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古禮,人亡後應於大廳打水舖安置遺體,並
男左女右,頭內腳外安置後擇日入殮。
現今
大都是醫院過世後送到殯儀館冰存,部分送
回家中者,需租用冰櫃冰存。
親人斷氣死亡,依俗於門口燒一紙轎(車)
供靈魂乘赴陰間,稱「燒魂轎」。
今人多醫
院過世,是遺軆運回家中或運至殯儀館
後,始焚燒魂轎。
有許多人燒魂轎了。
家人亡故,傷心痛哭,並換穿白色或黑色等素
色衣服,謂「舉哀」、「變服」。
「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
禮俗稱人死後身
體毀,靈魂無所依,古禮需以亡者衣物登高
招魂,此為「復」禮,今「招魂幡」
相似。
另立一牌位,給亡魂依附,此即設
「」禮,即今之「魂帛」或「神主牌」。
道教謂人死後需赴陰間報到,讓亡者黃泉路
上一路,故備「腳尾燈」。
「腳尾錢」為
亡魂往地府通橋資。
亡者挨餓,故
有「腳尾飯」禮俗。
過去於人死亡後
供奉,近年來喪事多在殯儀館舉辦,腳尾燈、
腳尾錢、腳尾飯省略或於豎靈後始。
道教誦「度人經」,引領亡魂到陰間(開魂
路),並有拔度亡魂意。
佛教誦「彌陀經」,是期盼亡專念
佛,往生淨土。
依禮俗,家有喪應半掩門扉(闔扉),白布
圍水舖(帷堂),並大門貼白紙示喪(如
「嚴制」、「慈制」或「喪中」)。
依古禮於殮後,事死如事生,早晚應奉飯。
唯今人遺體大都冰存殯儀館,出殯前夕或當
天上午舉行殮。
因此,少數「打桶」外
,提前死亡後翌日即行奉飯。
母喪,長子或孫應親赴母舅家報喪,稱「報
」。
父喪,應向家族宗長、伯、叔報喪
。
今人大電話通知聯絡。
依古禮於殮後,喪家日常生活如吃、穿
與,穿著上,須依亡者關
係改穿喪服(五服制度),行「成服禮」稱
「居喪成服」。
今亡者初著喪服(孝服),是
謂「成服」。
而喪服之外,另有「孝章」或
「孝誌」佩帶於手臂或髮際,稱為「帶孝」,
表示家有喪事。
今人喪禮概由禮儀社專業人員負責處理,各
項儀式細節、物品服務人員,協商討論
並議定價錢。
此一部分現代喪禮中
,家族成員應參與。
道教注重功德法會,認為唯有透過誦經禮
懺,才能拔渡亡魂昇天。
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
骨灰安置靈骨塔,並亡者生肖坐向選
擇吉位。
依古禮於殮、成服後,停靈堂待葬時,
應遍訃親友。
今人大於出殯日舉行殮,
因此於出殯日選定後,應即印製訃聞,訃告
諸親友。
「訃」意報喪;「聞」聞。
傳統喪禮受佛教「輪迴」及「十殿閻王」説
影響,而有「做七(做旬)」。
死亡
日起,每七天需祭拜亡魂,直至七七四十九日
止。
「做七(做旬)」已有千餘年,是佛教
影響中國喪禮遠者之一。
於出殯前一日搭棚佈置禮廳,舉行各種出殯奠
祭儀式。
今人多於殯儀館租禮廳舉行告別儀式
。
過去喪俗,葬前要作功德,延請僧道誦經禮懺
,目的是超渡亡魂,普渡孤魂野鬼。
「殮」是亡者穿衣服,而依禮俗,先要行
「乞水」儀式,為亡者「沐浴」,然後「更衣
(襲)」、「化妝」、「飯含」、「辭生」、「放手尾
錢」。
「殮」是亡者入棺、蓋棺儀式,即所謂
「入木」。
「殮」後稱「殯」,謂亡者已成賓
客矣。
遺體入殮後,棺木稱為「柩」。
「移柩」是出殯
前,靈柩移出庭外,或稱「轉柩」,是整個
出殯告別儀式開始。
出殯前舉行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後死
者關係外戚,族人後奠祭,是家祭
(奠)。
家祭(奠)後死者朋友拈香奠祭,
今人交遊,大都於家祭(奠)後行公祭(奠)儀式,由外賓弔唁致祭 。
遺族瞻仰亡者後遺容後蓋棺,並行「封釘」
禮。
父喪由伯、叔封釘;母喪母舅封釘。
