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發展飲食習俗,從而加深了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文化認同,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關鍵詞】食俗文化 文化認同 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流長,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多方面成就聞名於世,中華飲食文化乃是其中之一。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地一風味,一味一世界,神州大地有自己特色美食,無一不是正宗中國味道。
這些令人回味飲食,一點一滴構成了中華兒女文化記憶,潤物細無聲感染力和傳播力,延續着中華歷史文脈,彰顯着中華文化軟實力。
中國烹飪技藝演化與文化認同形成 烹飪是人類學會控制與使用火開始,通過火使用,先人脱離了茹毛飲血進食方式,完成了生食到熟食飛躍。
陶器、青銅器、鐵鍋產生和動物油運用,烹飪內涵,經歷了千百年技術升級和文化演變,最初果腹,發展成融入情感、期盼、記憶五味調和。
“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時代,食物烹飪是一件事情。
中國在世界上譽為“烹飪王國”,中國烹飪技術,有着數千年歷史。
伴人類文明和技術發展,中國烹飪技藝地演化和,創新了眾多烹飪方法,如煎、炒、烹、炸、溜、焗、涮、烤、蒸、煨、燉、燴,不一而足。
這些烹飪方法通過家庭或家族代際傳習,轉化為個人一日三餐中飲食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情感實踐,藉助職業羣體,如餐飲業協會內部師徒教習,推動菜系技藝發展彼此之間溝通協調。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各地區發展出飲食習俗,從而促進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形成文化認同。
飲食風味下文化格局 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例如,沿海地區產海味,山區多山珍,食品原料和飲食習慣存在很多差異。
所以,晉人張華《博物志》説:“東南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
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
”中國各地飲食風味,可以條件和烹飪方法中找到內原因。
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看,地方菜只有兩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
到清末民初,中國菜系大致上有了眉目。
《稗類鈔·各省特色餚饌》中雲:“餚饌有特色者,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這裏包含了我們現説幾菜系。
現在中國大菜系有多少?見解並不統一,但多數認為中國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有京菜、滬菜、湘菜、楚菜、浙菜、徽菜,這些菜系烹飪方法上各有所長。
消費面川菜例,川菜發源於古代巴國和蜀國,它是巴山蜀水地理環境下形成,川菜其歷史、廣泛的取材、多樣調味、茶式、適應面中國飲食領域中享有盛譽。
巴蜀位於長江上游,氣候,良田沃野,物產。
得天獨厚條件,物產資源,為川菜烹飪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代以來,四川飲食文化發展高水平,四川出土畫像磚、畫像石、餐具食器和一些歷史文獻可以證實這一點,一些詩賦此有描述。
西晉左思《蜀都賦》有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御嘉賓。
金罍中坐,餚煙四陳……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漢代揚雄《蜀都賦》中提及“調夫五味,甘甜和,勺藥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糴米肥豬”及野禽野獸“五肉七菜”,川菜品種多,不亞於戰國時屈原《招魂》中描述楚宮宴會品數。
明清降,是清代,南、北方滿漢官員入川,廚師,促進了南北與四川烹飪技術交流。
“南菜川味,北菜川烹”,既取優於南北菜,發揚川菜自身之長,兼收幷蓄,從而逐步形成了川菜風格。
川菜風格味,過去人們川菜只是“麻、辣、燙”,其實川菜雖以麻辣見長,但並不以麻辣壓其他味,而是麻、辣、鹹、燙、、諸味備。
四川盆地濕度大,川人“滋味”“辛香”,川菜廚師辣椒做出了風格菜餚,川菜味型多種多樣,變化,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讚譽,所謂“吃中國,味四川,魂系郫縣”。
川菜之所以異於其它地方菜,其魅力所在首推味道。
明清降,是清代,南、北方滿漢官員入川,廚師,促進了南北與四川烹飪技術交流。
菜餚原材料,烹飪方法借鑑,各地名菜交流融合,會基礎上形成風味特色,這有可能使各地飲食文化形成格局。
中國飲食文化所彰顯審美情趣思維範式 作為中國民眾生活組成部分,中國飲食主要是利用食材過程中,對“饋贈”接納、對“物候時節”遵從和“五味調和”運用,展示了中國人歷史進程中形成關於自然界和宇宙知識,以及相關觀念和思維範式,並形成了藴含諸多支系技能體系和相關飲食習俗。
中國幅員,生態系統複雜,物產,生產生活形態多樣。
東北興安嶺到南海諸島,東部沿海到西域邊陲,生活生態環境中各民族、各地區民眾,其聚居地物產多元、地理條件地方歷史文化差異,創造並世代傳承富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食物和烹飪技藝及習俗。
中華民族有關飲食習俗,表現一些節令活動和典型食品中,由此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其中,年復一年節慶飲食習俗是中國社會各個族羣普遍傳承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節慶飲食習俗形成,是中國先民長期社會生活中,適應生產和生活要求,並通過環境週期性轉換觀察把握而定俗成。
