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拉丁語:Mars;天文符號:♂),稱,是離太陽第四行星,是太陽系中於水星第二行星,太陽系裏四顆類地行星之一。
西方稱火星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戰神,所以英語中,火星是羅馬戰神意思,稱為“紅色星球”;古漢語中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第二行星,其質量、體積水星。
火星直徑地球一半,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地球,但繞太陽公轉週期是接近地球兩倍[3]。
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大部分時間裏木星。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5400萬公里(達4億公里,探測器需飛行7個月抵達火星)。
火星大氣二氧化碳主,既,其表面特徵讓人聯想起月球上撞擊坑,以及地球上山谷、沙漠和極地冰蓋。
英語中,稱為紅色星球(英語:Red Planet)。
[4][5]火星視覺上呈現橘紅色是因為地表普遍分佈著氧化鐵,它使火星呈現出一種紅色外觀,肉眼可見天體中獨具一格。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有穩定液態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隕石坑高地,北半球是平原。
火星數10艘無人太空船探索。
1964年11月28日,由NASA發射水手4號是第一個訪問火星航天器,於1965年7月15日最接近該行星。
蘇聯火星3號飛船於1971年12月實現了着陸,但著陸後數秒內失去了聯繫。
歐洲空間局成第三間派遣探測船訪問火星航太機構,其火星車號於2003年12月25日到達火星軌道。
2014年9月24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火星軌道探測器到達火星軌道,成為第四個派遣探測船到達火星航太機構。
接著有阿聯酋希望號與及中國天問一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衞星:火衞一和火衞二,形狀規則,可能是捕獲小行星。
火星目前有八艘探測船軌道中運行,是美國火星奧德賽號、火星車號、火星偵察軌道器、MAVEN軌道器、印度火星軌道探測器、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火星微量氣體任務衞星、阿聯酋希望號以及中國天問一號,地表有許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三台火星車:美國號、毅力號及中國祝融號,固定式登陸探測器洞察號,和結束任務旅居者號、精神號、鳳凰號和機會號、有首架火星無人飛機機智號。
探測證據,火星兩有冰冠覆蓋,觀察到季節性水氣,與及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而過火星可能覆蓋大面積海洋、湖泊及河流。
[6]火星全球勘測者觀察到南冠有部份退縮。
[33][34][35]
於火星地球離太陽,日射量,表面温度應,計算值210K,但實際觀測地表240K,是因為大量二氧化碳所造成温室效應。
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存在。
[11]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1.5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液態水(液態鹽水)。
[12][13][14][15][16]2018年7月25日,意大利航天局宣佈,火星冰蓋之下發現一個直徑20公里冰下湖。
這是太空科學家火星上探測到首個大型液態水體[17]。
於火星位於太陽系宜居帶,同時有多證據證明火星擁有類似地球環境,與及資源,故此火星成為各國研究重點,其中美國及中國已有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火星建立基地。
直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説,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地球一半、月球兩倍,質量地球九分之一、月球九倍,表面重力地球38%、月球2.4倍。
火星體積地球15%,質量11%,表面積略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其他三顆類地行星要很多[20]。
2012年8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尹安分析了100張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衞星圖片後發現,火星有類地球主要板塊劃分構造特點[21]。
觀測火星發現,南半球地勢北半球,北極盆地顯示有過撞擊,推論45億年前遭冥王星大小天體撞擊後,不但形成火衞一和火衞二[22],逼使內核能散溢出上地幔、內部攪拌停止,無法發電機原理持續對流生成磁場。
[23]於火星地球,表面積體積成反比而,因此火星核心得地球,地質活動趨緩,磁場和板塊運動消逝,太陽風帶走大氣變導致氣壓偏低,而造成液態水低温會沸騰、存在。
