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或稱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闕裏孔氏、真孔、內孔、內院孔,是孔子後裔總稱,典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孔孟後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中央政府頒佈字取譜名,並區分家族內部輩份。
明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胤」,供取名。
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後於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於行輩,排「公」前。
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原行輩不夠,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準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而《闕裏志》載,此十字行輩十個表字輩:「起鍾振體京,顯法澤羽瑞」。
而「弘」字清高宗避諱改為「宏」;「胤」字避清世宗諱改為「衍」,有改為「蔭」、「允」、「員」、「尹」,但見。
清同治二年,75代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用盡,故奏準新立行輩:「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洪憲稱帝,賜孔、孟、顏、曾四裔十字行輩:「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但此四裔後代所承認。
民國八年(1919年),76代衍聖公孔令貽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
民國九年(1920年)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公所擬二十行輩,諮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佈。
新擬行輩:「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鬱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故孔子後裔56代起至於105代行輩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鬱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此於孔子家族輩份排定字數共計50個。
孔孟後人名字上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這個取字方法先前大大簡化,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譜系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世家或稱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闕裏孔氏、真孔、內孔、內院孔,是孔子後裔總稱,典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孔孟後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中央政府頒布字取譜名,並區分家族內部輩份。
明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胤」,供取名。
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後於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於行輩,排「公」前。
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原行輩不夠,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準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而《闕裏志》載,此十字行輩十個表字輩:「起鍾振體京,顯法澤羽瑞」。
而「弘」字清高宗避諱改為「宏」;「胤」字避清世宗諱改為「衍」,有改為「蔭」、「允」、「員」、「尹」,但見。
