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漢末三國時期隸屬揚州刺史部。
於當時此地部分地區屬蠻荒之地,這出現人物。
完全統計,漢末三國時期福建省籍三國人物有區區六人。
其中福州市一人,建甌市五人。
不過,這些人事蹟簡,本文只能做一個介紹。
要介紹是福州市籍三國人物,此人名叫董奉,是六人中出名一個。
董奉,字君異,號拔墘,生於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早年縣裏擔任過小吏。
董奉并不感兴趣官场生涯,而是医术情有独钟。
县里任职一段时间后,他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从事医生工作。
几年实践和刻苦研究,董奉医术提高,成为了一个闻名遐迩神医。
董奉行醫治病有個習慣,治病不要錢財,只要重症患者山中栽上五株杏樹,其他患者栽上一株杏樹。
數年後,山中已有杏樹一萬多株。
等到了杏子季節,董奉杏子去交換糧食和穀物維持生計。
這是因為這個事件,國內醫生們獲得了“春杏林”讚譽。
當地治療病人之外,董奉積極地長江南北旅行,努力研製藥材,民眾治療疾病。
當時,交趾太守士燮患病,出現了危及生命病症。
董奉研製了一種藥丸,並讓士燮服用。
西漢後期,冶縣(現福州)成為了第一個設置縣。
數年後,董奉來到了豫章郡廬山山腳下隱居,附近百姓治病。
此期間,董奉遇到了一位女患者。
她是當地縣令女兒,身患怪病,遍訪名醫治療,無效果。
,董奉藥到病。
,這位女患者成了董奉妻子。
至於董奉卒年,説法一,但東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説目前流行。
與福州市籍董奉這位奉為“三國三大神醫”名人相比,建甌市籍五位三國人物名氣要。
以下是修改後內容:
這五位頭目是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
孫策奪取江東六郡後,該地區局勢陷入了。
會稽郡地區出現了大規模叛亂。
然而,於史前考古限制,於福建這段歷史時期資料匱乏。
福建首例有明確地層記錄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遺址,是1988年發現清流縣狐狸洞,晉江市深滬灣舊石器遺址表明距今80-50萬年石器時代有古人類活動於福建海岸地區。
距今11萬年前,台灣海峽海平面130140米。
當時,福建沿海島嶼和大陸是一起。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海平面上升,直到約距今40003500年前左右,海平面達到現在水平,並開始侵蝕沿海地區和島嶼。
可以发现考古遗址来证明这一点。
例如,8000年前复国墩遗址、6000年前売丘头遗址以及5500年前熾坪壠遗址。
5000多年前曇石山遺址、4500多年前帽山遺址、4000年前黃瓜山遺址、4000多年前莊邊山遺址、3500年前浦邊遺址發現證據。
前306年,越國楚國打敗,越王無彊殺,越國貴族居民向南遷徙並福建閩人融合成閩越人。
前220年,秦朝統一中原七國隔年,開始進攻南方閩越地區,秦政府廢除無諸王號,貶為君長,但繼續他統治設置閩中郡。
秦始皇逝世后,原本受秦朝統治中原六國遺民和貴族開始武裝起來反抗。
這導致了中原地區各個國家內部爆發內,而閩越地區郡縣沒有受到壓制,開始出現了分裂政權。
其中,閩東甌兩支活躍閩越人,其領導人無諸搖閩中郡君長,後率領閩東甌軍隊北伐秦國楚王項羽,漢帝國創建功勞,並雙雙封王,其中騶無諸閩越王。
秦朝福建地區建立了閩中郡,涵蓋了現今福建省大部分地區,包括當時屬於南海郡漳州市南部。
他們廢原本閩族首領地位,並他們納入秦朝統治體系中,同時給予了他們自治權。
然而,秦朝末年大亂時期,閩越王搖以及無諸閩族首領帶領著他們部隊北上中原,參與了楚漢戰爭。
前202年,劉邦封越王勾踐後代為無諸閩王,建立了閩越國。
該國領土範圍主要包括現今福建省大部分地區,而福建省漳州市南部屬於南越國。
無諸閩王最初於東冶(即現今福州),後來東越王餘善武夷山城村修建了閩越王城。
閩越國勢力增長,多次擴大領土,成為漢朝敵。
閩越國稱東越國,漢朝封餘善東越王故。
前195年,漢高祖冊封閩越國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建立南海國,存續20年左右。
其疆域今福建省汀江流域和廣東省潮汕地區以及江西省贛州市一部分[1](一説今江西省東北部[2])。
國可能今福建省武平縣境內萬安劉屋後背山遺址。
西漢初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1年),閩越國叛漢故,派朱買臣率領大軍滅閩越國,焚毀城池宮殿,閩王族及軍吏全部遷至江淮之間,無意經營閩越國故地(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當時福建遍佈森林山區,派駐軍隊和行政人員。
