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彝語稱為“庫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傳統節日,是家人親友團聚走訪節日。
各地區過彝族年沒有、統一時間,多數秋末初冬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
過年時間需當地通曉天文曆法、德高望眾人來決定。
彝族曆法,一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
年節無日期,金秋十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
若來年豐收年,這一天可繼續沿用,否則。
另擇吉日舉行。
不得提前於曆十月前,超過次年曆元月底,總之漢族春節以前過彝族年。
彝族年起源沒有史料記載,只有各種傳説。
諸多民間傳説中,傳説廣是:遠古時候,有個叫俄布科散人,他、孝敬老人,但他母親不知什麼原因 ,,看到笑臉,聽見言語。
俄布科散為了解除母親,集中寨子裏壯男女們唱歌、、摔跤、賽馬、打獵、捕魚、射擊、披雞毛、裝衣跳舞、爬桿、打磨兒秋,想用各種娛樂活動來使母親心情愉快起來。
但是,這一切努力無濟於事,俄布科散母親愁眉臉,難見歡顏。
俄布科散朝思暮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過年。
秋收完畢後,俄布科散宰雞、殺羊、殺豬,開始過年,煙、酒、肉食敬奉祖靈,村寨裏男子們串門、唱歡歌辭,親友間拜年,家人們團聚於鍋莊旁,盡情吃喝,開懷談笑,終於使心情母親露出了笑臉。
見到母親笑容,俄布科散萬分。
紀念這個日子,此後每年秋收完畢後,舉行一次過年活動,表達辭舊迎新,兒孫們祖宗和孝敬,彝族年這樣流傳和發展。
彝族過年需要諸多種年貨,如豬、綿羊、雞、煙、酒、麵粉(養麥粉、燕麥粉)、柴禾、篾席、蕨草、白草。
彝族過年宰殺肥豬榮,每年過年後要開始準備第二年過年豬。
過年豬、感到榮耀,某家過年時殺豬,這家算沒有過年。
因此彝族過年殺豬頭大事,家境貧窮或於其它原因殺過年豬人家綿羊過年,羊沒有人家雞過年。
過年大肥豬、閹綿羊、閹雞,不分顏色,不用牛、山羊、公雞過年。
如有宰殺山羊,要提前到過年前或推遲到過年後;過年三天中不能宰殺山羊,不能山羊肉來敬奉祖靈,只能雞、豬、綿羊肉來敬奉祖靈。
宰殺羊人家,豬、雞是過年品,過年前準備。
其次要準備麵粉、煙、酒、柴禾、蕨草、白草、篾席、菜板食品和其它用具。
過年前一天,布拖彝族稱為“阿普洛測基”,這天要 掃房屋,打掃院壩,洗凈餐具,家家户户要推豆花吃。
到下午牛羊歸圈時,院壩內,平時備柴禾揹來,規則堆放,柴堆上放第二天用來燒豬蕨草,準備放置靈位白草、照明用竹枝、砍肉用菜板、蔑席。
吃完晚飯,天色黃昏時,家家户户“磨子喂飯”,磨子喂飯是包穀或蕎子、燕麥,一種糧食把磨眼塞滿。
過年期間不準推磨,過年前準備夠麵粉,過年完畢後,擇選吉日打開磨眼,彝語稱“曲洛克破”。
有些地方這天晚上時興敬樹。
敬樹作法是:兩個人帶上肉食和刀,選一棵果樹,一人爬上樹,一人站樹下,樹下人問:“樹子你今年結不結果?”樹上人回答説:“結果,結果。
”樹下人説:“你不結我砍掉你。
”於是舉刀往樹身上砍幾刀。
樹上人説:“我結果,結果。
”此時,樹下人停下刀説:“結果砍你,只要你結果,我你過年。
”帶去肉食果樹上擦,表示果樹過年,喂肉食。
過年是過三天。
過年第一天,彝語稱為“庫什阿莫”。
這天,天亮,各家各户起來,男在家掃祖宗靈位,洗刷敬奉祖靈餐具,磨刀。
婦女們爭相汲水,認為過 年這一天清晨第一瓢清水是水,哪家女人回到第一瓢清水,哪家這一年無災無難,安康,因此這天女人起得,爭先恐後地去汲水。
以上事情做完後,女人做 蕎餅,男人宰殺過年雞,用來做蕎餅蕎粉和過年雞,不得隨意製作和宰殺,要一塊燒得通紅石頭夾到鍋莊上方,過年酒倒燒石塊上(這塊燒成通紅石頭,彝語稱為“爾察”) “哧哧”地冒出青煙時,養粉和雞石塊上轉一圈,洗凈雞腳、雞嘴,以示去除污穢。
然後,女人開始做蕎餅,男殺雞。
雞宰殺後,雞翅、雞肝、尾骨燒熟, 用來敬奉祖宗靈魂。
敬祖靈時,竹桿點火照明,主人念誦祈禱辭,是: 請求祖宗靈魂保祐子孫,……, 賜我全家無災無難、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下面列舉一段祭祀祖靈祈禱辭:到家來過年祖靈,你子孫後代,多麼孝敬你們。
去年過年後,迎接你們今年來過年,到處奔波勞累,餵肥今年過年豬,養肥今年過年羊,養肥今年過年雞,釀造過年酒,磨好過年面,找過年柴。
今天過年了,請求祖靈庇護,今後日子裏,保祐子孫後代,兒孫滿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無災無病,安康。
脾佔、舌佔、心佔、膽佔,望吉利,財源如流。
走上山坡,遇見飛不動野雞;走向深林,遇見現成獵物;走向深谷,遇到失物;走到漢區,生意興隆; 念畢祈禱辭後,開始做飯。
莽餅和雞肉煮熟後,木碗裝好雞頭和兩塊腿肉、三個蕎餅敬祖靈,敬法和念誦祈禱辭前面完全一樣。
敬畢祖靈後,全家人開始吃飯。
吃過飯,開始殺豬。
解放前等級森嚴,殺土司家,次殺黑彝家,殺白彝家,殺到級家。
殺豬時,全村男人集中一起,無論豬豬一起來逮殺 ,身強力 壯小夥子們,七手八腳地豬逮住後,一根無疙瘩繩子豬嘴捆好,主婦火鉗一塊火塘裏燒得通石頭夾起放進盛了清水瓢裏,“哧哧”地冒出白煙後,豬頭下繞過,表示去除污穢,布拖彝族是木棒豬打倒後動刀殺豬放血。
耗子啃著蠟,蠟啃,葫蘆裏出現一股光芒。
男人們吃完煙酒後繼續到其他人家幫忙逮殺過年豬,到全村過年豬殺完為止。
彝族過年豬褪毛燒燙,但現在有些人家有燙毛。
豬打整乾後,開膛剖肚,取出豬脾、豬膽、豬心、尿泡,用以佔卡問卦,預測來年兇吉禍福,佔卡法是:看膽是否飽滿,滿吉;脾是否平展,有無缺,平展無缺、顏色吉;尿泡吉,預示第二年獲豐收;心子看,若豬心子質硬預示來年天乾旱,軟則預示來年水災。
拜年是過年中禮儀活動,它表示下級上級、晚輩輩孝敬和親友間情誼,是過年中不可缺少部分。
拜年過年三天後開始,解放前主子家 拜年。
給主子拜年需獻一壺酒和半邊豬頭, 主子拜年會蒙受主子罪名並受到罰款,要主子賠禮。
然後父母、岳父岳母及叔叔、舅舅、哥嫂、親友、乾爹乾媽拜年。
給父母和岳父岳母拜年送豬前胛肉,,並配有麵粉和酒。
朋友可以拿肉去拜年。
拜年後主人應回贈禮金或實物前來拜年人,多寡取決於主人家經濟能力。
彝族有句諺語:“一陀肉值錢就算過年肉,一碗酒值錢就算過年酒”。
意思是不得吃喝拜年酒肉。
姑娘出嫁後,買酒買煙買糖果到孃家看望父母及兄弟,每年彝族年後,帶著拜年禮品到孃家拜年,看望父母報答養育恩。
布拖人稱彝族年“庫使”,是他們一年一度傳統佳節,譽為“嘴巴節日”。
每年,布拖人要自己獨有方式歡歡地過年。
布拖彝族年時間,11月中旬左右,但時間地德高望眾、天文曆法畢摩決定。
布拖彝族年要過三天。
過年前第一天,布拖人稱為“阿普洛測機”,家家户户要打掃衞生、推豆花吃,迎接祖靈陰間回陽間過年。
過年第一天,布拖人稱為“庫使阿莫”。
這天,天沒亮時候,婦女們爭先恐後地趕著去背水,布拖人認為這一天清早第一瓢水是水,如果誰舀到第一瓢“聖水”,她家來年會吉祥如意。
接著,婦女們開始做蕎餅。
男人們開始殺豬,殺豬時,每個村子裏小夥子集中起來,挨家挨户地逮殺過年豬,豬逮住後,一根繩子捆住豬嘴。
這時,主人家火鉗夾來一塊燒紅了石頭,放進盛有“聖水”瓢裏冒出白煙後,豬頭繞到豬尾,表示去除污穢,接著木棒豬打暈後殺豬放血。
殺死豬後,主人家前來幫忙人敬酒和發煙,婦女和小孩著用蕨草燒豬。
