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古代姓氏名望 |苗姓源流 |【古代苗氏名人】

苗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潞州壺關人,曆十才子之一。

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

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

仕官郎中。

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下邳(今江蘇邳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

後降唐。

苗台符:六歲能作文章,無比。

十幾歲博覽羣書,著《皇心》三十卷。

十六歲考中進士。

著作有《古今》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潞州壺關人,唐代大臣。

父子三人均進士出身。

父苗蕃累官太原府參軍。

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女,官户部郎中。

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户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河中人,宋初大臣。

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

宋初,官檢校工部尚書。

苗時中:字子居,其壺關徙宿州。

宋代名宦。

苗仲先:通州人,字子野,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領。

補官,攻打羌、西夏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指揮使,後節度使知潞州。

其子苗履亦宋,官天武都指揮使。

苗 履:宋將,官天節度使。

苗傅:上黨人,南宋領。

官統制官。

後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勤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翊:南宋領,參與了清君側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傑之一。

官真州知府。

文天祥敗走州時,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

如果不是苗成抗旨尊,文天祥殺死真州城下,沒有後世《正氣歌》。

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1218)金代驃騎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大部分是苗道潤手下。

苗善時:元朝詞人,留有詞作《步蟾宮》和《望江南》:苗道一: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門、第十七任掌門,回首王重陽祖師創教八百年來,苗道一,元武宗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祖師和弟子,北五祖真君升帝君;北七人升真君。

苗好謙,我國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

苗衷:鳳陽府(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

永樂年間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民間傳説苗父是一個醫生,只是因為他能讓所有求助於他病人病癒和康復,並意味着他和後世醫家們診、療疾病方法上有任何之處。

苗汝霖:明代軍事家,生卒。

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

苗朝陽: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

萬曆五年進士。

歷任新蔡、杞縣知縣,廉能稱。

升兵科事中,官太僕卿。

苗澄:字大生,為清初重臣(一品)。

直隸省順德府任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任縣)人,任河道總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光祿大夫職,卒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

苗煥:字爾章,字文峯,生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

21歲時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

1、上黨郡,秦時所置,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西漢移治今山西長子西;2、濟陰郡,漢定陶國,後置郡,治所今山東定陶;3、東陽郡,三國吳置,治所長山(今浙江金華),南朝陳改稱金華。

苗姓來源有三:1、出自羋姓。

據《通志·氏族》、《元和姓纂》及《風俗》所載,春秋時楚若敖孫、楚大夫伯棼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今河南濟源西),其後邑氏。

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百濟(朝鮮古國)大姓有苗姓;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民族有此姓。

楚國公族,伯棼(又名鬥越椒)子。

伯棼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機,發動兵變,但即誅殺。

賁皇恐禍及己,亡命晉國。

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採於苗地。

後晉楚交惡,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懷恐懼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精兵俱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擊潰楚軍。

晉君納,敗楚軍。

是故史材晉話。

因賁皇食採於苗,後世子孫便邑氏,稱苗姓,並尊賁皇其得姓始祖。

苗賁皇苗邑,據考今河南濟源西部,現在該地有一處地名“苗亭”,説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遺址。

苗姓最初發源地,該個地方。

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原因,今山西、河北地落籍。

戰國後期,苗姓祖居地濟源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劉秀時代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以及漢末苗祀,可一提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

魏晉南北朝時期,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

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第三郡望——東陽郡。

,魏晉南北朝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

唐代中後期,有陝西苗姓避國附近紛擾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

兩宋之際,苗姓上述三郡望主源,散佈地廣,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地定居。

需要指出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苗姓依舊名人,競現於史。

初,山西苗姓作為洪洞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陝西地。

明中葉後,苗姓已分佈於國大多數地方,並有渡海赴台者。

清中葉後,伴隨闖關東風潮,有冀魯豫地苗姓入遷東三省。

如今,苗姓全國分佈廣,山東、甘肅、河南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苗姓佔全國漢族苗姓人口百分之五十二。

苗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

源於羋姓,得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鬥越椒)子鬥賁皇封地,屬於封居名稱為氏。

苗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三位。

現今中國大陸苗姓人口約一百一十多萬,排第一百五十五位。

苗姓得姓兩千多年。

全國有分佈,分佈多省河南、山東、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西、湖南、湖北。

  【釋義】苗是一個會意字。

苗,指田裏出的幼苗。

是指草木作物,如麥苗、秧苗。

漢語規定,莊稼秀“苗”,開花“秀”。

賁皇(鬥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鬥越椒)子。

伯棼楚國大夫,楚王奸臣蒙,遭受奸臣陷害排擠,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機,發動兵變,但即誅殺。

