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十六羅漢(或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後來十六羅漢傳入中國後,約於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演變為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流變史
公元二世紀時,師子國慶友尊者在《法住記》中記載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十六羅漢肩負傳播佛法、利益眾生的重責。
早期記載十六羅漢的佛經雖然提及羅漢皆有人名,卻未明示其身份。《入大乘論》指出,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位聲聞散佈各地,護持佛法。《彌勒下生經》則記載大迦葉比丘、軍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上丘在佛法未盡之前,不可入滅。


十六羅漢傳入中國後,約在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演變為十八羅漢,其名號與事蹟逐漸豐滿。
早期佛經記載的十六羅漢
佛經 | 羅漢姓名 |
---|---|
《入大乘論》 | 賓頭盧、羅睺羅 |
《彌勒下生經》 | 大迦葉、軍屠缽嘆、賓頭盧、羅雲 |
總結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其人數經歷了從十六位到十八位的演變,在佛教歷史中扮演著傳播佛法、利益眾生的重要角色。
十六尊者
佛教中的「十六尊者」,意指十六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他們在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中被記載,被認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十六尊者的名單
尊者 | 梵名 | 漢名 |
---|---|---|
1 | Mahākassapa | 大迦葉 |
2 | Purāṇa | 優婆離 |
3 | Ānanda | 阿難 |
4 | Rāhula | 羅睺羅 |
5 | Gayākassapa | 迦葉 |
6 | Nade | 迦旃延 |
7 | Vakkali | 跋迦利 |
8 | Piṇḍolabhāradvāja | 賓頭盧頗羅墮 |
9 | Kālodāya | 歌利王 |
10 | Upāli | 優波離 |
11 | Daśabala | 十力 |
12 | Bharadvāja | 跋陀迦 |
13 | Revata | 舍利弗 |
14 | Bhagu | 跋拘 |
15 | Āditya | 阿逸多 |
16 | Mahakotthita | 大菓 |
十六尊者的生平事蹟
大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首,以苦行第一聞名,在佛陀涅槃後召集了第一次結集,負責編纂經藏。
優婆離:負責制定佛教僧團的戒律,是佛教僧團戒律的整理者,被尊為律藏第一。
阿難:佛陀的堂弟,以多聞第一著稱,在佛陀涅槃後負責誦出經藏,記憶力極強,被視為佛經的傳承者。
羅睺羅:佛陀的親生兒子,年少時入佛門,精進刻苦,證得阿羅漢果。
迦葉:以神通第一聞名,善於施展神通,曾經飛至忉利天為佛陀説法。
迦旃延:辯才第一,擅長論議,是佛教教義的重要辯護者。
跋迦利:外道出身,因聽聞佛法而轉信佛教,以精通三藏聞名。
賓頭盧頗羅墮:禪定第一,擅長入滅定,曾一次入定長達三年,堪稱禪定高手。
歌利王:曾為國王,厭倦王位,出家修行,精進證得阿羅漢果,以神通聞名。
優波離:出身首陀羅階級,因發心出家而被佛陀授記,成為佛教中破除階級制度的象徵。
十力:以彰顯十種無上力量著稱,是勇於面對一切障礙與魔難的聖者。
跋陀迦:曾經從事牲畜買賣,出家後精進修行,善於調伏自己的心。
舍利弗:智能第一,是佛陀派出的傳教使者,協助佛陀弘揚教法。
跋拘:以戒行精嚴著稱,嚴守佛教的戒律,是佛教僧團中表率。
阿逸多:出身於婆羅門階級,最初是佛陀的敵對者,後因折服於佛陀的智慧而皈依佛教。
延伸閲讀…
十六羅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六尊者像
大菓:善解佛陀説法,以智慧第一聞名,是佛陀教導下的重要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