煙酒過後,他們繼續幫著鄰居逮殺過年豬,直到全村過年豬殺完為止。
各家豬打整乾後,開始剖開豬肚,取出豬脾和豬膽,用來占卜問卦,預測來年吉禍福,若脾臟平展無凹缺、顏色,豬膽飽滿象徵來年吉祥無災禍。
接著豬脾、腰、肝燒用來敬奉祖靈。
敬祖時,主人家端著盛著燒肉木盤和酒,念著祈禱詞,請求祖先保祐其子孫無事、五穀豐登、人畜。
然後豬肉砍成坨坨肉煮著吃。
吃飯前,還要舉行一次敬祖儀式,內上次。
儀式結束後,主人選出一塊肥肉和一個蕎餅餵狗,如果狗吃肉説明來年將五穀豐登,全家,反之則。
後開始吃飯,當天食用肉外,其它肉要順序堆放祖靈神位下方供台上。
第二、三天女人在家裏灌腸、熬豬油、做凍肉。
男人則挨家挨户看看誰家豬,然後夥兒買著酒到他家去吃肉,有時要唱過年歡歌,誰家豬,主人家成了人。
小孩準備豬腿、香腸,村口參加“微史臘鍋格”(野餐)活動。
第四天布拖人稱為“阿普軌”,意為回來過年祖靈陽間回陰間。
這天公雞開始鳴叫時,家家户户起來送祖靈,主人家煮飯菜祖靈吃,並準備路上吃“活”(燕麥粉),讓他們地回到陰間。
第四天後,人們開始親朋好友拜年。
布拖人講岳父岳母拜年,送豬肉是前胛肉、且,還配有米麵、凍肉、酒,主人家自己經濟條件,前來拜年女婿回贈禮金或牛羊實物。
拜年完後,年就算過完了。
古代彝族年期間,兒有耍豬腳習俗。
過年第二天,村子裏少年兒童們帶著各自宰殺下來豬腳聚集這一習俗來歷,有個而動人故事。
從前,有一個獵人。
這個獵人有個獨兒子,他愛自己獨生兒子,他當成寶貝,他百依百順。
有一天,兒子父親提出帶他去打獵要求。
於是,獵人帶上自己寶貝兒子上山打獵。
父子倆轉了天,轉到下午,沒見有什麼獵物。
這時,獵狗於過度勞累,不肯進入林區尋找目標。
之下,父子倆找點水坐下來調點糌粑衝饑。
他倆吃著,吃著,獵狗揪著了一隻彝名叫“果補”小動物,前攆去。
此時,父子倆停下吃餈粑,尾後。
果補、獵狗、獵人父子狂跑一陣後,過補獵狗攆到一棵樹腳下。
果補一躥,躥到了樹上,不見了,見獵狗蹲樹下地狂吠。
這顆樹所開話既有白色、黃色,有紫色,且花大無比,美麗絕倫,父子倆不知是棵什麼樹。
其實,這是一棵彝語叫“倫補”樹。
這種倫補樹屬植物,可以移位。
這時,知道這種樹特性獵人兒子説道:“你這裡護這棵書,我返回家拿來斧頭和繩子,我倆這棵樹砍回來。
”説完,轉身走了。
獵人回來後,樹子沒有了,兒子見了。
獵人傷心地哭了一場。
哭著,哭著,他睡著了。
中,見倫補樹地出現他面前。
果補樹上躥來躥去,自己寶貝兒子樹上跳下來他説:“爸爸,你為何如此傷心?我再也不能你回家了,希望你不要,趕快回去,後過年第二天,帶著兩隻豬腳來我玩。
”這樣,獵人醒來,傷心地回去了。
紀念獵人兒子,後,村子裏人們過年第二天,讓自己孩子們帶上宰殺下來豬腳到倫補樹、果補和獵人兒子消失地方聚餐。
從此後,這一作法迅速流傳開來,且延續。
即使 漢雜居受彝漢族習俗影響地方,彝族年期間,少年兒童們要耍豬腳習俗。
跳公節,期三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彝族首領九公率部出征,一次戰爭中吃了敗仗,敵方乘勝追擊,,九公鑽進一片金色竹林暫避。
敵人雨點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殺傷,惱怒之下,散人慾竹進軍。
九公急中生智,點燃竹葉迷惑敵人。
敵方誤以九公在施妖術,不戰而退。
九公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於農曆四月,廣場中央種金竹一蔸以示紀念。
世代相傳,形成那坡地區彝族人民傳統節日。
,人們穿著服裝,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褲,打著綁腿,佩戴項圈耳環,腰束彩帶。
小夥子穿四件嶄新短衣,件件衣領外露,有九個小夥子手持竿(象徵祖先使用茅),外披藍色長袍,聚廣場上。
“師公”率眾豬頭祭祀祖先,並登上竹台正式宣佈開始跳金竹舞。
“麻公巴” ——領舞者頭戴白高帽,身著長袍,腳穿新鞋襪,帶領眾人,踩著蘆笙、鑼鼓點翩翩起舞。
舞蹈持續兩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登上高山巔,“師公”主持下祭祀祖先一次,然後離去。
插花節稱馬櫻花節,是一具特色彝族傳統節日,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傳統節白,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
楚雄州境內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各地彝族普遍集會,其規模於火把節,大姚縣曇華山區插花節盛大。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一清早人們山上採回盛開馬櫻花、咂蜜花插住房門、大門、牛欄以及祖靈、土主、山神神位上,並殺雞宰羊敬獻祖靈。
人們身著節日盛裝,胸前插戴馬櫻花,背著米酒乾糧和肉食,從四面八方湧向曇華山,舉行祭花活動,並且插馬櫻花,表示祝願,祈禱人壽年,歡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有關這個節日,有兩個傳説: 相傳很早以前,曇華山上有個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動人彝家姑娘,名叫咪依魯。
她山上牧羊,遇到了豺狼,豺狼露出面孔撲羊羣。
這時刻,青年獵手朝列若趕到,擊斃豺狼,化險夷,味依魯含情脈脈地親手採摘象徵白杜鵑花獻他。
青年飽含真情地將無瑕花插姑娘頭上。
從此,兩人相愛了,愛得那樣、。
當時,縣華山有一個土司(元、、清王朝西北。
西南地區設置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官職),是個驕奢傢伙,謊稱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園“,請來了仙女織錦繡花,選擇各個村寨麗姑娘侍奉仙女。
結果,很多彝家姑娘,從此失去了少女、天真。
味依魯積怨,拔禍根,二月初八這天,頭戴有劇毒鮮花,佯裝土司成親。
土司一見婀娜多姿咪依魯,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
姑娘乘機花泡酒內,與土司飲,土司身亡,咪依魯此閉上了天真、無眼睛。
英雄獵人朝列若得知姑娘隻身闖入火坑,手提弓箭,身背快刀,衝進“天仙園”。
不堪忍睹慘狀映入眼簾。
若抱著姑娘屍體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
流出來一滴滴鮮血漫山遍野白杜鵑染成了血紅色。
從此,當地彝族人民這凝聚著忠貞愛情紅杜鵑作為傳情信物、吉祥象徵。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洪水連天,淹沒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兩兄妹,他們躲一個葫蘆裏,葫蘆口用蠟封住。
這個葫蘆洪水中了許多天,不知漂到什麼地方。
有一天,洪水開始退了,露出了山頭,樹梢。
這個葫蘆落到一棵大樹丫杈上。
老鷹山頭飛翔,它聽到葫蘆裏聲音,那是人種裏面啊!老鷹葫蘆抓了起來,它放在山頂上。
現在葫蘆細著腰,那是年老鷹抓成。
耗子從地下鑽出來,他聽到葫蘆裏聲音,這是人種裏面。
漢朝稱「西南夷」。
兄妹倆順著光爬了出來。
世界上,只剩下他們了。
金龜老人來到兄妹面前説:“傳人種,只有你們結為夫妻了。