這些節慶飲食習俗,異彩紛呈,集中反映了中國民俗傳統和文化特色,程度上調和了人人、人社會、人間關係,成為歷代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節日文化組成部分。
例如,年夜飯遍及全國各地,是具中國特色文化元素。
年夜飯使用食材、製作方式、烹飪技法、食用方式、器皿內容會地理、氣候環境變化而,這反映出當地居民環境順應利用,但是年夜飯中包含祭祖儀式、團圓和睦、慶祝收穫意義各地是統。
年夜飯食俗時代變化演化。
年夜飯中具代表性飲食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例。
1972年,考古工作者新疆阿斯塔納墓出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餃子,這研究中國餃子起源提供了實物材料。
餃子名稱唐代見到,到宋代方出現,叫“角子”,再以後稱“餃子”。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水晶角兒、煎角子記載,宋末元初周密《武林事》“蒸作食”中記有“諸色角兒”,説宋代餃子品種很多。
明清時,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並成為了年夜飯中飲食。
湯圓源自宋朝,寓意“團團圓圓”。
這些習俗延綿,表達了中華民族於美好生活嚮和追求。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獨創文化遺產,它能反映節律變化,其中浸潤着人們食俗,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飲食節令文化。
如立春“咬春”,端午“吃粽子”,立夏“嘗新”,立秋“貼秋膘”,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臘八“喝臘八粥”。
節氣人們製作和食用食品,成為農耕民族生活習俗、社會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於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食俗,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了驚蟄“食撐腰糕”、“吃青團”、立夏“吃烏米飯”、重陽節“吃重陽糕”、立冬“飲菊花茶”、小雪“醃冬醃菜”、冬至“吃冬至團”習俗。
而中國飲食文化顯著特徵之一“適應時令”,講究“不時食”。
所謂“不時食”“適時而食”,講進食要時節、時令,什麼季節吃什麼東西。
和而不同、海納百川飲食觀念,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觀念上崇尚中庸,主張調和,什麼是“和”與“”?《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解釋説:“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烹魚肉,燀薪。
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泄其過。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同之不可如是。
”這一思想觀念貫穿於中國飲食文化之中。
例如中國烹飪方法,講味道和整體協調配合,菜色、香、味、形、和諧度。
中國飲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引導下,廣泛地和有選擇性地借鑑和攝取了域外飲食文化,給自身注入了文化營養,使中國飲食文化人們一種既傳統而感覺。
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物質文明和文化,絲綢之路上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其中發揮了作用。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內地農耕文明以及餚饌烹飪技藝,為西域地區人民喜食和引進,西域許多蔬果品種如大蒜、黃瓜、芫荽、西芹、苜蓿、萵苣、石榴、葡萄傳入內地。
我國原產蔬菜,據《詩經》文獻統計,先秦時期人們食有十多種,到清代時達到100多種。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有170多種,其中原產於中國和引進各佔一半左右。
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發展,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和瓷器、茶葉、中草藥、烹飪技藝像最初傳播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外國飲食文化及其食物品種如紅薯、土豆、玉米美洲作物傳入中國,它們普遍具有、高產特點,程度上了中國飲食文化,緩解了中國日趨加劇人地矛盾,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當今時代,“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多機遇,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風格中外飲食文化交融,交流、碰撞中走向融合,這種飲食文化既具有中國特色,不乏世界氣息。
這説海納百川方能成其,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發展,離不開交流互鑑、兼收幷蓄。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姚偉鈞、劉樸兵:《中國飲食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