賁皇恐禍及己,亡命晉國。

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採於苗地。

後晉楚交惡,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懷恐懼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精兵俱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擊潰楚軍。

晉君納,敗楚軍。

是故史材晉話。

因賁皇食採於苗,後世子孫便邑氏,稱苗姓,並尊賁皇其得姓始祖。

  源於羋姓,羋姓中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姓氏。

直接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鬥越椒)子鬥賁皇封地,屬於封居名稱為氏。

據《通志·氏族》、《元和姓纂》及《風俗》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楚若敖孫、楚大夫伯棼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今河南濟源西)。

晉國楚國交戰中,伯棼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

後世傳晉典故:  初,楚伍參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聲子相善。

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

”伍舉奔鄭,奔晉。

聲子如晉,遇於鄭郊,班荊相食,而言復故。

聲子曰:“子行!吾復子。

”及宋向戌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

如楚,令尹子木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楚孰賢?”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賢,卿材。

如杞、梓、皮革,。

雖楚有材,晉實用。

”苗,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賁皇後裔子孫中,先祖封邑名稱姓氏,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鬥椒得姓始祖。

這是漢族苗姓人口主要來源。

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河南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耕種,有聯曰“草長鶯飛光景,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源於羋姓,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先祖名字氏。

民間傳説:“上古時候,有一位神醫叫苗父,世人稱其“醫鼻祖”,其後裔子孫先祖名號姓氏,稱苗氏,得姓時間要於苗賁皇,但史無記載。

”其實,史書中苗父其人是有記載。

苗父,上古巫醫,一稱弟父。

歷史文獻《韓詩外傳》中記載:“吾聞上古醫曰弟父。

弟父醫者,莞為席,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平復如故”。

《史記·鵲倉公列傳》裏中庶子説法,苗父是一個“上古醫者”,即上古時代一個醫生。

他説“上古”並指,但他自己説法,是黃帝時代以前某個時代。

其他少數民族有姓苗,屬於漢化改姓氏。

其實,他診治手法和過程是奇特而超常:他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拿來編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草把子紮成狗模。

於任何前來求助病人,他拿起一隻草狗,面北方,口中唸唸有詞,但每一次治病只念十個字。

於是,無論是扶着來,還是抬着來病人,能康復如初。

  於苗父象後世醫生們那樣“四診”去診病、“八法”去治病,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使用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

傳説中,他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稱其“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他認為是“上古醫者”。

  源於百濟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於漢化改姓氏。

漢、唐時期,朝鮮半島百濟民族中,有漢姓苗氏。

百濟,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一個割國家,存在於公元前18~660年。

百濟國與伽倻國、新羅國是古代韓民族三國,為古老馬韓民族五十四個部落中百濟部落所建,公元前一世紀逐步形成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一世紀末,百濟部落興起於朝鮮半島西南部漢江下游,建都於漢江南岸慰禮(今韓國漢城附近)。

傳説,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句麗王子温祚率領部分臣民來到漢江北岸,以其軍事實力慰禮稱王,國號百濟,馬韓百濟部其融合。

後百濟國將王遷漢江南岸漢山城(今韓國京畿道廣州)。

東漢建安年間,公孫康置帶方郡後,百濟國王迎娶公孫康女妃,得到帶方郡協助,盛起來。

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公元346~375年),即百濟古爾王在位期間,仿照漢制建成了完備國家體制:中央政權設六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為十六品,地方上設五方,二十二檐魯(郡縣),國家機器鞏固。

古爾王模仿北燕國例制,定出有尊卑紫、緋、青三等官服服色,開始實施嚴格身份制度。

  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句麗佔據了樂浪郡後,形成了朝鮮半島上三國對峙局面,其中百濟國勢力弱小。

因此,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百濟國臨津江流域句麗攻佔。

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延興五年(公元475年),王都漢山城句麗攻陷,遷於熊津(今韓國公州)。

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四年(公元538年),百濟國勢衰,遷都到泗沘(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改國號南扶余。