”兄妹倆回答説:“一個父母生,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吩咐説:“人種只有你們兩人,你們要成親。
”兄妹二人,哥哥想了一個注意,説:“我們倆各一方燒一炷香,問問天公地神,如果香煙升起來繞一起,我們才能成親。
”結果,香煙升起來,繞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堅持不肯成親,哥哥説:“我們兩人各山頭滾磨,如果兩盤磨攏一起合起來,我們才能成親。
”他們這樣辦了,結果兩盤磨不偏不倚合攏一起。
那是,妹妹不肯成親。
妹妹説:“我們滾一次簸箕,如果兩個簸箕歪,面對面合在一起,才能成親。
”結果兩個簸箕合在一起了。
金龜老人説:“你們有什麼可説,成親吧。
”妹妹試沒有用,説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人證,怎麼能夠成親。
”金龜老人回答説:“這陣人煙滅絕,那裏找人?你看那棵松樹你父親,那棵萬年青你母親,那邊那棵梅樹你們媒人。
你們成親吧。
”兄妹倆堅持不住,傳下人種,他們於結成了夫妻。
過了十二個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個肉團。
怎麼辦?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龜老人。
這時金龜老人出現了,他笑嘻嘻地前來兄妹倆賀喜:“你們産下人種了。
”説罷,抽出寶劍,一劍劈開肉團,出現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
那一張包著人種肉皮流著血呢,金龜老人劍一挑,甩旁邊一棵小樹上,從此這棵樹開出了紅彤彤馬纓花。
這天農曆二月初八。
五十個童男童女出生後,妹妹一個人怎麼哺育這些孩子呢?這時,飛禽走獸來幫忙,它們孩子一個個領走了。
我們彝族野馬奶餵,所以我們彝族現在不吃馬肉。
五十個童男童女後婚配,今天彝族、漢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幾十個民族。
各個民族是同一個父母後代。
五十個童男童女後,找不到自己爹孃,出發尋找。
他們遇到第一件東西是土蜂,他們問道:“土蜂弟弟,你看見我們爹孃了嗎?”土蜂嗡嗡地飛來飛去,理睬人,有一個人樹枝它打下來,腰斷了。
另一個人它拾起來,馬尾係讓它飛去。
從此,土蜂成了腰桿,見人叮。
第二次遇到是松樹,他們問道:“松樹爺爺,我們爹孃那裏去了?”松樹地回答:“我沒有看見,什麼爹孃,我肩膀倒下來他們壓死了。
”人們説:“,人丁起來,你一棵砍一棵。
”所以,今天造房子松樹。
第三次遇到是棕樹。
人們問道:“棕樹哥哥,你看見我們爹孃了嗎?”棕樹回答:“看見,要是看見,剝了他們皮。
”人們説:“哼,有一天人多起來,肯定要剝你皮。
”所以,現在每年要剝一層棕樹皮。
人們繼續向前走,遇到一棵羅漢杉,人們問道:“羅漢杉大哥,可見我們爹孃?”羅漢杉回答説:“剛才這裡乘涼呢!”人們高興起來,爹孃找到了,人們感謝羅漢杉説:“謝謝你,來你斷了枝,砍倒了,根會發起來。
”因此,現在即使羅漢杉只剩下一點會發芽。
人們繼續向前走,遇到一個小蜜蜂,人們問道:“小蜜蜂,你可看見我們爹孃?”蜜蜂説:“那個丫口過去。
”人們高興地説:“好心蜜蜂,今後人們繁衍起來,你同人們一起住吧。
”蜜蜂回答説:“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要人上一點糧呢。
”所以,現在每年人們要割一次蜂蜜。
人們追到水塘邊,遇到一棵楊柳,問道:“楊柳姐姐,可見到我們爹孃?”楊柳回答:“看見了,剛才吃水呢。
”人們興奮地説:“好心楊柳,你會有結果,處處生根發芽。
”從此,楊柳樹十分栽,怎麼插能活。
人們腳往前趕,可惜沒有遇見他們爹孃,只是在山坡上看見了遍山紅彤彤馬纓花,他們開滿馬纓花地方定居下來。
每逢農曆二月初八,是我們彝族節日。
這一天,男女老幼跳舞,唱山歌,要殺雞煮肉慶賀,,馬纓花插到各處,這馬纓花節來歷。
火把節是雲南、四川兩省彝、、佤、布朗、納西、拉枯族人民傳統節日。
時間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
於語言和傳統習俗,各民族火把節有著各自儀式和娛樂方式。
“火把節”對彝族同胞來説,漢族春節,。
彝族人有句諺語:“火把節沒有看錯了,彝族年沒有過錯了”。
“火把節”,形式多樣,內容,既有彝族人民民族文化特色,有地域民俗風情。
火把節內容有:鬥牛、鬥羊、鬥雞、選美、賽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達體舞)、歌、火把遊行活動。
點火把,是火把節裏一項活動。
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曬乾紮成火把。
一家有二個孩子扎七支火把,每個孩子三,父親一把。
火把節頭一天傍晚,父親自己火塘長子或女點燃火把後,讓其帶出家門,為等候壩子上弟妹們點火。
然後,各家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集體到其它賽子可以看得見山坡上去,比賽哪個寨子點燃火把。
各村寨有俗成草場、壩子,那裏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炬,選一根三、四丈青松立在中間,四週幹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掛滿紅花、白餅、海棠翠木。
人們點燃火把村寨田野山坡上遊行後來到這裡,點燃篝火,舉著火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飲酒……,通宵達旦。
望去,火把遊曳,篝火閃爍,笑聲、歌聲、鼓點聲融一起,正如元代詩人文璋詩描繪:“雲披紅日怡含山,列炬參差競往;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
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四川涼山彝族火把節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祭祖。
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唱歌,吹口弦,彈月琴。
晚上火把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羣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玩到天亮結束。
關於火把節傳説很多,其中彝族人民當中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阿比,奉天王安天古茲命,來到人間派糧派款,收租催税,敲榨勒索,激起了彝族人民反抗。
戰勝凶神,大家推選了一位叫阿提拉巴英雄那個凶神作戰。
拉巴和凶神鬥了九天九夜,終於殺死了凶神,民害。
天王聞訊怒,下“天蟲”吃莊稼,妄圖人們餓死。
此時正值彝歷“虎丹”時節,洋芋結薯,養麥開花,包穀“背地”時候。
鋪天蓋地“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彝家莊稼毀於。
此時大家聚集山頭開會,商量火把,燒死“天蟲”對策。