②杜莉、王勝鵬:《絲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外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摘要】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發展飲食習俗,從而加深了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文化認同,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流長,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多方面成就聞名於世,中華飲食文化乃是其中之一。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地一風味,一味一世界,神州大地有自己特色美食,無一不是正宗中國味道。
這些令人回味飲食,一點一滴構成了中華兒女文化記憶,潤物細無聲感染力和傳播力,延續着中華歷史文脈,彰顯着中華文化軟實力。
烹飪是人類學會控制與使用火開始,通過火使用,先人脱離了茹毛飲血進食方式,完成了生食到熟食飛躍。
陶器、青銅器、鐵鍋產生和動物油運用,烹飪內涵,經歷了千百年技術升級和文化演變,最初果腹,發展成融入情感、期盼、記憶五味調和。
“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時代,食物烹飪是一件事情。
中國在世界上譽為“烹飪王國”,中國烹飪技術,有着數千年歷史。
伴人類文明和技術發展,中國烹飪技藝地演化和,創新了眾多烹飪方法,如煎、炒、烹、炸、溜、焗、涮、烤、蒸、煨、燉、燴,不一而足。
這些烹飪方法通過家庭或家族代際傳習,轉化為個人一日三餐中飲食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情感實踐,藉助職業羣體,如餐飲業協會內部師徒教習,推動菜系技藝發展彼此之間溝通協調。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各地區發展出飲食習俗,從而促進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形成文化認同。
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例如,沿海地區產海味,山區多山珍,食品原料和飲食習慣存在很多差異。
所以,晉人張華《博物志》説:“東南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
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
”中國各地飲食風味,可以條件和烹飪方法中找到內原因。
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看,地方菜只有兩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
到清末民初,中國菜系大致上有了眉目。
《稗類鈔·各省特色餚饌》中雲:“餚饌有特色者,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這裏包含了我們現説幾菜系。
現在中國大菜系有多少?見解並不統一,但多數認為中國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有京菜、滬菜、湘菜、楚菜、浙菜、徽菜,這些菜系烹飪方法上各有所長。
消費面川菜例,川菜發源於古代巴國和蜀國,它是巴山蜀水地理環境下形成,川菜其歷史、廣泛的取材、多樣調味、茶式、適應面中國飲食領域中享有盛譽。
巴蜀位於長江上游,氣候,良田沃野,物產。
得天獨厚條件,物產資源,為川菜烹飪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代以來,四川飲食文化發展高水平,四川出土畫像磚、畫像石、餐具食器和一些歷史文獻可以證實這一點,一些詩賦此有描述。
西晉左思《蜀都賦》有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御嘉賓。
金罍中坐,餚煙四陳……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漢代揚雄《蜀都賦》中提及“調夫五味,甘甜和,勺藥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糴米肥豬”及野禽野獸“五肉七菜”,川菜品種多,不亞於戰國時屈原《招魂》中描述楚宮宴會品數。
《稗類鈔·各省特色餚饌》中雲:“餚饌有特色者,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南菜川味,北菜川烹”,既取優於南北菜,發揚川菜自身之長,兼收幷蓄,從而逐步形成了川菜風格。
川菜風格味,過去人們川菜只是“麻、辣、燙”,其實川菜雖以麻辣見長,但並不以麻辣壓其他味,而是麻、辣、鹹、燙、、諸味備。
四川盆地濕度大,川人“滋味”“辛香”,川菜廚師辣椒做出了風格菜餚,川菜味型多種多樣,變化,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讚譽,所謂“吃中國,味四川,魂系郫縣”。
川菜之所以異於其它地方菜,其魅力所在首推味道。
中國菜雖然流派林立,各成系統,但這種局面不是一成不變。
菜餚原材料,烹飪方法借鑑,各地名菜交流融合,會基礎上形成風味特色,這有可能使各地飲食文化形成格局。
作為中國民眾生活組成部分,中國飲食主要是利用食材過程中,對“饋贈”接納、對“物候時節”遵從和“五味調和”運用,展示了中國人歷史進程中形成關於自然界和宇宙知識,以及相關觀念和思維範式,並形成了藴含諸多支系技能體系和相關飲食習俗。
中國幅員,生態系統複雜,物產,生產生活形態多樣。
東北興安嶺到南海諸島,東部沿海到西域邊陲,生活生態環境中各民族、各地區民眾,其聚居地物產多元、地理條件地方歷史文化差異,創造並世代傳承富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食物和烹飪技藝及習俗。
中華民族有關飲食習俗,表現一些節令活動和典型食品中,由此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其中,年復一年節慶飲食習俗是中國社會各個族羣普遍傳承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節慶飲食習俗形成,是中國先民長期社會生活中,適應生產和生活要求,並通過環境週期性轉換觀察把握而定俗成。
