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字與簡化字對照手冊 |成是什麼意思成字五行屬什麼 |【成字的繁體字及筆畫數】

成字拼音:cheng成字:成(若無,顯示本字)
成字起名筆畫數:7
成五行屬什麼:金成字取名數理吉凶:吉
成是否為姓氏:是説:“成”字有幾筆幾畫,是康熙字典及五格姓名學而來,並新華字典筆劃數。

“成”字五行屬什麼、“成”字取名吉凶,是周易萬物類象推斷,供起名參考。

(會意。

甲骨文字形,從“|”(即“杵”)。

“斧”、“杵”具備可以做成事情。

本義:完成,成就)成,。

——《説文》此織生蠶繭,成於機杼。

——《後漢書·列女傳》寸,成丈匹。

——《後漢書·列女傳》成全 [help sb.to achieve his aim]。

文字現代化基礎工具標準化[14][15],而於各地政府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正體字」與「字」常有著意涵。

——吳均《朱元思書》五歲,轉眼成人。

——清·林覺民《妻書》成伯王名。

——《戰國策·秦策》。

注:“。

”。

如:成名成家(樹立名聲,成為專家);成果(造就,創建)訂立 [conclude]。

如:成言(訂約);成券(訂立契約);成約,成説(訂約)現在常用字字型始於西元2世紀,漢朝王次仲創立楷書時趨於,其中大部分寫法、造字方式和字意在這後歷史中很少發生改變,是漢朝中華民國中國通行字型,是現今台灣、香港、澳門標準字[4][5][6]。

漢字簡化運動後,「字」一詞於簡化漢字對應。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現代標準漢語),確定了現代中國國語標準音系,收錄了部分「破體」、「小字」宋元以來「通俗字」。

中國正式國家體制推行字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字推行法令案》(編號001090002A008),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字表》,公佈推行字324個。

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字緩行提案,《第一批字表》於是執行。

[11][12]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簡化漢字方式達成掃除文盲目標,是掃盲運動伊始。

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註 2],簡化字形很多來草書楷化[註 3]或文獻中筆畫俗字[註 4]、異體字、古字、假借字[註 5],有當代人創造[註 6]。

該方案簡化前漢字叫作「字」,並簡化後漢字叫作「簡化字」[註 7]。

另外,省略部首並「規範漢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漢字稱為「傳承字」。

此前,毛澤東學蔣竹如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一種文字形式。

漢字,目前只作簡化改革,來總有一天要作改革[13]。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並董必武、郭沫若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另外,有甲骨文演變而來字形,如「鳥」,而再有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達到簡化目的,如「採」本已有「手採摘樹上之果」意[45],因為「採」與「為」字部首「爪」,是象形字,已有「手採摘」含義,甲骨文及金文中見手部,後世文字分化後,造出了有手部「採」,分工表達義項。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説文》,編撰者是文字訓詁學者,並基於文字學原編定字樣作為字頭。

、起匠體字印刷這種字樣,傳承現代金屬字模、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字形、傳承字形或傳統字形。

星馬地區字寫法中國書寫方式雷同,右到左。

有上到下。

沒有左到右。

台灣沿用傳統漢字,同時稱字,其起始標準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甲表」)收錄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稱「乙表」)所錄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稱「丙表」)所錄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稱「丁表」)收錄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現行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

2004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組為當前中華民國正體字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16][17][18][19]。

並公佈語説
其選字參考資料《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説文解字詁林》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現行字標準。

字體選用,官方聲稱乃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古,或,符合六書原理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20][21],部分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裏」俗作「裡」,「眾」認為是俗寫而「眾」才是寫[22]。

香港及澳門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常用字字形表》標準,其他情況使用沒有硬性限制。

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而言,傳承字形和儷式蒙納式字形活躍出現。

港澳和台灣差異整體來説並不算多,像「攜」字。

但有些字,如港澳「衞」和「着」[23],台灣雖然用過「着」[24],但現在教育部只用「衞」和「著」。

情況下,中國大陸簡化字和傳承字規範漢字。

目前,中國大陸出版社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體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規範字字、異體字照表》[25]收錄字宋體新字形,於傳統(宋體),港、澳、台使用字有些差異(例如香港、台灣「呂」,中國大陸「呂」)。