封釘古時隱含有驗屍意義,謂亡者沒有遭到
配偶或子女凌虐或陷害而冤死。
發引是引導出發,即出殯意,靈柩運送
墓地埋葬或火化場火化。
而喪家半途停棺辭
謝送葬親友,稱「辭客(送客)」。
今人大都行火葬。
遺體火化後骨灰罈貯存,
陳放於靈骨塔。
晉塔時,除備祭品祭祀亡
者外,要祭拜土地公(猶如土葬要祭墓,
要拜后土)。
葬畢奉神主(魂帛)歸,所謂「送形
而,迎精而反」意,是「反主」。
而為
神主(魂帛)安位祭祀,稱為「安靈」。
葬後數日,子孫親墳前巡視,檢查一切是否
,是「巡山」。
而墳墓建造完成,擇一
吉日到墓地祭拜,稱為完墳」。
惟今人多行火
葬,無巡山、完墳禮。
人死亡後第一百日舉行祭祀儀式,應舉哀。
人死亡後一週年舉行祭祀儀式,喪禮
「小祥」(兩週年稱「大祥」),應舉哀。
依古禮父母喪要守喪三年(27個月),
人於喪滿週年後,舉行「三年」祭祀,
即古之「禫」禮,表示仍遵守「三年喪」
禮。
「三年」後,表示服喪期滿,喪禮結束,一
切作息恢復。
擇一吉日亡者靈位除去
(靈),神主(魂帛)燒化,亡者名字寫入
祖先牌位,並些許香灰放入祖先香爐之中,
從此歷代祖先合祀,稱為「合爐」,即古之
「祔」禮。
「靈」有於百日後行之者(泉州人),有三
年後始行之者(漳州人)。
親人過世後應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部
分有親人斷氣後,亡者「燒魂轎」
乘赴陰間習俗。
今人於遺體安置後,俟子女家屬瞻仰後移入冰
櫃冰存,或即「打桶」入殮。
「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
道教認為人死後
三魂七魄散去,「招魂幡」招其亡魂,並
「魂帛」給亡魂依附(牌位)。
道教謂人死後需赴陰間報到,讓亡者黃泉路
上一路,故備「腳尾燈」。
「腳尾錢」為
亡魂往地府通橋資。
亡者挨餓,故
有「腳尾飯」禮俗。
過去於人死亡後
供奉,近年來喪事多在殯儀館舉辦,腳尾燈、
腳尾錢、腳尾飯省略或於豎靈後始。
道教誦「度人經」,引領亡魂到陰間。
道教重視陰陽五行及沖剋,因此喪事各種
儀節,如入殮、移柩、發引需選擇吉日
辰,書於「日課表」,載明各儀節時辰及沖剋生
肖,張貼於靈堂壁上。
擇地是選擇埋葬吉地,今人多行火化,火化後
骨灰安置靈骨塔,並亡者生肖坐向選
擇吉位。
道教以為人有七魄,斷氣後,每七日散去一
魄,七七四十九日七魄散盡,魂魄各歸根復命。
而每七日魄散時候,藉道法煉鑄其形魄,
使散去魄飄泊無依。
道教受佛教「輪迴」及「閻羅地獄」影響,
並加入其原有「陰曹地府」信仰,而有「地
府十王」及「十八地獄」説法,並發展出「做
七(做旬)」儀節。
其儀式做法台灣傳統
喪禮「做七」。
功德法事是恭請三清(上清、太清、玉清)祖
師做主,喚請亡魂壇前,他課誦「冥王經」
、「滅罪水懺」懺,並透過「走赦」儀
節,「牒」、「過橋」方式,以示亡魂
超拔度化,會沈淪地獄之中。
法事功德目的是超渡亡魂,同時普渡孤魂
野鬼,於出殯前一天延請道士設壇舉辦。
我們是缺乏死亡教育,作為一個家長,建議您學習西方做法,給孩子死亡教育知識,不要讓他感到畏懼。
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內稱為「入
殮」,或稱「入木」。
出殯前舉行奠祭儀式,先由子孫,後死
者關係宗親、姻親後奠祭,是家祭
(奠)。
家祭(奠)後死者朋友拈香奠祭,
今人交遊,大都於家祭(奠)後行公祭(奠)
儀式,由外賓弔唁致祭。
火葬是火化場火化;土葬墓地掩埋。
今人大都行火葬。
遺體火化後骨灰罈貯存,
陳放於靈骨塔。
葬畢奉神主(魂帛)歸,稱為「反主」。
而
為神主(魂帛)安位祭祀,稱為「安靈」。
親人亡故後第100天、週年祭祀,週年後
再擇一吉日舉行三年祭祀和合爐儀式。
佛教認為,一切生與死是因緣。