清同治二年,75代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用盡,故奏準新立行輩:「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洪憲稱帝,賜孔、孟、顏、曾四裔十字行輩:「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但此四裔後代所承認。
民國八年(1919年),76代衍聖公孔令貽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
民國九年(1920年)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公所擬二十行輩,諮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佈。
新擬行輩:「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鬱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故孔子後裔56代起至於105代行輩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鬱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此於孔子家族輩份排定字數共計50個。
孔孟後人名字上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這個取字方法先前大大簡化,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譜系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集結十二億餘人民為一家,持續五千餘年歷史而墜者,吾祖先發明人類共生共存進化原理,垂裕後人,遵守弗渝,此一原理,稱曰「道」(國父稱曰人類進化時期互助原則),於理而言,稱曰「公」;於己而言,稱曰「誠」;於人而言,稱曰「仁」;於事而言,稱曰「中」;於功而言,稱曰「行」;綜合此五者應用而言,稱曰「德」;其見諸於日常生活言行,稱曰「禮」。
孔子承吾祖先堯、舜起一千七百餘年遺下而予以全部整理,使成一有系統人文科學體系,其原理見諸易經及中庸,其應用見諸大學,其詳釋見諸論語,及孟子復而闡揚。
至於詩,所以道志;書,所以道事;禮,所以道行:樂,所以道和;,所以道陰陽;春秋,所以道名分;孝經,所以道人類生命延續大本;所以弘道與明德者。
惜乎於文字隔閡,使世人瞭解中國文化崇高,而列強利用達爾文進化論,採強、眾暴寡手段,科學武器優勢,侵略中國,使中國成為列強殖民地達一世紀之久,幸天佑中國,誕生 國父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領導國民革命,興中華、建民國,使全國同胞恢復民族自信心,宏揚固有文化,證明中國進入「人類進化時期」,仁義道德互助時代矣。
於是有世界英國哲學家湯恩Arnold Toynbee教授,指出西方文化種種缺點,並有如下預言:「如果人類來,統一世界中能達到一個景象,那麼我敢預言,世界中國人,會有一個前途。
」 美國近代史哲學大家杜蘭博士(Dr.William James durant)我國儒學觀察,其所著Our Oriental Heritage一書中説:「中國歷史,可以孔子學説影響來撰述。
孔子著作,歷代流傳,成為學校課本,所以學生入學後,即熟讀其書而領會,此一古代聖哲正道,滲透了民族。
中國文化,外人入侵而蘶然墜,且使入侵者其自身所受影響而作改造,即今日,猶如往昔,欲療治任何民族唯智教育以致道德墮落,個人及民族而產生,其之方,殆無過於使全國青年接受孔子學説薰陶。
」 西方學者和杜蘭博士持見解,尚有其人,即如蘇俄索忍尼辛,美國哈佛大學講「一個分裂世界」,有許多論點儒家思想相通,他主張精神物質,矯正西方社會物質偏差,中國崇尚中庸之道,這些可證明儒家思想其有時代意義。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集會於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其中有云:「人類要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要回到二千五百餘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求智慧!」 前清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他回國時,路過福州,當時留學英國文學家和海軍領,他好友復先生,正在福州基地。
獲訊後,登艦前往送別,談及國事,復擔心中國面臨滅亡關頭,而傷心淚下,朱爾典即答覆説:「中國會滅亡,因為中國有寶藏,祇要能堅持,善加利用,中國會滅亡。
中華民族珍視此一道統,數千年來代代相傳,戰國日,歷代治亂興亡,盡言,有時政統可斷,而道統,所以每次大亂後,國家新秩序者,確信儒家思想人。
」復驚奇問:「中國有什麼寶藏?」朱爾典答覆説:「四書五經。
」數千年來我們民族習尚,不用詞費,盡人皆知,是「四書五經」智慧和教訓鑄成。
朱、嚴二氏談話中,可以明白一位深思客觀外國朋友,實際和批評眼光,觀察中國歷史演變後,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
