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姜姓,是炎帝後裔,地名氏。
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黃帝師。
夏朝時,封鉅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諸侯國,後人稱他封父,實際上是地名人名。
周代,封父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一封父姓;一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全國封氏理事會會封玉高、江西分會長封永泉多年來封姓起源研究,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時,一支少數民族是賁氏改為封姓,這支封氏稱洛陽封氏。
其餘封姓源自河南封丘,同宗祖,包括雲貴川一帶封姓改為豐姓。
封姓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是一個古老姓氏,封姓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始祖鉅公品行高尚,黃帝拜老師,鉅公逐鹿戰中,黃帝賜食採於今河南封丘一帶。
夏啟立國後,鉅後裔封父跟隨禹治水,賜諸侯,今河南封丘一帶建立封父國。
封父國人封、封父作為姓氏,後統一封姓,於是誕生中華封氏一族,後人尊稱封父得姓始祖。
封父國歷經夏、商、周初滅國,綿延一千多年。
封父國滅,魏晉南北朝,約一千六百餘載,封姓歷代俊才輩出,文臣武將枚不勝舉,文治武功彪炳史冊,高官達爵遍於朝野,封姓如日中天。
台灣法史學家徐道鄰講:「北齊渤海封家——封隆、封繪、封述,是中國法律史上後一個大法學世家。
」。
位於河北景縣封氏墓羣,佔地2000餘畝,1961年國務院公佈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封氏墓羣出土文物成為研究南北朝典章制度實物史料,其中五瓣蓮花尊屬國寶級文物,現保存放在中國故宮博物院。
歷宋、元、、清、中華民國七百多年間,封姓族人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國家棟樑材,興邦之柱石,推動歷史社會向前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功勳。
始遷祖、復遷祖層出,播遷遍及全國各地。
清末民國初,封氏有移居台灣省,後有人去遠洋海外謀生創業,僑居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寮國、緬甸國家。
公元2013年3月18日~19日,全國封氏理事會第一次理事大會河南封丘召開,來全國十三個省市封氏宗理事代表95人參加這次大會。
2015年11月2日,河南封丘召開全國封氏理事會第二次常務擴大會議。
兩次會議正本清源、修譜建祠、完善組織機構、統一思想作了全面部署,號召封氏宗親團結奮鬥,封氏,譜寫封氏家族光輝新篇章!2014年、2015年是全國封氏宗親聚會兩年,是各地封氏修譜建祠、慶典祭祀儀式兩年,期間湧現出一大批封氏精英領軍人物,譜寫一曲曲封氏讚歌!2015年8月,重慶宗親封忠元捐款30萬元,於打石灣封氏宗祠,一位退休老人省吃儉用,捐出所有積蓄,殷殷家族情懷,令人動容!2016年6月,馬來西亞封氏宗辦首屆聯誼會,開創海外封氏宗親聚會聯誼先例 。
2016年10月,首屆封氏墓羣祭祖大典河北景縣舉行,當地及全國各地產生影響,中華封氏帶來鼓舞!2016年6月,全國封氏宗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救助河北平山重病大學生封子鵬,11月接力救助陝西靖燙傷宗親封勵成;統計,2016年~2020年期間,全國各地封氏宗籌集130萬多元善款,救助30多位重病困難宗親。
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
2017年5月,江蘇連雲港市、河南封丘縣、江西九江市、湖北蘄春縣四省市聯譜修譜研討會江西碼頭鎮召開,揭開了全國封氏族譜聯修的序幕。
2018年元月,廣西容州封氏總祠竣工慶典,來自世界各地6000多名封氏宗親見證這一盛會,世界各地封氏引以自豪。
容州封氏2013年起提出文化興族理念,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形成良性循環,為各地封氏樹立了楷模。
2018年8月,浙江衢州封氏宗親聯誼會常山舉行,聯誼會封彩鳳個人出資籌辦,開創了封氏聯誼會個人出資籌辦先河。
2018年9月,貴州重慶兩地封氏協作,力爭主張政府遷移祖墓地權利,取得,彰顯了封氏家族文化底藴和家族情懷!2018年10月,凝聚修譜前輩心血各地封氏族譜第四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榮獲多項。
