狀像一把劍,插門口象徵著驅除邪意思,所以有「蒲劍斬千邪」說法。
艾草則代表著祝福和運,石榴花根部可以驅除蟲害,而蒜頭氣味可以驅邪,這五種植物合稱「天中五瑞」。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使用石榴、蔡花、菖蒲、艾葉和黃梔花這五種草藥編織成捆,並掛上紅紙,可以製成各種形狀,例如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或艾虎。
這些草藥可以製成花環或佩飾,具有驅毒功效之外,還具有裝飾性,屬於民間藝術一種類型。
有繪上天中五瑞畫像代替花草[7]。
有些人香草和雄黃、硃砂藥製成各種形狀香囊,佩帶身上,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造型香囊是小孩佩戴飾物,巧手母親利用五色花布製作了各式各樣小玩物,如小辣椒、黃瓜、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
這些香囊掛孩子身上,說可以驅除瘟疫。
香囊中裝有一些芳香藥物,如白芷和丁香,它們散發出的香氣有助於驅蚊和淨化空氣。
有人使用燃燒艾草、白芷和蒼朮草藥方式,借助其氣味和灰燼來驅除瘟疫。
菖蒲、艾草和蘭草是常用於端午節草藥。
它們不僅可以用來裝飾,還可以懸掛或燃燒來驅瘟疫。
古代,人們端午節洗澡,這稱為洗百病或沐蘭湯。
這種洗澡有衛生保健功效,因此端午節稱為「浴蘭節」。
洗百病草藥地區植物而有所變化。
例如,廣東,人們會加上鳳仙花和白玉蘭;廣西和湖南,會加上柏葉、大風根和桃葉。
有些地區稱洗百病水「井花水」或「龍目水」,因為人們相信端午節這一天,水具有力量。
有一些地區要正午時份取水,這稱為「午時水」,相信這樣可以離疾病,延年益壽。
中國端午節,有一個古老傳統習俗,採集草藥製作藥品。
端午節前後這段時間,草藥莖葉,藥性,因此人們相信這一天採集草藥能夠治療各種疾病。
端午節是一個節日,人們這一天會參與採茶和製茶活動。
廣東地區,這種茶稱為「午時茶」。
普通茶葉,人們會使用藥草來製作涼茶或藥茶。
製作藥茶時,使用材料主要限於各種草藥,其中包括一種稱為捕蟾蜍藥草藥。
這些菜色包括了四種水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黃瓜)、四種小菜(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鹹蛋)、四道主菜(燒黃魚、燒獅子頭、紅燒鵝、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
然後,將竹片刮下並保存,這樣得到了稱蟾酥藥材。
蟾酥可以用來治療疔瘡和腫疾病。
有人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有直接煮蟾蜍服用消火和預防瘡癤者[48][59]。
踏百草、鬥百草是衍生採藥,[54][11][32][31]。
踏百草衍生成遊百病和逛出外旅遊踏青習俗中,人們可以透過接觸方式來達到身心。
這種習俗有助於釋放壓力,恢復活力,並且身體有益。
踏青是一種文化傳統,可以讓人們地了解和欣賞環境。
這樣活動不僅可以增加人聯繫,還可以提供機會去探索地方和體驗文化。
所以,踏百草衍生成遊百病和逛出外旅遊踏青習俗是一種、有益活動。
中國很多地區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習俗,是江浙地區端午食俗「五黃」之一,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病菌活躍起來,古人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功能,加之民間傳説《白蛇傳》裏白蛇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所以民間起而仿效,端午節以菖蒲根泡雄黃酒。
夏天,人們習慣端午節期間採取一種方式來驅除蟲害和保護自己。
他們會住宅周圍使用一種叫做雄黃酒液體,達到殺蟲和解毒效果。
這種方法使用,人們希望蟲疫瘟生之前,能夠採取預防措施,保持環境和。
雖然如此,現今人們瞭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物質,即使喝少量人體,故現時這種做法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雄黃酒,但部份地區見[59][54][16][11][17][53][18][63]。
改寫後內容:端午節時,人們飲用雄黃酒、五茄酒和菖蒲酒。
五茄酒是五茄皮混合進酒中,具有氣香味,可以預防風濕痿痺症狀,俗稱「風鬼病」。
菖蒲酒,稱為蒲酒,具有芳香氣味,並人一種爽口感覺。
夏季是五毒肆虐季節,而端午節是一個方式來驅逐這些毒蟲。
人們使用各種方法來擺脫這些五毒,例如掛上繪有五毒形象圖片。
有些人會使用紅紙來繪製這些圖片,然後針刺方式圖中五毒進行刺擊,這種做法認為具有一種巫術意味,象徵著五毒消滅,阻止它們蔓延。
有些人五毒視為一種剪紙藝術,貼家中或小孩身上。
有人五毒圖案繡衣飾上,或佩戴製成五毒圖案飾品,例如婦女頭飾或小孩衣服上,寓意著「以毒攻毒」[64][52]。
此外,老虎傳統上視為具有辟邪力量,可以保護小孩免受五毒侵害。
雄黃酒小孩擦鼻子、耳朵,或額頭上寫上代表老虎「王」字,説一有驅毒效能,這種風俗稱為「畫額」[59][63],會小孩穿上有老虎圖案衣飾如虎頭鞋、虎頭帽、繡上老虎圖案圍嘴。