所以親
人臨,哀傷痛哭。
且臨,神識
離開肉體,是痛苦。
因此,臨終時候
應保持安靜,哭泣或拉扯臨終者,讓臨終者
無掛礙,離開人世。
佛教認為,人死亡,是另一輪迴開始,且
是「隨念往生」。
因此臨下心念很,
若是佛,是得以往生佛國靜土。
助念
幫助生者信念,親人氣,神識
離去8-12時內,家屬應助念。
親人過世後,親人旁助念,並靜置8-12時
後,待遺體冰冷時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
置(入殮或冰存)。
佛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腳尾飯」
或「腳尾燈」,不誦「腳尾經」。
「豎靈」即為死者設立靈位。
佛教雖認為人
死後有「三魂七魄」「招魂幡」招其亡
魂。
但於中國傳統喪葬觀念,仍「世間法」
來看待,並為亡者「魂帛」(牌位、靈位)。
唯佛教認同陰間一事,因此沒有燒銀紙情形
,無早晚拜飯,而僅鮮花素果供奉。
佛教認為人死後靈識是「中陰身」階段,
會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
因此中國傳
統佛教葬儀裡,「做七」和「法會」是大事,
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
唯現今「助念」做法興盛,認為「助念」
法會佛事,設壇舉辦法會。
因此大都是
守喪期間,早晚誦經。
或延請法師引領誦念
佛經,而要舉行「做七」或「法會」。
佛教雖認為人死後遺體只是「臭皮囊」,但是
是心對待。
遺體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但
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
棺內放傳
統「隨身庫」或「過山褲」棺內物品。
佛教遺體出殯前舉行奠祭儀式,傳統
喪禮,先由子孫,後死者關係
宗親、姻親後奠祭,是家祭(奠)。
家祭(奠)後死者朋友、賓客拈香弔祭,是
為公祭(奠)。
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並於宋代普遍民
眾接受。
其後雖有減少,但今日在台灣已有近
九成民眾死亡後,遺體是採用火化。
火葬是火化場火化;土葬墓地掩埋。
今人大都行火葬。
遺體火化後骨灰罈貯存,
陳放於靈骨塔。
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內即轉世輪迴,因此
有「安靈」祭拜做法。
於中國傳統喪葬禮
,以及家屬亡者情感寄託,而
有傳統喪禮安靈祭祀做法。
佛教傳統「百日」、「年」、「三年」和「合
爐」做法,認為只是親人死亡日期,仍
是傳統喪禮,有祭祀和誦儀式。
一家之中如有一人故去,會引發接連死人怪事。
相隨亡靈中,既有直系,有親,百發百中不可思議。
後研究此種奧秘,發現是因為犯了,東北地區叫「犯呼」。
不管犯是「犯呼」,導致結果並無,一年之內死三人以內。
所以,我們要注意有家人去世時候,找個懂風水先生給看看下葬日辦喪事,但要是亡人去世日犯,那可辦了。
不過,不管是犯,還是「犯呼」,有業力手運作,並非無緣無故,有生前發誓要死後帶走某位親人並其死後應驗事呢?「犯」説法,喪葬中經常會遇到。
但現在年人們瞭解,無談起採取解破措施了,以致於讓成為現實。
殊不知,喪現象是可以通過一些預防得以避免。
種類指是前後逝去死者之間是親戚關係,涉及到是六親關係,諸如姑姑、姨姨、舅舅、丈人、女婿、外甥之類。
指是指是前後逝去死者之間是家族關係,涉及到是家人關係,諸如祖父母、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嬸母、夫妻、兒子兒媳、侄兒侄媳、孫兒孫媳、兄弟、姐妹。