於是,彝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舉火把燒“天蟲”。
火把舉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大蟲”,保護了莊稼,奪取了豐收。
少部分“天蟲”躲進了莊稼地,預防它們遺害於民,每年“虎丹”時節彝族人民火把。
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今天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節日。
另一個傳説: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有拔山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
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大力士,領,天上下來,和他比試。
那天阿提拉巴出門,臨行時,他母親説:“天上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説這是我吃東西,請他嘗嘗。
讓他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
”説完,阿提拉巴走了。
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母親抬了一塊鐵塊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咬不動。
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力氣我。
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後,他母親過説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説斯阿比咬不動鐵塊,知道力氣沒有自己,所以,他跑去追斯阿比。
斯熱阿比要上天,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話,張開雙手,抱住他,兩人開始摔跤了。
他們力氣驚人,大地他們震得格格響,那些山巒、樹木抖動起來。
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斯熱阿比壓地上。
但他背脊沒有著地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他身上。
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摔一次。
這一次。
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兩腳像生了,不動。
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摔出兩丈,趴在地上動不了了。
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裏,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摔死事後,生氣,但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派來大量蟲子來吃地上莊稼。
阿提拉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著人們燒蟲子,天菩薩派來蟲子燒死了,保護了莊稼。
從此,彝族百姓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此外,有一種説法是,遠古時候,天上有一個掌管雨水和乾旱惡神,常用洪澇和乾旱威脅老百姓,人們帶來災難。
彝族祖先支甲洛了解除百姓,惡神激戰。
支甲洛戰過神,變成一隻小蜜蜂鑽到葫蘆裏,惡神變成一隻馬蜂追趕。
惡神鑽進葫蘆後,蜜蜂逃跑了。
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人們堵住葫蘆口。
點燃火把神燒死,彝族人民才得到了風調雨順好收成。
紀念勞,決定這天節。
第四種説法是唐代六詔之一造貼詔王蒙舍詔王皮羅閣害,他夫人聞訊後,率兵趕去,但待她趕到時,詔王燒死松明樓裏了。
延伸閱讀…
於是,她命令士兵燃起松枝火把,為死去詔王領路招魂回家。
事情發生六月二十四日,後來,彝族人民紀念這個歷史事件,定這天火把節,相沿成習。
農曆二月初八是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年節,於漢族春節。
節前,家家户户殺豬宰牛祭祖,釀米酒,春粑粑,烹雞燉鴨歡慶家人團聚。
飯後,人們走村串寨,探親訪友。
到了晚上英俊小夥子陪伴著婀娜多姿彝族姑娘信步來到村寨廣場,參加盛大“踏歌”(稱“打歌”,即羣眾性歌舞活動)活動,邊歌舞,多色布百褶裙有節奏地擺動,銀制領花黃火交相輝映,頭頂花布帕迎風飄揚,顯示出民族特色。
相傳古時候,有個足智多謀彝族首領,臨危不懼,重兵壓境關鍵時刻,率領眾將土圍著一堆堆篝火縱情歌舞,鑼鼓聲、歌聲、歡呼聲,猶如千軍萬馬,威震四方。
敵軍誤判方援軍到,慌忙撤退。
彝族人民乘勝追擊,獲得全勝。
從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紀念這次勝利。
,山區彝族青年比賽盪鞦千,山上野藤兩山之間架起鞦韆,這山蕩到那山,飛澗,男女老少來祝興。
姑娘們夾觀看人羣中,尋求自己意中人。
“蕩者”受到姑娘們青睞。
活動多以村寨單位。
保節日期間村寨安寧,有“扎大路”風俗,每個人寨港口,樹枝、石頭路堵死,嚴禁外人進入。
現在“扎大路”變為象徵性。
彝族支系,居住分散,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其服飾質地、款式、紋式方面形成了地域特徵。
大體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六大類型。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頭纏中髻,次方言區樣式,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飾物。
男褲北部方言區方言有“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別。
婦女着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
傳統衣料自織自染毛麻織品主,傳統色彩、紅、黃三色。
圖案紋飾多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烏蒙山彝族服飾男女青、藍色大襟右衽長衫或短衫,褲,纏黑色或白色頭帕,系白色腰帶,着繡花高釘“鷂子鞋”或“鷹頭鞋”。
男子服飾無花紋,披羊毛披氈,女子服飾領口、袖口、襟、下襬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對襟、短衣、褲。
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銀泡、絨線做花為飾。
圖案紋多,幾何紋次之。
滇東南地區彝族女裝款式右襟或對襟上衣、褲,個別地區着裙。