接着二十一年二月,泉州行省设立;然而,同年九月,泉州行省合并到了福建行省中。
它位於會稽南部都尉管轄之下,隸屬於會稽郡。
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東漢末期,福建地區發展出了五個縣。
同時,一些中原地區移民海路南下,進入福建。
當時東南沿海一帶,有一個地方名叫寧波,向南數千里東南沿海一帶居民主要是閩越人。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孫吳196年-257年五次出兵(196年—203年侯官戰、203年建安、漢興、南平、207年—208年東冶五縣、235年隨春之亂和257年會稽南部山民起義),完全掌控福建地區。
此時,開始有江南人海陸兩路移居福建,206年,今建甌設置建安郡,下轄5個縣。
西晉於282年建安郡分設晉安郡,下轄8個縣(侯官、原豐、温麻、晉安、同安、新羅、宛平、羅江),閩北建安郡有8個縣(建安、吳興、東平、建陽、邵武、、延平、綏城)。
晉惠帝永嘉年間,發生了八王和永嘉變,許多來自中原士族南渡閩地。
有一個傳說說道,有八個姓氏人進入了閩地,它們是林、黃、陳、鄭、詹、邱、何、胡。
然而,學術界目前這種說法持保留態度。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年—519年),晉安郡分置梁安郡,郡治設今南安市豐州鎮。
547年(梁太清元年),發生侯景之亂,長江流域主要城市:建康(南京)、江陵、江州(九江)、廣陵(揚州)受到戰火破壞,大批三吳難民南下入閩避難。
陳元年(557年),羈縻割閩中陳寶應,晉安郡置閩州(改為豐州,治所今福州),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轄晉安、建安、梁安三郡。
陳天嘉五年(564年),陳朝消滅陳寶應割勢力;六年(565年),撤閩州,其地併入東揚州。
光大二年(568年),置豐州,改梁安郡南安郡。
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三郡置泉州,後改為建安郡。
江南隋朝滅掉陳朝後,遭受了中央集權政策加強,這使得當地受到了打擊,引發了一場武裝叛亂。
福州市鼓樓區南安縣,一位名叫國慶豪族自封大都督,率領起義軍反抗隋朝統治。
他攻陷了許多郡縣並殺害了官員。
開皇十年(590年)十一月,隋文帝命上柱國、內史令、越國公楊素行軍總管,率大軍南征。
隋軍越州渡海泉州。
王國慶棄城逃走,其部眾或退守山區,或逃踞海島。
,王國慶接受楊素勸降[3]。
大業七年十月,建安郡農民遵從了 “執長吏” 號召,參與了全國性農民起義。
三年後大業十年六月,建安郡鄭文雅和林寶護帶領著三萬農民起義軍,攻克了建安郡城,而太守楊景祥戰鬥中犧牲了。
這是閩中地區首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唐太宗李世民國分十個道,福建屬於江南道,下轄豐州(治所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州(治所今福州市鼓樓區)、建州(治所今建甌市)。
**改寫後內容:**
這次農民起義是閩中地區首次發生。
唐太宗李世民國劃分為十個道,福建屬於江南道,下轄豐州(現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州(現今福州市鼓樓區)、建州(現今建甌市)。
**注意:**刪除其他相關內容,並且提供文章出處、作者資訊和網站資料。
唐朝福建地區設置了5個州、23個縣:福州8縣、建州5縣、泉州4縣、漳州3縣和汀州3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稱),第一次出現「福建」名。
唐總章二年(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進入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平息廣東陳謙「蠻僚」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發動「寇」,呈請設立漳州並此開墾。
關於陳元光家族事跡,正史中並無記載,見於民間筆記、族譜和地方誌,此存在爭議。
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邽和王審知三兄弟領導光壽軍攻佔福州,引發了一波移民潮,稱為「十八姓王」。
延伸閱讀…