抵抗句麗北進目標下,百濟國新羅國於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結成了聯盟,並組成聯軍收復了漢江下游地區。

但聯盟破裂,收復地於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3年)新羅國攻佔。

百濟國奪回地,反過來聯合句麗,進攻新羅國。

新羅國面兩國聯盟束手無策,失敗,於是大唐王朝求援。

唐高宗李治高句麗勢力擴張而反感,希望高句麗有兩猛勢力存在,於是應邀出兵幹預。

大唐神丘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軍句麗和百濟聯軍戰爭中,新羅國配合下,於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徹底滅了百濟國。

百濟國滅亡後,領土新羅國統一。

而後,唐幹封元年~總章元年(公元666~668年),唐高宗令大唐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績率唐軍句麗鏖戰,農曆9月徹底滅亡了句麗。

  滅亡後百濟和句麗國民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位苗氏,於當地漢民。

唐王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去草田”,改苗氏田氏,世代相傳。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時期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土爾扈特部沙畢納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蒙古族沙畢納爾氏,漢姓苗氏,源出蒙古土爾扈特部。

  蒙古土爾扈特部,是明、清時期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元朝時期重臣翁罕後裔。

  土爾扈特部原遊牧於塔爾巴哈台附近雅爾地區,公元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其部首領和鄂爾勒克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不合,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額濟勒河下游流域(今俄羅斯伏爾加河),自成獨立遊牧部落,但厄魯特蒙古各部聯繫,並多次遣使清朝政府進表貢。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派出圖理琛使團,途經俄國西伯利亞地區,兩年後伏爾加河下游,探望土爾扈特部。

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土爾扈特汗敦羅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羅斯,歷時三年到達北京,乾隆大帝呈獻貢品、方物、弓箭袋。

  土爾扈特部族人自遷伏爾加河下游後,反抗沙皇俄國侵略與奴役。

公元十七世紀六十年代,俄羅斯農民領袖拉辛領導頓河農民起義後,居於伏爾加河兩岸土爾扈特人民紛起響應。

公元十七世紀末期,土爾扈特首領阿玉奇汗率領部眾積極支持巴什基爾人起義。

公元十八世紀初,土爾扈特人民掀起武裝起義,反抗沙皇俄國伏爾加流域統治。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農曆1月,土爾扈特部擺脱沙皇俄國壓迫,維護民族獨立,第七代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孫)率領下發動了武裝大起義,後,渥巴錫帶領着三萬三千户族人伏爾加河東岸出發,一年多時間,於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季來到伊犁附近塔麻幹地方,史稱“土爾扈特東歸”。

  土爾扈特部東歸過程中,沿途遭到沙皇俄國軍隊追擊、哈薩克部搶奪,遇到傳染病流行,人畜損失了三分之一。

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

渥巴錫副首領諸那顏商定,不能武力奪取準噶爾,只能做大清皇帝屬民。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秋季,渥巴錫副首領諸那顏赴熱河承德覲見乾隆大帝。

  滿清政府土爾扈特部返歸祖國愛國正義行動十分重視。

乾隆大帝土爾扈特部返歸讚賞和迎,河木蘭圍場伊綿峪和避暑山莊多次接見、宴請渥巴錫首領,其部眾牛羊糧食、衣裘廬帳,並親撰《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文兩篇,立碑於今河北省承德市普陀宗乘廟內。

  後,乾隆大帝分土爾扈特、兩部,土爾扈特渥巴錫統領,分東西南北四路,十旗;土爾扈特另一首領舍楞統領,分二旗。

乾隆大帝土爾扈特部牧地作了妥善安排,東歸土爾扈特人安置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南路,設烏訥恩蘇珠克圖盟。

該盟分東、西、南、北路,各設盟長。

同時敕封渥巴錫卓哩克圖汗,授札薩克,領南路,汗號及盟長職務世襲,遊牧地珠勒都斯河流域。

其餘大小首領給予封爵。

  元朝時期開始,直至清朝時期,蒙古族人民信奉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教派(噶當派,俗稱黃教,即喇嘛教派),迴歸祖國的土爾扈部人,稱為“沙畢納爾”,蒙語意為“歸附於喇嘛廟屬民”,後成土爾扈特部中部分族人姓氏。

  沙畢納爾氏族部分新疆分為四個旗,主要駐牧於伊犁一帶地區,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市特克斯縣四個蘇木(鄉)蒙古族同胞祖先。

