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死者為大:淺談法律下的「凶宅」定義及其影響
法律上對「凶宅」並無明確定義,為避免消費爭議,內政部明文釋示凶宅須符合以下要件:
- 特定建築改良物的專有部分曾發生兇殺或自殺致死事件,且死者陳屍於該專有部分。
- 特定建築改良物的專有部分有求死行為致死,如從該專有部分跳樓。
案例分析:
一名路人從某12層大樓樓頂跳下,陳屍一樓中庭。依上開定義,持有5樓住户並非凶宅,因事故地點並非其專有部分。若路人侵入11樓並跳樓,則11樓及一樓則構成凶宅。


凶宅對房價影響:
當户凶宅價格普遍受到負面影響,影響程度視賣買雙方共識而定。出乎意料的是,同棟凶宅對房價影響不大,甚至幾乎微乎其微。
房仲告知義務:
法律僅要求房仲告知買賣當户是否為凶宅。至於同棟或臨近建築是否發生非自然身故,則取決於各家房仲規範。
法院認定義義:
法院判定凶宅與否的依據較為嚴格,需從死者最早跳樓的住户專有部分認定。死者跳樓致死的住所為凶宅,墜落其他住所並未被認定為凶宅。
案例分享:
- 死者從10樓跳樓並陳屍3樓陽台,法院認定10樓為凶宅,3樓不構成凶宅。
- 死者從大樓樓頂跳樓並陳屍2樓露台,高雄地方法院判定2樓為凶宅,死者家屬須負賠償責任。
內政部對凶宅的定義與社會認知存在一定差異,衍生出更多爭議。
社區有人跳樓,觸目驚心!鄰裏互助、關懷弱勢刻不容緩
社區驚傳跳樓事件,鄰裏震驚且悲痛
今(1/1)下午,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某社區發生一起跳樓事件,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從10樓住處一躍而下,當場身亡。警方獲報後到場處理,並展開調查。消息一出,震驚了社區居民,也引發社會各界的關切。
跳樓事件原因待查,鄰裏揣測壓力沉重
對於男子跳樓的原因,警方目前還在調查中。不過,據社區居民表示,該男子生前曾向鄰居透露,近期工作壓力過大,生活不如意。鄰裏們也表示,近年來社區經濟狀況不佳,失業率攀升,許多居民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不少人揣測,男子跳樓可能與經濟或心理壓力有關。
表1:近五年社區跳樓事件統計
年份 | 跳樓事件次數 |
---|---|
2018 | 1 |
2019 | 2 |
2020 | 3 |
2021 | 4 |
2022 | 1 (截至1/1) |
鄰裏互助、關懷弱勢刻不容緩
這起跳樓事件,凸顯了社區互助和關懷弱勢的重要性。社區居民應該多關心身邊的鄰居,尤其是獨居老人、低收入户等弱勢族羣。此外,政府和民間團體也應加強社會福利政策,提供經濟援助、心理諮詢等服務,以預防類似悲劇發生。
社區營造專家呼籲:打造友善、關懷的社區
社區營造專家表示,要預防跳樓事件,社區營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舉辦社區活動、建立居民連繫網絡,可以增進鄰裏之間的互動,營造一個友善、關懷的社區環境。此外,社區營造也應納入心理健康議題,提供居民心理諮詢、情緒支持等服務。
社區跳樓事件,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等問題。要預防類似悲劇發生,需要政府、民間團體、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透過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強大的社區營造,打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安心生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