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農曆1988年臘月初八八點出生 |誰能告訴我我的生辰八字 |一九八八年農曆臘月二十三什麼星座 |【一九八八年臘月二十三生辰】

  我國春節,是祭灶揭開序幕。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説法,官府臘月二十三日,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我國民間影響、流傳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設有“灶王爺”神位。

人們稱這尊神“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作為一家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灶房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神像。

沒有灶王龕人家,有神像直接貼牆上。

有神像畫灶王爺一人,有有男女兩人,女神稱為“灶王奶奶”。

這是模仿人間夫婦形象。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文字,表明灶神地位。

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聯,保佑全家老小。

  灶王爺上一年除夕以來留在家中,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要昇天,去向天上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善行或惡行,送灶神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玉皇大帝灶王爺的彙報,這一家一年中應該得到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灶王爺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具有利害關係。

  送灶,多黃昏入夜之時舉行。

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設灶壁神龕中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糖瓜。

然後竹篾紮成紙馬和喂牲口草料。

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嘴。

有地方,糖塗灶王爺嘴四周,邊塗邊説:“話多説,話説。

”這是糖塞住灶王爺嘴,讓他説話。

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記載。

人們糖塗完灶王爺嘴後,神像揭下,和紙煙一起昇天了。

有地方是晚上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供了一年灶君像請出神龕,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

院子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燒禱告: 今年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守歲到天亮。

供糖瓜,請玉皇言。

  送灶君時,有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我國南北各地普遍,魯迅先生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獨少黃羊。

  他《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昇天那日,街上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我們那裏有這東西,然而,像一個厚厚的烙餅。

那所謂 膠牙餳 了。

是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話。

”魯迅詩中提到“黃羊”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

巳後,暴至鉅富。

識三世,而繁昌,故後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運。

從此,殺黃羊祭灶風俗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供品是。

宋代詩人范成大《祭灶詞》當時民間祭灶作了生動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過年,過年是土家族節日,臘月二十三過年開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結束。

過大年時間漢族提前一天。

    “土人度歲,逢月以二十九歲,月小則二十八日”,“相傳土司出兵,正值日,全民間先期度歲,後以為。

”過年方式:“是日土民供土司某神位於堂上,陳以酒醴魚肉,而置亡祖先木主於門後。

祭時牛馬雞太藏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謂某神堂,驚。

”土家人殺年豬後,豬放在門角後,蓑衣蓋上,一人持刀守候。

若有人門前,即拿刀追趕。

趕上了拉到家裏吃一頓肉。

過年時,肉節,吃大塊肉,菜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飯蒸籠蒸好,吃數日,團年時,關上門,抓緊吃喝,許説話。

大年三十要吃團圓飯,並守歲。

正月初一要四處拜年。

    正月間是跳擺手舞。

“每歲正月初三五六,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齊,搖擺吶喊,名曰擺手”。

擺手時間:“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

但大多正月進行。

於地區家支姓氏,有跳三夜、五夜、七夜,有跳十幾夜,有白天黑夜跳。

每個自然村有一個專供跳擺手舞擺手堂,擺手堂裏設有土王廟,廟前是坪場,坪場中栽有杉樹,樹上掛有彩燈。

擺手人圍着古杉樹轉圈跳舞,其基本動作是擺、雙擺、迴擺三種,其是手腳順擺,擺左手出左腳,擺右手出右腳,俗稱“同邊手”。

擺手幅度,腰膝微曲,擺手人“男女攜,蹁躚進退”踩着鼓點跳舞。

鑼鼓掛中央古樹上,一人敲打。

擺手舞分大小兩種,擺手地區單位進行,時間,規模大,內容多,套數全;擺手自然村單位進行,時間、規模不如擺手。

擺手是進行擺手活動,有文武表演和物資大交流,活動多種多樣,其內容、規模其他民族中是見。

    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過,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稱年。

