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姓中文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排名第245位。
現代甘姓多甘盤得姓始祖。
春秋周畿內邑有甘,甘邑今河南洛陽一帶,甘姓可能源自於以邑名為姓;古代有「甘山」「甘溪」「甘陵」「甘州」地名,甘姓可能源自於地名姓;此外,部分甘姓可能源自於少數民族改姓。
秦漢時甘姓就分佈廣,北地郡鬱郅縣(今甘肅慶城)有護騎都尉甘延壽,齊(今山東淄博)有黃老道甘忠可,下蔡(今屬安徽)有秦國上卿甘羅,甘陵(今山東臨清)有漢末方士甘始,太守甘公。
魏晉南北朝時,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甘氏當地大族,代表人物有孫吳折衝軍甘寧、鎮南將軍甘卓,甘寧一族後遷居丹陽。
唐代丹陽有鴻臚寺卿甘元柬。
宋末元初江西崇仁有詩人甘泳。
明代四川富順有甘為霖,嘉靖二年進士,官保、工部尚書;四川順慶府鄰水縣有甘學闊,任陝西巡撫。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甘姓户籍貫地域主要分佈廣東省 (佔 15.5%) 、四川省 (佔 13.1%) 、廣西壯族自治區 (佔 8.6%) 地。
明清時期,青海土族土司中出現了甘姓。
滿洲八旗姓改漢姓時,滿洲八旗姓甘佳氏、噶魯氏集體改甘姓,蒙古人姓嘎查古特氏、噶赤克兀惕氏改姓甘。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甘姓用户民族主要有漢族 (佔 93%) 、壯族 (佔 3.2%) 。
當前研究出了 1 個甘姓名人家族,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名人祖先。
歷史發展過程中,改姓情況並見,所以現在甘姓有可能是其他名人家族後代。
商朝時期,商王高宗武丁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甘盤國相。
甘盤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甘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給同族人封地,屬於封邑名稱氏。
據典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武王同姓,於畿內諸侯,氏焉,甘伯恆公是,秦有甘茂、甘羅”。
周武王姬發執政初,即封同族人於畿內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
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甘氏。
這支甘氏,最初地是周天子王畿之內。
當時所謂王畿,是指現陝西長安中心四周地。
考古學家考證,現在陝西省的鄠縣西南一帶當時“甘”名,因此,陝西一帶該支甘氏發源地。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王族甘昭公子帶,屬於封邑名稱氏。
春秋時期,周襄王封後母周惠後生甘昭公姬子帶於甘邑(今河南原陽),其後裔子孫先祖封邑名稱姓氏,稱甘氏,世代相傳。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元朝時期喀爾喀蒙古嘎察部,屬於部落名稱漢化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稱剛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爾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國),居住地名姓氏,意為“大漠中村莊”。
清朝初期,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控制,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今內蒙古肯特山南部爆發了“昭莫多戰”,噶爾丹部主力軍康熙大帝親率清軍擊潰,部眾叛離,嘎察部乘機脱離了厄魯特蒙古控制。
康熙大帝剿滅噶爾丹後,嘎察部歸附滿清王朝,部族人多稱嘎察古特氏,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甘氏、李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部落名稱漢化氏。
⑴.滿族噶努氏,滿語Garu Hala,漢義“天鵝”,地氏,世居噶碩克村及噶努山一帶(今蒙古俄羅斯交界唐努烏梁海,俄名唐努圖瓦),後多冠漢姓甘氏。
⑵.滿族甘佳氏,滿語Gangiya Hala,祖先原漢族,東漢末期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演化遼東女真,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後復冠漢姓甘氏。
⑶.滿族瞻楚渾氏,源出卦爾察女真,滿語Jancuhun Hala,漢義“甘甜”,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後多冠漢姓甘氏、詹氏。
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古老姓氏,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位,人口約一百零三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0.064%左右。
後勸秦王歸韓武遂而,遭向壽、公孫奭讒毀,於攻魏蒲阪時逃,任齊上卿。