這些節慶飲食習俗,異彩紛呈,集中反映了中國民俗傳統和文化特色,程度上調和了人人、人社會、人間關係,成為歷代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節日文化組成部分。
例如,年夜飯遍及全國各地,是具中國特色文化元素。
年夜飯使用食材、製作方式、烹飪技法、食用方式、器皿內容會地理、氣候環境變化而,這反映出當地居民環境順應利用,但是年夜飯中包含祭祖儀式、團圓和睦、慶祝收穫意義各地是統。
年夜飯食俗時代變化演化。
年夜飯中具代表性飲食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例。
1972年,考古工作者新疆阿斯塔納墓出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餃子,這研究中國餃子起源提供了實物材料。
餃子名稱唐代見到,到宋代方出現,叫“角子”,再以後稱“餃子”。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水晶角兒、煎角子記載,宋末元初周密《武林事》“蒸作食”中記有“諸色角兒”,説宋代餃子品種很多。
明清時,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並成為了年夜飯中飲食。
湯圓源自宋朝,寓意“團團圓圓”。
這些習俗延綿,表達了中華民族於美好生活嚮和追求。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獨創文化遺產,它能反映節律變化,其中浸潤着人們食俗,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飲食節令文化。
如立春“咬春”,端午“吃粽子”,立夏“嘗新”,立秋“貼秋膘”,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臘八“喝臘八粥”。
節氣人們製作和食用食品,成為農耕民族生活習俗、社會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於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食俗,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了驚蟄“食撐腰糕”、“吃青團”、立夏“吃烏米飯”、重陽節“吃重陽糕”、立冬“飲菊花茶”、小雪“醃冬醃菜”、冬至“吃冬至團”習俗。
而中國飲食文化顯著特徵之一“適應時令”,講究“不時食”。
所謂“不時食”“適時而食”,講進食要時節、時令,什麼季節吃什麼東西。
和而不同、海納百川飲食觀念,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觀念上崇尚中庸,主張調和,什麼是“和”與“”?《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解釋説:“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烹魚肉,燀薪。
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泄其過。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同之不可如是。
”這一思想觀念貫穿於中國飲食文化之中。
例如中國烹飪方法,講味道和整體協調配合,菜色、香、味、形、和諧度。
中國飲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引導下,廣泛地和有選擇性地借鑑和攝取了域外飲食文化,給自身注入了文化營養,使中國飲食文化人們一種既傳統而感覺。
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物質文明和文化,絲綢之路上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其中發揮了作用。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內地農耕文明以及餚饌烹飪技藝,為西域地區人民喜食和引進,西域許多蔬果品種如大蒜、黃瓜、芫荽、西芹、苜蓿、萵苣、石榴、葡萄傳入內地。
我國原產蔬菜,據《詩經》文獻統計,先秦時期人們食有十多種,到清代時達到100多種。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有170多種,其中原產於中國和引進各佔一半左右。
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發展,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和瓷器、茶葉、中草藥、烹飪技藝像最初傳播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外國飲食文化及其食物品種如紅薯、土豆、玉米美洲作物傳入中國,它們普遍具有、高產特點,程度上了中國飲食文化,緩解了中國日趨加劇人地矛盾,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當今時代,“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多機遇,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風格中外飲食文化交融,交流、碰撞中走向融合,這種飲食文化既具有中國特色,不乏世界氣息。
這説海納百川方能成其,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發展,離不開交流互鑑、兼收幷蓄。
①姚偉鈞、劉樸兵:《中國飲食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