  蒙古族沙畢納爾氏,清朝晚期後,多冠漢姓苗氏,世代相傳。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氏。

  回族中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姓。

  據《賽典赤家譜》記載:“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徵平西夏,得勝兵戍守寧夏、渭南處,所有兵保屬哈密徵調。

名氏。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後,歷代明朝皇帝賜予回族領許多漢姓:閃、者、、苗、冶、烏、達、木、金、陝、翦、千、保、卯、張、馬、丁、鄭、朱、安、薛、祿……。

  此後,回族中即有苗氏一族。

苗氏回族今天主要分佈東南沿海地區及青海地。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滿族烏扎庫氏,稱烏札庫氏,滿語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琿春圖們江沿岸)、倭濟石(今吉林圖們琿春之間)、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流域),其後裔中有議政大臣、江寧將軍苗齊納,他子孫中,有冠漢姓苗氏者,世代相傳。

  滿族康儀理氏,稱康吉里氏,滿語Kangyili Hala,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大多冠漢姓康氏,有取漢義姓氏者,稱苗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少數民族中,有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唐、宋、元、、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世代相傳。

  河南省濟源縣是苗氏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

濟源縣古時稱為苗邑,苗氏族人佔縣人口得1.66%,約九千多人。

  苗氏產生後,繁衍生息,其子孫先後北王屋、太行山,南渡黃河、長江水,走向了祖國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晉國魏、韓、趙三國瓜分。

晉國滅亡後,苗邑屬韓國,後“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取得軹道”,苗邑屬魏國。

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生計,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

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今長治、壺關、長子、地。

説壺關縣北皇村,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接近,後來演化成北皇村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地區逐步形成了苗氏郡望。

苗姓族人上黨地區迅速發展。

  到隋、唐時期,苗氏名人賢士接連湧現,如唐時上黨有:官左相苗晉卿,曆十才子之一苗發,曆監察御使苗丕,這是壺關縣父子三人。

有苗愔、苗惲、苗恪兄弟三人,登科,入官,他們是壺關人。

其他如郡守苗奉倩,諫議大夫苗拯,是唐朝時期上黨名人。

眾多苗氏英才,不僅家族爭了光,上黨添了彩。

上黨苗氏家族使用堂號叫東陽堂。

隋、唐時期是苗姓發展鼎盛時期,上黨郡望外,有東陽郡、濟陰郡地方形成了苗姓郡望。

《通志·氏族》説:“苗氏,望出東陽。

”東陽治所浙江金華,濟陰郡今魯西定陶縣一帶。

  宋朝時期,上黨地區苗氏,名人如:河州節度使苗授,指揮使苗履,護送隆祐太后南渡統制官苗傅,他們是出自上黨祖孫三代。

延伸閱讀…

「苗」氏百科-姓氏百科-百家姓氏-瞭解自己的姓氏從何而來

苗姓古代姓氏名望-族譜網

他們後裔隨宦遊落户生根,苗姓分佈地域。

南宋時期,山西析城冶方里(今陽城東冶鎮)有一支苗姓,遷回到了苗邑故里。

他們濟源勳掌村落腳創業,子孫繁衍,後來分支遷到本縣東苗店,後苗店分遷本縣廟街村。

濟源市目前有苗姓萬人,分佈十幾個村莊,但多數是勳掌遷出,然後地外遷。

完全統計,廟街分遷有河南偃師、西峽、孟縣、新安以及山西垣曲地。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氏族人遷徙。

江蘇沛縣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河南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

  明朝初期,政府從山西河南、河北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

苗子實有四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温縣趙堡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河頭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地;四子住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温縣地。

完全統計,苗子這一支後裔目前有一萬一千餘人,封村苗姓有三千五百多人。

另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

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

  清朝以來,苗氏族人周邊省區和海外發展,兩千六百多年繁衍發展,遍佈國,總人數達一百多萬。

  改革開放以來,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當地知名人士。

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地和台灣地區有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

苗氏子孫不管國內國外,自己才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苗氏族人浙江東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東陽望。