[24]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液態水體。
二氧化碳主大氣既,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
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活躍。
火星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活躍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佈隕石坑、火山峽谷,包括太陽系山:奧林帕斯山和峽谷:水手號峽谷。
另一個特徵是南北半球:南方是古老、隕石坑高地,北方是平原,兩有主要水冰組成冠,而上覆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出地表年齡:撞擊坑而密集處,反之,進而地質年代分為四個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赫斯珀利亞紀和亞馬遜紀。
前諾亞紀沒有留下實質地表,此時地形南北差異形成,有全球性磁層;諾亞紀有大量隕石撞擊,火山活動,可能有温暖大氣、河川和海洋,侵蝕,但到末期這些活動減弱很多;赫斯珀利亞紀,火山活動繼續;亞馬遜紀是大氣乾燥,冰主要活動,如冠、冰凍層、冰河,並有週期性變遷,溝壑是這時期形成,火山活動趨緩並集中塔爾西斯埃律西昂。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佈,如吹蝕、磨蝕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風積作用。
(名詞解釋:[25])前者形成如廣泛分佈於梅杜莎槽溝層風蝕脊[26],後者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沙丘。
火星和地球擁有多樣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
南北半球地形有著比:北方是熔岩填平原,南方是撞擊坑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佈各地,南北有水冰乾冰組成冠,而風成沙丘佈整個星球。
隨著衞星拍攝來多,發現很多耐人尋味地形景觀。
20世紀早期地面無線電波測量火星地形。
1976年海盜號進行地形測量,發現了峽谷和南北半球差異,而衍生出北方平原本是海洋説。
火星全球勘測者自1999年起以雷射進行地形測量,得出目前使用全球地形圖,火星大地水準面(Areoid)基準,點奧林帕斯山,21,229公尺;點希臘平原,於基準8,200公尺。
[27]現在很多探測器如火星勘察衞星、火星車號和火星探測漫遊者運用航照圖地形判別方法,以視差法來測量區域地形,並製成解析度立體照片。
火星經度座標採用東經0360度,不是地球東西各180度。
來自火星奧德賽號上熱輻射成像系統(THEMIS)影像顯示阿爾西亞山北坡有七個可能洞,照片中光線無法抵達底部,推測底部可能、,可能免受隕星、紫外線、太陽閃焰和其他高能粒子侵害,可能是未來尋找液態水或生命痕跡可行地點。
但後來火星勘察衞星解析度HiRISE影像部分推翻了之前猜測,認為只是光線角度造成見底樣子。
火星氣層,地表氣壓只有6百帕,地球表面氣壓0.6%,於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氣壓,如此氣壓使聲音傳播距離只有在地球上1.5%。
[28][29]隨著季節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可達20%。
火星氣層高度可分為低層大氣、中層大氣、上層大氣和外氣層。
其中低層大氣於氣懸微塵地表熱,這部份温暖;中層大氣存在有氣流;上層大氣(或氣層)温度,大氣分子像下層那樣分佈勻;外氣層高度200公里以上,大氣到太空,無外層邊界。
火星大氣成分95%二氧化碳,3%氮氣,1.6%氬氣,很少氧氣、水氣,著很多懸浮塵埃,吸收藍光使天空成黃褐色。
[30]2003年火星沖時地面望遠鏡大氣中發現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奧德賽號確認了這一發現。
於甲烷紫外線分解,存在甲烷表示現在或者最近幾百年內火星上存在製造甲烷來源,火山作用、地質作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生物來源如甲烷古菌有可能。
[31][32]2013年9月19日,號得到進一步測量數據,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跡象,測量值6999180000000000000♠0.18±0.67 ppbv,應於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可能火星存在生命。
但是,很多微生物會排出任何甲烷,可能火星發現這些會排出任何甲烷微生物。
1965年NASA水手4號飛掠火星。
於氣層,無法保留很多熱,使地表日夜温差,某些地區地表温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132℃,-52℃。
火星大氣環流主要單胞環流,赤道空氣上升,漂至極區下沉,地面回到赤道。
另外,火星北半球,極冠二氧化碳昇華進入氣,使氣壓升高;而南半球於二氧化碳凝華,氣壓下降,於進出大氣二氧化碳量達25%,造成南北壓力差,空氣傾向壓夏半球流向低壓冬半球,形成另一依季節而變向環流。