②杜莉、王勝鵬:《絲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外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摘要】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發展飲食習俗,從而加深了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文化認同,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關鍵詞】食俗文化 文化認同 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流長,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多方面成就聞名於世,中華飲食文化乃是其中之一。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地一風味,一味一世界,神州大地有自己特色美食,無一不是正宗中國味道。
這些令人回味飲食,一點一滴構成了中華兒女文化記憶,潤物細無聲感染力和傳播力,延續着中華歷史文脈,彰顯着中華文化軟實力。
中國烹飪技藝演化與文化認同形成 烹飪是人類學會控制與使用火開始,通過火使用,先人脱離了茹毛飲血進食方式,完成了生食到熟食飛躍。
陶器、青銅器、鐵鍋產生和動物油運用,烹飪內涵,經歷了千百年技術升級和文化演變,最初果腹,發展成融入情感、期盼、記憶五味調和。
“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時代,食物烹飪是一件事情。
中國在世界上譽為“烹飪王國”,中國烹飪技術,有着數千年歷史。
伴人類文明和技術發展,中國烹飪技藝地演化和,創新了眾多烹飪方法,如煎、炒、烹、炸、溜、焗、涮、烤、蒸、煨、燉、燴,不一而足。
這些烹飪方法通過家庭或家族代際傳習,轉化為個人一日三餐中飲食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情感實踐,藉助職業羣體,如餐飲業協會內部師徒教習,推動菜系技藝發展彼此之間溝通協調。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各地區發展出飲食習俗,從而促進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形成文化認同。
飲食風味下文化格局 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例如,沿海地區產海味,山區多山珍,食品原料和飲食習慣存在很多差異。
所以,晉人張華《博物志》説:“東南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
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
”中國各地飲食風味,可以條件和烹飪方法中找到內原因。
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看,地方菜只有兩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
到清末民初,中國菜系大致上有了眉目。
《稗類鈔·各省特色餚饌》中雲:“餚饌有特色者,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這裏包含了我們現説幾菜系。
現在中國大菜系有多少?見解並不統一,但多數認為中國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有京菜、滬菜、湘菜、楚菜、浙菜、徽菜,這些菜系烹飪方法上各有所長。
消費面川菜例,川菜發源於古代巴國和蜀國,它是巴山蜀水地理環境下形成,川菜其歷史、廣泛的取材、多樣調味、茶式、適應面中國飲食領域中享有盛譽。
巴蜀位於長江上游,氣候,良田沃野,物產。
得天獨厚條件,物產資源,為川菜烹飪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延伸閱讀…
漢代以來,四川飲食文化發展高水平,四川出土畫像磚、畫像石、餐具食器和一些歷史文獻可以證實這一點,一些詩賦此有描述。
西晉左思《蜀都賦》有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御嘉賓。
金罍中坐,餚煙四陳……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漢代揚雄《蜀都賦》中提及“調夫五味,甘甜和,勺藥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糴米肥豬”及野禽野獸“五肉七菜”,川菜品種多,不亞於戰國時屈原《招魂》中描述楚宮宴會品數。
明清降,是清代,南、北方滿漢官員入川,廚師,促進了南北與四川烹飪技術交流。
“南菜川味,北菜川烹”,既取優於南北菜,發揚川菜自身之長,兼收幷蓄,從而逐步形成了川菜風格。
川菜風格味,過去人們川菜只是“麻、辣、燙”,其實川菜雖以麻辣見長,但並不以麻辣壓其他味,而是麻、辣、鹹、燙、、諸味備。
四川盆地濕度大,川人“滋味”“辛香”,川菜廚師辣椒做出了風格菜餚,川菜味型多種多樣,變化,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讚譽,所謂“吃中國,味四川,魂系郫縣”。
川菜之所以異於其它地方菜,其魅力所在首推味道。
中國菜雖然流派林立,各成系統,但這種局面不是一成不變。
菜餚原材料,烹飪方法借鑑,各地名菜交流融合,會基礎上形成風味特色,這有可能使各地飲食文化形成格局。
中國飲食文化所彰顯審美情趣思維範式 作為中國民眾生活組成部分,中國飲食主要是利用食材過程中,對“饋贈”接納、對“物候時節”遵從和“五味調和”運用,展示了中國人歷史進程中形成關於自然界和宇宙知識,以及相關觀念和思維範式,並形成了藴含諸多支系技能體系和相關飲食習俗。
中國幅員,生態系統複雜,物產,生產生活形態多樣。
東北興安嶺到南海諸島,東部沿海到西域邊陲,生活生態環境中各民族、各地區民眾,其聚居地物產多元、地理條件地方歷史文化差異,創造並世代傳承富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食物和烹飪技藝及習俗。
中華民族有關飲食習俗,表現一些節令活動和典型食品中,由此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其中,年復一年節慶飲食習俗是中國社會各個族羣普遍傳承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節慶飲食習俗形成,是中國先民長期社會生活中,適應生產和生活要求,並通過環境週期性轉換觀察把握而定俗成。