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時,那時候有一個甘國(今河南洛陽),甘國王族後人國名姓氏,稱甘氏。
有一支甘氏,起源於商朝。
那時有個宰相名字叫甘盤,朝中權勢,他子孫,其中有取他名字中甘字姓氏,世代相傳,稱為今天甘氏一支來源。
甘氏源出多頭,叔帶後過是甘氏一支,故甘氏早在先秦時佈於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安徽地。
秦、漢時期,甘氏已分佈於包括今河北、山西省北方大地,而南方諸省,安徽外,今江蘇、四川、重慶省市有甘氏人入遷。
漢末三國時期,巴郡臨江人(今重慶忠縣)甘寧事吳主孫權,落籍今江蘇南京,其子甘瑰因故流放會稽(今浙江紹興),故甘寧子孫散居今江浙一帶。
劉備妻、劉禪母沛人(今江蘇沛縣)甘皇后雖死於戰亂中,但其親屬入遷蜀地應是不爭之史實。
晉室避亂南遷後,世為天水、渤海、丹陽、洹水、長樂郡望族甘氏其他中原士族避亂南遷,進入今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地。
南北朝隋、唐時期,甘氏人於仕宦、避亂原因泛的分佈於江中下游,其中唐時丹陽人(今屬江蘇)甘凝遷居江西南豐。
五代兩宋時期,甘氏人入遷福建、廣東。
渤海堂《甘氏族譜》載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寧化縣石壁鄉葛藤堡,遷移江西贛州府信豐縣居住後,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
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遷廣東省長樂(五華)……後遷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五雲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氏作為洪洞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地。
明朝末期,有北方甘氏遷入今遼寧,有閩粵甘氏入遷台灣。
清朝初期,有兩湖甘氏入遷今重慶、四川。
歷清民國,甘氏分佈地廣。
如今,甘氏族人全國分佈廣,湖南、四川、江西省多。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丹陽郡:丹陽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地名,所指地方有變動。
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丹陽名地方,但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
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後,後有許多丹陽名郡和縣。
丹陽郡始建於西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
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後轄區縮小。
到了南北朝後魏時,河南省項城縣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
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廢黜,後隋煬帝置潤州,治所延陵(今江蘇常州),蔣州(今江蘇南京)丹陽郡。
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
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
另外,古代楚國原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湖北枝江,名其地丹陽。
有,秦朝時期丹陽縣,稱丹楊縣,今安徽省塗縣一帶,唐朝時期併入塗縣。
、兩乃至民國、現今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
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改為天水郡。
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市縣一帶地區。
長樂郡:長樂稱郡有兩處:一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及後來隋朝所置,治所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縣東部一帶;二是唐朝時期置長樂郡,治所今福建省閩侯縣一帶。
洹水縣:即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
周王朝時期周武王少弟康叔封地。
春秋初期衞國,後晉國。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59年)設魏郡置魏縣,隋朝時期改稱洹水縣,宋朝後復魏縣,後歷代沿襲。
1949年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58年併入大名縣,1961年恢復魏縣建制。
五城堂:戰國時期,秦國甘羅十二歲派出使趙國。
趙王郊迎。
通過甘羅外交活動,趙國割了五城秦國,秦王封甘羅上卿,並他爺爺甘茂左丞相田賜甘羅。
此外,有敦本堂、永思堂、學堂、燕翼堂、友恭堂、學堂、受和堂、崇善堂。
甘 德:(生卒年待考),齊國人,一説楚國人,一説魯國人。
戰國中期天文學家。
天象觀測,甘德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