2018年11月,封氏大鼓河南鄭州國際馬拉松賽場上敲響,封氏大旗首次國際賽場上飄揚,世界展示了封氏形象、封氏精神!2019年2月,首屆封氏宗親股東聯誼會江西碼頭鎮舉行,這是封氏宗首次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大膽嘗試。
2020年元月,封氏家族族歌《天下封氏一家親》一年多精心策劃、創作完成。
激勵天下封氏協作、時俱進、砥礪前行、奮發有!2021年3月8日,江蘇江陰封氏舉辦首屆姑嫂聚會聯誼,開創了封氏出閣金花封家媳婦聚會聯誼先例!樹立了崇祖德、正家風、創建封家典範!封姓,是一個古老姓氏,封家,是一個家族,是一個温暖家族,是一個了不起家族。
數風流人物,看今朝!天下封氏處處呈現出一派向榮景象、「爭為社會作貢獻,爭為家族添光彩」風尚。
讓我們攜起手來,,萬眾,同心同德,振興封氏家族征途上繼續前進!我姓封,我自豪!我姓封,我!見於史冊有漢”青牛道士”(字君達),後晉任侍中,東夷校尉封釋;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有大學問家、勇士封具,封奕:官前燕太尉,領中書監。
平西長史,梁郡太守封延伯,北魏有冠軍軍封魔奴,冀州中正轉七兵尚書,光祿二人封回,東魏時,官青州刺史封延,北魏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郎封蕭、封偉伯北魏太學博士,封隆:兩次任吏部尚書,一次僕射,四次為冀州刺史,封子繪;北齊吏部尚書、右僕射。
前燕官太尉、渤海太守,有封放,為慕容喡吏部尚書,後燕慕容寶有封孚,任吏部尚書,參與內外機密要事,為慕容超太尉;封琳:官河南七州大使,拜中書侍郎遷太尉長史,封孝琰北齊官散騎常侍,尚書左丞相。
封洵南齊官三公郎,平原郡太守,遷定州長史,河間郡守、尚書左丞,濟南太守。
唐朝有高祖、宗二朝任宰相封德彝,翰林書院學士,興兀節度使,吏部尚書右僕射、唐朝元和進士,封敖,範陽平虜節度使,唐天寶任北庭護,安西四鎮節度副使,封常清將軍。
唐朝文狀元封孟坤;清朝武狀元封榮九;封必賢,明朝中憲大夫,封繼卿,明朝翰林學士;封永修,清末企業家;封至模,民國時戲劇家、教育家、劇作家;封雲埔,民國初石家莊市公安局長;封駿,中華民國;封裔忠,中華民國中;封裔應,中華民國;封傳壁,中華民國;封億,中華民國;封少君,中華民國中;封永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部副部長;封耀松,毛主席貼身警衞員;封福海,上海外貿學院院長;封希德,西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封鳳子,中國戲劇家;封必琉,安徽淮南市市委書記、物資局局長;封錫盛,中科院院士,水下機器人專家;封志純,八一兒童醫院院長;封長虹,;封德明,中央書畫研究院院士;封俊虎,書法家;封穎,美國《紐約時報》譽為:當代鋼琴大師……封氏精英人才輩出,舉不勝舉!封(Fēng)姓源出有三,一説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地名氏;一説出自複姓改姓而來;一説得姓始祖:封父。
封姓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封姓名人主要有、封孚、封肅。
1、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地名氏。
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黃帝師。
夏朝時,封鉅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諸侯國,後人稱他封父,實際上是地名人名。
周代,封父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一封父姓;一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2、出自複姓改姓而來。
《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卑族代北複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
望族居於渤海郡,現在河北省滄縣。
得姓始祖:封父。
封姓源出於姜姓,是地名姓姓氏。
《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列諸侯,封地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後代以地氏,稱為封氏。
故封氏後人尊封父封姓得姓始祖。