唐代時期,福建地區迎來了一波波移民潮,這帶動了當地人口和經濟增長。
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封閩王,成為威武軍節度使。
他統治下,福州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因此後世稱「開閩聖王」。
940年后,王氏家族内部发生争斗,导致閩國分裂殷國,并引发内战。
天德三年(945年),南唐消灭了閩國,統治了36年,共有6位君主。
閩國时期,福建文化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杀害了他兄弟,篡位成为皇帝,并将福州乐府升格为都城。
945年,閩國南唐滅亡,但南唐得建州、汀州。
福州李仁達;947年,李仁達兵權交給吳越,結束割據。
泉、漳二州,原閩國泉州指揮使留效割據,南唐封留從效晉江王、清源軍節度使。
陳洪進留從效死後接管了清源軍,他繼續割據並掌控了漳州和泉州长达15年之久,他领导着近2万名武装部队。
964年,他清源軍更名平海軍,表面上归附北宋王朝。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上《納地表》,其轄漳、泉二州12縣獻宋廷,自此北宋完全控制整個福建地區。
北宋福建地區屬於福建路,設置6個州、2個軍和47個縣——福州12縣、建州7縣、泉州7縣、南劍州5縣、汀州5縣、漳州4縣、邵武軍4縣、興化軍(安撫追隨林居裔起事者而於979年設立太平軍,次年改稱興化軍)3縣。
福建地区仍保持着8个州府级行政区划,因此称为”八闽”。
北宋末年,金兵占领中原,导致汉族第三次大规模南迁,其中有一部分人定居福建地区。
宋代福建户数突破了百万大关,嘉定年间达到了159万多户。
南宋福建地區設置了福建路,該地區包括1個府、5個州、2個軍和48個縣。
福建路治所設福州。
南宋初期,二程進入閩地,並創立了閩學。
南宋紹興淳熙年間,福建出身朱熹對北宋以來理學思潮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推動了閩學發展。
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佔領了臨安,益王趙昰福州登基,改號景炎,並提升福州為福安府,加強了福州地位。
宋朝時期,福建經濟和文化達到了巔峰。
泉州是一座位於東方港口城市,藉著海外貿易發展,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文教方面,兩宋時期(即1242年之前)福建省共有5,986名考取進士士子,其中包括19位狀元,這一數字全國範圍內位居前列。
宋朝時期,福建省出身官員中,有許多是駙馬和郡馬,這史書中有所記載。
元世祖元十四年(1277年),福建省設立了泉州行宣慰司,治理該地區。
十五年(1278年),將泉州行宣慰司改為泉州行中書省。
同年六月,將江西處行中書省併入泉州行省。
七月,省治一度遷往贛州。
十七年(1280年)正月,置福建處行中書省,治福州;同年,復置江西行省,一度出現福建、泉州、江西三省並立情況;同年五月,泉州行省併入福建行省,同時福建行省遷治泉州[7];同年七月,江西行省併入福建行省,置江西道宣慰司,福建行省遷治(今南昌)。
十八年(1281年),福建行省管理范围扩展福州;同年十月之前,泉州行省成立。
十九年(1282年),江西行省废除,江西管理权归属福建行省;同年五月,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福建行省管理中心迁至泉州;同年六月,江西行省并入福建行省。
二十年三月,福建行省开始治理福州。
接着二十一年二月,泉州行省设立;然而,同年九月,泉州行省合并到了福建行省中。
延伸閱讀…
二十二年(1285年)一月,设立江西行省,福建行省并入江西行省,并设立福建道宣慰司。
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福建行省,其并入江浙处行中书省,并设立福建道宣慰司。
二十五年(1288年),设立福建行省。
福建行省併入江西行省,成立福建道宣慰司。
隔年,福建行省設立,並治所設福州。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計劃進攻琉求(今台灣島),並其改名為福建平海處行中書省,並遷泉州。
三年(1299年)二月,福建行省併入江浙行省,並設立福建道宣慰司。
元順帝十六年(1356年),恢復福建處行中書省。
十八年(1358年),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訥都赤分省泉州,置泉州分省;福建行省右丞朵歹分省建寧,置建寧分省。
改寫後:
元順帝十六年(1356年),福建行省成立。