而懸掛花草製成老虎形是虎來驅五毒[42][43][54][16][12]。
江浙地區流行掛老虎彩色版畫驅[7][60][65]。
五彩縷是端午節驅邪避災節物,稱續命縷,稱續命絲、延年縷、壽線、百索、闢兵繒、五彩絲、五色絲、繒子,是代表五行五色線結而成索,掛身上或懸於家中,可作香囊裝飾[56],用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57]。
有五彩縷繫紮粽子者。
最初是代表五方龍[21][53]。
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意義後,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祭屈原粽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能避免蛟龍竊食[66][7][67]。
鍾馗畫是一項古老傳統習俗,用來驅除邪和保護居所儀式。
一個古老傳說,唐玄宗他病癒後做了一個夢,夢中出現了兩個鬼魂,他們一個名叫鍾馗人物抓住並剜掉了眼睛。
這個人物自稱能夠幫助唐玄宗除去力量。
唐玄宗醒後病即癒,召畫師吳道子夢境畫「鍾馗捉鬼圖」,成品玄宗夢境一模,於是人們鍾馗奉治邪神[68][69] ,並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
清代以后,江南地区居民,特别是苏、浙一带人们,习惯农历五月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案一月,以期祈求驱除、辟凶险、带来福气[53]。
而西安关中地区,端午节有佩戴钟馗五毒钱习俗,这种钱币是一种用来驱邪避凶物品,而非通用货币。
銅錢左側排列著五種毒物,而錢幣右側是一個手持寶劍鐘馗矗立其中。
方孔上方鑄有「敕令」兩字,象徵著斬除妖孽和懲罰意義。
有人鐘馗和張天師形象融合一起。
古代中国,有一个划龙舟传说。
据说,这个传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
屈原因为贬黜而感到绝望,选择投江。
找到他尸体,人们划船沿江搜索。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传说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举行端午竞渡活动,以此训练水军。
后来,人们这个竞渡活动归结为勾践竞渡来训练士兵,并且后来这种方式来寻找屈原尸体。
而人考証,中國古代劃龍舟並限於端午舉行,龍舟競渡習俗於屈原之前存在,如姑蘇龍舟有迎接潮水神伍子胥習俗。
龍舟競渡原是越族祭神活動,漢魏時屈原關係。
古人將船作送走災邪工具,既然送,愈快愈好,於是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龍舟講究:船身而,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
可見龍舟競渡是驅瘟避邪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意味於悼念忠忱愛國者。
有些地方劃龍舟並非競渡,而是遊船。
但不論是何種形式劃龍舟,包含祭祀意義[75][47][46][11]。
現時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有端午劃龍舟習俗[76][60]。
在台灣,每年端午節是一個活動,其中之一賽龍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舉辦了一場龍舟競渡,當時稱為「鬥船」。
這場競賽是當時台灣府知府蔣元君台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自此後,台灣各地主要河川端午節這一天會舉行盛大龍舟競賽。
這樣活動台灣五月增添了氛圍,讓人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河邊觀看龍船舉動和聽到鑼鼓聲音。
」典故。
農曆五月初一開始,道士引領下,劃龍舟、打龍鼓水邊「請水神」,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祭拜龍船,將香火插船上。
改寫後內容:競賽結束後,農曆五月十日,人們會舉行「送水神」活動,收起龍船,告著明年戰鬥。
同時,官方會各地舉行龍舟競賽。
香港,划龙舟是一项传统活动,渔民之间盛行。
而香港端午节吸引了许多非华裔人士兴趣,比如1960年代后期,赤柱开始有外籍人士参与龙舟比赛。
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和香港漁民團體開始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龍舟推廣一項國際體育運動。
這項活動香港傳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參賽者和觀眾。
每年,數百支龍舟香港水域上競逐,展示著龍舟文化魅力。
這項活動不僅是一個比賽,一個國際交流平台,讓國家和地區人們能夠學習和交流彼此龍舟文化。
無論是參賽者是觀眾,能這個盛大龍舟節日中感受到氛圍和友誼精神。
這項活動舉辦香港帶來了經濟效益和旅遊吸引力,同時讓世界多人了解和喜愛龍舟運動。
