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一次看 |24節氣順時養生指南 |2023二十四節氣日期 |【現在是什麼節氣八月】

24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曆中一年分為24個時間節點方式,每個節氣代表氣象和農事活動,人們生活節奏、飲食養生息息相關。

瞭解2023二十四節氣日期、由來、意涵、口訣,現在開始順時養生。

24節氣由來,是中國古代人民耕作中發現,四季交替,有陽光、雨水、氣温因素變化,會影響農作物生長,而把握這些變化,一年均分為24個時段。

每個時段稱為1個節氣,每季有6個節氣,每月有2個,其中第2個,例如2月雨水、4月的穀雨,稱中氣。

立春:春天伊始,立代表開始,立春象徵萬物蠢動、準備萌發生長。

天氣轉涼時,會下著不斷陰雨,這代表雨水季節到來,象徵著豐收一年即到來。

而春雷響起,它驚動了冬眠動物們,使它們蟄伏狀態中醒來,開始活動。

同時,這標誌著農忙進入了春耕時節。

立秋標誌著秋天開始,氣溫開始下降,這時候早稻開始收割,晚稻移栽到田地中。

天氣溫暖,春天氣息散播開來。

中草木開始嶄新生長,宜適合外出踏青和祭祖掃墓。

此時正值農忙春耕和春種季節。

進入穀雨時節,雨水變多,氣溫持續上升。

這是春耕播種最佳時機。

而立夏標誌著夏季開始,农作物生長,开始抽穗,同时是病蟲害活動時期。

是指夏收作物和稻穀開始結穗盈。

這個節氣得名是因為作物完全。

此時梅雨季節差不多開始了。

芒種指是小麥芒作物,晚穀、黍、稷作物可以開始秋播。

這個時候氣溫上升,梅雨季節持續。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一天,正式進入夏季。

小暑是七月開始,七月本身整年中一個月份,因此稱為小暑。

大暑是七月中旬,它代表著整年中時刻。

這個時候,作物開始迅速生長,雨水變得多。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處暑:處指是「停留」,暑氣告、到了,是氣候轉涼象徵。

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氣結露,白露指是夜間氣時,凝結草木上白色露水。

有露,晚稻好收成。

霜降:霜降是開始降霜,天氣且乾,地面水氣會凝華成白色疏鬆冰晶於地面、地物上。

立冬:冬季伊始,一整年田間農忙結束,此時會採收作物收藏起來。

小雪:中國地區北部開始下雪,但雪量,故名小雪。

“說”小雪”節氣時候,天氣會變冷,雨水會轉化雪,但是這時候降雪量,所以稱為小雪。

因此,小雪代表了降雪起始時間和程度,它和雨水、穀雨節氣一,直接反映了降水節氣。

“十月中旬,天气变得,雨水转化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这个时期降雪量。

黄河中下游地区初雪时间小雪节令相符。

虽然开始下雪,但雪量且白天会融化。

然而,如果大气环流活跃,气流,有可能会出现大雪。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習俗。

小雪後氣温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時候。

小雪節氣後,一些人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

南方某些地方,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習。

延伸閱讀…

24節氣順時養生指南:2023二十四節氣日期、由來一次看

24節氣

醃臘肉:小雪後氣温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時候。

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享受美食。

中國的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陽曆」,它同時考慮了日月運行規律。

其中,「陰」是朔望月基準確定,而「陽」是地球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基準確定一年長度,每回歸年365.2422日。

基於這個計算方式,二十四節氣被劃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的曆法一日劃分二十四小時,節氣數量,24。

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一知識體系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並且實踐中應用。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該非遺項目擴展名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説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

改寫後內容如下:
非遺項目擴展名錄包含了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説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

中國古代使用土圭測量日晷,觀察每年日影變化。

他們日影最短一天稱為「冬至」,即太極圖中四象太陰;而日影一天稱為「夏至」。

另外,春季和秋季,白天和黑夜時間相等,因此人們這兩天稱為「春分」和「秋分」。

這些概念世界各地民族中有類觀念存在。

商朝时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延伸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及時間資料

2023年節氣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3],《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概念。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鄧平、落下閎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中,並規定每個月沒有中氣,上個月閏月。

每個二十四節氣對應太陽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位置。

十二個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紀錄每個月份開始干支,比如說,立春是寅月開始,驚蜇是卯月開始。

這二十四個節氣名稱反映了季節和氣候變化。

中國古代曆法最初採用「平氣法」: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分,稱為中氣;二個中氣分稱節氣。

後來人發現法,無法反映出氣候狀況(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橢圓形。

離太陽時,地球公轉速度,時)。

隋朝劉焯受到張子信及其弟子劉孝孫學説影響,太陽運動基礎上,提出「定氣法」,但沒能正確認識太陽運動速度變化規律,因此其《皇極曆》定氣推算大偏差。

唐朝一行日行盈縮規律認識,指出日行速度變化,冬至時運行,夏至時運行。

其《衍曆》具備計算日行軌跡方法,因此能用定氣法注曆,不過曆書中二十四節氣採用,只在計算日月行度和朔望、日、月蝕時刻才用定氣,如《舊唐書》小注説「推日月行度及軌漏交蝕,竝依定氣。

若注曆即依恆氣」。

此後曆學家瞭定氣法,但注曆平氣。

明末清初,西學東,使用平氣是定氣注曆成中西曆爭中焦點。

清順治二年(1645)《時憲曆》正式改用定氣,是中國曆法史上改革之一。

現行農曆使用定氣,嚴格太陽黃經確定。

春分點是太陽黃道上一個位置,每太陽黃道上運行了15度時,會標記一個節氣或中氣。

而現在我們這些中氣和節氣統稱「節氣」。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唯一專注於研究曆書天文和編算年曆機構。

他們提供具有分鐘級精確度節氣時刻資訊。

中國農民節氣來安排農事,這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並且是每年季節變更標誌。

這農業生產。

此外,這一傳統產生了一些相關民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