除夕夜,農村人家,户户要火壟裏架起大火,烤人面紅耳赤。

火壟裏燃燒樹兜子叫“火主”,是前幾個月準備好了。

城鎮人家多燒白炭。

“紅火”預示。

這個風俗是古時火崇拜遺風。

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

所以一進七月,家家户户打掃環境,並且家人吵鬧、赤身露體。

    一年之中動人心活動,是子時交庚時“除夕”緊接新正開門“出天行”祈福開始。

接財神、迎喜神、祭祖、逐癘疫這進行。

,鞭炮聲起,山鳴谷應。

節日期間,土家人要吃象徵吉祥如意,富富有餘(魚)“紅曲魚”和大鍋燴菜(或稱合菜)。

正月初舉行古老“擺手舞”會。

“擺手舞”稱“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多彩的“西蘭卡普”(錦),打着繡龍鳳吉祥彩旗,抬上木鼓、二胡、嗩吶、牛角樂器伴秦下起舞,伴有詩歌,舞姿,曲雅,,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七十多個動作,形象,有顯著民族特點和生活氣息。

參加者達萬人多,場面盛大。

此外,耍龍燈,耍獅子,燈會,戲劇,武術活動土家人帶來無限情趣。

    長陽土家人親緣,重友誼,春節時期聯絡感情時期。

拜年是男女拜長輩,輩晚輩是幼輩“打發”,俗稱“壓歲錢”,故俗諺有“大人愛種田,伢們愛過年”説。

,人們走親訪友,拜賀,話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説。

    眾節日中,“過”具特色。

土家族過春節,漢族提前一、兩天,有提前六、七天,稱為””。

“”時間,姓氏宗支而異。

酉陽縣例;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

過””方式,完全一樣。

可、沙灘鄉李姓過””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熄。

部分彭姓過””時,清晨得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喊女人、孩子起牀。

飯後,全家出門遊玩。

土家人平日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 蘿蔔,合煮一鍋。

“年飯”做好,要祭祀祖先。

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餵飯,碓、磨、鋤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財源興隆。

    建國前黔東北各地區土家族普遍“過”節,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但其傳説普遍流傳。

其來歷有兩種説法:一説時代,有一支土家人聚居一個鮮花盛開、滿枝、野獸成羣山寨裏。

一天來了官兵,意欲佔其地,激起羣憤,揭竿抵抗,戰鬥了三年零六個月。

擊敗官軍,乃殺豬宰羊,備酒設宴,飲一餐,甜睡,提前一天過年。

次日過年,官軍們見酒肉而爭食,喝得酩酊大醉,眾人首領率領下,衝進敵營,打敗官兵,取得勝利,保住家園,紀念這個日子,從此,提前一天過年。

思南一帶,其説大致相同,説祖先打仗,爭奪黃土坡,提前一天過年,以便應戰,坨坨肉食。

    另一傳説是,明朝嘉靖年間,於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王朝令濤土兵倭寇陣,限期於臘月三十日登程,不得違誤,敍離情,骨肉團圓,故提前一天過節,趕赴前線,首戰告捷,立勳功。

紀念這一吉日尊為俗。

其他諸説,類似,戰爭有關,是地點移到前線,並説了讓敵人發覺,闐夜起來做飯,點燈,肉切成坨,豆腐劃成塊塊,切菜不用刀,曬席遮住火光,讓,。

    有的説土家族祖先家裏,為逃避財主年關逼債悄悄提前一天過年。

這種説法有。

土家族過不但時間上有其處,而年事活動多彩,持續時間。

主要內容有“打粑粑”、“做團饊”、“插柏梅、貼紙錢”、貼門神“、吃團年飯”、“守歲搶年”。

吃“團年飯”有講究,要蒸甑子飯和蒸肉、煮合菜。

甑子下層蒸是小米或米粉子裹坨子肉。

飯要蒸多,要過年那天吃到正月十五。

合菜肉絲、蘿蔔絲、白菜、海帶、粉絲、豬雜煮一起吃,並稱這菜“賀菜”,有祝賀打勝仗之意。

這説和土家族祖先戰爭生活有關。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事實上是春節延續。

    歷史上元宵節,長陽元宵節張燈和觀燈主要內容,氣氛。

    長陽是山區原因,受到條件限制,花燈製作種類並多,象《長陽南曲·數燈》那樣,一下數了99種,那只能是民間藝人誇張。

是紅瓜燈、六角宮燈、蓮花燈、兔兒燈、走馬燈。

    城鄉遊藝活動是舞龍燈、玩獅子、跑竹馬、玩蚌殼劃採蓮船。

龍燈製作分、黃、赤、、五色,節數有九、十一、十三分。

表演花樣有[二龍戲珠]、[雲龍翻身]、[玉龍盤柱]、[金龍擺尾]、[四門穿花]。

延伸閱讀…

一九八八年農曆臘月二十三什麼星座

2022 (壬寅―肖虎)年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表演是五龍俱出,互鬥雌雄,時,大鼓大鑼響徹天外,鞭炮雷鳴聲震屋宇,聲勢。