苗氏當今雖不算大族,但其名人不絕於史書。

宋朝有大破鬼章,軍功彪炳將苗援;討降生羌、威鎮洮西,李憲取定西域名苗綬,是苗氏之中人物。

  苗姓起源於河南西北,先秦時期主要活動河南一帶。

漢晉時期,苗姓東涉河北、山東地區。

進入唐朝,苗姓始居山西,並安徽過長江踏入江蘇。

宋朝苗姓西移陝西,抵甘肅,南挺江西,居浙江。

  宋朝時期,苗姓有6萬5千人,佔全國人口0.08%,排第一百五十位。

全國苗姓主要集中於陝西,佔苗姓總人口61%。

其次分佈於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省。

全國形成了以山西為中心苗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苗姓有1萬8千人,佔全國人口0.05%,排第二百位後。

當時山東苗姓第一大省,佔苗姓總人口33%。

全國苗姓主要分佈於山東、江蘇、山西三省,佔了苗姓總人口80%。

其次分佈於河北、河南、安徽、湖南。

全國形成了以山東主、西連山西、南牽江蘇苗姓聚集帶。

  當代苗姓人口110多萬,全國第155位姓氏,佔全國人口0.078%。

宋朝1000年中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

河南是苗姓第一大省,佔全國苗姓人口32%。

全國苗姓主要分佈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這五省佔總苗姓入口70%。

其次分佈內蒙古、江蘇、吉林、甘肅、陝西、黑龍江。

這六省佔了苗族人口20%。

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苗姓分佈帶。

苗姓人羣中分佈豫晉、陝寧北部、甘肅西部、青海北部、內蒙古西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山東西部和東端、河北西南、黑吉遼東部、黑蒙交接北端、雲南中部、新疆西北.苗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0.1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28.8%,居住了61%苗姓人羣。

湖北南部、皖蘇魯中部、京津、河北北部、內蒙古東部、黑吉遼西部、湘渝北段、陝寧南部、甘肅中部、四川西北和南部、雲南大部、貴州西南,苗姓在人羣中分佈率0.08%—0.1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25.3%,居住了27%苗姓人羣。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

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土地,歷史,文化發達,民族眾多,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

漢朝,伊犁“伊列”名載入史籍《漢書》。

  上黨郡:秦時所置,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西漢移治今山西長子西。

  濟陰郡:漢定陶國,後置郡,治所今山東定陶。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

唐李固《鼓吹》中,記苗晉卿一事。

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稱知未來事。

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有來頭,只管問。

”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

”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

”苗公,問:“相嗎?”老人答道:“。

”苗公發怒,説:“,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得。

”苗公以為事屬,驚出一頭汗。

後來苗公出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得”預言。

可見命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江蘇建湖苗氏字輩:   “志守鹹良德,振昌”。

  江蘇寶應苗氏字輩:“定世邦桐(梓)惟,福祿壽喜財,田之宗春,豔保國樹(恩),作善守祖德,開懷福壽昌,大家春日永,萬世煥文章”。

  山東臨沂苗氏字輩:  “文秀富君東,天紀玉傳星,俊貴登希恩”源於羋姓,羋姓中一個分支,即是源自楚國姓氏。

直接姓史祖是楚國公族大夫伯棼(鬥越椒)子鬥賁皇封地,屬於封居名稱為氏。

據《通志·氏族》、《元和姓纂》及《風俗》所載,春秋魯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國若敖,楚若敖孫、楚大夫伯棼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今河南濟源西)。

晉國楚國交戰中,伯棼子賁皇技獻晉國使晉國取得戰鬥勝利。

後世傳晉典故:初,楚伍參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聲子相善。

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晉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

”伍舉奔鄭,奔晉。

聲子如晉,遇於鄭郊,班荊相食,而言復故。

聲子曰:“子行!吾復子。

”及宋向戌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

如楚,令尹子木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楚孰賢?”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賢,卿材。

如杞、梓、皮革,。

雖楚有材,晉實用。

”苗,商周古國,西周初國亡,成為周邑。

賁皇後裔子孫中,先祖封邑名稱姓氏,成苗氏,並尊賁皇及其父親鬥椒得姓始祖。

這是漢族苗姓人口主要來源。

楚國氏族伯棼及其子孫定居河南濟源苗亭,這支楚國大夫子孫姓氏為‘苗’。

河南濟源當時記載土壤耕種,有聯曰“草長鶯飛光景,田肥禾茂人財興”,描述當時地理環境。

源於羋姓,源出自上古時期神醫苗父,屬於先祖名字氏。

於苗父象後世醫生們那樣“四診”去診病、“八法”去治病,不用任何手術治療,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種巫醫,如今看來,使用是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