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遊客,期待著每年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熱衷於參與其中,見證這個而精彩活動。
現時香港地方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78]。
部份地區有劃龍舟習俗。
如大嶼山大澳端午遊湧於2011年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9]。
一些地方,人們會慶祝「扒夜龍」傳統,這是端午節前夜划龍舟活動。
扒夜龍起源各地有故事,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扒夜龍是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
該村部份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於是香港西貢、大埔、香港仔地這些人建立村落有午夜劃龍舟紀念宋帝習俗,當地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1][82]。
此外有些地區是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有用普通船隻用作送瘟,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地端午節有類似習俗[83]。
船人去劃,有些會紙紮船,有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船[84][85][86][7]。
延伸閱讀…
端午節角力習俗源於隋代,最初是人民健身、榮譽競爭、社羣休閒娛樂結合國家練兵做法[87]。
近世此見於廣東下番禺諸鄉。
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以及台灣地區,存在一種稱為鬥石或擲石戲傳統活動。
這種活動是模擬陰陽相爭情景,並具有祛疾避疫民俗意義。
端午節時仲夏,人們全面換上以輕薄涼爽夏裝,會互贈衣物用品。
漢代以來有皇帝賜臣下衣物,籠絡人心外,反映出端午換夏裝時。
而部份地區贈送衣飾用品限於對象,如嫁女兒、姻親、老師、新婚夫婦[11]。
端午節紀念屈原南朝梁出現,相傳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楚人哀悼,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3],唐代沿襲紀念屈原説,並流傳[24],而本來驅瘟送而進行劃龍舟習俗加上了借劃龍舟驅散江中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意義。
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裏於愛國憂民、自守、卓爾羣理想人格追求。
而屈原這份愛國精神,感動了古往今來文人。
而中國近代以來侵略、壓迫,社會提倡屈原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詩詞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意義中華地區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後,中國端午節轉變成了一個融合了屈原傳説和愛國精神節日。
這種組合形態時間內佔據了主流地位。
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端午節更詩人節,這一決定是這樣背景下產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創作了話劇《屈原》。
這部話劇旨在宣揚愛國主義,強調中國共產黨鬥爭精神以及民眾關懷。
其中,屈原故事用來推廣無產階級革命思想,並成為了端午節紀念屈原一個意義。
中國大陸文革時期,這部話劇得到了廣泛的推崇。
文革結束後,中共繼續通過紀念屈原來增強國民愛國精神。
而於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是沿襲南朝降思想,屈原視為歷史上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49][56][20]。
有説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子胥父兄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即位。
闔閭越王勾踐作戰陣亡,夫差繼位吳王,攻陷越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
後奸人伯嚭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他眼睛挖出來掛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
夫差听闻此言,勃然大怒,命人皮革包裹子胥尸体,并于五月五日其投入大江。
吴地人们传说伍子胥因此化身为河神,因此端午节时会举行祭拜伍子胥仪式,其中粽子是用来献给伍子胥祭品。