中華民族文化道統內涵一致性,中國文化文明經歷困苦,證明其光大卓越性,是亞洲各鄰國中所獨具,且是同化了那些征服中國民族。
再回頭看一九七0年代歐洲,顯出這位英國人士眼光,是多麼而正確。
這一段話,於青年是正確指示,可説儒家思想時代精神。
日本學者兒島獻吉郎其所著「諸子百家考」一書中説:「孔子者,偉人中,聖人中聖人。
孔子生於中國,中國一國榮譽,故中國中常稱孔子絕代聖人,並以誇於其他外國。
孔子生於東洋,東洋全體榮譽,我東洋人誇孔子東洋聖人於全世界。
若讚美孔子盛德,反毀損孔子盛名,傷中國一國名譽,併損東洋體名譽矣。
天地,萬物無不覆載;日月,萬物無不遍照;孔子,參與日月;孔子之德,配於天地。
放在東洋負盛名孔子,復西洋所景仰,日、韓儒家崇敬東洋大聖人孔子,歐美學者崇敬之大聖人。
」 以上所舉,東西洋數位名家言,見推崇之至意,未述其詳,有,道德方面而言。
(一) 曰「物質進化時期」,此一時期,地球上當無生物存在,一如今日月球然。
(二) 曰「物種進化時期」,此一時期,各種生物續由「生元」產生,其進化原則生存競爭,強,眾暴寡,正如達爾文所著天演論所云。
(三) 曰「人類進化時期」,此一時期,其進化原則「互助」,「社會國家者互助體,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人類原則,逆此原則亡。
」 國父此一發明,使吾人開朗,四書中何以有二百五十七個「仁」字,一百三十個「義」字,一百八十七個「道」字一百零五個「德」字者,其合乎人類進化時期需要,並足以證明人類進化原則,動物進化原則,乃宇宙進化原則。
我國文化之所以勝於其他文化者。
此。
梁漱溟先生稱「中國文化為世界文化早熟者」,有。
茲中華文化特點,分為五點,述如下:(一) 行大道,求大同,天下公 我中華民族祖先,其經驗高深智慧,其文化著眼點,人類世界和平,放在禮記禮運篇中,已有「天下公」其「世界大同」理念,而其實現方法,大道行入手,其言如下: 「大道行,天下公,選賢能,講信修 睦,故人親,子其子,使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弧獨廢疾者,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為己,是故謀閉而,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
」 我祖先深深瞭解,各民族國家,各自有其傳統歷史文化,應尊敬,不可人我(如帝國主義者然),人我者,私,,「愛其所同,敬其具。
」持而存小異,始有和平可言,此乃大道行始基。
章之解釋,見諸於四書者如下: 賢者在位,能者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孟子公孫醜)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悦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梁惠王) 而無妻曰鰥,而無夫曰寡,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斯四者天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孟子梁惠王) 由此而知為政者使人人各得其所,物物各歸於公,私盜竊,謀閉而不作矣,天下太平可以見諸事實矣。
(二) 天道人道合德,同源於誠 中國歷史,文化崇高,從伏羲氏算起,有六千四百多年,有文獻可考,始於堯、舜,有四千數百年。
中國一本書,我們要瞭解傳統中國文化,經,其次是中庸。
經應於天道,例如天干、地支、天文、氣象、季節是,後來孔子,人道天道配稱,例如乾卦:「天行健(天道),君子自強不息(人道)。
」其他六十三卦,是如此,所以有「天人合一」稱。
説明天道和人道是一貫,人道天道。
人如能效法天,每件事能達到。
所謂「天者昌,逆天者亡。
」表示違背天理人,是失敗。
人要效法天,配合天,天地了我們什麼呢?聖先師孔子歸納起來,認為人天道中得到了五個字,公、誠、仁、中、行。
這中華文化特質,是孔子儒家思想中華文化貢獻。
今天我這五個字,簡釋如下: 1 人天道學來第一個字是「公」。
公無私,所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可以説完全是天公地道。
天沒有誰一點,沒有誰一點。
我們自己,自己負責,不能怪別人。
如果自己肯努力,天會幫助你,如果自己不爭氣,天幫忙,這是公平,這和外國求神幫忙。
人人能法天行道,則大家能和平,可以達到孔子説「世界大同」目標。
我認為所謂「」,大體方面,小體方面可以。
國與國、家家、人人,不能做到完全相同,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人,就算是雙胞胎,其智慧、性格,可能有地方.何況是人呢?因此人,私,不是公。
所以,人人,應抱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忍小異而持態度,「公」才能顯現。
今天社會上許多人希望別人完全他,這是私心作祟,世界上那會有和平可言。