這些節慶飲食習俗,異彩紛呈,集中反映了中國民俗傳統和文化特色,程度上調和了人人、人社會、人間關係,成為歷代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節日文化組成部分。
例如,年夜飯遍及全國各地,是具中國特色文化元素。
年夜飯使用食材、製作方式、烹飪技法、食用方式、器皿內容會地理、氣候環境變化而,這反映出當地居民環境順應利用,但是年夜飯中包含祭祖儀式、團圓和睦、慶祝收穫意義各地是統。
年夜飯食俗時代變化演化。
年夜飯中具代表性飲食北方餃子、南方湯圓例。
1972年,考古工作者新疆阿斯塔納墓出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餃子,這研究中國餃子起源提供了實物材料。
餃子名稱唐代見到,到宋代方出現,叫“角子”,再以後稱“餃子”。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水晶角兒、煎角子記載,宋末元初周密《武林事》“蒸作食”中記有“諸色角兒”,説宋代餃子品種很多。
明清時,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並成為了年夜飯中飲食。
湯圓源自宋朝,寓意“團團圓圓”。
這些習俗延綿,表達了中華民族於美好生活嚮和追求。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獨創文化遺產,它能反映節律變化,其中浸潤着人們食俗,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飲食節令文化。
如立春“咬春”,端午“吃粽子”,立夏“嘗新”,立秋“貼秋膘”,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臘八“喝臘八粥”。
節氣人們製作和食用食品,成為農耕民族生活習俗、社會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於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食俗,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了驚蟄“食撐腰糕”、“吃青團”、立夏“吃烏米飯”、重陽節“吃重陽糕”、立冬“飲菊花茶”、小雪“醃冬醃菜”、冬至“吃冬至團”習俗。
而中國飲食文化顯著特徵之一“適應時令”,講究“不時食”。
所謂“不時食”“適時而食”,講進食要時節、時令,什麼季節吃什麼東西。
和而不同、海納百川飲食觀念,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觀念上崇尚中庸,主張調和,什麼是“和”與“”?《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子解釋説:“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烹魚肉,燀薪。
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泄其過。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同之不可如是。
”這一思想觀念貫穿於中國飲食文化之中。
例如中國烹飪方法,講味道和整體協調配合,菜色、香、味、形、和諧度。
中國飲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引導下,廣泛地和有選擇性地借鑑和攝取了域外飲食文化,給自身注入了文化營養,使中國飲食文化人們一種既傳統而感覺。
歷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物質文明和文化,絲綢之路上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其中發揮了作用。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內地農耕文明以及餚饌烹飪技藝,為西域地區人民喜食和引進,西域許多蔬果品種如大蒜、黃瓜、芫荽、西芹、苜蓿、萵苣、石榴、葡萄傳入內地。
我國原產蔬菜,據《詩經》文獻統計,先秦時期人們食有十多種,到清代時達到100多種。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載有170多種,其中原產於中國和引進各佔一半左右。
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發展,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和瓷器、茶葉、中草藥、烹飪技藝像最初傳播絲綢,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外國飲食文化及其食物品種如紅薯、土豆、玉米美洲作物傳入中國,它們普遍具有、高產特點,程度上了中國飲食文化,緩解了中國日趨加劇人地矛盾,促進了中華飲食文明和發展。
當今時代,“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多機遇,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風格中外飲食文化交融,交流、碰撞中走向融合,這種飲食文化既具有中國特色,不乏世界氣息。
這説海納百川方能成其,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發展,離不開交流互鑑、兼收幷蓄。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姚偉鈞、劉樸兵:《中國飲食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年。
②杜莉、王勝鵬:《絲路上華夏飲食文明外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摘要】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發展飲食習俗,從而加深了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文化認同,反映了民眾情趣、宗教信仰方面文化觀念,是中華文化組成部分。