另外,各地異體字認定並不相同,例如中國大陸,認為「強」是字,「強」是異體字,但港、澳、台恰好相反。

中國大陸,字和異體字、二簡字、錯別字、生造字規範漢字[2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三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條規定,公務、教學、出版物、公共服務行業中使用規範漢字;第十七條規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字、異體字:
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版出版印刷規範化需要,2021年10月1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國家標準《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GB/Z 40637-2021)[30]。

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

[31]
註:實際上,兩岸三地中文出版物並不拘泥於本地標準,有時使用其他字形和異體字是。

於台灣是使用正體中文地區中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指(正體)中文,意即絕大部分軟體國際中文版使用是台灣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通行於港,澳地區或其他使用(正體)中文社羣。

延伸閱讀…

標準字與簡化字對照手冊

成是什麼意思成字五行屬什麼

於台灣和香港一些用語上,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中文版分拆為「中文(台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使用於台灣或港、澳地區流行翻譯詞。

現今,軟體中,中文分拆,例如蘋果公司iOS中文版拆分為「中文(台灣)」、「中文(香港)」、「中文(澳門)」和「中文」。

(正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使用Big5中文編碼,中華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中文標準交換碼」CNS 11643官方編碼,並普遍於台灣户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使用CCCII 編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GB 2312編碼擴展得到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訂GB 18030編碼中,採用字形和字形共存方式,佔編碼位置。

近年來,Unicode跨語言編碼集出現,得到了使用。

香港所使用即為採用UnicodeUTF-8編碼,同時港、澳地區使用一些粵語字,其政府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回顧漢字發展史,目前認可漢字源流是甲骨文,於當時創造文字多,同一個字表達多種意思[34],所謂「通叚字」。

接著經歷了金文與甲骨文竝存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為了文字,然而甲骨文與金文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寫法[34],類似於今日異體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有自己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字形上存在著關聯性。

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於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接近於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方正小篆,筆畫減少[35]。

及至漢朝,文字進一步趨於方正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減少。

後來,隨著社會風氣嬗變,文學藝術發展,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形態開始趨於,其中出現了「異體字」,而武則天臨時期,創製了「天文字」,於是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36]。

接著朝代當中,雖然使用趨於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用字標準不相同,且因為事物顯現,有字創造出來用於表示概念,漢字分化中增加文字數量,於是有了「本義」與「引申義」、「本字」與「後起字」概念了,如古籍中「於」與「於」[37]、「後」與「後」、「慧」與「惠」是通用,於歷代官方規範而選用字作為「正字」,而其它字形排它地視「異體字」;而引申義方面,「灋」、「從」(或作「𢓅」)[38]、「為」字有造字時本義「刑法」[39]、「二人相隨」[40]、「左邊有一隻手牽著右鼻大象」[41]以外,引申出了「方灋」、「參與」、「做」意思。

字形上,造形,有「法」、「從」、「為」寫法,不過表達義項上有分工之用。

時空流轉,許多字本義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本義破譯。

因為近代西學東,中國文化影響力式微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呼聲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時間,用字標準發生了變化。

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著手於漢字簡化,其簡化是「六書」造字原則,其中有字是於近代用字而言古代「異體字」,如「韻」與「韻」、「沖」與「衝」、「廠」(另有字形「厰」)與「廠」[42]、「聖」與「聖」[43]、「畱」(另有後起字形「留」)與「畄」(二簡字)[44],這些字形收錄於《康熙字典》。

另外許多部首草書演變而來,如「訁」、「車」、「釒」,另外有整個字草書變來字,如「應」、「與」、「發」。

另外,有甲骨文演變而來字形,如「鳥」,而再有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達到簡化目的,如「採」本已有「手採摘樹上之果」意[45],因為「採」與「為」字部首「爪」,是象形字,已有「手採摘」含義,甲骨文及金文中見手部,後世文字分化後,造出了有手部「採」,分工表達義項。