傳説中,他眾多病人治過病,而且還療效,稱其“醫”並不過分,因此,人們他認為是“上古醫者”。

(該起源存疑)少數民族中姓氏,滅亡後百濟、句麗國民,唐朝政府內遷遼中、遼西、河北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漢姓苗氏,於當地漢民。

唐王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該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田”,改苗氏田氏,世代相傳。

蒙古族,回族中漢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賜姓,滿族中苗姓,屬於漢化改姓氏。

其他少數民族有姓苗,屬於漢化改姓氏。

延伸閱讀…

苗姓源流

歷史上姓苗的名人有哪些?

今苗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少數民族中,有苗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唐、宋、元、、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苗氏,世代相傳。

苗賁皇苗邑,據考今河南濟源西部,現在該地有一處地名“苗亭”,説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遺址。

苗姓最初發源地,該個地方。

三家分晉後,苗姓因仕宦原因,今山西、河北地落籍。

戰國後期,秦國窮兵黷武,中原是其擴張第一個目標,苗姓祖居地濟源深受戰火侵擾,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長治,或東遷今山東定陶一帶,後經繁衍發展,昌盛苗姓上黨郡望和濟陰郡望。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國師苗訢,劉秀時代父城(今河南寶豐)長苗萌,幽州牧苗以及漢末大長秋苗祀,可一提東漢時東阿侯苗光,史書稱其保全了封邑,則表示苗光子孫落籍於今山東東阿。

魏晉南北朝時期,於社會動盪,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樣,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過長江,進入江東。

其中一支苗姓輾轉於今浙江金華一帶,後經繁衍,形成了苗姓歷史上第三郡望——東陽郡。

,魏晉南北朝隋唐之際,苗姓主要還是昌盛於上黨、濟陰二郡,如苗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晉卿便是上黨壺關人。

唐代中後期,有陝西苗姓避國附近紛擾戰亂,遷居今甘肅、寧夏一帶。

兩宋之際,苗姓上述三郡望主源,散佈地廣,宋趙王室偏安江南後,苗姓人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地定居。

需要指出是,繁衍於今山西長治一帶苗姓依舊名人,競現於史。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苗姓遷徙。

江蘇沛縣地《苗氏族譜》載:元末明初,河南永城縣東四十里苗橋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遷徙:一支遷汴京(今開封),一支遷夏邑,一支遷江蘇沛縣,一支遷山東,一支遷安徽,兩支遷山西。

初,政府從山西河南、河北地大規模移民,山西長子縣西張堡村苗子實遷到河南武陟縣西南大封村。

苗子實有4子,長子遷今武陟大司馬村,後裔分遷今温縣趙堡地;次子遷今新鄉市七里營,後裔分遷南莊、河頭村;三子遷今武陟喬廟,後裔分遷今滎陽市古滎地;四子住封村,後代遷修武、焦作、温縣地。

完全統計,苗子這一支後裔目前有11000餘人,封村苗姓有3500多人。

另河南西平縣苗堂村《苗氏族譜》載:始祖苗公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遷西平縣苗堂村,後分居於苗張村。

河南禹縣《苗氏宗譜》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老嫗率子、侄四人遷來河南,長子苗立本定居禹縣神垕鎮,次子苗立家定居郟縣苗黃莊,三子苗立誠定居襄縣苗府村,侄苗國寶定居禹縣白沙村。

清中葉後,伴隨闖關東風潮,有冀魯豫地苗姓入遷東三省。

改革開放以來,苗氏後裔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有些已成當地知名人士。

與此同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地和台灣地區有苗氏族人子孫回中原和故鄉尋根謁祖,投資辦廠。

苗氏子孫不管國內國外,自己才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當代苗姓人口110萬左右,全國第一百四十六位姓氏,佔全國人口0.08%,河南是苗姓第一大省,佔全國苗姓人口32%。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

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稱。

伊 犁:伊犁得名於伊犁河,那是一塊古老而土地,歷史,文化發達,民族眾多,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