2 人天道學來第二個字是「誠」。
天地無時動,其原動力,稱曰「誠」。
所以中庸説:「誠無息」,説:「誠者天道」。
人宇宙間一個單位,亦秉賦此種動能而生,故曰:「誠之者人之道。
」於人道,為一切學問道德,所以孔子説:「智、仁、勇三者,天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
」所謂,能感化他人,所以説:「所,金石開。
」是無欺,是智慧,是仁愛,是力量。
我們修身,;心,。
3 人天道學來第三個字是「仁」。
中庸裡説:「修身道,修道仁,仁者人。
」仁這個字二人,兩個人互存、互助、互愛意思。
是家庭、社會、國家之所以能形成凝固力。
反之,不是人,與禽獸無異。
能人道理待人,乃合乎仁。
換言之,人類共生共存大道,「仁」來修冶,人人之間愛,才能互助互存,無論長官部屬,父與子,兄弟,夫婦,朋友與朋友要敬愛,才能共生共存進化,這倫理道德基礎。
仁愛思想是要培養出來,始於孝悌。
論語説:「君子,本道生,孝悌者,其仁之本!」 僅論語一書中提到仁,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其可以想見。
孟子説,無仁心者,不能算是人。
4 人天道學來第四個字是「中」。
天地間每個單位行動中自我調整,知其他單位調整,使之不會衝突,各得其所.各其生,而到處,稱「中和」,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萬物育,人道其中了。
世間事過不及,要到處才好,所以説「過猶不及」,如穿衣多,,要到處;如吃飯,多,適可。
所以時刻要調整使到處一稱曰「時中」,才是,且能。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中極美德,因為中偏私,偏私事無不平,人無不和。
人類知識增進,其事務兩觀察得愈,走造成「物反」錯誤結果。
所以中庸裡説:「極高明而道中庸。
」 5 人天道學來第五個字是「行」。
天無時無刻不在動而向前行動,乾卦所謂「天行健」叫人天天要向前行進,,不可中止,要「作新民」自強不息。
所謂「日,日日,日。
」我們才能生存。
孔子討厭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人,説做説是,是不仁,所以説「力行仁」,「巧言令色,矣仁。
」説做或言行不符,稱為「鄉願」,孟子稱「德賊」。
以上五個字是天道而來人道,是中華文化中做人做事基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傳承下來數千年,成為我們民族道統。
所謂道統中華民族所創造人類生存原理流傳下來,子子孫孫遵守。
」(公冶長第五) 意思是説,孔子晚年陳國説:回去吧!回去吧!留在魯國家鄉那些年人,雖然志向,可惜閲歷夠豐,他們學問文章雖然有,可惜知道如何審度事理,使自己學問道德。
所以孔孟思想,可以説是人類共生共存真理。
我國漢武帝尊孔後,儒家「仁」教育為中心,歷代教育明人倫主,嘗梢變。
到了清末民初,孫中山先生使老百姓易於明白瞭解,公、誠、仁、中、行五個字演繹成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中國人傳統美德:蓋誠、信;仁則孝、義、愛;中則和、平,其行公。
詳細地説法:「」是忠於國、孝於親,是做人起碼條件。
仁愛是擴展而來,「親親而仁民」,到「仁民而愛物」。
「信義」是實踐而來,若僅空口説仁愛而無際行動,無補於事,所以必需「言而有信,行而合義」,表裡,言行相符。
「和平」走出以上六德實踐發揮人類互愛、互助精坤,而到人「和」事「平,大同世界始能實現。
後來,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倡導生活運動,增加管子「禮、義、廉、恥(四維)」配合八德,加強道德教育實踐。
六十年前,我擔任教育部時,規定禮、義、廉、恥四字各級學校校訓,當時風行全國,到現在,各級學校校訓沒有改變。
外國人看到中國自身沒有典型宗教,有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及天主教是外來,而人民道德,並於其他有宗教國家,十四世紀時,中國西方人稱為「禮義邦」,這因為孔子施教其有宗教實,而無宗教名。
公、誠、仁、中、行五個字,任何宗教,要傳佈,而我國教育孔教為中心,天道人道合德,同源於誠,「誠者天道,誠之者人之道。
」(三) 修己愛羣並重,歸於求仁 大學一書,程子認為是初學入德門,使學者知人生目的責任,修己者乃為愛羣善羣,如何修己,曰:學問充實自己一格物、致知:道德涵養自己、心,具此二者,乃稱修身,己身既修,乃可使其家,進一步使其國冶,進一步使天下平。
而大,及,正如國父所謂「人人服務目的,而不以奪取目的,才力大者,能力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福,能力者,能力服十百之務,造十百人福。
」大學程序。
總之,中國之施教,修己者,愛羣善羣,無利己之人主義意義存在,而重倫理以求仁為標。
仁者,人,親親大。
義者,宜,尊賢。
親親殺,尊賢,禮所生。
(中庸) 故君子可以修身,思修身可以不事親,思事親可以不知人,思知人可以不知天。
(中庸) 大學一書開始教人如何明明德,進而作新民,後以上於至善目的。