中華文化流長,數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多方面成就聞名於世,中華飲食文化乃是其中之一。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地一風味,一味一世界,神州大地有自己特色美食,無一不是正宗中國味道。
這些令人回味飲食,一點一滴構成了中華兒女文化記憶,潤物細無聲感染力和傳播力,延續着中華歷史文脈,彰顯着中華文化軟實力。
烹飪是人類學會控制與使用火開始,通過火使用,先人脱離了茹毛飲血進食方式,完成了生食到熟食飛躍。
陶器、青銅器、鐵鍋產生和動物油運用,烹飪內涵,經歷了千百年技術升級和文化演變,最初果腹,發展成融入情感、期盼、記憶五味調和。
“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時代,食物烹飪是一件事情。
中國在世界上譽為“烹飪王國”,中國烹飪技術,有着數千年歷史。
伴人類文明和技術發展,中國烹飪技藝地演化和,創新了眾多烹飪方法,如煎、炒、烹、炸、溜、焗、涮、烤、蒸、煨、燉、燴,不一而足。
這些烹飪方法通過家庭或家族代際傳習,轉化為個人一日三餐中飲食實踐和社會交往中情感實踐,藉助職業羣體,如餐飲業協會內部師徒教習,推動菜系技藝發展彼此之間溝通協調。
同時,中國烹飪技藝藉助民眾週期性實踐積累,各地區發展出飲食習俗,從而促進相關社區、羣體和個人形成文化認同。
中國各地地形、地貌、氣候、物產,是產生和形成地方風味原因。
例如,沿海地區產海味,山區多山珍,食品原料和飲食習慣存在很多差異。
所以,晉人張華《博物志》説:“東南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
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為珍味,不覺其。
”中國各地飲食風味,可以條件和烹飪方法中找到內原因。
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看,地方菜只有兩大派,即南方菜和北方菜。
到清末民初,中國菜系大致上有了眉目。
《稗類鈔·各省特色餚饌》中雲:“餚饌有特色者,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
延伸閱讀…
”這裏包含了我們現説幾菜系。
現在中國大菜系有多少?見解並不統一,但多數認為中國有“四大菜系”,即魯菜、川菜、蘇菜、粵菜,其他有京菜、滬菜、湘菜、楚菜、浙菜、徽菜,這些菜系烹飪方法上各有所長。
消費面川菜例,川菜發源於古代巴國和蜀國,它是巴山蜀水地理環境下形成,川菜其歷史、廣泛的取材、多樣調味、茶式、適應面中國飲食領域中享有盛譽。
巴蜀位於長江上游,氣候,良田沃野,物產。
得天獨厚條件,物產資源,為川菜烹飪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代以來,四川飲食文化發展高水平,四川出土畫像磚、畫像石、餐具食器和一些歷史文獻可以證實這一點,一些詩賦此有描述。
西晉左思《蜀都賦》有言:“吉日良辰,置酒高堂,御嘉賓。
金罍中坐,餚煙四陳……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漢代揚雄《蜀都賦》中提及“調夫五味,甘甜和,勺藥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糴米肥豬”及野禽野獸“五肉七菜”,川菜品種多,不亞於戰國時屈原《招魂》中描述楚宮宴會品數。
中國有許多流傳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節、春節。
中國飲食習俗歷代傳承,時今日,許多節日當天享用食物富有着含義。
立春節氣吃春捲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春捲又名春餅,薄餅,是古代立春日食用春盤習俗演變而成。
春盤始於晉朝,最初命名為“五辛盤”。
唐時,《四時寶鏡》中提到:“立春日,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
”後,春盤中內容緻豐。
晚元朝時,就出現了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記錄。
烙薄餅中放上餡心,卷裹成條形,然後下油鍋炸金黃色浮起。
餡心地方特色可葷可素,可鹹可。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吃元宵是流傳下來傳統習俗,象徵着團圓,寄託了人們對闔家團圓希望。
糯米粉和麪製作麪皮,麪皮中包入各種餡心揉搓成圓形,下鍋煮制。
中國各地因制元宵方法和使用餡料,分為南北兩流派。
南方多稱湯圓。
節既是傳統節日,是節氣點,時間公曆4月5日前後。
時代變遷,節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融合一起。
而節吃青團,出現宋朝,主要是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
是目前人熟知美食,江南地區喜愛。
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汁揉製成皮,包入糖豆沙做成餡兒,後放入鍋中蒸熟,糯韌綿軟,可口,淡淡的青草香氣,帶你感受春天氣息。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粽子又名角黍,端午食粽的風俗由來,最初是祭祀祖先,流傳成為了傳統節日美食,備受人們喜愛。
粽葉包裹糯米加入餡心蒸制而成,其形狀多樣,有正三角形、四角形、三角形,中國各地域美食特點,粽子中加入餡心,將粽子分為粽和鹹粽兩種。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吃月餅象徵着團圓。
和制水油麪糰或酥油麪糰來製作月餅皮,包入餡心放進模具中使表面壓出凹凸花紋,後放入烤箱烘烤。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
立春吃春捲:“立春”是二十四節氣首。
過去立春早上人們要吃一根春捲。
春捲是古代立春日食用春盤習俗演變而成。
吃春捲叫“咬春”,説可以咬住“春天”,民間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新鮮蔬菜,既為防病,有迎接新春意味。
