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夕情人節,但你知道嗎,其實七夕不是「情人節」,各國慶祝方式!(示意圖/取自IMDb)
2023七夕情人節你打算怎麼過?許多人這個一年一度「情人節」費盡心思,想著要如何來一場情人節,而2月14日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有東方色彩,總令人聯想到牛郎和織女刻骨銘心愛情故事,望向天際,能看到牽牛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這樣故事背景,讓七夕情人節別有一番意義。
不過很多人知道,其實七夕不是「情人節」!那麼牛郎和織女七夕故事是怎麼回事?接下來你揭開千百年前,七夕誕生。
大家有看過七夕特色點心嗎?油炸「巧果」,有著七曲八彎形狀,用來形容「七」,古代人們會七巧來祭拜織女,祈求牛郎織女可以早日相會。
過去七夕大家稱為「乞巧節」,織女工作是編織天上雲彩和神仙衣服,古代女子希望自己眼明手巧,因此祭拜織女,祈求能有一雙好手藝,古代女子「乞巧」,乞求巧手,所以七夕這天,會用五色線和酮針穿線,這個象徵儀式,説能讓女孩擁有織工。
另外有一説是,因為織女是玉皇大帝第七個女兒,讓七夕有了「女兒節」色彩。
事實上,七夕是「天魁星」生日,魁星星君是科舉之神,主掌文事,因此古代要求取功名男子,會這天祭祀天魁星,直到今天,大家還是會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讀書人能有順利達到目標。
請呂柔其喝杯咖啡,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在台灣民間習俗中,織女視為兒童守護神,人們「七娘媽」尊稱,許多家會七夕這天祭祀織女,年幼孩子祈福,希望織女保佑孩童到16歲,俗稱「做十六歲」。
七夕風靡世界,日本、韓國保留了傳統習俗七夕情人節傳説,風靡全世界。
但日本和韓國,保留了傳統習俗。
日本,有些人台灣,農曆7月7日作七夕,有些人會直接過國曆7月7日!七夕這天,日本全國各地會舉辦七夕祭典,紀念牛郎織女愛情,日劇中會看到,男女主角願望寫紙籤,掛竹子上,祈求心願成。
延伸閱讀…
包含景點東京晴空塔、東京鐵塔會舉行七夕亮燈活動、草寺舉辦淺草祭,迪士尼樂園有七夕節活動,可見日本人七夕重視程度。
而韓國,七夕這一天,代表天氣轉冷,大家會吃煎餅、麵條、蒸糕、南瓜來紀念,傳統煎餅,年一輩會吃海鮮煎餅、泡菜煎餅來慶祝。
傳統文化看來,七夕並不是情人節,而是祈求智慧日子,那麼是如何演變成今天大家知情人節?古書記載,牛郎織女傳説是存在,兩人面愛情信念,感動了人,而古代女子祈求好手藝,背後原因是了讓自己找到如意郎君,為家庭付出,這樣心意,到現代後,受到商業文化渲染,地讓大家有了七夕這天,慶祝情人節習慣。
請呂柔其喝杯咖啡,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延伸閱讀…
其起源於崇拜及婦女穿乞巧,後賦予了牛郎織女傳説使其成象徵愛情節日,現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綵女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見到關於乞巧記載。
唐宋詩詞中,婦女七夕乞巧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民間不衰,代代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