故老相傳,縣城龍舟坪時謠有“東門青龍西關外白,何家坪‘牯’撩不得”説。

鄉間,有玩“草把子龍”,俗稱“瘟燈”,茅草紮成。

有玩“板凳龍”,即板凳上裝一龍頭龍尾,一人手執凳腳而舞之,這些龍燈,小巧,魅力。

    時二月初二日,傳為土地生日。

古代稱“社祭”,社即社神。

長陽,每逢社日,興“鬧土地會”。

但是,這種有規模村社活動到民國年間消亡了,民間可見到這種遺存,即人們多於這一天家家整治酒肉,分散到土地廟上供,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祈求風調雨順。

此外,無子之家求育。

然後,回家享用“牲醪”。

此間,往往有鄉鄰親友三五,人們俗稱“吃春酒”。

    長陽,掃墓是一項禮俗活動。

當頭,屬農忙時節,,“鄉人採‘雨前茶’,插‘秧’。

遇雪曰‘桃花雪’。

諺雲:‘貧人休聽富人哄,桐子開花下谷種’……是月,旱苗草生薅,曰‘薅頭道草’。

苗初去其,曰‘破苗’。

”    各地土家族有一個節日——牛王節,牛王節選擇四月初七、四月初八、四月十七日、四月十八日日子,地區而異。

這一天殺豬,做坨肉祭祖。

擺筵 席招待出嫁姑娘和親好友。

這個節來歷流傳着“牛王”神話説。

古代農民刀耕火種日 夜辛勞忍飢挨餓,牛王奉命下凡瞭解到“三日一餐”活命,擅改“聖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

玉皇它貶到凡間其吃草。

因此,土家人感激牛王,四月八定為“牛王節”。

    四月初八是湘西土家人牛王節。

傳説,土家人有位祖公,得牛王救助,俗語有“人是吃牛飯”説,因此,祭祀牛王有着忘意藴。

石柱地土家人建有牛王廟,四月十八日過牛王節,辦牛王會,要唱牛王戲,以示消災,求得牲畜興旺。

土家人過牛王節讓牛休耕,並餵它飼料,豬肉砣和糯米蒸制饌餚。

    長陽,端午節一應習俗均照節禮如儀。

端午節習俗是,不是一過了之,而是過了初五頭端陽以後,有十五端陽和二十五末端陽。

三個端午節中大端陽、末端陽懸艾、掛菖蒲外,一應節日飲食如。

    土家地區內各處六月六節內容。

湖北清江流域,六月六王節。

人們焚香燭、放鞭炮、備酒肉、祭祀王——廩君,祈求他保佑人們水面上航行。

利川、龍山地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驅邪除穢、消災免病。

六月六這天燃燒香燭,抬着披掛綵神遊行,名曰“燒黑神”。

湘西嚴姓土家人六月六這天過年。

有部分土家人認為六月六日是太陽生日,要敬祭太陽神,祈求太陽神賜陽光,温暖萬物,確保豐收。

有地方六月六日吃新節,人們煮酒殺牲敬神,感謝、祈禱神靈賜豐收。

    六月六,長陽民間有“龍曬衣”習俗。

俗諺有“六月六,家家曬衣服”説。

傳説六月六是茅崗土司覃屋遇日子。

血染了龍袍,土家紀念他,這一天衣料,衣服拿出曬,稱曬龍袍。

保土家子孫後代昌盛興旺。

同時,人家於是日用盆盛水曬,於兒童洗浴,説可免瘡芥,這是古人而培植起來一個具有保健性質節日。

    有地主六月六“吃新節”,家家包穀煮酒行祭,殺牛敬神,有一些地方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