因此火星天氣系統趨向成為全球性,例如塵暴。
[36]
火星天氣複次數,地球預測。
如果一個氣象事件一年時間中發生,可提供資料()指出,很可能下一年同一個位置發生一次,誤差多一個星期。
2008年9月29日,鳳凰號拍下了降雪事件,是接近鳳凰號登陸地點附近海姆達爾撞擊坑之上, 4.5 公里雲降雪。
這次降雪到達火星表面時蒸發,這現象稱為幡狀雲[37]。
火星上風速要超過地球100倍[38]。
火星地表遍佈著流水遺蹟,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
沖蝕溝(gullies)是另一類規模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常分佈於撞擊坑壁,型態多樣。
關於成因有兩派説法,一派認為是流動水造成,另一方認為是處累積乾冰促使了鬆物質滑動。
[39]
火星南北有冠,認為是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乾冰。
這層乾冰北1公尺,南極8公尺,是冬季時凝華而成,到夏季昇華進入氣,不過南極乾冰並會完全昇華。
[40]夏季仍存在部分稱為冠,而整體構造稱做極地層狀沉積(Polar Layered Deposits),和地球南極洲格陵蘭冰層一層層沉積構造。
北極冠1,100公里,厚達2公里,體積82.1萬立方公里[41];南極冠1,400公里,達3.7公里,體積1.6百萬立方公里。
[42]兩冰冠有螺旋狀谷,推論主要是光照與夏季接近昇華點温度使溝槽兩側水冰發生差異融解和凝結而形成。
[43][44]
2011年火星勘察衞星地層雷達發現南冠有部分原本認為是水冰地層是乾冰,所含二氧化碳量於大氣含量80%,這以往認為要多很多。
此模擬結果,十萬年一週期氣候變遷中藉由乾冰昇華、凝結,大氣總質量變化幅度會達數倍。
[45][46]這些乾冰沉積上方地表下陷與裂隙判斷,乾冰正在昇華。
[47]
海盜號即發現,火星北半球中緯度有幾處峽谷底含有條紋流動狀地表特徵,但確定是富含冰山崩、含冰土流動或是塵礫覆蓋冰河。
但任務資料地球相關地形,支持這些是冰河,且推測是轉軸傾角時氣候狀態下累積。
[48]
火星奧德賽號X射線光譜儀中子偵測器得知,極區延伸緯度60°地方表層一公尺土壤含冰量超過60%[49][50],推論有大量水凍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
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存在液態水證據,發現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
[51]
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直接證據2008年6月20日鳳凰號發現,鳳凰號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物體,當時研究人員揣測這些物體不是鹽(火星有發現鹽礦)冰,而四天後這些白粒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昇華了,鹽會有這種現象。
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佈,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鑑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
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車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1.5 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12][13][14][15]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佈,火星上發現液態鹽水。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光譜儀獲得數據,研究人員火星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
這些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
温暖季節,這些線條顏色變得,表明水流斜坡上出現,季節,這些地表特徵變。
火星部分地區,温度可以達到攝氏零下23度,此時深色線條。
[52]
2018年7月25日,據意大利媒體報道,該國科學家火星上首度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
該研究稱,“火星地下及電離層高級探測雷達”火星南極冰層下1.5千米處發現一個大型液態水湖,裏面含有鹽。
湖直徑20千米,温度為零下10度。
[53]
火星太陽離為1.52AU,公轉週期1.88地球年,687地球日,或668.6火星日。
火星公轉軌道和地球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變動。
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是9.6萬年和210萬年,於0.0020.12間變化[54];而地球是10萬年和41.3萬年,於0.0050.058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循環)。
