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經》,要深入出,厚厚的64卦象、卦辭和爻辭,人拒門外,我們要懂得撥開表象、化繁為。
《經》本質,只有一個字:變。
這種變,體現時勢變化,呈現4種狀態:吉、兇、悔、。
只要我們讀懂這4個字,懂得了《經》精髓。
整個宇宙中,時空變化,會產生勢能。
比如説:黃道,是天文術語,是地球上看太陽走過一年路線。
星體軌跡變化,會產生勢能變化。
天時地利人和,對人事影響,體現時勢。
《孟子.公孫醜》中記載齊人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做事有才智不夠,還要乘勢而為;種莊稼工具還不行,需要等待農時。
《經》是一本講宇宙變化規律書,變化核心,即是勢能變化,體現2個維度:方向和。
我們現在看到太極圖,是宋代後才有,宋代以前,《經》沒有太極圖。
這個太極圖,怎麼產生呢?是能量抽象變化,而形象演繹。
《經》講宇宙中有兩股應基本勢能變化,即乾陽、坤陰。
其實老子《道德經》講東西:“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易有太,是生兩儀,這個兩儀,陰陽。
能量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看似無章,其實有序。
對“人”這個參照物而言,能量變化,有兩個方向:一是和自己能量相順;二是和自己能量相逆。
B)經作者關於《經》作者,流行且經典的説法是“人三聖,世歷三古。
能量,是順勢,《經》稱:吉。
逆能量,是逆勢,《經》稱:兇。
吉,代表結合,合作,團聚。
兇,代表分離,背向,分解。
其實,兇,並不是,是“衝”,即能量相逆、沖。
兩股能量沖時,有時候,會帶來阻礙和衝突,但是,會帶來生機和機遇。
這種辯證關係,老子話説:“禍兮,福之倚;福兮,禍之所伏。
”普通人,喜歡吉,厭惡。
懂《經》人,看待吉凶,是。
只是規律變化,勢能變化,本身是客觀中性,需要代入多個人主觀情緒。
A)經評價《經》是一部充滿了神秘色彩古書,與《山海經》、《黃帝內經》並稱上古三奇書。
提起《經》,很多人以為它是算命風水書。
實際上,它是世界上古老智慧經典,是中國古典哲學鼻祖。
它是“智慧中智慧,經典中經典,哲學中哲學”。
孔子説,“加我數年,五十學《》,可以無大過矣。
”《經》譽為是“羣首,大道源”。
《經》思想,是中華文化總源頭,後來各家思想,都源於《經》。
央視紀錄片《天書秘境》中《經》權威描述是:論及到中國古代經典哲學著作時,有一本書提,它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哲學人文實踐理論根源,這本書《周易》,它是古代漢族思想智慧結晶,譽為“大道源”,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説、還是《孫子兵法》 、抑或是《黃帝內經》, 和《經》有着密切聯繫。
南懷瑾先生《易經雜説》中描述:老子思想,孔子思想,諸子百家思想,沒有不是從《經》裏出來,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套觀念,是《經》裏面出來。
所以老子説,“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伏。
”是來自《經》思想。
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總結道:“《經》是五經之首。
於它是東亞人整個思想文化最底層鋪墊,因此它後世發生其他思想和學説,全都產生奠基性影響和貫通性影響。
”師範大學魯洪生教授説:“《周易》我們提供了為人智慧,修身智慧,經營企業、治理國家智慧。
”然而《經》是讀懂,它是中國文化史上讀懂一本書。
翻開此書,讀者看到是令人眼花卦象符號和卦辭、爻辭。
研究《經》者絡繹不絕,但能夠參得透、講得這本書人,是少之又少。
其中集大成者,孔子外,那屬宋代理學派代表朱熹了。
所以,朱熹説:“《》看,他書”,同時又説“是聖人事,非學者可及”。
加上今天人們傳統文化脱節,想讀懂《經》加難。
我有時候,是古人擁有如此高深莫測智慧?是後人故弄玄虛自己想法胡解釋一通呢?傅佩榮教授説,他學習中國古代經典時候,《經》放在後,因為它,需要有某種生活體驗後才有可能去瞭解。
因為孔子本身,是五十歲才研究《經》,雖然它內容,但是它裏面道理很,需要有生活經驗才能夠覺悟。
那麼要不要學習《經》呢?傅佩榮教授三句話來概括:“一、不學會;二、學了會;三、學會身受。
”我認為,可以讀一些介紹經入門或經智慧書籍,瞭解我們傳統文化思想源頭,汲取一些人生智慧。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大而化之地查閲一些資料,主要閲讀書籍傅佩榮教授系列圖書。