另《天師通書》記載,有所謂、、三喪日説。
三喪日日凶日。
陰宅風水師要,否則自己!春龍滾滾夏羊肥,埋葬若犯三喪煞,春上逢辰日,夏天逢末日,秋天逢戌日,冬天逢丑日。
1、2、3月逢辰日,4、5、6月逢未日,7、8、9月逢戌日,10、11、12月逢丑日三喪日。
七連庚甲,二八乙。
延伸閱讀…
五冬丁癸是,四十丙壬方。
三六九臘月,戊。
月建已亥日,天地請師要注意,千萬記心上。
《日》,指是以下日子:簡單的説,《日》:寅月庚日,卯月辛日,辰月戊日,巳月丙日,午月丁日,未月己日,申月甲日,酉月乙日,戌月戊日,亥月壬日,子月癸日,丑月己日。
坊間有這樣一種説法:日去世人,要派人看其屍體,千萬不要讓貓、狗、雞、鳥生靈接觸到死者口部。
若這些生氣物接觸到死者口部,會死屍吸其生氣而復活成殭屍。
「」死一個意思,陰宅秘旨曰,「有人死,雙棺立堂前」。
説,人「日」那天死了,那麼這死人家人一年之內死一個,此為「」「日」出殯和下葬先人屍骨犯「」。
日子犯了意味著家中要死人。
先用白紙糊成一個小棺材(紙匣子),後黃紙上用硃砂寫上四個字,然後放進紙匣子內,放棺槨上,下葬,即為大吉。
見十三(道家符咒)(以上兩種煞本地師傅化解方法:桑樹造兩口小棺材放棺材前面,一起抬去下葬)。
寅午戌日坐正南,亥卯日東藏。
申子辰日北方坐,巳酉丑日西方。
鎮用竹杆一根,放在棺蓋上大吉。
寅午戌月忌逢羊,亥卯月龍遭殃。
申子辰月牛上行,巳酉丑月狗。
春、夏辰、秋、冬戌地師必忌,若師人躲避死人,哭亡聲。
春日於申,夏日兔頭會傷人,秋虎冬雞同二位,怕是外門喪亡人。
鎮用車鋪條,麪做雞一個,桑枝四條埋土中大吉。
寅午戌月亥中尋,亥卯月猴叫門。
申子辰月蛇作怪,巳酉丑月虎傷人。
鎮用馬蹄子四支,椿木代,揪木人四個人墓大吉。
正甲二乙三戊生,四丙五丁六逢。
七庚八九月戊,十壬冬癸臘戊生。
鎮用小函一個,內裝六庚符。
鎮 歲德土做人五個,桑木一段,甘草一兩,埋月空方(人棺亦可)鎮用前土一兩,十二精藥,放在門廳口梁高一尺寬五寸處。
替人一個,男左女右人棺。
但看亥不出喪,房虛昂日。
正七庚甲出户,一人送去二個傷。
二八享不埋葬,四十壬癸不為祥。
五十一月丁癸殃,三六九臘庚遭殃。
一人送去二人死,師人仔細端祥。
子日西方醜南方,寅卯東方。
辰巳午日巽方,未日仔細要商量。
子日西北去,丑日不要去南方。
寅卯二日酉方,辰巳午日北不強。
未日西南要商量,申日不能去西方。
酉日東方多,戌日北方有禍殃。
亥日東南有是非,千萬仔細要參祥。
申日不得去西方,酉日東方有災殃。
戌日北方多,亥日東南惹禍殃。
不論日,過三日另擇吉。
重者函子內裝朱書「六庚天刑」四字即安,重複者機根木三片,入棺大吉。
三六九臘六庚天刑,二月六辛天府。
四月六壬天,五月六癸天成。
七月六甲天福,八月六乙天德。
十月六丙天成,十一月六丁天陰。
鎮用小棺材,(高梁杆做框,紙糊成,朱書六庚符,同入小棺材內大吉)。
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是一種,一種註定,誰逃避不了。
但是中國人死忌諱,父母死字都不讓我們説,會有所謂死亡教育。
因此,我們接觸死亡是有輩去世,我們地觀看,看着逝去親人不動,看着棺材陰森地擺放着,看着活着親友哭天嗆地。
從而我們心裏烙下來了死亡恐懼。
我們是缺乏死亡教育,作為一個家長,建議您學習西方做法,給孩子死亡教育知識,不要讓他感到畏懼。
延伸閱讀…
言歸正傳,此説入殮:1、入棺吉時。
第一豎內容。
,什麼日什麼時辰適合逝者放入棺材。
舉例來説會簡一些:子日甲庚時,子日有六日,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日。
甲庚時是指時辰天干是甲或者庚。
如何確定每一天時辰天干?