封姓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封姓出自姜姓,遠古時候,炎帝有兒子叫作神農氏,神農氏有個兒子叫作“鉅”,做過黃帝老師。
後來夏朝時候,表示鉅,他後代分封到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建立了封國,封國王族後代國名姓氏,稱為封氏。
炎帝和黃帝是炎黃子孫古祖先,是兩個氏族首領。
炎帝氏族崇拜牛圖騰和鳳圖騰,黃帝氏族崇拜龍圖騰。
所以封姓是炎帝後代,鳳傳人。
封氏家族河南省內鄉縣和西峽縣分佈甚廣,始祖封肇祖籍山東曲阜,於明洪武初年鄉任“教諭”(知縣同級),卸任後內鄉縣封營(叫拐彎路)定居。
到明朝後期,歷八代有三百餘户。
明末,張獻忠和李自成陝西入豫,進入內鄉(當時西峽隸屬內鄉),搶劫殺戮,封氏我族人傷亡,説直到清康熙年間統計,只有一十九家……(餘略) :三國時魏國道士。
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鄉時,像20多歲人。
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衞生》。
封孚:字處道,渤海蓚人。
祖悛,振威將軍。
父放,慕容世吏部尚書。
孚幼而,有士君子稱。
永友文俊傑,時明用道存。
及蘭汗篡,南奔闢閭渾,渾表渤海太守。
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慶,喜於得卿。
”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博納,甚有大臣體。
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章,軌憲日頹,殘虐滋,孚盡匡救,超不能納。
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曰:“桀紂之主。
”超大。
孚而出,不為改容。
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宜應謝。
”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
”不謝。
超三年死於家,時年七十一。
文筆多傳於世。
封肅:後魏尚書。
有文思,博涉經史。
著有《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後魏吏部尚書。
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曆侍中,再為吏部尚書,,世稱長者。
封延伯:字仲璉,南齊東海郡人,有學問操行,有高士(超世俗人)風度。
官梁郡太守。
封家姨:即風神。
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
不一會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桿紅色大旗。
立旗那天,東風颳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
他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名倫,渤海郡人。
最初朝任內史舍人,重臣楊素器重,他議論天下事。
一日,楊素摸著他牀説:“封郎坐。
”女(兄弟女兒)嫁給了他。
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尚書右僕射。
封子繪:武成帝時官尚書。
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派他乘驛馬到了信。
封子繪到信後,巡視城池,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道理。
官吏和民眾跑出來投降。
城裡有什麼,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
歸彥登城呼雲:“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悉臣手,投身向鄴,奉迎陛下。
當時反,今日反!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但為殺此三人,即臨城自刎。
”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獲,鎖送鄴。
乙未,載以露車,銜木面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並其子孫十五人棄市。
命封子繪行冀州事。
1、郡望 渤海郡。