男裝襟衣,外套坎肩,着檔褲。
服飾工藝有挑花、刺繡、鑲補、蠟染。
滇西地區彝族婦女多前後右大襟衣,下為長褲,系圍腰,套坎肩。
巍山、彌渡兩縣婦女佩戴羊氈裹背。
男子着右大襟長衫、羊皮坎肩、褲腳、頭包青帕。
楚雄地區彝族女裝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少數地區上着襟衣,下着花裙。
工藝鑲補、平繡主,圖案多花卉。
祿勸、尋甸地婦女盛裝是古老貫頭衣,這種服飾前後,無袖。
男子服飾對襟小褂,披羊皮褂,褲,還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習俗。
彝族人民適應過程中創造了於特色各式民居。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是“幹欄式”住宅。
彝族村寨聚族而居,多坐落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土地、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山坡上。
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
一個血緣家支聚居一起,形成村落,小則幾户,多幾十户,血緣各支分散相鄰。
彝族習俗,兒子結婚後需另外建房居住,父母隨兒子居住。
“瓦板房”建築材料,大部分是山草、竹、木、砂土、塊石,磚瓦。
河谷山地區略有區別。
河谷地區多土掌房,泥土做牆、木材做板瓦,內部隔板木板,樑柱及椽子連接全部木榫。
山地區多用竹牆、板瓦,內部間隔竹牆,樑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綁紮,板瓦上用石塊壓實,地坪夯土。
現在,彝族地區普遍建磚瓦房,有地方還建起了外觀保持民族特色,內部裝飾現代化建築。
彝族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風格。
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
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
肉食類牛、羊、豬、雞主,待客需殺牲,殺牛貴,羊、豬次之。
豆類多黃豆、胡豆、碗豆,黃豆一種食法彝族稱為“拉巴”,即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調料類主要採集三種野生植物,一“哈拉古”樹葉,一喬木“穆庫”花,一草本植物“切批切克”。
這三種植物有奇特香味。
飲料類主要酒,彝族待客酒主,彝族諺語説“漢人茶,彝人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説酒重視。
彝族酒主要有壇壇酒(稱咂酒)、桶酒、水酒。
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其它地區彝族喜吸葉子煙。
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習慣,茶漢區輸入,但有自種,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擅長種茶,飲前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後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彝族婚姻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
這一特點涼山彝族地區表現得突出,中國成立前若異族通婚,習慣法要處死或逐出家族。
嚴禁家支內婚,同宗、同姓通婚視為亂倫,違者處以死刑。
嚴格執行級內婚,統治階級茲莫和諾合統治階級曲諾、阿加、呷西之間,禁止通婚,婚外性關係禁列,違者要處死。
曲諾和阿加通婚,但限制沒有前者嚴格,主要區別於彝族後裔和非彝族後裔之間,如彝族曲諾非彝族後裔通婚或發生性關係,一些地區會處死,多數地區是降低其級作為處罰。
彝族傳統婚姻中有轉房習俗,有生育能力婦女丈夫去世後,子女成年,轉嫁死者同胞兄弟或親叔侄。
如彝族家中無子嗣,家支內部有權分配其財產,稱為“吃絕業”。
中國成立後,同族內婚和等級內婚限制打破,彝族青年男女感情基礎戀愛,出現了跨族別婚、跨等級婚、跨國界婚。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基本形態。
中國成立前,於各地彝族社會發展,同時存在少數土司和諾合一夫多妻,家庭轉房或無嗣納妾而造成一夫多妻現象,少數地區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
彝族家庭父權核心,彝族家庭中,實行父子聯名制和財產父系繼承原則,兒子婚後即另立門户,只有幼子婚後父母同住。
婦女家庭中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支配權,沒有參與財產分配權利,不能參加社交活動。
男子是一家之主,擁有家產決定權和子女婚姻決定權。
中國成立後,這一現象得到改變,婦女地位提高,男女平等意識深入到彝族家庭。
彝族禮儀風俗文化多彩。
嬰兒誕生是件大喜事,傳統習俗要舉行許多儀式。
這些儀式主要有降生禮、出户禮、祝福禮、拜望禮,以示慶賀。
少女成年,要舉行成年儀式。
彝族少女成年換裙儀式,彝語稱為“撒拉火”,意為脱去童年裙子,換上成年裙子,俗稱“換童裙”,少女13歲或15、17歲時舉行。
換裙前女子梳單辮、穿耳線,着、兩色兩截裙,裙鑲有兩條黑邊。
換裙時間母親掌握,要選擇吉日佳期舉行,這一天家裏像過節一喜氣洋洋,富裕者要殺豬宰羊,大宴賓客,困者要殺雞買酒,招待鄰居。
換裙儀式邀女性參加,允許任何男子場。
儀式主持人是村裏認是無災無禍、人財兩老年婦女,彝語稱她“衣者衣莫”。
彝族內部有「尼蘇(崇尚黑色)」、「納蘇」(涼山彝族,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倮倮」多種稱謂,部分稱謂代表支系,各個支系族羣間主要方言和服飾區。
彝族語言屬緬彝語羣彝語支,有六種方言。
越南倮倮族大多數屬於説彝語南部方言尼蘇人。
彝語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通用有一千多個。
1975年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彝字,該方案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流長,彝文記載歷史、文學、醫學、曆法著作中,不乏價值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於地區和方言,彝族支系,有許多他稱和自稱,主要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儸儸」、「濮」。
主要自稱中,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小涼山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佔總人口1/2。