我們研究,《經》分成易理和術數來研究,這個無可厚非,如果直截了説術數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我想是有一偏之見。
”這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話。
意思是《經》是眾多先賢先哲們集體智慧,即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東漢初年望孔子時代近古,或言下古)。
《易傳·繫辭下》裏這説:“古者包犧氏(布衣公子注:包犧氏即伏羲氏)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文,地宜,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情。
”由此説,伏羲氏完成了八卦(先天八卦)創作。
那六十四卦是不是伏羲氏創作呢?我查閲資料過程中,發現有學者認為是周文王推演了六十四卦。
《周禮·春官》上説:“太卜掌三易法:一曰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八,六十有四。
”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
由此可知,《周易》之前,有夏之《連山》和殷之《歸藏》(失傳),已有六十四卦。
所以,有很多學者認為,六十四卦是伏羲氏推演完成。
比如,傅佩榮教授説:“伏羲畫了八個單卦,這八個單卦重疊六十四卦人應該是他。
”司馬遷《史記》上説,“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囚羑里期間,調整了八卦順序(即後天八卦),並乾卦定為六十四卦中第一卦(原本《連山》第一卦是艮卦,《歸藏》第一卦是坤卦),併每一卦寫下卦辭和爻辭。
孔子及其弟子及之後歷代儒家多次修改完成詮釋《經》《易傳》部分內容。
傅佩榮教授觀點是:“《易傳》孔子和他學生們,一代一代,傳了十代,到司馬遷爸爸司馬談,這些人合作做成《易傳》。
”C)易經組成《經》本來叫做“”,經孔子編纂整理後叫做“經”。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上説,“者,恆道,不刊鴻教”。
意思是:所謂“經”,永恆、道理,不可改易教導。
如前所述,《經》相傳周文王創作,或成書西周時期,其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讀懂。
因此,才有瞭解釋《經》內容《易傳》。
有一段歷史,我相信大家熟悉,商朝本來是一個朝代,但是傳到商紂王時候,我們知道紂王品性,暴虐無道,做出很多老百姓喜歡事情。
所以當時老百姓反而歡迎周西伯,周文王。
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紂王他有點害怕,假借一些理由他抓起來關羑里。
他牢裏開始替《經》寫一些經文。
周西伯自己累積起來寶貴人生經驗,透過六十四卦保存下來。
六十四卦每個卦他寫有卦辭,每卦六爻,每一爻寫有爻辭來説,成為《經》。
因為伏羲當年是沒有文字,那時候只有符號,可以説是無字天書。
所以寫成《經》是周文王,他牢裏頭費苦心,是一個字一個字斟酌完成。
伏羲氏當年畫卦時候是沒有文字,所以他有空白性,讓後來人可以從各方面加以補實、説。
周文王是體會到了空白性,因為他可以有空間去發揮,一方面他是受到紂王壓制,能夠所欲言,有一點躲躲藏藏,有一點難言之隱,有一點説不出來苦衷;另一方面,他我們創造了一個空間,叫做留白性,他字裏行間留了很多可以拐彎抹角空間。
伏羲八卦圖因為沒有文字而稱為無字天書,後世有許多人企圖文字對八卦圖進行註解,但並流傳,只有周文王所寫《經》,所以我們《經》稱為《周易》。
那麼周文王是怎樣伏羲八卦進行文字註解呢? 周文王每個卦一個卦名,並寫卦辭來解釋卦名。
每個卦有六個爻,每個爻他費心地作出註解,寫爻辭。
六十四卦下來,無縫、環環相扣、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補,得。
後來,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兒子周武王講出一句話:人萬物靈。
説,人本來是動物一種,但是既然身人,覺悟,要拉開動物距離。
因為《經》告訴我們,人是天地之間唯一能夠幫助天地來改造這個世界一種動物,這是我們責任。
周武王講這句話是有使命感,因為他知道他父親周文王《經》寫下來,主要是教化。
延伸閱讀…
但是當時民智開,而且商朝是一個迷信時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是可能。
因此,他這個《經》宗旨講出來。