西漢置,今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治所浮陽,今河北省滄縣東關。
夏朝時期,鉅後代食採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諸侯國,後人稱其封鉅、封父,屬於地名冠稱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國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兩姓,一封父氏,一封氏,後封父氏省文簡化單姓封氏,世代相傳。
延伸閱讀…
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源流二,源於姜姓,出自黃帝臣封子,屬於先祖名字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英雄,姜姓。
於他居於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稱寧封子。
封子是製陶發者。
源流三,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後裔子孫,後因故有改姓封氏者,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源流四,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先祖名號氏。
源流五,源於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是賁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氏。
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是賁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是賁氏改為漢姓封氏,隋朝時期成為大族,其後代子孫皆稱封氏。
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洛陽郡(今河南洛陽),是洛陽封氏。
源流六,源於官位,屬於官職稱謂氏。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封人封人,是西周初期設置官位,負責管理國境,以及積土作堤垣,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到了春秋時期,專職掌管封地疆界。
封人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稱封人氏,後省文簡化單姓封氏。
2,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封彌史封彌史,是兩宋時期設置一種官位,隸屬於封彌院,遼、西夏、金、蒙古、高麗、大理、安南國中有仿設。
封彌史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即稱封氏。
另外,其時諸國官有漢化稱封彌氏者,後省文簡化單姓封氏,如今朝鮮、韓國封氏一族即是。
封父。
封姓源出於姜姓,是地名姓姓氏。
《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列諸侯,封地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後代以地氏,稱為封氏。
故封氏後人尊封父封姓得姓始祖。
宋朝時期,封姓人數很少,主要集中於四川和浙江。
明朝時期,封姓有4萬6千人,當時山東封姓第一大省,佔封姓總人口35%。
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蘇、河南、四川地。
當代封姓人口有40萬,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佔全國人口0.044%。
宋朝1000年中,封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態勢。
陝西是封姓第一大省,佔全國封姓人口18%。
全國封姓主要分佈陝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這八省區市佔封姓總人口80%;其次分佈州、四川地。
封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陝寧、甘肅南部、青海東南、內蒙古中部、晉豫鄂西部、雲貴川渝、湘粵大部、桂瓊、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東部、滬蘇魯、河北東南、遼寧南端,封姓佔當地人口比例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佔全國總面積34%,居住了72%封姓人羣。