漢朝,伊犁“伊列”名載入史籍《漢書》。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壺關人苗晉卿事。

唐李固《鼓吹》中,記苗晉卿一事。

苗公落第歸鄉,途中遇一老人,稱知未來事。

苗公於是問道:“我應舉,有一第之分嗎?”老人答道:“何止此,有來頭,只管問。

”苗公道:“我久困於貧變,但求一郡守,能夠得到嗎?”老人道:“。

”苗公問:“那麼按察使呢?”老人道:“。

”苗公,問:“相嗎?”老人答道:“。

”苗公發怒,説:“,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得。

”苗公以為事屬,驚出一頭汗。

後來苗公出入相,唐德宗駕崩,苗公首輔居攝政三日,應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得”預言。

可見命前定,安知人間沒有第二個苗公?苗氏堂號“惠化堂”由此而來。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江西崇仁,湖南芷江,雲南瀘水、河口地有分佈。

漢族、蒙族、彝族有此姓。

《鄭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鄭樵注云:“羋姓。

楚大夫伯棼後。

伯棼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人苗,因以氏。

望出東陽。

”苗,即苗亭,今河南濟源縣西。

漢代有苗光;唐代有苗晉卿,壺關人,中書舍人;明代有苗衷,鳳陽定人,兵部尚書;清代有苗夔。

苗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7%。

山東、甘肅、河南省多此姓,佔全國漢族苗姓人口52%。

1、系羋姓。

春秋時楚若敖裔、楚大夫棼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今河南濟源西),其後邑氏,見《風俗》。

2、相傳上古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見張澍《姓氏五書注》。

5、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苗。

苗浦,漢時水校尉。

郡望:東陽,上黨、濟陰。

苗奉倩唐朝,唐玄宗時期人,生卒年,天寶七年(748)任處州刺史。

苗稷唐朝,唐憲宗時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處州刺史。

苗發唐朝(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潞州壺關人,曆十才子之一。

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後在世。

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

仕官郎中。

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隋末,下邳(今江蘇邳州)人,農民起義軍領袖。

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

後降唐。

苗台符無比。

十幾歲博覽羣書,著《皇心》三十卷。

十六歲考中進士。

張讀是擅長吟詩作賦。

十八歲中進士。

苗台符是同年。

兩人一起師鄭薰(任宣州地方官時)那裏作佐官。

兩人宣州西明寺東廓下,張貼他們詩作。

有人批註説:兩個前進士,一阿孩兒。

苗台符十七歲死去,神童英年早逝。

張讀做到禮部侍郎。

著作有:苗台符《古今》四卷。

苗蕃、苗愔、苗恪唐朝,潞州壺關人,大臣。

父子三人均進士出身。

父苗蕃累官太原府參軍。

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女,官户部郎中。

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户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宋初,河中人,大臣。

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

宋初,官檢校工部尚書。

苗晉卿祖苗夔,追贈禮部尚書。

父苗庶,官絳州龍門縣丞。

晉卿幼學,能寫文章,能詩,王維謂其“時人以為鮑參軍、謝吏部為更生雲”。

苗晉卿十子,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駕部員外郎苗發、河南尹苗丕、苗堅、事中苗、苗稷、苗垂、苗向、户部員外郎苗昌。

苗晉卿數代,人才輩出。

可見苗氏遷居上黨後,其家族發展盛,代不乏人,有位列卿尹者。

苗氏一族上黨後,遷散到了附近的澤州、永濟、河曲地。

苗時中宋代,名宦。

字子居,其壺關徙宿州。

主寧陵簿。

邑有古河陻,請開導以溉田,利甚博,人謂苗公河。

調潞州司法參軍。

郡守入一囚於死,執不可。

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裏,法不可奪。

”守悟而聽。

熙寧中,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後進用,人卒莫之知。

討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户部侍郎。

苗仲先北宋,通州人,字子野,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北宋,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領。

補官,攻打羌、西夏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指揮使,後節度使知潞州。

其子苗履亦宋,官天武都指揮使。

苗履宋朝,宋將,官天節度使。

苗傅南宋,上黨人,南宋領。

官統制官。

後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勤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翊南宋,領,參與了清君側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傑之一。

官真州知府。

文天祥敗走州時,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

如果不是苗成抗旨尊,文天祥殺死真州城下,沒有後世《正氣歌》。

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金代(?—1218),驃騎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大部分是苗道潤手下。

貞祐初河北義軍隊長。

宣宗遷汴,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

他“有勇略、敢戰鬥,能得眾心”(《金史》)。

累至驃騎上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後撫定五十餘城。

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諸軍而相攻。

次年易州賈瑀誘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