這個得靠推,使用,日上起時辰辦法,叫“五鼠遁”
口訣是:甲己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
“甲己加甲”,是講甲日,己日子時起“甲子”時,這“甲子”,甲日己日子時名稱。
時接着往下推乙丑……
,現在結合一起,子日甲庚時,甲子日,甲日天干起時辰,帶甲時辰包括,甲子時半夜11點到1點,甲戌時晚上7點到9點,帶庚時辰只有庚午時中午11點到1點。
這意味着,甲子這個帶子日子裏,適合逝者放入棺材時間只有三個,半夜11點到1點,中午11點到1點,晚上7點到9點。
丙子日照推…“入殮”,叫“入棺”、“入木”、“落材”,稱“殮”,意為人死屍體移入棺木。
各地時間一;有3天、7天入殮;有死後當天入殮,如五寨、地即是這樣。
入殮時,要死者兒子抱屍入棺。
晉東南沁縣一帶,講究死者頭部紅布圍上,然後由其長子抱頭,金大中入殮後遺容公開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
屋外毯子遮陽或打傘,浮山地稱為“上見天”。
入棺時,死者腳要進 ,然後平放棺內 。
死者袖口和褲腳系麻披,這時要解掉。
有地方男性死者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饅頭;女性死者雙手放上饅頭。
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乾糧”。
襄汾一帶,死者絕氣後要白布束身,入殮後白布取出,分給兒孫束腰,名“留後代”。
晉中祁縣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製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穀。
死者身上鋪七張銀箔,後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給死者鋪蓋停當後,棺內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心愛物,但禁止放入毛織物和毛皮製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
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會“着毛變畜,錯胎轉生”。
撒一些五穀、紙錢外,五寨一帶講究要棺內放置一些驢蹄甲片和生鐵片。
生鐵片是犁鏵碎片,取是“入土開路”意。
人殮完畢後,棺蓋斜蓋於棺身之上,留縫隙。
待死者親屬後檢視後,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時辰蓋棺。
蓋棺、稱“合棺”喻,家人、親友,揭去死者臉上蒙面布或紙,死者告別 。
死者如系女性 ,要請其外甥或孃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
然後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
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死者身上蓋紅布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後順勢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棺身之間榫卯。
釘棺一側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撕下紅布條各墊塊。
釘棺時,全家迴避動哭聲,只有死者兒子立棺旁口喊“躲釘”。
這山西南北是大體。
參加釘棺鄰裏、朋友要身系紅布條,並要釘棺人賞封,稱為“喜錢”。