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馬關一帶彝族自稱「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
貴州彝族自稱「糯蘇」、「納」、「諾」、「聶」。
據明代類書《天中記》:「雲南蠻人呼虎羅羅」 。
《南詔野史》:「爨,盧鹿之裔,猓玀其訛音。
五月春,信鬼尚巫,巫有覡皤、拜禡、白馬之號。
卜用雄雞兩髀骨,骨有細竅,刺以竹籤,視多寡向背勢,定吉凶。
其部妻曰耐得,勇士曰苴可。
每歲六月廿四日,名火把節,燃松炬,照村砦、田廬。
男椎髻,鑷鬚,耳環,佩刀;婦披髮,短衣,桶裙,披羊皮。
」
張其昀(1929 年)《中國民族誌》記載儸儸稱爨(爨彝族歷史上之一外族氏族名),四川建昌南部為居住中心,尚巫鬼。
是否納糧繳税,區分生夷、夷,而生夷所指為四川涼山地區。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資料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族識別,廣大彝族人民意願,鼎彝「彝」作為統一民族名稱。
[2]
史書上説西昌地區邛蕃和雲南地區滇蕃便是彝族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廣泛分佈於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濮」部族。
漢朝稱「西南夷」。
延伸閱讀…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白蠻分化,並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形成發展中,活動範圍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大地區。
[4]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分化。
東漢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
昆明部落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轉向具有統治階級社會型態。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政權,統治中心今雲南西部大理一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主要分佈地區。
南詔王朝統治彝族先民地區,當地社會存在發展產生影響。
唐天復二年(902年),南詔王朝覆滅。
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彝族先民,處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爭取之中,出現了經濟局面。
相配合,出現了部落奴役部落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騎兵自四川、雲南、貴州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各彝族地區出現了反蒙聯盟,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
而蒙古貴族加強了各地彝族茲莫(即土司)爭取工作,發展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統治當地人民土司制度。
自1263~1287年,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地設立彝族土司。
羅羅這個名稱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認為有歧視意,後廢止。
[5]
明朝時,地跨雲、貴、川三省彝族土司聯合,大體實行社會階級制度,基本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級。
天啟年間,土司舉兵反明,彝族稱為阿哲起兵。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土司、土目部落首領遭到打擊。
國民政府時期西康省彝族自治區設立政治指導區。
1840年鴉片戰爭後,鴉片彝區泛濫。
涼山彝族統治階級利用鴉片換得大批槍支、白銀,有了槍支,他們進一步四周擴展勢力,擄掠各族人民。
於有了槍支,彝族內部冤家械鬥日益,許多彝族背井離鄉,安寧河以西麗江地區遷移。
鹹豐年間,哀牢山彝族李文學領導起義聲勢,堅持達23年之久(1853—1876年)。
19世紀末,金平、元陽地彝族、哈尼族人民聯合反抗入侵中國邊疆地區法國侵略者。
滇南彝、漢各族人民,修築滇越鐵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發了彝民楊自元帶頭火燒法國「海關」事件。
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許多彝族志士參加了推翻帝制革命。
1913年1916年間,涼山州冕寧、雟一帶爆發了彝族人反抗統治階級起義(彝族分成茲莫、諾和、曲夥、阿加呷西五個等級[6]。
茲莫土司,於首領,諾和黑彝,於貴族,兩者統治階級。
曲夥白彝,於平民,阿加僕役,呷西奴隸。
)。
於起義高潮1914年,這一年彝歷虎年(彝語稱虎拉,稱年庫),故史稱「拉庫起義」。
1927年,蒙自縣五六百漢、彝族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土地革命口號,並山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1935年1936年,紅軍一、二方面軍兩次彝區,滇東北、滇北和涼山彝區宣傳其民族政策,許多彝族人參加了紅軍。
冕寧,紅軍打開監獄,放出「坐質換班」彝民。
冕寧拖烏彝族果基家頭人小葉丹[7],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彝族傳統習俗冕寧彝海結盟,使得紅軍順利通過彝族居住區。
中國彝族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和貴州,少數分佈於廣西。
彝族分佈上呈現分散,聚居,主要聚居區包括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市和六盤水市。
彝族是雲南和四川第二、貴州第六、廣西第十二民族。
海外彝族有百萬,主要分佈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彝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彝族人説彝族語言,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北部方言分佈四川和雲南寧蒗縣,東部方言分佈州和雲南東北部,南部方言分佈雲南和廣西,其餘3個方言分佈雲南。
彝族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其中通用有一千多個。
於丁公陶文龍山文化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馮時認為,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系統[3]。