後人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天文學著作。
《甘石星經》裏記錄了八百顆恆星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位置測定,是世界恆星表。
書裏記錄了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規律。
甘 :(生卒年待考),下蔡人(今安徽鳳台)。
戰國時秦國領。
學於史舉,學百家説,張儀、樗裏疾引薦於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
率兵蜀。
六年,秦初置丞相,甘茂左相。
七年秋,受命攻韓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打開秦東門户。
行前分析楚、韓盟而,楚救韓。
親魏、趙遊説,使其出兵救韓。
鑑於宜陽城攻,攻城日而遭人讒言,秦王訂下息壤(今陝西鹹陽東郊)之盟。
後攻宜陽五月下,公孫奭、樗裏疾果譖於秦王,秦王終守信而發兵助,甘茂出私財犒勞將士,於次年終克宜陽,斬首六萬。
並渡過黃河,駐於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
同年,楚圍韓雍氏(今河南禹州東北),力勸秦昭王救韓。
甘汝來,讀書善記誦。
十年,使楚。
秦欲令楚送甘茂,楚以其賢而拒秦。
卒於魏。
甘 羅:(生卒年待考),楚國下蔡人(今安徽鳳台)。
戰國時期秦國童相。
甘羅出身於當時秦國名門,是秦武王左相甘茂孫子。
年十二歲事秦相呂韋政,做事胸有成竹,善於言辯。
後來秦國出使於趙國,趙王不但躬親郊迎,而且甘羅伶牙利齒之下,心甘情願地割五城事秦。
結果,未費一兵一卒而得五城。
甘羅回到秦國後,高拜上卿,後世留下了這麼一段充滿著傳奇意味故事。
甘忠可:(生卒年待考),人(今山東)。
西漢末期方士。
漢成帝時,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宣稱“漢家逢天地,當更受命於天”,勸漢成帝改制。
當時中壘校尉劉向奏其“假鬼神罔上惑眾”,朝廷乃其下獄。
後病死獄中。
漢哀帝時,其弟子夏賀良宣傳改制主張,下獄處死。
甘延壽:(公元?~前25年待考),字君況;北地鬱郅人。
東漢領。
善騎射,入羽林郎,期門,材力獲寵,升遼東太守。
漢元帝時,出任西域護騎都尉。
匈奴郅支單於殺漢使者,甘延壽副校尉陳湯進軍康居,斬郅支單於,封為義成侯。
逝世後諡號“壯”。
甘 英:(生卒年待考),東漢外交使者。
甘英是班超屬下官員,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奉西域護班超命出使秦(羅馬帝國,今意大利),到達條支(今伊拉克境內)西海(波斯灣),臨大海渡,而當地海員告訴甘英曰:“渡海如風順,需三月,風不順,二年者,故需備三年糧,且有死於海者。
”甘英聞乃。
甘英此次出使雖到達秦,但增加了中亞各國瞭解。
甘皇后:(生卒年待考),女;沛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妾。
劉備沛時納她妾,後隨劉備住荊州,生太子劉禪(阿斗)。
甘後天生麗質,體態輕盈。
河南時有人獻玉人放在甘後身旁,潔白麗潤,兩者埒。
埒:相等意思。
甘 寧:(公元?~222年待考),字興霸;臨江人。
三國時期孫吳領。
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諸英豪各各起兵,甘寧觀表事勢,無成,一朝土崩,並受其禍,東入吳。
黃祖夏口,軍不得過,乃留依祖。
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孫權討祖,祖軍敗奔走,追兵急,善射,兵後,射殺校尉凌操。
祖既得免,軍罷還營,待寧如初。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寧陳計曰:“今漢祚,曹操彌憍,篡盜。
南荊地。
山陵形,江川流通,是國西勢。
寧觀劉表,慮既,兒子,非能承業傳基者。
至尊當早規,不可後操。
圖計,宜取黃祖。
祖今年,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規巴蜀。
”權深納。
張昭時坐,曰:“吳下業業,若軍果行,致亂。
”甘寧謂昭曰:“國家蕭何任付君,君居守而,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舉酒屬甘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
卿但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卿功,何嫌張長史言乎。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西征祖,果禽祖,盡獲其士眾。
授寧兵,屯當口。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孫權破祖,先作兩函,盛祖及蘇飛。
飛令人告急於甘寧,甘寧曰:“飛若不言,吾忘?”孫權諸置酒,甘寧下席叩頭,血涕交流,孫權言:“飛疇昔恩,寧不值飛,損骸於溝壑,不得致命於麾下。
今飛罪當夷戮,將軍乞其首領。
”孫權感其言,謂曰:“今君致,若走去何?”甘寧曰:“飛免分裂禍,受更生恩,走,豈當圖亡哉!若爾,寧頭當代入函。
”孫權乃赦。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寧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
隨周瑜攻曹仁於南郡,拔,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即得其城,入守。
