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13日電(記者周潤健)“重陽節有何習俗?”“重陽節成為正式節日?”“重陽節和最晚一年中哪一天?”“什麼老年節定重陽節?”……歲歲重陽,今陽。10月14日迎來重陽佳節,你登高、賞菊時,可想過這些問題?

  重陽節源於農曆九月初九,公曆中日期並。“應公曆,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大部分公曆10月份。”羅澍偉説。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陽數(奇數)“極”,九月初九,兩“九”,月、日均屬陽數,所以叫“重陽”或“重九”;“九”“”諧音,古人認為這一天“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東漢末年開始,重陽舉行酒宴漸成風氣;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時尚,詩人陶淵明《九日閒居》前言可為佐證:“餘閒居,愛重九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醪”指酒,“九華”即九月菊花。唐宋兩代,重陽已成為正式民間節日,於菊花是長壽象徵,無論男女還形成了“簪菊”風。明代時,皇宮上下要吃“蓬餌”演變成“花糕”,皇帝到萬歲山(今稱景山)或西苑兔兒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時,皇帝多登御花園堆秀山,若圓明園登香山。民間,人們豔羨菊花多姿多彩和“此花開盡更無花”霜獨立,藝菊成風,沿襲。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同音,九在數字中是數,有、長壽意,而且秋季是一年收穫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所以,“九九重陽”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好日子。

重陽節[5],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一詞始見於三國時期,《經》中「九九」兩陽數,故名「重陽」,唐代,唐德宗在位時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重陽節開始成為正式節日。中國民間素有重陽節登高、祭祖及祈求豐收習俗。2006年,重陽節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重陽節是中國法定老年節,賦予了尊老敬老、祝福長壽含義。

關於重陽節由來有很多説法,是桓景劍刺瘟魔故事。

南朝梁人吳均《續記》載:傳説東漢時,汝南有一個叫桓景人,他所住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父母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桓景一把能夠驅魔青龍寶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一日,費長房説:「九月九日,瘟魔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一座山。茱萸葉分大家佩上,瘟魔身。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能強身,避免染疫。桓景神劍降伏瘟魔,後滅了瘟魔。汝河兩岸百姓,九月初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傳到現在。是時開始,人們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風俗,希望天下遊子飲一杯菊花酒,消去鄉愁;希望天下老人多一點陪伴,長壽。唐代《初學記》和宋代《太平御覽》多種類書轉述了吳《續記》裏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胳膊上繫上茱萸囊避邪消災習俗由此而來。

延伸閱讀…

重陽節的“那些事兒”,你瞭解多少?

重陽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愛妾戚夫人呂后凌虐致死後,戚夫人侍女賈佩蘭驅逐出宮,嫁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提到她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同音,九在數字中是數,有、長壽意,而且秋季是一年收穫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所以,“九九重陽”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好日子。

延伸閱讀…

重陽節為何被定為敬老節? 因九九與久久諧音

重陽節

這一風俗習慣,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愛老、助老風氣。每到這一天,各地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家庭晚輩會攙扶年老長輩到郊外活動。1989年,中國政府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老年節。重陽節含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愛老、孝文化精髓,老年節入法意味着這種文化精髓從政府層面得到了肯定。

如今,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並正在向高齡化社會邁進。老齡化加快,加上社會流動,造成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人養老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這個背景下,各級政府高齡化社會到來,開展養老保險到老年人各種優惠措施做努力工作,老年節納入法律範圍後,一些對老年人有福利措施地方性行政法規政策有了法律,是老年人一種保護。

中國老年節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是我國傳統敬老節日。2013年7月1日起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老年節”,2013年重陽節(10月13日)是中國第一個法定老年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