德者,道行,道者人人間通達之路,達共生共存進化大道,故曰:「道者不可須臾離,可離。
」 曰:「修身道,修道仁,仁者人。
」曰:「德,有鄰。
」由此可瞭解,維繫人類共生共存進化大道,不可片刻離身。
「修身道,修道仁」二語可知修己愛羣,可以離仁。
修身達到君子為第一步,君子與小人分野舉例如下: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 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險激倖。
(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慼慼。
(論語)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第二步修為聖人。
聖人道德學問達峯,及其焉,則「,足以有臨;,足以有容;發強,足以有執;齋中正,足以;文理密察,足以。
」(中庸)。
每個人如能修身,而親親,而仁民,而愛物,社會呈一片仁愛和諧風,善乎。
(四) 本末終始循序,允執厥中 大學首章,即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後,道矣」教,此乃指導人處事要義,而免本末倒置,後錯,以致浪費時間,使事無成,此為士人所重視者。
再讀論語一書,指出「君子,本道生,孝悌者,其仁之本!」 大學後程序指明日:「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其家者,修其身,修其身者,其心;心者,;者,其知;致知格物。
」而反覆言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識,而後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家而後國治,國冶而後天下平。
」 孟子復明白言曰:「天下之本國,國本家,家之本身。
」 我人既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事進行中不可使過或不及,使到處,乃能使大多數人滿意,此之謂執中,故中庸一書曰:「中世者天下本。
」 是故堯「允執厥中」十六字傳諸禹,其重要性有如是者。
五百年後湯主政,「執中」訓。
復查孔子著作,人文科學集大成,處處以執兩中教。
己見,常有過不及錯誤,軌兩而其中民於,適合於大眾需求而無誤。
中字以「到處」定義,,我們知天下事進展走波浪形,而非線前進,出乎,故曰物反,其原因此耳。
(五) 博學審問 (慎) 思 () 辨,尤貴篤行 孔子「學不厭教」自稱,而「博學,審問,慎思之,明辨,篤行」教人,故能成為「聖先師」,而畢生我國以往一千七百餘年(由堯、舜起)之中國丈典,予以整理,分成六經,以利後人,故尊稱「大成聖」,其集中國文化大成。
孔子説:「博學、審問、慎思之、明辨、篤行。
有弗學,學弗能弗措;有弗問,間弗知弗措;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有弗辨,辨弗明弗措;有弗行,行弗篤弗措。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雖。
」(中庸) 孔子教人求學,雖博或有所不知,故問,間而能得,尤貴能慎思,明辨,後能篤行,否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殆。
」(論語)為免遺忘,孔子復教人要「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論語)好學成知,曰「學知。
」 孔子自己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其三千弟子中僅顏回一人,孔子稱曰:「學」,短命死矣,孔子。
人智慧,天生,「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困而學其次,困而不學,民斯下矣。
」(論語) 生而知之者能聞一知,雖千萬人中得見,故以博學為訓,俾行時而有其基礎焉,故人能多讀書,可以免過。
國父知難行易道勉人,蔣公力行哲學,鼓勵國人,蓋有所感焉。
晏嬰「行者,為者成」勉人者,蓋空言不行,無見其有成。
國父習醫,對自然科學知,但勉人中華固有德性智能根教起者,蓋欲科學方法闡明國學,再以科學方法迎頭西方已成科學,如此,學問不致落人後,而作新民於至善。
餘本此道辦理教育,鼓勵出國留學,故此後我國自然科學方面,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五人多,可以證。
(一) 中華文化,天下(世界)為著眼點,而「大公」基礎,故易適合世人,而歡迎。
(二) 中華文化,天道,具備了宗教精神,而無迷信色彩,故科學觀點相悖。
(三) 中華文化,進至人類進化時期進化原則,故崇尚德行仁之王道,力假仁霸道。
(四) 中華文化,重視本末後程序,認為德是本,財是末:人是本,物是末;本末不可倒置,後不可錯亂。
(五) 中華文化,崇拜智者,仁者、勇者、立廟崇祀。
(六) 中華文化,崇拜富有者,而好施者讚揚。