    七月半,是土家族節日,即農曆七月十三。

這個節日主要祭祖,有地方叫“鬼節”。

傳説這天閻王放開了鬼門關,讓所有鬼魂回家。

所以一進七月,家家户户打掃環境,並且家人吵鬧、赤身露體。

延伸閱讀…

我是農曆1988年臘月初八八點出生.誰能告訴我我的生辰八字

春節民俗: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掃塵] [吃灶糖]

家中看到蛇蛙不能打死,要焚香燒紙,説這些東西是祖先變化,過節後要備辦一些飯,燒些紙錢拌裏面,門外遠處點灑完,叫做灑“鬼飯”,表示送祖先趕路。

有地方稱“趕雲南大會”。

今天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春節知識,家長們可以講孩子聽哦!讓我們一起過年氣氛中,感受傳統文化裏那“年味兒”。

全國地區,“年”日期並: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北方地區“年”,臘月二十四是我國南方地區“年”。

有説法講:古時,過年有“官三民四船五”傳統,官家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是臘月二十五。

不管“年”是哪天,了一整年人們,會開始準備年貨,籌劃着過一個新年。

年,過年開端。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舉行過祭灶後,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準備。

掃塵年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迎新春氣氛。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臘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習俗。

是,一些地方有除夕以前吃豆腐渣風俗。

説起來,這“臘月二十五,豆腐‘’與‘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臘月二十五窗户、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習俗。

部分少數民族今天定為“千燈節”,表達着美好生活嚮和願景。

話説“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説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肉食。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發達,人們往往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中國傳統春節習裏,臘月二十七人們會宰殺自家家禽。

因為民間認為公雞雄赳赳、氣,有氣派,慶氛圍,所以宰殺公雞主。

而這天宰公雞要除夕盛宴上登場,整隻雞盤一個碟子裏擺放在桌子中間,不能其拆解,取名為“大吉大利”,意寓彩頭。

臘月二十七可能是春節前一天,因為這一天既要趕集年貨採買齊全,要年菜準備,故有民諺有云“二十七趕大集”。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面發”。

所謂貼花花,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仙。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供”。

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標誌,是尊老敬老美德。

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

上墳請祖時間,大多數地區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正月朔是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及祀日,進酒降神,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如。

這説,早在漢代中國祭祖活動是春節中一項十分活動。

春聯,叫“春貼”、“門”、“聯”,是過春節標誌。

人們自己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春聯,家家户户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加喜慶節日氣氛。

年夜飯,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特指年尾除夕闔家聚餐。

團年飯是年前重頭戲,不但多彩,而且講究意頭。

席上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以求吉利。

中國人年夜飯是家人團圓聚餐,這年尾、一頓晚餐。

守歲,稱照虛耗、點歲火、熬年、熬夜。

守歲民俗主要表現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説如此照過後,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守歲指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到來。

放鞭炮,是傳統年俗之一,説鞭炮起源於爆竹。

這個習俗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如今,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只要表示喜慶,人們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年夜飯後輩要準備壓歲錢分晚輩,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少兒們成長祝福。

餃子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上吃,除夕這一天包餃子,平時有着意義。

誰吃到了包有硬幣餃子,預示着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意。

除夕前掃除乾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裏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得趕説聲“歲()歲”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一要輩或者左鄰右裏拜年,不出去拜年。

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道賀“新年好!吉祥”。

晚輩輩拜年,輩壓歲錢,壓住。

這一天嫁出門閨女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帶禮物要是成雙成。

孃家不能收下,待回夫家時,要捎回去一部分。

回孃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孃家小孩。

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三認為是老鼠嫁女兒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有“誰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禍害這一家。

民間的説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在家裏,準備果品,焚香點燭並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儘管民間很多説法有依,但其本身承載了人們祈福避禍願望,這是其能傳承下來原因。

要幾天剩下飯菜合在一起雜燴,打掃年貨。

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

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學窮、文窮、命、交窮”。

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衞生。

  我國春節,是祭灶揭開序幕。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説法,官府臘月二十三日,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我國民間影響、流傳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設有“灶王爺”神位。

人們稱這尊神“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作為一家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灶房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神像。

沒有灶王龕人家,有神像直接貼牆上。

有神像畫灶王爺一人,有有男女兩人,女神稱為“灶王奶奶”。

這是模仿人間夫婦形象。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文字,表明灶神地位。

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聯,保佑全家老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