人萬物靈,傳到現在,我們知道有這句話,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句話是誰説,什麼要説。
周武王告訴後代子孫,文王這部是教化,但是商朝迷信時候,周文王會卜筮詞句,卜筮形式來寫爻辭,吉、兇、悔、、無咎這些話,透過占卜來瞭解其中道理。
他用心良苦,我們後來説神道設教,從而《經》披上一件外衣。
孔子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講這件事情。
他説要讓老百姓能夠完全聽,困難。
我想當時孔子會有教無類,會那麼用心地到處去普施教化,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識普及,智慧開,要他們聽困難,因此他才用其他方法。
孔子實施教化一個普遍方法,沿用到現在,叫做祭祀,拜祖宗。
孔子地講祭祀很,而且歷代皇帝沒有一個祭祀,沒有一個拜祖宗。
孔子説:祭如,祭神如神。
意思是你可以祭,我們你,你如果要祭,心中有神存在。
這儒家重視那個“敬”字。
我們現在要瞭解中華文化,要瞭解《經》,這個“敬”字。
一看中華文化,覺得落伍,該丟掉了,那你學會。
一看《經》,説“這有什麼?那麼東西”,那你學會。
我們要,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寶貴智慧。
其實全世界人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孔子,是。
韓國學校門口立着孔子像,韓國師生每天上學孔子像鞠躬,然後進學校。
歐洲也好、美國也好,很多人聽到孔子是豎起大拇指,讚歎了不起。
我們不能説我們他熟悉了,加以輕視,孔子告誡我們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不是害怕他們什麼,而是要敬重他們,這樣才能中學到一些道理。
《經》很地被披上了外衣。
但是如果一陰一陽謂道,會覺得我們後世人真是太了。
周文王獄中寫《經》,避免商紂王迫害,很多話明言,只能吉、兇、悔、卜筮詞語來解釋社會普遍規律,結果使《經》這部包含着中華文明智慧書,一誕生起,蒙上了一層色彩,但為什麼説這是一種幸運呢? 《經》因為做是卜筮之書,而逃過了秦始皇焚書禍。
當年秦始皇要燒掉所有書時候,有人告訴他《經》這本書燒,因為那是卜筮書,是老百姓占卜,搞迷信,民間使用東西。
可見《經》用來占卜,是盛行了一長段時間。
所以秦始皇一聽,覺得這種書留給老百姓什麼關係,所以沒有燒。
《經》因為本身,所以逃過了秦火,以至於很多人由此説,《經》真神啊,連自己有這一劫算好了,能夠防備。
我想這個這麼它神化,因為秦始皇總要留些東西老百姓,他所要燒是那些讀書人讀東西,他有他用意。
秦朝後,漢朝,漢朝問題《經》分成兩部分,一個叫術數,一個叫易理,這基本上違反了一陰一陽謂道精神。
因為《經》是講合,所有是合。
太極可以分兩儀,但是不管兩儀怎麼變來變去,後是迴歸狀態。
一個靜止,一個動,動了靜,靜了動,這樣才有變化。
我們研究,《經》分成易理和術數來研究,這個無可厚非,如果直截了説術數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我想是有一偏之見。
延伸閱讀…
我認識一位學者,他一生主張只有易理,討厭算命、看風水,他認為那些是一派胡言。
可是很,這位先生後是自殺了。
可見,一個人完全講道理,一個情字,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
完全講理講到後,大家會發現很多人是過分理智,後自己生活安排不了。
只講術數可怕了,那《經》。
可是我們民間流傳是,因為易理多半讀書人手上,而讀書人讀了半天會。
而民間流行是什麼?算命、看風水、選日子,於姓名學搞裏面,搞得紅紅火火,。
這些花樣使外行人感覺到,然後相信,以至於迷信。
我們以前這個叫做神通,其實世界上沒有神通這回事,神通推理。
民間《經》推廣得流行,以至於今天一聽到《經》,所有人覺得是算命,好像易理整個撇掉了。
實際上讀《經》讀到後是要明白道理,否則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萬物靈”,不見了。
今天我們一講到八卦,馬上有人想到那是笑話,是,沒有,扯來扯去搞不清楚東西,這是愧祖先。
人類寶貴智慧,淪落到這個地步,只是因為當年以神道設教嗎?但是我們能怪周文王嗎?不能,很多事情要以當時狀況來判斷,而不是現在狀況來判斷。
伏羲氏現象觀察畫出了八卦,周文王發現人類社會規律和規律是相通,於是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間萬物萬象。
但是《經》流傳到現代社會,成了一個算命工具,那麼《經》用意是什麼呢? 《經》是古人透過現象觀察,獲得一些心得和體會,進而提出説。