使彝文能地羣眾服務,1975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語音標準音,「聖乍」話基礎方言,制訂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文字,並設計出「彝語拼音符號」,於注音學習。
1980年國務院批准該方案。
四川彝族地區推廣使用。
男女青年訂婚後,要進行婚宴準備;若悔婚,提出悔婚方需付出代價。
以前彝族分黑白兩種,貴,通婚。
彝族人通婚要求嚴格,多本民族內通婚。
彝族男女成人禮後,具有婚戀權利,而婚嫁前後有相應宗教儀式。
男女聯姻組成家庭,需要得到祖先,否則得不到保佑。
確保男女關係上合法性、穩定性,以及後代繁衍,彝族擁有許多婚俗上禁忌:彝族觀念中,阿姨同母親,姨表兄妹、姊弟於親兄妹、親姐弟,因此嚴禁姨表兄妹、姊弟間通婚;輩分親戚禁婚,姊妹不能嫁輩分兩個男子。
雲南大理州彝族説親、訂親、接要祭祖。
男方聘請媒人初到女方家提親時,要帶上香火與茶酒,進門後第一件事敬拜女方神堂上祖靈;訂親時要男方帶來大公雞拿到祖靈前獻祭;迎,男方要帶祭祖飯籮,供於女方家祖堂;舉行婚禮第一天晚上,男女雙方要各自祖宗神堂前拜祖。
彝族婚姻注重生辰八字,若生辰剋則禁止結婚。
雲南小涼山彝族忌諱女子於偶數年齡結婚,是二十二歲結婚會男方帶來。
同時忌諱每月十三和十九日結婚,此時認為是「虎口日」,會有多災。
火把節(涼山彝語:ꄔꊒ,Dutzie,音譯「杜責」;白語:Huix‧zuit‧jiarx[1];佤語:Biag[2])一些民族稱星迴節,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一個傳統節日。
節期是農曆六月廿五,有六月廿四過節。
有學者認為此節彝族十月陽曆一個年節。
火把節上半年過年日,因此稱過大年[3]。
關於火把節由來有很多説法,其中《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兩書記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夫從而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
」傳説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祭祀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
鄧賧詔皮邏登妻子白潔夫人絕頂,猜到皮邏閣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
結果皮邏登執意聽,燒死松明樓,白潔夫人她丈夫帶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屍體。
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妻,白潔夫人丈夫守孝一百天後,跳入洱海。
地民眾了紀唸潔夫人,每年農曆六月廿五定為火把節,流傳。
而中國各個彝族地區中,流傳故事內容多有,但普遍流傳是:遠古時候,天神恩體古茲願讓彝族人過好日子,派了十個大力士來彝山破壞他們莊稼,彝族人民不甘示弱,派出了一位名叫包聰小夥子,這小夥子與十位大力士摔跤贏得了比賽。
天神生氣,於是撒下香灰,而香灰變成了數蟲。
彝族人民見狀點起火把,害蟲全部燒光。
從此後,每年農曆6月24日要舉行火把節。
[4]
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惡魔鬥爭勝利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出的榖穗像火把一樣。
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保人畜。
」[5]
劍川白族風俗是村裏年生了兒子家庭主持,合力去山上砍一棵松樹做火把杆,然後全村人蒐集柴火綁成一個15米左右火把。
這些家庭要挨家挨户老人敬酒,給小孩喝製糖水。
傍晚時分,全村人需要合力火把豎起來,火把頂部會掛上很多櫻桃,豎火把時候,小孩子搶這果子樂。
天黑後點燃火把,村民聚集到火把邊上聊家常。
小孩子製松明「火藥」,手拿秸稈火把「攻擊」(白族話「取」)。
因為這是一個火象徵,老人會主動讓小孩「取」自己幾把。
秸稈火把每家主動提供,小孩子們拿取。
火把上掉下來木炭視為吉祥之物,每家會拿幾塊回家綁豬圈上,能保佑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火把頂端會綁一個彩色小男孩紙偶。
只有在火把節第二天,村民們才可以這個小紙打下來拿回家,小紙可以保佑「生兒子」。
是我國具有歷史和古老文化民族之一,人口8714393人,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自稱。
主要分佈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
其分佈形式是分散,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生活於西北氏羌族羣後裔。
彝族分散、聚居特點,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
彝族有自己文字和語言。
農業是彝族地區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
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板鋤。
彝族屬山地民族,主要種植玉米、馬鈴着、蕎麥農作物生。
雲南彝族有470.57萬人,其中位於雲南西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集中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特徵,是時期保持着奴隸佔有制度。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分化。
東漢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征服濮人部落基礎上,昆明部落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奴隸佔有制度過渡。
彝族歷史,有自己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多彩。
其《陽曆》和《十二獸曆法》處。
自稱他稱不下一百餘種,主要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解放後彝族人民意願,統一稱為彝族。
彝是鼎彝“彝”,從漢文字義上來講,有古老、豐衣足食美意。
瑪雅文明相媲美彝族十月陽曆
曆法是人類文明標誌。
聞名世界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曆法。
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通行農曆。
但我國彝族,還保留着一種鮮為人知古老曆法——彝族十月陽曆。
推測,此種曆法源淵於伏羲,有上萬年歷史。
