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道路通行方向
引言


車輛行駛的方位在交通規則中至關重要,防止路面混亂和事故發生。全球交通法規通常規定車輛在道路的特定一側行駛。
靠左行駛
34%的國家採用靠左行駛的交通規則,起源於古代中國人往來於通道左側的習慣。1835年,英國頒布法令確立靠左行駛,英屬領地也遵循這一規則,除了直布羅陀和埃及(埃及被法國征服後改為靠右行駛)。荷蘭雖被拿破崙征服改為靠右行駛,但其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今印尼)仍維持靠左行駛。日本封建時期形成靠左側行走的習慣,明治維新後從英國引進交通法規,1924年正式確立靠左行駛。
靠右行駛
靠右行駛的習慣起源於法國,由於驛站郵車和貨車使用雙馬,馭馬者習慣坐在車輛左前方,便於同時駕馭左右兩側的馬匹。早期美國車輛司機座位設置於車輛中央,但後來發現靠道路中心線一側觀察對面來車更為安全。
國家/地區變更道路通行方向
許多國家/地區曾變更道路通行方向,主要原因包括法令統一和政權更迭。中國在20世紀曾先後採用靠左行駛(1930年代)和靠右行駛(1946年、1950年)。東北地區1948年改為靠左行駛,1949年改回靠右行駛。台灣於1946年改為靠右行駛。葡萄牙及其海外殖民地20世紀改為靠右行駛,但與靠左行駛國家接壤的地區除外。意大利在統一前部分地區靠左行駛,統一後多數地區改為靠右行駛。瑞典和冰島在20世紀分別改為靠右行駛。薩摩亞2009年改為靠左行駛,以降低車輛進口成本。沖繩縣1978年改為靠左行駛,韓國在日本殖民時期改為靠左行駛。印度1962年改為靠右行駛,芬蘭1858年改為靠右行駛,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被納粹佔領期間改為靠右行駛。東帝汶在2009年獨立後仍保持靠左行駛的交通規則。
特例
英國直布羅陀因與靠右行駛的西班牙接壤,1929年改為靠右行駛。
表:道路通行方向統計
國家/地區 | 道路通行方向 |
---|---|
左行國家 | 34% |
右行國家 | 66% |
頭部七條基準線中 左側側角點連至右側側角點的是 前額髮際線
頭部七條基準線中 左側側角點連至右側側角點的是前額髮際線。前額髮際線是從左耳上方顳骨的顳髮角到右耳上方顳骨的顳髮角,順著前額最突出的部分所連成的水平線,此線決定了髮際線的形狀。頭部七條基準線是評估頭骨形狀的重要參數,其中前額髮際線是判定前額形狀最關鍵的線條。
頭部七條基準線
編號 | 名稱 | 定義 |
---|---|---|
1 | 前額髮際線 | 左側側角點連至右側側角點 |
2 | 眉毛連線 | 左側眉心點連至右側眉心點 |
3 | 外眥連線 | 左側外眥點連至右側外眥點 |
4 | 口裂連線 | 左側口裂中點連至右側口裂中點 |
5 | 下頷緣連線 | 左側下頜角點連至右側下頜角點 |
6 | 鼻根連線 | 鼻根點連至鼻尖點 |
7 | 鼻底連線 | 兩側鼻翼最寬點連線 |
前額髮際線の類型
前額髮際線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水平型:髮際線較平直,呈水平狀。
- 弧形型:髮際線呈弧形,向額頭中央凸出。
- M型:髮際線在額頭中央呈M字形凹陷。
- 三角形:髮際線呈三角形,寬於高。
前額髮際線調整
前額髮際線過高或形狀不佳會影響整體美觀,可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調整:
延伸閲讀…
花魚工坊Butyfor – 剪髮基礎的15點和7條線
06700 女子美髮丙級工作項目01:人體生理
- 髮際線重塑手術:透過手術將髮際線向前移,降低前額高度。
- PRP 注射:使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漿注射到髮際線後方,促進毛囊生長。
- 頭皮紋身:在髮際線上紋上小點,模擬毛髮,營造濃密的髮際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