(七) 中華文化,崇拜武士,如關公雖為民間崇拜者,「尚義」而著稱。
(八) 中華文化,重視倫理,尤尚孝悌,故民族綿延數千年而,其人口繁衍十二億之多。
(九) 中華文化,重視助人,認為助人本。
(十) 中華文化是今日中國和平統一基礎,加強兩岸人士孔孟學術交流,可以實現中國和平統一。
有此十者,中華文化世人所推崇,吾人其可不乎。
後我願我所知,作一結論如下: 無私無我之「公」, 成己成物「誠」, 立人達人「仁」, 不偏不倚「中」, 日「行」, 斯五者,中華文化道統精義,各位早安,這樣一個星期天上午,大家應該去郊遊或者睡睡,現在擠這裡聽我講話,希望會浪費大家時間。
最近西方流行一個題目是「四分之一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廿十到廿五歲青年人危機。
大家來台灣感覺,但有相通地方。
你們聽過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名詞,這是一種男人病,每人從四十到五十之間有點經驗,只是一,像女人更年期,生理、心理上有轉變。
有些男人這種時候事業有成,有方子、有轎車、有妻小,很可能同一工作拼了廿年,向前看,安安,禁不住問:「生命不過如此嗎?」於是染上了一種所謂症,彷彿一切失去了。
晚上睡不著,白天想起牀,食慾減,懷疑,拿不定主意,對自己喜歡事失去了熱忱。
時候,會有自殺傾向。
我有一個朋友是氣大學教授,妻子是教授,他們有一個女兒,可愛,每年他們到國外度假,別人心目中是一個幸褔家庭,我朋友。
有一天他妻子留了一封短信,帶了一筆現款,去了一個海城,聽説一家爵士樂隊大提琴手,與所有家人、朋友隔絕,不知。
心理醫生説這個人患了「中年危機症」,原因是生活、可以預測、沒有變化了。
「青年危機」是説年人這種時候,規律學校生活結束,或結束了,不能靠父母,不能靠老師,要自力更生。
延伸閱讀…
找工作,要自己喜歡,要收入,要學以致,這樣工作可找。
男女朋友,了幾年,要談結緍了,結緍生子、找房子、買傢俱、醫藥保險……是現實事,要操心勞力。
每天報紙上讀到,電視上看到,是明星故事,是故事,好像那些自己出色。
父母好不容易幫自己讀完大學,總不能讓他們失望吧!這種大起大落轉變下,不是中年危機,而是定了,產生了危機。
如果把持不住,很可能隨波逐流,失在暴力、色情、吸毒或反叛浪潮裡,結果害人害己,中年危機可怕。
我想法是年人太苦悶,樂,沒有希望了。
這種現家是世界性,歷代有,五十年前大家説「畢業即失業」,很多大學畢業生患了精神病。
宗教信仰可以拉人一把,但許多宗教要去掉七情六慾,青年人談情慾,會有什麼生活?何況有人信了,如此很多人失求快盲裡,認為酗酒、吸毒、抽煙、暴力、色情,。
我現在要用孔子話來解釋「」,大家奇怪,千里迢迢到了加拿大,這位老先生要英文講<<論語>>。
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很多年前我師讀書一次週會上台灣省吳國禎來講演,吳受洋教育,聽説他是宋美齡朋友,學生們希望他講些洋八卦,他講了時「生命謂性,謂道」<<中庸>>當時討厭,到現在記得一點點。
<<論語.學而>>篇前三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遠方來,?人不知而愠,君子乎?」這三句話我七歲讀私塾時候,會背誦,但完全懂;中學讀者,老師似懂非懂,我莫名其妙;到了大學老師字釋義,引用很多程子和朱子話,覺得孔子這三句話生活脱了節。
因為第一、並不是每個人喜歡讀書;第二、朋友什麼這樣?廿歲失戀,對女朋友一肚子怨氣時候;第三、君子有什麼關係? 退休後重讀<<論語>>,覺得這部書博大精深,這三句話有看法,我以為這是孔子「人生」詮釋。
「學而時習之」是指做學問求知識。
求知是人類本能,人生而好奇心,求知需要藉口,三歲小孩子每天要問多次「什麼」,<<經.繫辭傳>>「……仰則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取諸身,遠取諸物」是觀察方法,是人類求知開始。
小孩子懵懵懂懂,什麼事知道,知道問,問是找答案;找答案第一步是觀察,觀察是做學問鑰匙。
孔子做學問態度是「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求知可以忘憂,擔心什麼「症」?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説:「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忘食。
」飯忘了吃,哪有危機?大家讀書有經驗,有時一個問題(如數理方程式)突然懂了,手舞足蹈。
求知年齡無關,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習。
「有朋遠方來」重點是朋字,朋是情,或親情、或愛情、或友情,是人慾,是生理和精神,有情才能活活生活,才能活得。
生活沒有情趣,像山谷裡有霧,沒有杜鵑歌聲。
月旅行是「青年危機」藥方。
「人不知而愠,君子乎」是指道德修養。
孔子<<論語>>中多次談到君子,譬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君子人」。
文質彬彬、不器、、有文、有禮、坦蕩蕩、可以信託是道德修養,有道德活得,活得安詳,了。
