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類型 | 症狀 | 處理方式 |
---|---|---|
沾黏性胎盤 | 胎盤絨毛僅黏附在子宮內壁或肌肉層內1/3 | 產後胎盤剝離困難,大量出血。 保留子宮的可能性較高 |
植入性胎盤 | 胎盤絨毛細胞已侵犯進入子宮肌肉層深部或外1/3 | 產後胎盤剝離困難,大量出血。 |
併發症:感染、腸胃道、輸尿管與膀胱受傷。 通常建議剖腹產同時接受子宮切除手術 |
||
穿透性胎盤 | 胎盤絨毛細胞已穿透子宮肌肉層全部 | 產後胎盤剝離困難,大量出血。 |
侵犯到子宮附近的器官,如膀胱和直腸。 死亡率高 |
- 植入性胎盤的發生率:
- 1930 年代:1/30000 活產數
- 1980 年代:1/2510
- 2000 年後:1/533
- 剖腹產次數與植入性胎盤發生率:
- 沒有剖腹產史:5%
- 一次剖腹產:24%
- 三次以上剖腹產:60% 以上
- 植入性胎盤的產前診斷:
- 超音波檢查:
- 胎盤具有不規則低迴音的大窟窿
- 膀胱和胎盤交界面的子宮肌肉層不明顯
- 胎盤底部有豐富且高速的血流
- 核磁共振:嚴重植入性胎盤的檢查工具
- 植入性胎盤的治療:
- 剖腹產同時接受子宮切除手術
- 無法保留子宮的原因:
- 大量出血
- 侵犯到子宮附近的器官
- 未來仍有發生植入性胎盤的風險
植入胎盤:胚胎發育的關鍵
植入胎盤是胚胎發育的關鍵階段,在這過程中,受精卵將植入子宮內膜,並開始形成胎盤。胎盤是一個重要的器官,它為胎兒提供養分、氧氣和激素,並清除廢物。


植入胎盤的過程
植入胎盤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受精後 6-12 天。以下是這個過程的逐步説明:
- 受精卵發育: 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發育,並分裂形成囊胚。
- 囊胚孵化: 囊胚孵化出外層,
延伸閲讀…
植入性胎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植入性胎盤:生產時的沉默殺手 – 媽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