東漢後有了紀念孝女曹娥意義,據《後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載,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親曹盱為巫祝,於漢安二年(143年)端午節在江邊迎水神伍子胥時掉進江中溺死,當時十四歲曹娥沿江痛哭,十七日後投江而死。
[25][90][91][20]。
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了哀悼他,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2]。
近代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賦予紀念秋瑾意義[93][10]。
福建南安、台灣台南有鄭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傳説鄭逝世之前一年四月攻取了赤崁樓,圍攻安平城堡,這段時期鄭軍隊並無自攜糧食,於是徵購民間糧食,以致民間無米作粽過端午,人們番薯粉加上當地出產牡蠣、蝦、糖、花生製成煎䭔[註 1]代替粽子,而鄭於翌年端午前後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缺米糧,米來做煎䭔。
南安縣鄭故鄉,當地端午節吃煎䭔,有「煎䭔可以補天」、「煎䭔可以滅蚊」説法,或反復有關[7]。
中國南方地區和台灣端午節有一個立蛋或立錢幣習俗。
當正午來臨時,人們會地板上讓雞蛋或錢幣直立起來,這認為是吸收端午節陽氣,只要能夠立起來,代表能夠得到一年運。
端午節期間,有一種傳言聲稱太陽直射北半球導致現象,即蛋和錢幣能夠直立起來。
然而,這種說法證實是偽科學。
這種現象解釋太陽引力和地心引力之間相互作用,但沒有科學證明這種說法性。
因此,蛋和錢幣直立起來傳言只是一個錯誤説法。
近年還有人立其他物品,瓜類橄欖球、汽水罐,可謂無所不立[96][97]。
立蛋遊戲近來如新加坡東南亞國家流行[98]。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食品[10],近世所見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角黍和南方筒粽影響、融合而成。
晉朝初年開始有端午節吃角黍記載,當時民間食用角黍是蘆葉裹高粱米做成[3][99]同時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
後世北方粽餡料包括紅棗、栗子,有傳宗接代意義。
南方筒粽是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食用外於祭祀。
南方稻作區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筒粽以飼蛟龍,是人祭龍古老活動。
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統稱粽[100]。
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意義,於是粽子成為祭屈原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6]。
唐朝時期,粽子已成節日和市場上美食,人們使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百索粽子」。
那個時代,粽子種類,其中一種稱為九子粽,是九個粽子彩線綑紮一起,這一情景出現了唐詩中。
唐代之后,端午节食用粽子风俗传承。
多年发展,粽子口味和馅料种类变得多样化。
例如,明代,有一种艾叶浸泡米饭制成”艾白粽”;清朝时,宫廷使用奶酪浸泡米饭一夜后煮成”奶子粽”开始出现;而乾隆年间,”火腿粽子”开始流行起来。
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華人過端午節標誌風,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禮物,粽子品種、花色日益,形狀、用料和餡類各地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6],而粽諧音「中」,有科舉高中吉祥寓意[94]。
粽子是一道美味食物,糯米和各種餡料製成。
糯米具有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作用,而餡料中紅棗能夠補脾益胃。
此外,包粽子所使用葦葉、竹葉和荷葉具有養胃和寧神功效。
因此,吃粽子不僅能夠滿足味蕾享受,有養生效果。
端午節,地區會有吃「五」這個數字統稱食物。
這個習俗是慶祝這個節日。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習俗[104]。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黃酒取代雄黃酒。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於脾胃;黃瓜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薑絲煮酒增胃效果。