時手下有數百兵,並得,千人。
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圍寧。
寧受攻累日,敵設樓,雨射城中,士眾懼,惟寧談笑自若。
遣使報瑜,瑜呂蒙計,帥諸解圍。
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寧周瑜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
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鋭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裏淺瀨,雲欲夜涉渡。
魯肅諸議。
甘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五百人益吾,吾,保羽聞吾欬唾,涉水,涉水即是吾禽。
延伸閱讀…
”肅選千兵益寧,甘寧乃夜往。
關羽聞,住不渡,而結柴營,今名此處關羽瀨。
孫權嘉甘寧功,拜西陵太守,領陽、下雉兩縣。
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寧權攻皖,為升城督。
寧手持練,身緣城,吏士,卒破獲硃光。
計功,呂蒙。
寧次之,拜折衝將軍。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甘寧攻合肥,會疫疾,軍旅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淩統及甘寧,孫權逍遙津北。
張遼覘望知之,即騎奄至。
甘寧引弓射敵,淩統死戰。
甘寧問鼓吹何以作,壯氣,權尤嘉。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呂蒙舍會,酒酣,淩統乃刀舞。
甘寧起曰:“寧能雙戟舞。
”呂蒙曰:“寧雖能,若蒙之巧。
”操刀持楯,身分。
後孫權知淩統意,因令甘寧將兵,徙屯於半州。
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出濡,甘寧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
孫權特賜米酒眾殽,甘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
食畢,甘寧銀碗酌酒,飲兩碗,乃酌其都督。
都督伏,不肯時持。
甘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曰:“卿見知於至尊,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都督見甘寧色厲,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銀碗。
二,銜枚出斫敵。
敵,退。
寧益貴,增兵二千人。
甘 卓:(公元?~322年待考),字季思;丹陽人(今安徽塗)。
東晉領。
初任晉離狐令。
晉元帝時任前鋒都督、揚威將軍、歷陽內史、豫章太守、湘州刺史。
後任梁州刺史、安南將軍,督沔北(今湖北北部)諸軍,鎮襄陽。
晉永昌元年(公元322年)荊州牧王敦江夏起兵,奪取建康(今南京)自雄,遣人相告,他。
他偽裝答應,但赴,且巴東監軍柳純、宜都太守譚該,出告示討伐王敦,進軍武昌(今鄂州)。
東晉朝廷封他鎮南大將軍、侍中、荊州牧,但他依舊屯兵前。
王敦擊敗晉軍後,派人他求和。
他見晉軍敗,退回襄陽。
襄陽太守周慮趁他寢其殺死,並首級送至王敦處。
甘昭吉:(生卒年待考),字祐;開封人(今河南開封)。
宋朝領。
初以內侍殿頭英、韶州巡檢,捕盜,遷內殿崇班、京東路巡檢。
齊州武衞校馮坦率營卒二百突入州廳,起事,昭吉騎馳,諭禍福,令首惡自贖,其餘者散去,遷入內副知。
宋仁宗逝世後,特授昭陵使,加如京使。
,上奏請辭職,左龍武軍將軍致仕,卒。
甘 泳:(生卒年待考),字泳;崇仁人。
宋朝詩人。
讀書不拘繩尺,尤精於詩。
他作了一首詩,有一千四百字,隨事起義,隨義鏈句,古時是有。
他詩風奇特,眾。
著有《東溪集》。
甘 輝:(公元?~1659年待考),原名甘煇;福建龍海人。
南明鄭部。
父母亡,時愛拳術,後打抱不平。
鄭起兵反清時,他加入。
他多謀,南明永歷六年(公元1652年)農曆3月,江東橋大敗陳錦,翌年,海澄敗金礪,有戰功,官中提督,封崇明伯,號國公。
南明永歷十三年(公元1659年),隨鄭北上徵戰,攻瓜州,克鎮江,直抵南京,震撼清王朝。
於鄭中清軍緩兵計,鄭軍失敗,被捕,犧牲。
甘文焜:(公元1633~1674年),字仲明、炳如;祖籍江西豐城人,徙遼東(遼陽),隸漢軍旗。
清朝大臣。
善騎射,喜讀書。
官學生授兵部筆帖式。
康熙間歷順天府尹、直隸巡撫。
疏請蠲免保定、災區歲賦。
以法繩下,貴幸斂跡。
擢雲總督,多方裁抑吳三桂謀反。
及吳反,不屈自刎死。
有《匯草》。
甘汝來:(公元1684~1739年),字耕道,號遜齋;江西奉新人。
清朝大臣。
甘汝來,讀書善記誦。
延伸閱讀…
鑽仰沉研,刮摩淬厲而學大成。
清康熙五十年舉人,清康熙五十二年進士。
授淶水知縣,調補新城。
清雍正元年,升吏部文選司主事。
繼任太平知府、廣西巡撫、鹹安宮教習總裁、禮部右侍郎。
所至有治績,項稱。
清乾隆中期,升兵部、吏部尚書,加太子保。
卒於位。
諡莊恪。
甘汝來能詩文,著有《甘莊恪集》十六卷、《太平府志》五十卷。
甘 熙:(公元1798~1852年),字庵;祖籍安徽省歙縣,出身於江南望族。
晚清南京文人、藏書家。
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市井誦聞勇士甘鳳泉即甘熙直系祖先。
