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室內高度】揭密一般室內高度!3米4最紓壓,低於這高度別誤買「哈比屋」!

居高臨下:樓高的重要影響與考量

居住空間的高度是影響居住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過於低矮的室內空間會帶來限制活動、產生壓迫感,以及長期對生理、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風險。對於成年人而言,雙手向上伸直的距離約為身高的120%,因此住家高度應至少滿足此條件,讓居住者在活動時不會受到天花板的限制。現今住宅大樓的標準樓高通常介於2.8米至3.2米之間,但若要營造更舒適、視野更寬廣的空間,則建議根據人體尺度,採用向上視角極限50度作為基準。對於170公分高的人士而言,站在距離牆面1公尺處,其向上視角極限約為2.9米;加上天花板預留空間後,住家建議淨高最少為3.1米,日常活動時的視野範圍才會無阻礙、無壓迫感;淨高3.4米及以上則更為理想。

一般室內高度 Play

樓高淨高的計算與影響考量

住宅實際的高度應以樓高淨高作為衡量標準,而非單純樓層高度,兩者之間會因樓板、隔音層及地磚鋪設等施工厚度而存在差異。標準樓板厚度為15公分,抹上打底層後總厚度增加3-5公分,再覆蓋石英磚或大理石後,地板總厚度約為18-25公分。因此,樓高3米的實際淨高為275公分。

一般室內高度

噪音考量與樓層高度的關係

樓板厚度與隔音效果密切相關,較厚的樓板對噪音的阻絕效果越好,因此購屋前瞭解樓板施作工法至關重要。依《建築技術規則》,地面層的樓高不得超越4.2公尺,其他樓層則不得超過3.6公尺。部分房地產廣告中標示的「挑高3.6米」、「樓高3米」等字眼,需要換算出實際淨高才更具有參考價值。

預售屋高度計算需謹慎

對於預售屋的購買者,要注意淨高與樓高的差別,才能避免後續居住時的遺憾。一般預售屋的示範屋往往會因燈光效果及空間擺設等因素,讓購屋者忽略了實際狀況。建議購屋者參照平面格局圖,將樓板厚度納入考量,才能更準確預估實際可利用的高度空間。

常見影響室內淨高的因素

影響住宅空間高度的常見因素包括:

  • 樑柱結構:樑柱的突出會減少淨高,產生視覺上的壓迫感。
  • 天花板裝潢:裝潢過程中若沒有考量樑柱深度而施作天花板,可能會大幅降低室內空間高度。
  • 樓板隔音層:為了隔絕噪音而安裝的隔音地墊,也會減損一部份的樓高。

為瞭解決淨高不足的問題,部分建案會將樓層高度設計為3.2米或3.35米,以確保扣除樓板與天花板裝潢後的淨高能維持在舒適的3米左右。因此,購屋者在購買預售屋時,應特別留意樓層高度,避免交屋後才發現淨高不足的問題。

一般室內高度

一般室內高度通常是指建築物內部空間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垂直距離。在設計和規劃建築物時,最適當的一般室內高度對於居住者和空間功能的舒適度至關重要。

住宅室內高度

住宅建築的一般室內高度因區域和建築類型而異。在台灣,住宅空間的一般室內高度約在 2.8~3 米之間,其中:

房間類型 一般室內高度
客廳、餐廳 2.8~3.2 米
卧室 2.7~3.0 米
衞浴 2.6~2.8 米

商業室內高度

商業建築的一般室內高度受到空間用途和建築規範的影響。常見的商業空間室內高度包括:

空間類型 一般室內高度
辦公室 2.7~3.0 米
零售店鋪 3.0~3.5 米
倉庫 4.0~8.0 米

公共室內高度

公共建築的一般室內高度考慮到人流和空間用途。常見的公共空間室內高度包括:

空間類型 一般室內高度
學校教室 3.0~3.5 米
醫院候診室 2.8~3.2 米
圖書館 3.5~4.0 米

影響室內高度的因素

一般室內高度的選擇受以下因素影響:

  • 自然採光:較高的室內高度允許更多自然光進入,改善空間的明亮度。
  • 空氣流通:更高的室內高度有助於空氣流通,減少潮濕和悶熱。
  • 空間感:較高的室內高度營造出更寬敞、通風的感覺。
  • 居住者舒適度:適當的室內高度讓居住者感到舒適,避免壓迫感或空洞感。
  • 建築規範:某些建築規範規定了最低室內高度要求,以確保居住者安全和健康。

結論

一般室內高度是建築設計和規劃中的一項重要考量因素。根據空間用途和居住者需求選擇適當的室內高度,可以確保空間的舒適度、功能性,並營造出令人愉悦的環境。

延伸閲讀…

新成屋室內高度都好矮?不想買到哈比人住的房子

屋宇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