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三衣制度
- 袈裟的由來:
- 佛陀教導弟子著裝質樸,不穿著鮮豔的顏色。
-
袈裟由三條長方形布縫製而成,象徵梵天三淨居天所穿的衣物。
-
三衣的種類:
- 安陀會:中著衣,五條布縫製而成。
- 鬱多羅僧:上衣,七條布縫製而成。
-
僧伽黎:大衣,九至二十五條布縫製而成。
-
僧衣的規制:
- 不使用鮮豔的正色,如青、黃、赤、白、黑。
- 使用不正色的「雜色」,稱為袈裟色。
-
袈裟上段割裂縫製,形成田相。
-
僧袍的演變:
- 漢魏時期使用「緇衣」作為常服。
- 唐朝御賜紫色袈裟,成為榮耀象徵。
-
明代規定僧侶服色:禪僧赤褐色主衣、黃色法衣;講僧青綠色主衣、淺紅色法衣;教僧黑色主衣、淺紅色法衣。
-
漢傳佛教的僧裝:
- 海青:廣袖大袍,源自隋代天子禮服。
- 直裰:漢服樣式的小褂、中褂、長褂。
- 紅色袈裟:受沙彌十戒出家人和在家菩薩戒在家人使用。
- 祖衣:金線裝飾的袈裟,二十五條二重僧伽黎。
-
哲那環:連接袈裟兩端的圓環形或如意形金屬環。
-
南傳佛教的僧裝:
- 保留傳統袈裟的樣式和形制。
-
使用橙色、土黃色等用色。
-
日本佛教的僧裝:
- 與漢傳佛教相似,源自直裰。
- 三衣改小,右肩覆蓋橫皮。
- 結袈裟、半袈裟:象徵性的袈裟樣式。
-
褂絡:將袈裟改得極小,垂在胸前。
-
朝鮮佛教的僧裝:
- 常服結合韓服,以灰色為主。
- 法服因曹溪宗一宗獨大而樣式較為統一。
- 袈裟條數依據法系等級有所區別。
袈裟顏色代表:佛教僧袍中的象徵意義
在佛教傳統中,僧袍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象徵,代表著出家者的身份、階位和修行境界。其中,袈裟的顏色更是藴含著豐富的意義,彰顯著不同宗派和修行流派的特色。
佛教袈裟顏色象徵意義:
宗派 | 袈裟顏色 | 代表意義
—|—|—|
南傳佛教 | 黃色 | 威嚴、戒律嚴清
上座部佛教 | 褐色 | 出家人原始質樸的生活
漢傳佛教 | 深紅色 | 威儀嚴肅,攝受眾生
藏傳佛教 | 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白色 | 五大元素,代表五大本尊
日蓮宗 | 藍色 | 海的顏色,象徵如海般廣闊的智慧
淨土宗 | 黑色 | 黑闇中的明燈,指引眾生前往淨土
宗派 | 袈裟顏色 | 代表意義 |
---|---|---|
南傳佛教 | 黃色 | 威嚴、戒律嚴清 |
上座部佛教 | 褐色 | 出家人原始質樸的生活 |
漢傳佛教 | 深紅色 | 威儀嚴肅,攝受眾生 |
藏傳佛教 | 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白色 | 五大元素,代表五大本尊 |
日蓮宗 | 藍色 | 海的顏色,象徵如海般廣闊的智慧 |
淨土宗 | 黑色 | 黑闇中的明燈,指引眾生前往淨土 |
佛教袈裟的顏色象徵著不同的修行理念和宗派文化,它們不僅表示出家者的身份,更承載著佛教千年的智慧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