火星日24時39分35.244秒[55],或1.027地球日。
[56]火星目前轉軸傾角25.19度,和地球相近,但可13度40度間變化,週期一千多萬年,像地球處於22.1和24.5度間,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衞星來維持轉軸。
延伸閱讀…
[57]於有衞星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像地球會拉長。
火星自轉軸有傾斜,日照年變化形成四季變化,而一季長度地球兩倍。
於火星軌道離心率,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秋冬各40天。
2009年10月26日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夏至,目前北半球處春季。
雖然火星沒有地球受海洋影響複雜氣候,但有以下之處:火星軌道離心率地球,造成日射量一年當中變化,位於近日點時,南半球處夏季,北半球遠日點夏季所造成升温;隨季節交替,二氧化碳和水氣會昇華和凝結而兩冠間遷移,驅動大氣環流;地表反照率特徵,顏色和沙、巖性質異而造成容積熱容,可影響大氣環流;發生塵暴會沙塵粒子捲入高空,沙塵粒子吸收日光輻射會使高層大氣增温,但遮蔽天空沙塵會使地表降温;轉軸傾角和軌道離心率變化造成了氣候變遷。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地球30度以上。
目前火星與地球短距離正減小。
當地球與火星之間距離時,稱為火星衝日。
火星相鄰兩次衝日時間間隔779天,最近一次出現2020年10月13日[58]。
當地球太陽和火星連成一線時,火星上可看到地球凌日,太陽位置可看到地球黑點通過,同理有水星凌日,地球上會看到火星凌日。
火星有兩個天然衞星——火衞一(Phobos)火衞二(Deimos),直徑各27公里和16公里,形狀規則並撞擊坑,以近圓形軌道於接近火星赤道面處公轉。
它們雖然,但於接近火星,使火衞一火星上看有月直徑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而視星等火衞一可達-7,火衞二可達-5,白天可能可見。
[59]和月球一樣,這兩顆衞星火星潮汐鎖定,因此他們一面火星。
火衞一公轉週期火星轉,所以火星上來看是西升東落,且只花了4個時;而火衞二公轉週期只比火星一些,東昇西落要花2.4個火星日。
[59]為火衞一離火星,火星潮汐力會但地減小它軌道半徑,預計過760萬年,火衞一軌道於3620公里,火星洛希而瓦解。
[60]另一方面火衞二離火星足夠,所以它軌道反而正在地被推進。
兩衞星可能是捕獲小行星,但研究認為可能是撞擊事件、或原本衞星火星潮汐力拉碎後,散佈軌道上岩屑吸積而形成。
[61]
兩顆衞星是1877年阿薩夫·霍爾發現,希臘神話中福波斯和得摩斯命名,兩者戰神阿瑞斯兒子。
火星火紅色,吸引着人們,希臘人稱為戰神。
此時火星觀測和其他天體,大部分是占星,而後涉及科學方面,如克卜勒探索行星運動定律時是第谷積累大量而火星運行觀測資料。
望遠鏡出現後,人們火星可以進行進一步觀測。
使用望遠鏡觀測星空伽利略所見火星只是一個橘紅小點,然而隨著望遠鏡發展,觀測者開始辨別到一些特徵。
惠更斯測出火星自轉週期24.6時,而他首次紀錄火星南極冠人。
一開始於各人各自觀測,意見不一致,地名統一(例如繪製者名字命名)。
後來義大利喬範尼·斯基亞帕雷利統合了各家説法而繪製了地圖,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地名和聖經作為來源,而其餘有觀念:暗區認為是湖(lacus)海(mare)水體,如太陽湖、塞壬海、三角——大瑟提斯;而亮區是陸地,如亞馬遜。
這個命名系統延續下來。
當時,斯基亞帕雷利和同期觀測者,觀察到了火星表面有一些暗區延伸出細線,因為於暗區是水體傳統,這些細線命名為水道(canali)。
而後來觀察到暗區會冬季時縮、夏季時擴張,有人提出暗區是植物覆蓋、而暗區擴大縮小是消長引起,改變以往認為暗區是水的説法。
帕西瓦爾·羅威爾觀察到並宣稱那些“水道”其人工挖掘“運河”,用來灌溉植物,因為水道應不可見,而看到細線應是灌溉出的大片植物。
風靡大眾火星科幻和火星人即源於此。
不過這些細線大多證明是存在,部分是峽谷或隕石坑後延伸出深色沙子。
而火星表面顏色改變是因為沙風吹移,或發生火星塵暴。
到了太空時代,水手4號傳回隕石坑火星照片粉碎了人們火星文明幻想,認為火星只是一處如月球佈隕石坑死寂星球。
但隨著後水手9號峽谷、火山和疑似流水遺蹟發現,火星獨特性、液態水和生命可能引起人們興趣。
(見#近代探測)
蘇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 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發射數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
這些太空船包括軌道衞星、登陸器和漫遊車,但有三分之二任務完成前或開始時種種原因而失敗。
目前一公斤物體地球表面送往火星要花費約30,900美元。
[62]
1960年10月10日,蘇聯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火星1A號,但以失敗告終。
此後蘇聯多次嘗試,終於1962年11月1日,蘇聯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於進入了前往火星軌道,然而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公里距離時,與地面失去了通信聯繫。
