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香港志》
《香港志》以翔實史料為依據,全方位記載並整理香港的自然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人物等數據,力求呈現完整的社會發展軌跡,承擔起存史、資政、育人的使命。此項目肇始於2019年,預計於2027年完成首輪修志工作。
中國文化研究院


成立於2000年的中國文化研究院(簡稱「中研院」)是一間非牟利機構,矢志弘揚中華文化,增進社會各界對國殤歷史和文化的瞭解,並傳遞中華文化在世界舞台的魅力。中研院體現創辦宗旨,及時呼應社會變遷與民眾需求,以圖文並茂的語態簡潔扼要地介紹中國古今文化,讓讀者從過往中攝取養分,融貫時空,邁向未來。
騰訊基金會
騰訊基金會與中研院攜手合作,將「長城保護數字平台」引進香港,寓教育與趣味於一體,讓更多香港學生受益。由昔日抵禦北方入侵的萬裏長城到如今面臨新的挑戰,長城在現代語境下扮演著文物保育的重任,不禁令人反思人類活動對文物造成的潛在損害。
同樣與中研院聯手舉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讓香港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踴躍參與,營造學習中華文化歷史的濃厚氛圍,深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多元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麒麟」,於神誕節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展現著中華祥瑞寓意的獨特神韻。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辭世,讓世人無限懷念,其一生豐功偉績,至今仍深刻銘記於後人心中。
中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2022-2023學年,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持續推進中五課程,聚焦當代中國發展。為輔助教師授課,中研院精心製作相關教學資源,供老師們使用,助力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國家發展的認識。
董建華先生創辦的團結香港基金於2014年成立,致力於凝聚新思維,在「一國兩制」的底藴下,為香港的穩定發展進獻力量。團結香港基金轄下包含公共政策研究院、中研院與香港地方誌中心,致力於政策議題研究與提案、中華文化傳播、及梳理香港發展脈絡。
香港地方誌中心
香港地方誌中心繼承中華編撰地方誌的傳統,計畫彙編首部《香港志》,全面收集並分析香港自然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歷史人物等面向,推進存史、資政、育人的目標。申請者在遞交申請後,如未於兩個月內收到面試通知,即意味著申請不獲錄取。
中國文化研究院:傳承與創新華夏文明的殿堂
緣起與使命
中國文化研究院(CCHR)於1981年由台灣企業界領袖與學術界專家共同創立,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研究院以「傳承、創新、弘揚」為宗旨,致力於文化資源的保存、研究與傳播,推動華夏文明在當代社會的蓬勃發展。
組織架構
研究院依宗旨設置六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 宗旨 |
---|---|
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 保存、整理、研究文化資產 |
文化研究中心 | 研究華夏文化各領域 |
文化教育中心 | 推廣文化教育、培育人才 |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 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 |
文教藝術基金會 | 推廣文化藝術、贊助學術研究 |
中華文化總會 | 聯繫全球華人文化團體、推動文化交流 |
重點業務
文化資產保存
- 收集、搶救、整理與數位化文化資產
- 出版《中國文化報》等刊物,報導文化研究成果
- 設立《國家記憶》文獻庫,彙整重要歷史文件
文化研究
- 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學者交流研究
- 出版《中國文化學刊》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 資助文化研究專案,促進新一代學術研究
文化教育
- 舉辦文化論壇、講座與工作坊,普及文化知識
- 開設暑期高中生文化營,培養青年對文化的興趣
- 與教育部合作,將文化內容納入國中小學課程
國際文化交流
- 與世界各國文化機構簽署合作協議,促進文化交流
- 舉辦國際文化節、展覽與研討會,分享中華文化之美
- 派遣學者出國考察與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成果與影響
中國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已取得豐碩的成果:
延伸閲讀…
關於我們
中國文化研究院_百度百科
- 建立起龐大的文化資產資料庫,包括書籍、文獻、文物和音像資料
- 培養了大批文化研究人才,為文化研究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 推廣了中華文化,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
- 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結語
中國文化研究院是傳承與創新華夏文明的重要機構。透過保存文化資產、推動文化研究、傳播文化教育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研究院為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與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未來,研究院將繼續秉持宗旨,在全球化浪潮中弘揚中華文化,為構築多元和諧的人類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