其實所有學説是設開始,今天叫擬,只不過古代知識是發達,所以神道設教是無可厚非,而且是時勢東西。
我們一句話“抬頭三尺有神明”,來使得每一個人有所畏懼,知道不能放縱自己,不能自己需求而為所欲為。
那是安全,紀律,,。
你去旅遊時候,你聽那些導遊告訴你這樣那樣,有很多成分還是當年神道設教留下來。
進廟時候,導遊會告訴你,這個門檻是不能踩,不能踩,因為你一踩,頭碰到上面門框了,撞個頭破血流誰負責?可是如果他告訴你不能踩,踩了會頭撞破,你一百個相信,然後踩,等到頭破血流時候你是會埋怨他,這是人性。
所以我們説踩門檻會運氣,大家擔心自己走黴運,踩,那安全了。
這是孔子所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因為講道理大家聽,就算聽懂了會記得,就算記得會去做,這種方式,會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門檻是為了安全,有門檻設計是安全。
有種説法是寺廟門不能開,只有皇帝來才能開。
我們想想看,寺廟多半是什麼地方?多半是荒山郊野,那裏多盜,盜突然要來,官兵來不及防範,和尚要靠自己抵抗,那是。
如果中門大開,盜,怎麼擋不住,所以平時中門關閉了,前面有一條小橋,兩邊有兩個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後偏門打開,只要老遠聽到看到有盜,馬上關偏門,來得及,安全。
有人説看到尼姑會倒黴,這是好意,保護尼姑安全。
很多人瞭解,説這有價值,怎麼會沒有價值呢?任何事情用到合理有價值。
我們想想看,尼姑要不要出來辦事?要不要出來買東西?要不要出來處理一些事情?總要吧?她一出來,外面只有兩種男人,一種是農夫,一種是打獵獵人。
因為人會出現尼姑庵附近。
尼姑一出來,農夫和獵人這兩種人體力,然後尼姑,覺得,起色心,那尼姑安全了。
所以我們説看到尼姑會倒黴,不能看。
農夫走過一個尼姑,轉過身看;打獵人是尼姑,看。
尼姑安全了。
如果這方面去瞭解,我們知道,一陰一陽謂道我們中國社會是流傳,而且普遍地應用。
《經》用意,於通過一些現象規律,來瞭解人類社會規律,並反省自己處境,思考應方法。
像寺廟裏一些規矩,雖然看起來有些迷信色彩,但實際上有利於人羣社會安全。
那麼,人命運可不可以預測?求神拜佛能改變一個人命運嗎? 很多人動不動求神拜佛,這是瞭解拜佛,如果你一拜佛保佑你,那這佛算什麼佛呢?佛梵文裏面,是教授,一個人悟到道理後,修成佛了。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人,他悟到道理後成為佛。
這告訴我們所有人,只要能悟到道理,能夠認真去做可以成佛。
菩薩是沒有到成佛,所以菩薩不能開口,不太説話,但是像觀世音菩薩,像地藏王菩薩,具備了成佛條件,但他們是自己不要成佛,因為他們要救世人。
成佛後坐在那裏,讓人家拜,讓人家參,還不如實際行動世人有幫助。
地藏王菩薩説:“地獄,誓成佛。
”他知道地獄會,但他願意這樣,豈不是?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不要胡作亂,要管束自己,要修煉自己品性。
如果送點禮品,燒幾個香,然後拜佛,佛庇佑你們全家,那佛貪官污吏,那不是佛了。
我們神廟很多,動不動求神,動不動拜鬼,那麼人自主性跑到哪裏去了?如果説求神拜佛可以發財,可以,那我們什麼事不要做了,那樣人類社會能嗎?《經》源於西周時期周文王姬昌編著,稱為《周易》。
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我國古老、最權威、一部經典,是中華文明智慧結晶。
歷代學者們推崇經“羣首”,大道源。
《周易》經歷代先賢傳承發揚光大,其中學者有孔子、京房、鄭玄、王弼、朱熹以及邵雍不一而足;是中國傳統文化首,她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源頭,是中華民族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經典著作。
《周易》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經”,內容只有六十四卦卦象以及卦辭和爻辭,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經三十卦乾卦天道開始,下經三十四卦鹹卦人道開始。
二是“傳”,稱為“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説卦,序卦,雜卦。
“十翼”是孔子和他學生們合作成果。
“十翼”,“翼”是指輔助,好像翅膀一樣,作為輔助,幫助人們瞭解《經》,是十種於《經》內容作出説,後統稱《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