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象】探索浩瀚的中國星象: 神秘的星官與古代星象系統

中國傳統星象系統

隨著文明的進展,中國古代的星象學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分類方式,將繁星劃分為星官、垣、象、宿等不同單位。

星官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若干顆恆星歸成一組,命名為星官,並用地上事物命名,類似於西洋星座但數量更多。現存的星官約有 306 個,涵蓋了 1511 顆恆星,分佈在六個星區:北天、南天、東方、北方、西方、南方。

中國星象 Play

三垣是天球北極附近的星象,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代表皇宮,有 37 星官;太微垣代表朝廷,有 20 星官;天市垣代表諸侯,有 19 星官。

四象象徵青龍、玄武、白虎、朱雀四靈獸,分別代表四季和四方。

中國星象

宿

二十八宿包括四象中最主要的 28 星官,共 167 星。相傳二十八宿是中國星象發展最早的劃分方式,選定和劃分的方法至今仍有爭議。

四象與二十八宿

四象 二十八宿
青龍(東) 角亢氐房心尾箕
玄武(北) 鬥牛女虛危室壁
白虎(西) 奎婁胃昴畢觜參
朱雀(南) 井鬼柳星張翼軫

從星象到曆法

古代中國的星象系統不僅用於觀測和記錄天象,也與曆法息息相關。人們通過觀察星象的變化,判斷季節的更迭和時間的流逝,從而制定出農曆,指導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中國星象:浩瀚夜空中的歷史風雲錄

中國星象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自古以來,中國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夜空,發現並命名了眾多星星和星座,創造了獨特的中國星象體系。在中華文化中,中國星象發揮了重要的科學、教育和文化作用,影響深遠。

中國星象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觀測星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商朝甲骨文中就記載了對日食、月食和五星運行的觀測。《尚書·胤徵》中記錄了虞舜時代設置璇璣玉衡觀測日月的官員,可見當時已具備較先進的天文觀測和記錄技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天文學也得到深入的探討,出現了《甘石星經》《星佔》等專門的天文學著作。

中國星象體系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北斗七星周圍的天區分割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則由紫微垣附近的十二星宿和太微垣附近的十二星宿組成。紫微垣在北極附近,相對固定,被稱為「中宮」,象徵著帝皇宮殿。二十八宿分佈在紫微垣周圍,象徵著帝國的藩屏。

星宿 位置 象徵
鬥宿 北斗七星 帝車
牛宿 南斗六星 帝牛
女宿 畢宿五 帝妻
虛宿 仙女座 α 帝子
危宿 仙后座 城樓
室宿 雙子座 γ 王宮
壁宿 英仙座 α 王宮牆
奎宿 仙女座 ε 兵器
婁宿 白羊座 ε 軍旗
胃宿 金牛座 η 糧倉
昴宿 昴宿星團 車隊
畢宿 金牛座 θ 網罟
觜宿 獵户座 ζ 天狗
參宿 獵户座 α 三把星

除了三垣二十八宿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還劃分了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元星官和紫微垣附近的神煞系統。

中國星象的用途

科學用途:
* 預測天文現象,如日食、月食和彗星出現
* 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
* 勘測測量,確定方位和距離

教育用途:
* 通過對夜空的觀測,啟迪民眾的科學意識
* 傳授科學知識,激發探究世界的興趣

文化用途:
* 神話傳説:以星象為題材創造的神話傳説,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 文學藝術:星象成為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的題材,寄託了文人墨客的情懷
* 風水學:中國古代風水學中,星象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總結

中國星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探索精神。通過對夜空的觀察和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建立了獨特的星象體系,不僅在科學、教育和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對知識的孜孜以求。今天,中國星象仍然是文化傳承和科學研究的重要遺產,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

延伸閲讀…

古代中國的星象系統

中西星名對照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