蓋棺後,沁縣一帶,死者子女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襄汾地,死者兒女要做“撅片面”於靈前供獻,然後參加入殮人分吃,表示從此死者永訣了。
入殮第二天半夜,沁縣地要置備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死者子女哭送到將來出殯十字路口燒化,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
聞喜一帶 ,死者去世第三夜 ,家人於城隍廟、土地廟叩拜後,要死者一個女兒手提湯水罐,暗中摸索澆奠,並呼喚死者。
另外有一個代替答應,凡三呼三應,然後哭出廟門回家。
往返要繞,回家後哭奠燒紙 ,名“燒上路紙”。
關地 ,家裏有人亡故後,或三夜、或五夜、或七夜 ,家人要去城隍廟哭叫 ,呼喚親人回來,俗稱“叫夜”。
親友這幾天內,要贈送提燈,喪家燈多榮。
民間認為,人死後要受城隍神審判,審判無罪後,家人燈引魂歸來。
所以這一習俗叫做“送燈”。
給死者穿着入棺。
《 禮記· 問喪》 中載:“死三日而後殮。
”人死後入殮,主要是等候死者復活。
如復生,舉行殮禮。
裝殮屍體用具大都為棺材。
淮安民間殮屍棺材有好多種,但以木棺主。
木棺中,製作時間,稱,人死前製作棺材稱壽材,敬祝老人長壽,稱“百歲坊”;亡人停屍後,開始籌集木料,請木匠打製,因時,需完成,如走馬,稱“走馬材”。
壽木質量,製作棺材有區,一是四塊薄板安釘而成,如匣,稱“皮材”。
二是“一二三”,即蓋板三寸,底板一寸,兩牆板二寸,此棺百姓家所用。
三是“四五六”,即蓋板六寸,底板四寸,兩牆板五寸。
四是“天地”,即蓋底厚度,超過六寸以上,兩牆板,底。
五是“有撐棺”,即棺外有套棺,古時,有木槨、石槨、磚槨。
驗有“殮”、“殮”分。
殮,屍體裹上衣衾,此儀於死次日早晨進行,其過程是:牀上鋪席,席上鋪絞(用以紮屍體穿衣布帶);絞上鋪衾(覆屍蓋),衾上鋪衣,舉屍於衣上,然後相反順序穿着裝束;束絞時,絞要掰開末端,然後掏上冒(裝屍體布袋,、下兩截,上稱質,叫冒,下稱殺), 上蓋夷衾(覆屍被子)。
,親者痛哭,哀止,殮禮成。
殮即入棺,稱“入室”、“入殮”。
入殮前,有喪家要請陰陽先生推算入殮時辰。
有要請道士,死者生肖和死亡月份干支,五行説法,推算犯衝生肖和忌諱事項,其書寫,張榜貼於牆。
死者入棺時,生肖犯衝族人、親戚,避,否則認為喪家。
民間認為死人是一種遭殃,故這類榜文稱“殃榜”。
入殮時間,有死後三天、七天入殮者,有死後當天入殮,稱“走馬殮”。
入殮前要用呈文紙,棺內四壁,棺底鋪上青麻桿,杆上呈文紙。
有用纖紙糊棺內四壁,棺頭貼上用金銀紙剪成太陽、月亮、北斗圖案。
屍體頭頂紅布圍上,腋部兜上紅綢巾,入殮前,於棺材底部鋪上一層草紙,草紙上面蓋一牀棉被,兩頭分置“元寶枕”。
供死者擱頭和腳。
此時,孝子及眾子跪立棺頭,其他親戚圍棺痛哭。
入殮時,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如子多,其餘子抱腰,請來親友或舉重(抬棺人員)六人,用綢巾兜住死者腰,先將屍體腳放入棺內,然後屍體放入棺內。
紅線拴一枚方口銅錢,由上而下準死者鼻子,另一根紅線棺頭中線拉棺尾中線,拉直後,看屍體鼻子棺頭、棺尾中線,三點是否成線,如果不成線,即調整屍體位置,有用一根棉繩,兩頭各系一枚方口古銅幣,掛棺材口上,死者放在繩子上入殮。
屍體放好後,抓綢巾親友迅速解下綢巾,拴自己腰裏,稱紮了此巾,來腰疼。
屍體放入後,於屍體兩側分置死者生前所愛物、衣服、穿戴、飾物、生活用品和冥器。
有入殮時屍體枕下墊一些帶籽棉花,取綿延有子之意,以求後代子孫人丁興旺。
一切送老物放好後,屍體上,疊蓋親友送“”,後一條孝子、孝孫送,俗稱“子孫”。
,入殮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