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諺語「三年一閏,好歹照輪」藴含著人生好運與厄運交替而行的道理。即使時運不濟,也應懷抱希望,為運勢到來做好準備。畢竟機會青睞有備之人,充分的準備加上運氣的眷顧,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第六節:一代親,兩代表,三代毋捌了了


親緣關係隨著世代推移而淡化,血脈相連的緣故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疏離。正如諺語「一代親,兩代表,三代毋捌了了」所言,親密的兄弟姊妹到了第二代便成為表親,而表親的後裔則可能再也不熟悉彼此。
第五節:捌字的予毋捌字的做奴才
即便受過良好的教育,也不一定就能居於領導地位。俗語「捌字的予毋捌字的做奴才」點出學歷與實務能力並非絕對相關。往往有經商頭腦和能力的人,即使未曾接受正式教育,也能開創事業,而受過專業訓練者可能成為他們的助手。
第四節: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
頻繁更換工作並非好事,諺語「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形象地描繪出一個朝三暮四,沒有定性的職場「流浪漢」。如此浮躁的態度難以取得長久成就,也會讓自身能力受限。
第三節:一好夾一歹,沒兩好相排
世間萬物總是陰陽相濟,禍福相依。諺語「一好夾一歹,沒兩好相排」道出好運與厄運交替而來的規律,提醒人們及時行樂,同時未雨綢繆,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第二節:三年水流東,三年水流西
時光流轉不息,人生浮沉不定。諺語「三年水流東,三年水流西」隱喻運勢的無常,告誡人們應從容應對人生起伏,見機而作,無論好壞,都能擇善而從。
第一節:三年一運,好歹照輪
命運之輪轉動不息,好運與厄運交替而來,這是古人對命理的洞見。諺語「三年一運,好歹照輪」藴含著人生起落的規律,勉勵人們即使處於逆境也不應氣餒,堅持奮鬥,等待運勢逆轉。
三年一閏好歹照輪,民俗曆法智慧展現
「三年一閏好歹照輪」這句諺語簡潔有力地表達了閏年的計算原則:每三年設定一個閏年,閏年為平年加上1天,使曆法與地球公轉週期相符。
西元年 | 是否閏年 |
---|---|
1900 | 否 |
1901 | 否 |
1902 | 否 |
1903 | 否 |
1904 | 是 |
1905 | 否 |
1906 | 否 |
1907 | 否 |
1908 | 是 |
1909 | 否 |
… | … |
閏年的計算原理
地球公轉太陽一圈需要約365.25天,而整數天數的公曆只有365天。為了彌補這0.25天的差距,每四年插入一個閏年,閏年有366天。
閏年計算基準:
- 3的倍數:凡是3的倍數的年份都是閏年。
- 100的倍數:凡是100的倍數的年份都不是閏年。
- 400的倍數:凡是400的倍數的年份都是閏年。
閏年的歷史演變
閏年的概念最早源自古埃及,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皇帝凱撒仿效埃及曆法,實施「儒略曆」,規定每三年一閏。
但儒略曆的閏年頻率略高,每128年會多出1天,於是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裏十三世進一步改革曆法,引進「格列曆」,規定每四年一閏,但100的倍數年不是閏年,400的倍數年仍是閏年。
格列曆大幅降低了閏年頻率的誤差,目前被廣泛使用,並稱為公曆或西曆。
民間俗諺
「三年一閏好歹照輪」這句俗諺不僅傳達了閏年的計算原理,更藴含著中國民間對時間規律的智慧與敬畏。曆法在農耕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準確的時間觀念幫助人們安排農事、預測節氣,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三年一運,好歹照輪
駐站名家 – 康軒番薯網
時至今日,閏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標誌,它提醒我們歲月的流逝與循環往復。瞭解閏年的計算原理,不僅可以滿足我們的求知慾,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曆法的科學性與文化傳承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