甘熙寧居住期間,致力蒐集鄉邦文獻,著有《白下瑣言》、《桐蔭》、《棲霞寺志》,對研究編纂南京地方誌書有影響。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鳳威;湖南寧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夫人李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女將軍。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赴前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那時起,他“姜鳳威”更名甘泗淇。
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一師黨代表,中共湘贛省委宣傳部部長,湘贛軍區政治委員,湘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兼國民經濟部部長,紅十八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員,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參加了舉世聞名兩萬五千裏徵。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第一二○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晉綏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綏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
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大代表,第八補中央委員。
1955年授予上軍銜。
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甘渭漢:(1908~1986),湖南平江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第三縱隊班長、排長、連長,第四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六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紅八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軍委後方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二十九軍政治委員。
參加了舉世聞名兩萬五千裏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第二警備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黨校副主任,冀魯豫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豫北指揮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七十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十兵團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幹部部部長,瀋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幹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幹部部部長,成都軍區第四政治委員,瀋陽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旅警備區政治委員,瀋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十、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亡國後散居各地,原封國名姓,成為甘姓一支。
2、出自子姓,祖字姓。
據《姓纂》、《姓譜》所載:“甘,武丁臣甘盤後。
”商朝時,高宗武丁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甘盤相。
甘盤後代子孫以祖上名字姓,成甘姓。
3、出自姬姓,地名氏。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武王同姓,於畿內諸侯,氏焉,甘伯恆公是,秦有甘茂、甘羅”。
即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
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甘姓。
這一支甘氏,最初地是周天子王畿之內。
當時所謂王畿,是指現陝西長安中心四周地。
考證,現在陝西省鄠縣西南,當時甘為名。
因此,陝西鄠縣一帶,認為是甘氏發源地,每一個甘姓人關係,深長。
4、出自春秋時甘國昭公之子帶,其後人甘為氏。
甘盤。
殷商中興名主武丁年時候,學於一位叫作甘盤學者。
後來繼位,禮聘甘盤相。
這位後世推崇賢相甘盤,歷來學者考證,便是甘氏始祖。
像《姓纂》、《姓譜》書異口同聲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盤後”。
故甘氏後人尊甘盤甘姓始祖。
甘姓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現行見姓氏。
分佈廣,遍及祖國南北。