安徽定遠縣封莊村,封氏後裔(渤海郡,紫泥堂)這個支系一世祖是封公起江西瓦礫壩遷廬州(今合肥市)。
後廬州起義軍張獻忠部攻破,起公帶傷避隱居於合肥東北鄉下。
建立了封家土叚(即今封土叚)村起公從此投筆務耕,其子即二世祖~祖源~祖遠~祖暹~祖德隨之而來。
於起公善理農功,家計饒。
新購田產,建封溝埂村,供祖公及其後裔居住經營;建封家莊(既今封莊村),供祖暹公及其後裔居住經商。
而祖源,祖德二公留在封土叚及附近繁衍生息。
後來發展推斷,祖源,祖德二公家族轉移到今天封大郢。
封大郢是本支系保持百分之百封姓族人居住唯一村落。
二世祖兄弟四人封土叚,封大郢,封溝埂,封家莊(今封莊村)處繁衍生息,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七零年前後,達七十餘户,數百人口,百年後今天,(包括未入本次三修譜外地人丁)加到今千户,三千多人口。
一世祖起公算起,繁衍到第十九代安徽省繁昌縣封氏後人,先祖於宋代興國年間安徽徽州祁門縣遷入繁昌西鄉。
現有人口180餘人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封氏(渤海郡光裕堂)始祖唐朝封爵,字尚仁,廣東省潮州刺史,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 繁衍到第十九代爵祿嵩漢知,世直師安如。
夫五六七八,啓得仁志。
永友文俊傑,時明用道存。
延伸閱讀…
學繼善,大立舉朝昌。
詞章千載秀,忠義作心田。
鼎超隆盛運,團聚賀餘康。
相進邦宏振,綿延英豪繁。
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
始遷祖是封公世潭 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其封氏字輩 :“義祖有泰和,汝國承家開. 昌盛明德啓,枝英華.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湘衡茅洞橋長沙塘封家是封姓一個支脈。
始遷祖封公財馨,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衡南茅市。
創煙竹堂封家一脈,財馨公後裔有很多播遷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本省黔陽、道州、寧遠、田地。
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
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 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兩支嘉慶壬戌年——公元1802年,兩支聯合修譜統一了輩份。
河南省南陽地區封姓2013年有千户以上,主要分佈內鄉、西峽兩縣。
始祖封肇,原籍山東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內鄉縣任教諭職,卸任後定居於內鄉,傳世八代,繁衍三百餘户。
明末匪。
張獻忠、李自成流寇陝西經商洛武關入豫,燒殺搶劫,內鄉其衝,受害,姓氏,無一倖存。
封氏族眾,百不留一。
直到康熙年間,十世祖封遇昌統計,有一十三户。
宗祠毀,祖產侵,湖南省、常寧市、羅橋鎮、茶坪村400多封氏後人,”,”十五代禪, 子封景擔從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遷入。
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志學希聖大,汝啓世國昌,宗傳鴻祖德,孫謨應,本支發達,丕振自強,體先崇基業,乘光.新化白溪封氏??始祖仁祿公,江西泰和圳上人,宋熙寧年間徙遷安化麻溪口陳梁衝。
其子景宣公為避元末而徙居新化白溪,衍孟元、仲元、季元、利元四大房。
孟元徙藍山,仲元返安化,利元遷邵陽東路宣家衝。
1929年纂有族譜。
新化舊班次:季先福壽貴,文高永萬朝,庭顯應有立,尚達紹於前。
新化、安化、邵陽合訂班次:祿位崇明哲,經綸裕後傳,孝友家政,家邦舉賢,詞章千古秀,禮義作心田,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