黃色食物對脾胃有益,因此民間流傳著一種迷信說法,認為黃色食物可以解毒和避邪[18][59][54]。
此外,江南地區有一個飲食習俗叫做「五」,這個習俗各地並沒有差異,但是主要是夏季時享用食物。
高港地區,人們喜歡品嚐燒黃魚、燒豬肉、莧菜、鹹鴨蛋和河蝦。
南京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聞名。
而蘇州,人們端午節時喜歡享用「五白」,即白切肉、斬雞、豆腐、白蒜頭和茭白。
而廣東和香港地區,有一個習俗是食用五豆粥(或稱五色豆粥),說可以驅除邪氣。
中醫學中,五色豆認為具有解毒和健脾胃功效。
江西地區有一個早餐習俗叫做「五子」,包括粽子、包子、雞蛋、藠頭和蒜頭,這代表著「五子登科」寓意。
此外,每個地區有端午節食品。
福建南安、晋江、台湾台南有吃煎堆习俗。
有人说这是因为郑忌日和端午节结合传习而成,有人说这是闽南地区端午节前下雨,民间传说天空有个洞,要让女娲来“补天”,煎堆一种象征物,吃了端午节煎堆后雨停了。
台灣有吃桃、茄、豆,寓意長壽。
福建有吃時令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祭祖。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蒼蠅,有吃五毒餑餑。
廣西人端午節會吃肉膾、糯米、苦瓜,地端午節稱苦瓜節[110]。
浙北地區端午節,人們喜歡品嚐一道特別的美食 – 「天師印豆腐」。
這道菜豆腐主,豆腐上刻有鍾馗形象。
江蘇端午午宴傳統上有一個叫做「十三紅」習俗,這包括了十三種紅色酒菜。
這些菜色包括了四種水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黃瓜)、四種小菜(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鹹蛋)、四道主菜(燒黃魚、燒獅子頭、紅燒鵝、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
延伸閱讀…
廣東、港澳地區端午節期間喜歡享用粽子和渣葉茶,渣葉茶能夠幫助消化。
江南地區端午節食品則包括鹹鴨蛋。
一些晉語地區,人們喜歡吃餾米,餾米是黃米(黍)蒸製米飯。
地區慶祝端午節時有食物。
例如江西南昌人會吃茶葉蛋,陝西人會食用哨子麵。
而河南和浙江農村地區會端午節早餐中煮大蒜和雞蛋。
浙江温州端午節有一種餅,外觀像絹帛半透明。
這種餅餡料包括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和香菇,並且會捲成圓筒狀食用。
甘肃民勤县一带,有一种端午节食品叫做“面扇子”,它是一种蒸制面食,形状像扇子。
据说它起源赠送扇子习俗有关。
[113][114]合肥地區端午要吃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吃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發酵後蒸熟「端午粑」,,清香。
和縣一帶,端午節午飯傳統上會搭配麥酒、鰣魚和幹鵝,這一餐稱為「賞午」。
而東北地區,黃米小棗粽是一種傳統粽子,主要糯米為主要成分製作而成。
每到端午節,人們會煮茶葉蛋來享用。
吃茶葉蛋是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應夏天接近夏至時需求。
「石頭比賽」是一種傳統村莊活動,兩個村莊會進行擲石比賽。
這個活動只是村莊中提供娛樂,但後來演變成了東北地區人們過端午節習俗。
傳說,每個人清晨起床時需要喝一杯酒,避開力量。
人們會蒲草曬乾並拌上少許雄黃,白酒加以浸泡後飲用。
兒童適合飲酒,因此輩少量雄黃酒塗抹孩子臉頰、耳朵、鼻子部位消災祛病。
但現代研究表明喝雄黃酒身體會有損害。
黑龍江人們端午節早晨會去郊外散步,這稱為踏青。
李淖《秦中歲時記》中曾寫道:「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踏青履。
」另外,掛紙葫蘆是東北地區一種習俗,象徵著人丁興旺。
人們相信清晨醒來後,將五色線綁孩子脖子、手腕和腳腕上可以驅除邪氣。
這些五色線只能在夏季大雨或第一次洗澡後扔進河中。
此外,他們會插上艾蒿,避免邪氣和毒氣侵害。
西周時代傳說,每年五月初五節日,人們會自家門戶上掛上艾葉和菖蒲。
這個傳統歷代相傳,本溪地區保持著。
河北和北京地區,這個節日主要是慶祝女孩子而設立,人們稱「女兒節」。
端午前街上會售賣神符給姑娘們佩戴,她們流行簪五色綾蝠、石榴花、以及稱為「福兒」絨花,身佩葫蘆,這種葫蘆做法是棉花團攢一起,轉成類似筷子頭腰葫蘆,外面纏上五彩絲絨線,彩絲線一個個葫蘆串聯起來釘衣服上,作用與佩香囊。
灤縣端午節期間舉辦男女親家會,並贈送禮品。
與北京是,端午節當天,人們一些地區會專門去打井水,這是一種相反習俗。
人們相信節日前打井水可以避免井水中毒素。
因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節期間流行賽龍舟[11][118]。
山西解州人端午節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繫於脖子上百其他地區多了「為屈原縛蛟龍」意義。
隰州各村祭龍王和田間掛紙。
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有學生贈節禮教師。
潞安有麥麵蒸稱「白團」食品與粽子一起饋贈[11]。