它中國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陽曆12屆相輪迴紀日,3個屬週期一個時段(月),即36日一月,30個屬周一年。
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了,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365天。
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366天。
考證,彝族向天墳,其實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天文台,與彝族陽曆有着十分密切聯繫。
彝族十月陽曆是古老曆法,它中國儒、道、陰陽學説有淵源關係,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
有曲調有詞,有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
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風格。
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鼓。
彝族舞蹈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
動作,節奏感強,笛子、月琴、三絃伴奏。
土掌房是彝族民居建築。
彝族“土掌房”與藏式石樓相似,一樣平頂,一樣。
所,是它牆體泥土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乾打壘”)。
平頂的製作石樓相似,具備曬場功能。
土掌房分佈滇中及滇東南一帶。
這一帶土質,乾適中,土掌房建造提供了大量易得材料和條件。
彝族住房多三間或五間。
一間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接待客人之所。
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稱為“鍋莊”。
鍋莊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吉。
鍋莊上方,篾索吊一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乾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
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敍天倫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場所。
彝族人家,火塘鋪一草蓆,身裹披氈而眠。
彝族服飾,各地盡。
涼山、黔西一帶,男子穿黑色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褲腳長褲,有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頭前部蓄綹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
婦女地保留民族特點,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婦女有穿裙習慣。
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
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殺豬待客。
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手捏死,殺羊、豬木棒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
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城意和客人尊敬。
烹煮時,主人剁成拳頭大小肉塊下鍋燉煮。
吃起來,十分可口。
肉塊砣,手託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能飲酒,他們喝酒時,把酒倒進大碗裏,你喝一口遞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輪流喝着這一碗酒。
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
彝族婚戀奇特而,是,舉行過“換裙禮”少女,方可“玩場”中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説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搏鬥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多15歲),依俗要舉行“換裙禮”。
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她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
要佩戴兩耳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珊瑚珠或銀光閃閃耳墜,以示吉祥。
後,姑娘脱去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繡了花邊上衣和黑、藍、黃、五彩有褶拖地裙。
換上裙後,姑娘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心上人了。
背新娘: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有子嗣不蕃虞,接親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
迎娶歸途上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無法騎馬時,接親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人背過河,新娘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洞房裏打鬥:“彝族習俗,洞房夜,新娘如果反抗搏鬥,人嘲笑:“這是會反抗女人!”説,他們日後生下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裏人,有一番打鬧搏鬥。
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裏傳出來砰砰聲,震得四鄰皆聞。
彝族熱情好客。
他們宴客時,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讓客人吃,女主人客人吃完了吃。
所以,做客彝家,切不可酒菜吃光了。
同時,就餐後告辭時,客人要贈送一些禮物或留下一些錢,以示答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