藍山慈鄉山下坊封氏 始遷祖復盛公,江西遷藍山另支始遷祖嗣賢公,宋時江西遷藍山藍山慈鄉封家封氏 始遷祖爵公,江西吉安泰和來,居大封家藍山慈鄉三美堂封氏 始遷祖明震公,元時封家移居此藍山慈鄉岐石腳封氏 始遷祖仁偵公,封家移居藍山慈鄉牌樓腳封氏 始遷祖永順公,封家移居山大慈鄉楊美洞封氏 始遷祖漢升公,唐時江西來藍山藍山慈鄉塘腹封氏 始遷祖月公,封家來此藍山鳳感鄉永順墟封氏 始遷祖義公,清光緒間衡州遷居藍山南平鄉土市封氏 始遷祖運孝公,衡陽遷來漵浦爐灣封氏 始遷祖尚遠公,原籍江西,清康熙時徙此浦七里衝封氏 始遷祖季公,原籍新化,清乾隆時徙此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封姓主要居聚:封家莊(初,“靖役”後,封姓氏族遷入定居,取名封家莊有600年歷史。
)山前、南故城、王屋地。
人口5000名左右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封氏人多(西柏坡老區),小覺鎮封氏人多河北邯鄲市成安縣長巷鄉封邊董村有600多户封氏居住,是山西洪洞縣槐樹遷徙過來河北武邑縣有封氏後人1000人左右,是景縣封家莊搬遷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吳沙村人,我們村和臨近孫寨村共有上千名封氏後裔.河北省武邑縣審坡鎮孫寨村、有封氏景縣封老莊搬來,另外武邑縣有封村。
河北平山封姓居住10幾個村莊,應該有上萬人吧!下槐鎮羅家會村,有碑記載嘉靖年間同族遷村過程河北省深澤縣北封莊 南封莊 位於縣城東南3.5公里處,(附:明末清初(公元1628–1644年,封氏家族遷此佔產立莊,取名封莊。
)北封莊原一村,1939年滹沱河北泛,封莊部分居民搬滹沱河南岸居住,名南封莊。
山東省萊西市水集前車蘭泊村人,家譜記載是明朝洪武年間遷黃縣萊陽山東青島膠南市白馬社村封氏,有家譜山東青島黃島區泊裏鎮西封家村 有封氏居住,有家譜山東省膠南市村鎮白馬河村,,本鎮之內,有村落是姓封姓,譜書是封家村,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聶村封姓很多,輩分.有族普山西運城市芮城縣陽城鎮,有封氏居住四川江油,祖上是”湖廣填四川重慶幾個地區封氏族人集中居住地方(巴南區,江北,壁山,棊江,南川,墊江,南桐地)入川始祖封世道.封世德.封世全三兄弟,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西南昌豐城小金盆入川落業定居600多年歷史。
重慶漁洞封家壩先祖於康熙年間遷至湖北襄樊,後湖填四川遷到重慶貴州省貴定縣新鋪鄉光明村封氏祖籍來於江西什麼地方一個叫朱四巷地名,是明朝時期遷到此處 一世祖封世聰。
一世祖上面始祖知為封天錫,貴州省盤縣。
睛隆縣,普安縣,盤縣和雲南省富源縣地。
光盤縣有大卜子,封家營,封家嶺三個封姓主居住村子,有兩三千人。
家譜記載我們這家族是明朝朱元章派封龍,封虎兩位將軍來到雲貴兩省交界清剿夷而來到這是裏,家譜記載祖籍為南京籍。
陝西省長安區炮裏鄉伯夷坊封姓人家2013年有一千户左右。
該村地處西安市東40華裏處白鹿原(稱首陽山)上。
北臨鯨魚溝,風景,民風。
傳是商朝伯夷食周粒隱居地,伯夷死後葬於此。
伯夷後人從此定居此地,生息繁衍。
封姓人講,他們便是伯夷後裔。
周天子紀念他,此處修建伯夷廟,此處稱伯夷坊江蘇鹽城有封氏居住,第一世是封天明浙江紹興馬山鎮漁港村人,全村姓封浙江紹興其餘內地發展。
居住蕭山,是從紹興遷過來。
江西萬安縣,有封氏居住江西省瑞昌市 有封氏居住,一世祖系湖北蘄春恆堂公,二世祖卿公乃恆堂公四子,公於明朝樂二年(1404年)遷入江西省瑞昌市碼頭鎮,今七百年歷史,已有25代。
字輩:恆長 敬應大文 仕如國基 金淇模燦。
宣統三年四修字輩:文章世澤 孝友家聲 學忠孔孟 道法朝廷。
1990年五修字輩:德才廣樹 錦祿康升 榮耀同濟 政憲維新。
2002年全國封姓五省聯誼會新編字輩: 碩昭衍榮 世濟 英才顯楊 敦道煥業(碼頭封氏四修字輩中“家”字後啓2002年全國五省聯誼會新編字輩)江西臨川南豐縣大堡村保存有封氏宗祠,距今2000多年江蘇省雲港市灌南縣(封圩村、大圈鄉、龍溝村、孟興莊鎮大封村、頭莊村、板溝村、左莊村、張店鎮二里村、九隊鄉)灌雲縣、新埔區。
其中灌南縣有封姓2萬人,字輩分明。
整個雲港地區封姓是同宗,3萬人。
字輩 :存心盅 昌其嗣(士) 功 惠懿敷芝。
始祖爵公,明初因洪武趕散,率子侄孫7人,舉家泰興遷移到駒南范公堤邊(現灌南縣張店鎮三里溝和龍溝)。
繁衍至今已有20幾世。
2000年1935年基礎上增修了族譜,印刷了400冊,大部分藏民間,灌南縣圖書館有收藏。
江蘇沛縣封皇莊有封姓居住封皇莊3500人,是封姓.另附近有封樓村全是封姓江蘇泰興宋橋村封家園子,有封氏居住江西省南豐縣。
這裏姓封多些。
有前山,大堡,石兼,爐下,曾家豐幾個村。
幾千人。
是河南遷來。
幾年,江西九江地區瑞昌縣馬頭鎮封姓後裔帶着族譜到南豐尋。
其族譜上記戴,他們是幾百年前封恆堂公遷去湖北蘄卅。
封恆堂公生有四子。
長子留湖北居住,次子回原籍南豐,三子去江蘇湖卅泰興,四子遷居江西瑞昌。
悠悠歲月,生生息息。
所以那幾個地方有封姓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