延伸閱讀…

繁體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N1040276A

其他類例子有「雲」、「氣」,這些字後世加上部件「雨」與「米」後分化出了其它字形意義。

雖然目前字是一些説規則去進行簡化,然而可否認是,台灣、香港及澳門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認識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為古今文字變化,有一些字脱離了原有造字原理)。

文字歷史發展過程中,繁化簡化並存,但每個國家官方選字,或者該地區民眾定成習慣別地方,造成了字形。

這正如中華文化多樣化,若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

中國大陸簡化字和簡化傳承字「規範漢字」[46],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字」是簡化字反義詞,「正體字」是異體字反義詞,體字標準是《簡化字總表》,如「護」是簡化字,「護」是「字」,而體字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47][48][49],如「堤」是字,「隄」是異體字[50]。

《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該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為社會應用領域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香港和澳門稱傳統漢字「字」,但有人認為「字」「繁」含「」貶義,所以發起「字」改稱「正體字」運動,稱為「字申遺」(申遺:申請世界遺產)[51]。

現時香港,稱作「字」、「正體字」人有,而且並會像台灣字形化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

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52];印刷時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儷式蒙納式字形。

這些是香港人眼中「字」或「正體字」。

台灣官方文字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制定國字標準字體標準,稱為「國字」、「正體字」或「標準字」[53],並整理歷史文獻上各種簡筆字、異體字、俗體字,歸納統合異體字[16],用字和香港、澳門大致相同,但有例外(如「裡」和「裏」字、「線」和「綫」字)。

俗字在台灣出現,例如「台」寫作「台」、「台灣」寫作「台灣」或「台灣」(後者接受,兩種於正式文件)、「鏽」寫作「銹」[54],有些變體字方面,如「體」與「辭」,中華民國教育部雖承認但視為異體字[55]。

是台北市政府馬英九任職市長期間推行正體字運動,內外文宣作「台北市」而非「台北市」。

[56]
一、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水平,滿足信息時代語言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通用規範漢字表》。

二、本表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集,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基本用字需要。

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於一級字。

一、二級字表合計6500字,主要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方面用字需要。

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進入一、二級字表通用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大眾生活密切相關專門領域用字需要。

三、本表整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86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基礎上制定。

一、二級字表通過語料庫統計和人工幹預方法,主要字使用度進行定量、收字和分級。

三級字表主要通過有關部門和羣眾徵集用字方法,收錄音義俱全且有使用度字。

四、本表一、二級字表研製,主要使用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語料庫(收錄1919—2002年人文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三大類55個學科門類語料,9100萬字符)、現代新聞媒體動態流通語料庫(收錄2001—2002年15種報刊語料,3.5億字符)、教育科普綜合語料庫(收錄1951—2003年中小學通用教材及科普讀物語料,518萬字符)、兒童文學語料庫(收錄1949—2007年適合義務教育第一、二學段閲讀兒童文學語料,570萬字符)、《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新華字典》(第十版),參考了其他語料庫和工具書。

五、本表三級字來源是:(1)姓氏人名用字,主要來源於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18省市抽樣統計姓氏人名用字、公安部提供姓氏用字及部分人名用字、羣眾提供姓氏人名用字、一些古代姓氏用字和有影響古代人名用字;(2)地名用字,主要來源於民政部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提供鄉鎮以上地名用字、部分村級地名和部分實體名稱用字、主要漢語工具書中標明“地名”用字;(3)科學技術術語用字,主要來源於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提供56個門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提供33個門類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術語用字;(4)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主要來源於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語料庫(收錄1949—2008年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和普及性文言文語料,65萬字符)。

六、本表社會上出現《簡化字總表》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之外類推簡化字進行了嚴格甄別,收錄了符合本表收字原且社會語言生活中使用“閆、錀、頫”226個簡化字。

七、本表以往相關規範文件異體字調整基礎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皙、喆、淼、昇、邨”45個異體字調整規範字。

八、本表字形《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確定,字序遵循《GB13000.1字符集漢字字序(筆畫序)規範》[2]規定。

九、為方便使用,本表後附《規範字字、異體字照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筆畫檢字表》兩個附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