沁縣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節會舉行「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龍舟競渡外,有舞龍、跑旱船、、二鬼摔跤活動[119]。
山東鄒平縣端午有早上起牀後飲酒,傳説可以避邪。
日照市端午兒童纏彩線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解下來扔雨水裏。
臨清縣端午節時七歲以下小孩要穿上母親做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毒,意思是藉著屈原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男孩要戴麥稓做項鏈作符,女孩戴石榴花。
即墨人端午節早晨露水洗臉[11]。
濟南大明湖會舉行龍舟競渡,是北方少有競渡活動之一[121]。
西北地區端午節,嬰兒們會收到祖母和外祖母贈送五毒肚兜。
而陝西興平縣端午節,人們會綾帛縫製一個角黍,然後在下面縫上一個小人偶,做成一個飾物,這個飾物稱為「耍娃娃」。
官縣端午節時,人們會蒲艾和紙牛貼門上,這稱為「鎮病」。
屬屈原流放地漢江流域安康縣是賽龍舟形式祭祀屈原,追憶先賢同時祈求[123]。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民於端午會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會邀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有牧童柴堆成小丘,雞鳴前焚燒來祭祀山神,俗稱「燒高山」[11]。
高台縣大湖灣有端午遊湖活動,傳統龍舟遊湖外,近年有橡皮艇賽和自行車環湖賽[124]。
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北方地區氣氛,各地舉辦各種規模賽龍舟活動,家庭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代表紀念屈原意義,但這種習俗保留著[125]。
安徽端午節風俗習慣多樣化。
安徽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端午節前一、二天,寺廟僧尼和道士會去附近居民家中送端午符。
這些符上面繪有姜子牙握劍形象,並寫有「五月五日午時姜尚此諸迴避」或「太公此,諸迴避」、「飛雄鎮宅」字句。
每家每戶會端午符貼廚房和居住空間牆壁上。
徽州巖寺鎮附近,端午節時舉辦了一場鍾馗民俗表演,旨在以此來除去並祈求福祉。
而舒城一帶,人們流行端午節時「吃水果」,有當地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免受疾病;端午吃個桃,無需」。
淮北和蚌埠一带,孩子们端午节会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绑上一种称为”縛花線”绳子。
他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邪、防止溺水。
这一习俗起源于楚国故地环绕巢湖地区,端午节正午时,家家户户会点燃篝火,然后带着粽子到野外享用。
已婚婦女會回孃家過節,當地傳説有一獸,到五月初五正午出來覓食,聞到哪家有炊灶香氣,來撲食和吃人;傳統上廚灶事多女性負責,所以媳婦要回孃家「躲午」。
肥西有接女兒、女婿回家過節習俗,岳父要買草帽、毛巾送給女婿,買太陽傘女兒。
郎溪地流行姑娘們走親戚以及已婚婦女回孃家。
和縣一帶端午節中午要「賞午」,喝麥酒,吃鰣魚、幹鵝葷食外,要庭院中插筷子「驗正午」[104]。
江南、吳越地區水鄉保留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風俗,江浙一帶盛行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活動。
南京人端午節會準備一盒清水,加入許雄黃和鵝眼錢兩枚。
這種水稱為「破火眼」,說可以保護眼睛一整年受眼疾困擾。
而武進地區,有夜間舉行龍舟比賽。
晚上,龍舟四面掛滿小燈,競相划水比賽,同時伴隨著簫鼓和歌聲。
蘇州滄浪區有一項傳統習俗,這項習俗是紀念伍子胥而舉行。
2006年蘇州端午節上,這項習俗「蘇州端午習俗」名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浙江省桐庐县有一个端午节传统,学生们会老师送礼物,这个习俗称为“衣丝”。
当地有传说称这一天有一颗医疗星出现天空上,医生们会午时采药。
杭州龍舟不只是競渡或扒船遊,有比拼裝飾、技巧「花樣龍舟」,西湖的劃龍舟活動外,有西溪五常港和深潭口一帶「西溪龍舟勝會」具有400多年歷史;其中蔣村龍舟形式多樣,龍舟比賽重視是表演花樣和趣味而非速度,有祭龍王、千歲龍舟下水鬧端午、「船」展示、水上文藝表演,西溪龍舟勝會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11][131][132][11]。
嘉興市端午節有著祭祀蠶神嫘祖習俗,這是因為端午節是地蠶收穫季節,有謝蠶花習俗,俗稱「蠶花利市」,南湖周邊蠶民會到南湖煙雨樓大士閣祭嫘祖,同時,南湖來劃龍舟競渡娛神,競渡前要先將龍頭抬到嫘祖前像前祭拜;晚上要點燭焚香,將雞、豬頭擺放在神位前,舉家磕拜「蠶花利市」,然後吃蠶花飯[133]。