雨水吃龍鬚餅:公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雨水節氣。
此時,氣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雨水節氣中後幾天民間説“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吃龍鬚餅懷念大旱中憫農降雨而罰壓山下天龍。
驚蟄吃驢打滾: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
話講:“驚蟄過,百蟲蘇。
”青龍節裏,民間流行着許多驅毒活動。
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
吃青團:時節,江南一帶有吃糰子風習慣。
糰子是一種名叫“漿麥草”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晾乾後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穀雨採茶食香椿:南方穀雨摘茶習,傳説穀雨這天茶喝了會火,辟邪,明目。
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時節,這時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有“雨前香椿如絲”説。
立夏吃鴨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立夏。
立夏吃鴨蛋,叫做“補夏”,使人夏天會,減,勁頭,有力。
中醫説鹹鴨蛋夏天吃了人,是夏日補充鈣、鐵首選。
菜:小滿於5月來臨,傳統認為5月屬於“毒月”,應該減酸增苦,多吃點東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
小滿前後是菜時節,苦菜是中國人食用野菜之一。
芒種吃梅子:這一時期天氣,進入典型夏季。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營養保健功能。
夏至吃麪:夏至是全年白晝一天。
北方此日民間行麪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説法。
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而南方有地方吃麥粥,中午要吃餛飩。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節氣。
民諺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會。
處暑吃鴨肉:處暑意義是“夏天暑正式終止”,人們處暑這一天,有吃鴨子習俗。
作品解析:巧果即七夕果,稱巧食或舌,是中國特色傳統糕點,七夕應節食品。
民間”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形狀。
古代女子為祈求織女賜予自己一雙巧手而製作一種食物。
作品解析: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時,正值處暑秋天。
古時姑娘們會七夕節食菓、望星空、求智巧。
吃菓成此時習。
將印有禧福菓剪下一支荷花組合成“暑”字,寓意處暑時食菓習。
作品解析:夏日末尾,蛋撻兔一家去了草原夢幻遊樂場。
他們點心菓子堆裏盡情蹦蹦跳跳,玩吃。
這個熱熱鬧鬧暑假剩下時間多啦,驕陽,抓緊狂歡吧!作品解析:處暑節氣設計説:二十四節氣“處暑”題進行設計,“處暑”兩個字融合菓子元素進行表達設計,來詮釋“處暑”時令節氣特點,“處暑”設計字體骨架,通過運用點線面構成表達進行表現二十四節氣“處暑”民食文化內涵。
作品解析: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第十四個節氣,是秋季第二個節氣。
處暑前後恰逢民間七夕,食巧菓這一習節日注入了滿滿儀式感。
作品各式各樣菓核心內容,承載着節日氛圍節氣民俗。
作品解析:處暑前後,恰逢農曆七月初七,民間七夕節,叫乞巧節。
這天民間流傳食菓,菓屬於中國傳統糕點。
作品漢字“菓”創作來源,表達了乞巧節食菓傳統習。
作品解析:菓屬於中國傳統糕點,代表着點點心意,承載着中國人獨有情感,文化記憶。
取名“纖雲弄”,源自於處暑節氣,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時傳統,“菓”圖形方式來呈現這一場景我創意來源。
立夏,二十四節氣中第七個節氣,是夏天第一個節氣。
立夏到來意味着孟夏時節正式開啓,立夏後温度會升高,夏天臨,所以我們飲食方面要順應節氣,才能安過夏天。
那麼,立夏節氣7種傳統食物記得吃,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們當地傳統習俗吧!立夏吃立夏蛋,是江西地區人多年傳承習俗,他們認為立夏吃雞蛋有健身體作用。
立夏過後天氣,小孩子會有身體四肢感覺,食慾減退逐,稱“疰夏”。
而吃了“立夏蛋”能夠受住“疰夏”考驗,有着生活寓意。
雖説這習沒有什麼科學依,但是是輩人傳下來習俗,得規矩來。
江西、揚州地區立夏有喝“立夏茶”習俗,説是飲立夏茶,一夏熬。
所謂“立夏茶”,叫七家茶,立夏那天,婦女要集齊7家茶葉,煮茶讓家人飲用,確保整個夏季會犯困。
輩人規矩,立夏吃“立夏飯”是流傳多年傳統習俗,浙江寧波一帶盛行。
所謂“立夏飯”,紅豆、黃豆、綠豆、黑豆、青豆5色豆白粳米煮成“五色飯”。
而後來地人傳承了立夏習俗,只不過食材上進行了改變,是蠶豆、青豆、竹筍、薺菜、鹹肉食材做成“立夏飯”。
晉代開始,很多地方有立夏吃“立夏面”習俗,有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寓意。
閩南地區,立夏面傳統習俗,廈門人用莧菜煮麪條,紅色湯頭火火,有討個彩頭意思。
立夏吃“蝦面”是閩南人習俗,蝦煮熟後變成紅色,有着“吉祥之色”説法。
而且蝦和“夏”同音,有夏季祝願意。
江西弋陽有立夏吃“立夏粿”習俗。
立夏作為夏季第一個節氣,婦女們會提前準備立夏粿,立夏當天家人食用,會鄰裏街坊贈送立夏粿,有着消災除病願景。
立夏粿是蒸熟大米搗爛揉成糰子,加入豆芽、豆腐、蝦皮、豌豆、香菇食材煮熟食用。
福建閩北地區,立夏粿叫“圓子”,是逢年過節節日受歡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