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温泉的種類及分類
定義
依據相關法規[1],符合温泉標準的水源須符合以下條件:


- 地下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
- 泉温攝氏30度以上[2]
- 泉質符合下列某一項:
- 總溶解固體量(TDS)500(mg/L)以上
- 主要含量陰離子:
- 碳酸氫根離子(HCO3-)250(mg/L)以上
- 硫酸根離子(SO4=)250(mg/L)以上
- 氯離子(含其他鹵族離子)250(mg/L)以上
- 特殊成分:
- 遊離二氧化碳(CO2)250(mg/L)以上
- 總硫化物(Total sulfide)0.1(mg/L)以上[3]
- 總鐵離子(Fe+2+Fe+3) > 10(mg/L)
- 鐳(Ra) > 1 × 10-11(curie/L)
種類
一、依泉温分類
- 高温温泉:>75℃[4]
- 中温温泉:40℃至75℃[5]
- 低温温泉:<40℃[6]
二、依泉水酸鹼性分類
- 酸性温泉:pH值<6
- 中性温泉:pH值6至8[7]
- 鹼性温泉:pH值>8
三、依地質分類
- 變質巖區温泉
- 新第三紀沉積巖層温泉
- 火成岩區温泉
四、依物理性質分類
- 普通温泉
- 間歇温泉
- 沸泉
- 噴泉
- 噴氣孔(或硫氣孔)
- 熱泥泉
五、依化學組成分類
- 氯化物泉
- 碳酸氫鹽泉
- 硫酸鹽泉
温泉的形成
温泉的形成主要來自以下兩種類型:
- 火成岩區温泉:由巖漿活動產生,常見於火山地帶或地殼變動區域。
- 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降水滲入地底後受地下熱源影響形成熱水,並因靜水壓力差而湧出地表。
温泉的應用
温泉自古以來就廣泛應用於保健養生和醫療方面。温泉中含有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疼痛、放鬆身心。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泡温泉對於治療某些疾病和健康問題有輔助效果。
台灣温泉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具有豐富的温泉資源。其中,以依蘭縣的蘇澳冷泉 наиболее известно。蘇澳冷泉為稀有罕見的碳酸氫鈣泉,泉温約22℃~25℃,具有消除疲勞、提振精神的功效。
陽明山水温泉會館
陽明山水温泉會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源自陽明山天然白磺泉。會館提供露天風呂湯區、山泉水冷水游泳池、美食佳餚等設施,是一處休閒養生的好去處。
註解:
[1] 依據 衞生福利部 於 97 年 5 月 28 日公佈之經濟部公告
[2] 此定義適用於温泉標準之温水,而冷水則指地下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之泉温小於攝氏 30 度且其遊離二氧化碳為 500(mg/L)以上者。
[3] 在温泉使用事業之使用端出水口,不得低於 0.05(mg/L)。
[4] 高温温泉主要分佈於火山區域。
[5] 台灣多數温泉屬於中温温泉。
[6] 低温温泉較少見。
[7] 多數温泉為中性温泉。
温泉形成三要素
温泉形成三要素,指的是形成温泉的三個基本條件,分別是:熱源、導水系統和儲水層。
熱源
温泉的熱源可以分為主動熱源和被動熱源。主動熱源指的是地殼內部的巖漿、火山活動或地熱能等熱能。被動熱源指的是地殼表面的太陽能和 atmosférico 熱。
導水系統
導水系統是指地下水道、裂縫或孔隙,允許地表水滲透到地殼深處吸收熱能。導水系統發達的地區,温泉更容易形成。
儲水層
儲水層是指地下有孔隙或裂縫的巖層,能夠儲存温泉水。儲水層的性質和位置影響温泉的温度、流量和化學成分。
温泉形成過程
温泉的形成過程如下:
- 地表水滲透:地表水通過導水系統滲透到地殼深處。
- 加熱:地表水吸收地殼內部的熱能,温度升高。
- 上昇:熱水由於密度降低,沿著導水系統上昇。
- 噴出:熱水通過裂縫或孔隙噴出地表,形成温泉。
温泉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的温泉在温度、流量、化學成分和地質環境上都有所不同。
常見温泉類型
根據化學成分和温度,温泉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化學成分 | 温度 |
---|---|---|
淡泉 | 無特殊化學成分 | 25-40°C |
酸性泉 | 硫磺或鹽酸 | 40-60°C |
鹼性泉 | 碳酸鈉或碳酸氫鈉 | 40-60°C |
硫磺泉 | 硫磺化合物 | 60-100°C |
鐵泉 | 鐵化合物 | 25-40°C |
食鹽泉 | 氯化鈉 | 25-40°C |
温泉的功效
温泉水富含各種礦物質,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例如:
延伸閲讀…
台灣温泉形成的原因是什麼?3個原因一次懂!
温泉教育網站
- 鎮痛消炎
- 舒緩肌肉疲勞
- 改善血液循環
- 促進新陳代謝
- 美容養顏
注意事項
泡温泉時需要多加注意,以免發生意外:
- 選擇信譽良好的温泉場所。
- 適當控制浸泡時間。
- 泡温泉後多補充水分。
- 有心血管疾病或皮膚病患者避免泡温泉。
- 孕婦或兒童泡温泉需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