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都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農曆十二月 |農曆十二月 |【一年十二月意思】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或全月,農曆一年中後一個月。

季冬,建醜月(牛月),律中呂,大寒中氣。

據《説文解字》鍇注云:“臘,合,合祭諸神者。

”《玉燭寶典》中説:“臘者祭先祖,臘者報百神,同日異祭。

”可見臘是古代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一種活動。

因為臘祭多農曆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

到了秦代,秦始皇臘月改叫嘉平月。

[1]到了漢代,“干支紀日”方法,“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定“臘日”,“臘八”。

俚語有“過了臘八年”説法。

據《爾雅》説法,十二月,古月名為塗。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或全月,農曆一年中後一個月。

季冬,建醜月(牛月),律中呂,大寒中氣。

據《説文解字》鍇注云:“臘,合,合祭諸神者。

”《玉燭寶典》中説:“臘者祭先祖,臘者報百神,同日異祭。

”可見臘是古代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一種活動。

此後中國沿用夏曆(曆,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到了秦代,秦始皇臘月改叫嘉平月。

[1]到了漢代,“干支紀日”方法,“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定“臘日”,“臘八”。

俚語有「過了臘八年」説法。

據《爾雅》説法,十二月,古月名為塗。

    春節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民間,傳統意義上春節是指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期間,我國漢族和多少數民族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祭祀神佛、祭奠祖先、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主要內容。

活動多彩,帶有民族特色。

    中國農曆年歲首稱春節。

延伸閱讀…

農曆十二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農曆十二月

是中國人民傳統節日,象徵團結、興旺,未來寄託希望佳節。

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歷史,它是虞舜興起。

公元前兩千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這一天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説這農曆新年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過去叫元旦。

春節所在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夏朝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陽曆”,規定農曆正月一歲之首,正月初一為一年第一天,元旦。

此後中國沿用夏曆(曆,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延伸閱讀…

一年有十二個月,每個月都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春節簡介

    春節時代稱。

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到了兩漢時期,被叫為“三朝”、“歲旦”、“”、“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到了唐宋元,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元”;而清代,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

並決定公元1912年1月1日民國元年1月1日。

一月一日叫新年,但稱元旦。

但民間傳統沿用曆即夏曆,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

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袁世凱批准正月初一春節,並春節例行放假,次年起開始實行。

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現行“春節”稱謂只有95年歷史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採用世界通用公元紀年。

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一年24節氣“立春”農曆年前後,故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週,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復,無止境。

但是,人們春、夏、秋、冬四季節氣,以夏曆正月初一為一年歲首。

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