今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豐城、蓮花縣、湘東區、蘆溪縣、南豐縣、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廣西玉林、梧州、貴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紅安、峨邊,四川合江、鄰水,貴州遵義、畢節、興義,湖南汨羅和湖南湘陰月灣村、常德、衡陽祁東縣,福建仙遊,廣東新興、紫金、五華,雲南隴川、河口,河南南召、光山北京,河北景縣,河北南宮市甘狼冢村,河北藁城西馬村,山東平邑、龍口,內蒙古烏海,温州洞頭,東北吉林,山西太原地有分佈,其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甘家嶺村集中。
漢族、壯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多個民族有此姓。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於今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
學堂:商代甘盤商王老師,封為“舊學”。
五城堂:戰國時期,秦國甘羅12歲派出使趙國。
趙王郊迎。
通過甘羅外交活動,趙國割了五城秦,秦國封甘羅上卿,並他爺爺甘茂左丞相田賜甘羅。
甘盤:生卒年,中國商朝名臣。
甘盤初商王小乙大臣,小乙六年受命教導乙繼承人武丁。
是“帝師”身份。
武丁繼位後,封甘盤卿士,為主要輔佐大臣之一,稱他“舊學”,從此甘姓“舊學”堂號。
史書記載:「武丁時,有若甘盤」,孔安國傳:「高宗(武丁)即位,甘盤佐,後有傅説」。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於河,學於甘盤。
武丁即位後,「居殷,命卿士甘盤」。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一説是齊國人),中國天文學家。
天象觀測,甘德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
後人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天文學著作。
書裏記錄了八百顆恆星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位置測定,是世界恆星表。
書裏記錄了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規律。
甘德著有《天文星佔》8卷、《歲星經》,這些著作內容多失傳,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佔經》典籍引錄,中可以窺知他恆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研究方面有所貢獻。
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星,得到中國古代經典283星官1464星星官系統,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內),可見甘德對全天恆星區劃命名工作後世產生了影響。
有跡象表明,甘德若干恆星位置進行過定量測量,可惜其結果大多湮沒不存。
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觀測和定量研究。
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逆行現象,他指出“去而復勾”,“勾巳”,行星順行到逆行、到行視運動軌跡十分形象地描述為“巳”字形。
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週期(接連兩次晨見東方時間間)概念,並且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會合週期值:400日(應為398.9日)、587.25日(應為583.9日)和136日(應為115.9日)。
他出木星和水星一個會合週期內見、伏日數,出金星一個會合週期內順行、逆行和伏日數,而且指出會合週期中金星順行、逆行和伏日數可能幅度內變化現象。
甘德還以占星家聞名,是當時和後世產生影響甘氏占星流派創始人,他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
甘德天文學貢獻,與其他各家相比,戰國時代是。
甘茂:戰國時期秦國左相、齊國上卿。
學於史舉,學百家説,張儀、樗裏疾引薦於秦惠文王。
後秦國漢中,攻取宜陽。
後來,遭到向壽、公孫奭人讒言詆譭,進攻魏國時投向了齊國,齊國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齊國出使楚國。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於今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
一、姓氏起源1、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亡國後散居各地,原封國名姓,成為甘姓一支。
2、商朝時,高宗武丁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甘盤相。
甘盤後代子孫以祖上名字姓,成甘姓。
3、出自姬姓。
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
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甘姓。
4、出自春秋時甘昭公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