十八年後(1358年),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訥都赤將泉州分為另一個行政省份;同時,福建行省右丞朵歹建另一個行政省份。
十九年(1359年),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興化路總管安童興化路自設興化分省。
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分省延平,置延平分省。
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福建行省江西行省合并成福建江西处行中书省。
宋末,於蒲壽庚棄宋降元,使泉州港沒有受到破壞,反而發展成國際港口,市內形成大批外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居留地「蕃坊」,當年留下清真寺保留。
天主教於元代傳入泉州,元代中國天主教有兩個主教區,一個泉州,建於皇慶二年(1313年),另一個北京。
蒲壽庚大力拓展泉州海外貿易,使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貿易港”。
1357年,思法杭人賽甫丁和阿迷裏丁其領導民兵組織思巴奚軍和貿易收入,割據泉州;隨後,思巴奚軍捲入元朝福建行省內部政治鬥爭,並北上攻打興化、福州,試圖建立「思法杭國」。
1366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攻滅思巴奚軍,九年戰鬥,思巴奚兵終於平息。
這場戰爭泉州港經濟和文化產生了衰退,導致了泉州伊斯蘭教衰落。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派湯和率軍經海路攻取福建,並於次年正月消滅了福建元朝軍閥陳友定勢力。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設立了福建行中書省。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福建行省改組成福建處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處承宣布政使司下設8個府、1個直隸州和57個縣。
其中福建處下分為福州府、建寧府、泉州府、興化府、邵武府、延平府、汀州府、漳州府以及福寧州。
福州府下轄9個縣,建寧府下轄8個縣,泉州府下轄7個縣,興化府下轄2個縣,邵武府下轄4個縣,延平府下轄7個縣,汀州府下轄8個縣,漳州府下轄10個縣,福寧州(1473年起)下轄2個縣。
明洪武三年(1370年)後,政府開始實施海禁政策,這導致福建海上貿易受到了阻礙。
然而,民間走私貿易蓬勃發展,其中走私中心位於漳州龍海月港。
同時,明朝開始出現有組織海外移民,他們目的地包括台灣、東南亞、琉球和日本。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漢末三國時期隸屬揚州刺史部。
於當時此地部分地區屬蠻荒之地,這出現人物。
完全統計,漢末三國時期福建省籍三國人物有區區六人。
其中福州市一人,建甌市五人。
董奉是福州市籍三國人物之一,他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出生,字君異,號拔墘。
早年他縣裡擔任過小吏。
董奉并不仕途感兴趣,他全心致力于医术。
县里任职一段时间后,董奉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行医者。
数年医疗实践和刻苦钻研,董奉医术提高,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神医。
董奉行醫治病方法很。
他接受金錢作為報酬,而是要求重症患者山中種植五株杏樹,其他患者只需種植一株。
隨著時間推移,山中杏樹數量超過一萬株。
每到杏子季節,董奉帶著這些杏子去交換糧食和穀物,維持生計。
這是因為這件事情,國人醫生有了“杏林春暖”讚譽。
當地治療病患之外,董奉走遍長江南北,積極研製藥材,為百姓治病。
時任交趾太守士燮曾久病出現病危症狀,董奉自己研製藥丸餵士燮服用,四天時間讓士燮轉危安。
數年後,董奉選擇豫章郡廬山山腳下隱居,並以醫治附近百姓疾病業。
這段期間,他遇到了一位女患者。
這位女患者是當地縣令女兒,患上了一種奇怪疾病。
她到處求診名醫,但毫無效果。
董奉出藥她使用,並奇蹟治愈了她病痛。
於這次相遇,董奉這位女患者結為夫妻。
董奉去世年份有说法,但目前普遍认为是东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