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岳母送禮,因此地人端午戲稱「岳母節」。
婺源端午節傳統上不吃粽子而吃鴨蛋,地人稱蛋「子」,端午吃「子」意味著自己是「龍子」,父母會小孩做端午服、端午帽[134][135]。
新昌縣雄黃酒和丹砂酒不僅抗疫方面有著作用,還具有讓人意義。
湖口縣和金谿縣地區則有傳統迎鬼船活動,船隻下水後,人們會登上高地,遊覽街市。
南昌傳統龍舟賽要速度,要奪鐵「龍標」,各龍舟到,終點處的投標船會將繫有繩鐵「龍標」投入水中,龍舟到達各龍船上一名水性人會同時跳入江中尋找鐵「龍標」,後龍舟速度和取得鐵「龍標」綜合成績來決定名次[89]。
四川地區端午節在傳統上稱為端陽節。
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劍閣、南部、閬中、西充和鹽亭縣市,人們傳統上並不吃粽子,而是食用包子和其他麵食。
四川地區端午節慶祝活動中有一個傳統習俗叫做「打李子」,這個習俗類似於其他地區石戰,但是使用不是石頭,而是李子。
這個活動目的是祈求、增強體力,並希望能有多子女。
川西成都一些地方如邛崍、大邑、蒲江和青神地,端午節時女婿需要回媳婦家探望,媳婦家會贈送傘女婿,希望能多生兒女,家庭昌盛。
而成都郫都區,端午節期間會望叢祠舉辦歌會,人們通過歌舞表達古蜀先帝感激,因為相信他保佑使得地度過了瘟疫。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自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意義[143][144][145][10]。
重慶市石柱縣,有一個名「出端午佬」習俗。
這項習俗涉及到四個人使用兩根竹竿舉起一張鋪有紅毯大方桌,桌上擺放著一個竹篾編織而成騎虎道士。
這個習俗中,人們會街上敲鑼打鼓進行遊行。
雲南宜良縣和保山縣有端午賣花花市,宜良縣稱為「宜良端陽花街」,有400多年歷史[146];保山縣稱為「趕花街」,最初是端午賣草藥市集,後來演變成賣花,後保山端午花街所賣貨品限於草藥和花卉,售賣各種土產、日用品,以及設有端陽大戲、滇戲、花燈戲本土傳統戲曲和京劇外省戲曲。
近年趕花街活動民間變成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大型綜合博覽會[147]。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端午節視藥王曬藥囊日,並此日做醬。
上杭縣端午龍舟競渡是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此溺兵。
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囊盛符和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懸於背,稱為「竇娘」[11]。
南安鄭故里,而鄭忌日接近端午,當地鄭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習俗[7]。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習俗,是端午節正午燒符水洗手眼後,路上。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石城縣端午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11]。
廣州傳統中,端午節慶祝活動從五月初二到初四進行。
這個節日裡,已婚婦女們會六個或四個裝滿了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和酒盒子帶到親戚家中,以此他們祝賀節日到來。
有「洗龍舟水」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習俗,説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其中南方大廈面建起親水堤有很多戲水市民「洗龍舟水」。
番禺人有遊鳳船風俗,是船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鳳翹,鳳背上搭起亭台,設有神座。
神座兩側,有幾對男女和宮嬪一起擊鼓奏樂,神靈服務。
遊鳳船前後,配有各一艘護船,護船上壯丁們拉著纜繩,讓鳳船順流漂過。
鳳船前方,有一艘豪華的綵船作前導,彩船上演員沿途上演戲劇表演。
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會派出緻奢美的龍舟巡遊[149]。
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興起,以護駕名賜黃緞巨型羅傘鄉民。
新安縣居民每年會舉行端午賽龍舟活動。
他們會羅傘奉祀龍船中,這種龍船稱為「皇舟」。
然而,後來扒龍舟演變成了賽龍舟,而羅傘存在比賽速度造成了影響,於是這個擁有羅傘傳統消失了。
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文天祥旁支後裔,他們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龍舟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