1965年NASA水手4號飛掠火星。
延伸閱讀…
1971年水手9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第一個環繞火星探測船[63]。
1971年蘇聯火星計畫火星2號登陸器墜毀後數日,火星3號登陸器登陸火星,是第一個登陸火星探測器,但登陸十幾秒後失去聯繫,攜帶火星車Prop-M未能將訊息傳回地球。
1975年NASA發射海盜號,包括兩組軌道衞星和登陸器。
海盜1號和2號軌道衞星各運作了六年和三年。
兩個登陸器於1976年登陸,並傳送了第一張火星地景彩色照片[64],而軌道衞星繪製了火星地圖,到今天使用。
1988年蘇聯發射弗伯斯1號、2號探測火星和兩個衞星。
弗伯斯1號於抵達前失去聯繫,而弗伯斯2號雖然拍攝了火星和火衞一,但放出兩艘登陸器到火衞一前失去聯繫,所攜帶著陸器沒能火星表面著陸。
其實不止是上升星座,有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婚神星、北交點、天頂星、行星落星座,使一個人性格呈現出多種多樣表現形式。
我們日常生活中談論星座只是一個人性格一個方面。
,這些,有行星盛衰,相交角度會持續影響一個人性格、狀態、思想、財運,需要綜合分析。
今天小王主要給大家説説上升星座是什麼意思。
上升星座,英文稱為ascendant,稱為birthchart。
官方解釋,它是個人出生時東方天際星座,其變化取決於出生時間和地點。
個人星盤中上升星座符號是“Asc”。
上升星座代表什麼?他是一個人性格,指是你社交或者陌生時候方感覺,而上升星座一個人顏值影響會,所以小王大家介紹一下下面字符。
外貌。
理論上,上升星座會你打造面貌,但我們本命盤十顆行星相交發揮,所產生壓力角和和諧角讓我們覺得好笑。
如果你發現自己得像下面描述那樣,那分明是老天爺專門你下了一面“扭曲鏡子”!來説,它們、體型且移動速度快。
男人和女人喜歡運動。
頭部比例,眼睛有神前額和嘴唇地突出顯示。
動作,大多,但身材勻稱,嗓音,皮膚。
她們身材,個子,身姿顯,手腳多,氣質,容貌。
肌肉發達。
頭髮豐盈蓬鬆,額頭,眼睛,聲音洪亮,是積極標誌臉,。
五官端正,頭髮柔,看起來神采奕奕,乾利落。
她們大多眼睛雙眼皮,氣質,動作。
他中等身高,。
家庭成員: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木星。
離太陽及排序,火星排行老四,鄰居是老三地球和老五木星。
青年航天學者毛願説,雖然一個星系,八個行星分為兩大類,火星隨地球。
毛願介紹:“有一類叫做巖質行星,岩石質地行星,叫做類地行星,有一類叫做類木行星或者是氣態行星,像木星一樣,它本質上是團氣體聚在一起。
太陽系內火星、地球、水星,有金星,這4個是類地。
” 體形大小:火星體積只有地球七分之一,太陽系中算個“不點兒”,但是地球表面70%以上海洋覆蓋,從表面積看,火星面積地球陸地面積。
運動規律:和地球一樣,火星逆時針繞日公轉,只不過作為老四,跑圈地球,火星繞太陽跑一圈是689天,於1.89個地球年。
有意思是,火星喜歡斜着身子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行星科學家鄭永春説,因為這個特點,火星有一年四季。
鄭永春介紹:“地球轉軸傾斜角度是23.5度,火星轉軸傾斜角度是25度,它們是接近傾斜角度,使得火星上有春夏秋冬,只是火星上一個季節地球上兩倍左右。
一個火星年相當於23個月,那麼一個火星季節相當於地球上兩個季節。
” 和地球一樣,火星繞圈跑同時原地轉,只是地球轉得。
地球自轉一週23時56分,火星需要24時17分,慢了40分鐘。
這意味着火星上一天地球上長。
鄭永春介紹:“我們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裏面會看到,當航天員火星上生活時候,因為他沒有地球時間作為參照,所以他每天要火星上日子記下來,然後他要換算成地球上幾號,過去了多少天,要不然兩邊時差會拉大。
” 人類肉眼可見火星,如果看不清楚,下載識星類App,現代科技會告訴你哪顆是火星。
夜空古代,人們看到這顆紅色星星。
鄭永春説,紅色讓古人對火星產生了“誤解”。
鄭永星表示:“以來,不管是東方是西方,大家對火星有一些類想象,於紅色大家會想到戰爭、、災難這樣一些場面。
古希臘神化裏面,它叫做戰神星‘阿瑞斯’。
羅馬神化裏面,他們叫戰神‘瑪爾斯’,是我們現在英文單詞火星Mars來源。
古代中國,火星叫做赤星,紅色那個‘赤’。
因為它有時候螢螢有火,像螢火蟲顏色温暖,,有時候捉摸不定,所以它叫做螢惑星。
” 地球是藍色代言,火星是紅色。
地球藍色源於海洋,火星紅色源於鐵鏽鋪表面,它是顆沙漠行星。
毛願介紹:“地質運動導致了它內部一些鐵類金屬來到表面,水分流失過程中,還有氧氣存在會鐵形成一些反應,所以廣泛的存在一些氧化鐵。
加上輻射和乾燥環境,還存在一些風,所以它表面上是覆蓋氧化鐵沙塵,導致它看起來基本上是紅色。
” 可實際上,火星不是通體紅色。
它有南北極,上面有乾冰組成冰蓋,冬天時冰蓋變大,夏天時變小。
鄭永春表示,飛掠、環繞、降落、巡視一次次探測,人類火星有了認識:相比於離地球金星,火星是顆星。
鄭永春介紹:“金星各種探測任務下來,發現它環境,温度經常有400攝氏度,有火山噴發、巖漿溢出,有地球氣壓90倍,有硫酸降雨,是一個地獄行星。
火星反而是整個太陽系裏面地球、人類一個星球。
我覺得可能這句話要改掉了——以前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後我們説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