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温(Mark Twain)説:「朋友、書籍,再有一種迷濛:是理想人生。
」英國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自傳中一開頭也説:「三件事鼓動著我人生:追求知識、愛愛、人間那種不能忍受痛苦。
」這兩人人生,像孔子一樣,是學習,感情和道德,只是他們孔子晚了兩手多年,吐温,羅素同情心,是直指人心佛性,道德包括,但融會了人間文化規範。
學習和感情是成長雙軌,使我們順利前進,道德是人類獨有財產,別的動物沒有,道德是方向盤,幫我們走出,走出黑暗。
不要擔心變,而是迎變來臨,要「變所適」,使生活多姿,使生活文質並,理工人要涉獵一些文藝,有空讀一點李清照和柳永; 人文學生不妨問一問E= MC2是什麼意思。
找時間逃避一下人造聲音,找時間逃避一下人造光,聽一聽流水,看一看黑夜星辰(你認識銀河嗎?)捧一杯黃士,窗台種一盆野花,活著學習,有感情開心,有道德。
後,祝大家運氣。
一段,我們探討了孔子君子應志道行仁於天下,安百姓,這是君子任道使命感。
然而這是主觀認知度,至於客觀時空環境,沒有時運、權位,君子是無法兼善天下,能獨善其身。
這些際遇、時運、權位,這是命,這天命。
是故,孔子到五十歲時巳瞭然天地定律,這天命道理,孔子嘗謂顏淵曰:「行,舍藏,我爾有是乎?」(述而第七)行,得其天命,舍藏,得天命。
是故,孔子説:「五十而知天命」。
(學而第一)曰:「不知命,無以君子」。
(堯曰第二十)其道理甚矣。
能説君子應知天命,過於孔子中庸説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願乎其外。
素,;素,;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患;君子無入而自得。
」「正己而不求於人,無怨;上怨天,下人,故君子居易俟命。
…」(中庸十四章)吾人中庸這一章君子居易俟命,一下論語若干章節,如:*子曰:「貴,是人所欲;不以其道得,。
貧,是人之所惡;不以其道得,去。
」「君子去仁,成名。
君子食之間違仁,造次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樂亦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第七)*子曰:「…天下有道見,無道隱。
邦有道,貧且焉,恥;邦無道,富且貴焉,恥。
」(泰伯第八)*子曰:「怨天,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第十四)以上所引用論語若干章節,易明,而中庸第十四章這幾章節總納。
「素位而行,不願其外。
」君子盡其我,忠信而守分。
身處、各有天命;夷狄患難,各有際遇,此乃天道,君子仁居心,面順境逆境,心地處,盡人事,以待天命,這「居易俟命」道理,這個道理孔子繫辭所云:「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繫辭第五章第三節)境界。
,「君子無入而自得」,即一切時、一切地、一切事,盡其我,隨順天命,悠然自在矣。
命天命觀念,數千年來,深植人心,孔子聖人亦不例外。
一部論語中,孔子三提天命;於自述中説:「五十而知天命」;其次,提醒「君子應畏天命」;後一章節,忘叮嚀曰:「不知命,無以君子。
」 是故,命天命觀念是何其,因為,這是人人均會遭遇到問題。
而孔子一生言行,命天命,後人説了觀念,作了示範。
綜觀孔子一生,可謂顛沛流離,嘗自雲:「吾少,能鄙事。
」(子罕第九)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六十七歲夫人兀官氏亡,六十九歲獨子伯魚卒,得年五十,髮人送髮人,情何以堪。
(見吳延環論語研究)如此世俗眼光看孔子一生命運,可謂:時運,命途多舛。
孔子仕途而言,畢生五十一歲五十五歲歷任魯之中宰、司空、司寇有表現外,孔子五十五歲,「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三日,孔子行。
」(微子第十七),後,孔子仕途上難逢機會,地,如世俗眼光,有子引用孔子一句話,告訴伯牛説:「死生有命,富貴天」。
然而,孔子生一世,抱著悲天憫人使命感,抱著君子修己安百姓理想,其志向於「老者安之,朋友信,少者懷之」。
他胸襟「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
」是故,五十五歲後,帶著弟子開始遊列國,行仁道於天下,而期列國君王所用。
孔子周遊列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衞國,衞公死後,孔子離衞去陳,前後五年。
第二階段,主要陳國,前後四年。
第三階段,主要衞國,前後五年。
周遊列國前後十四年,到過十國(漢王充論衡國,儒增篇),十四年當中,後訪問了六國君王,其中,祇有衞、陳兩國如意。
國學大師錢穆考證説:「仕衞陳兩國,所過曹宋鄭蔡。
」(先秦諸子繫年,孔子返衞考)周遊列國期間,橫遭桓魋及陳蔡厄,送命。
其間,仲向長、桀溺問津,而導致孔子有:「天下有道,丘」歎。
逢晨門稱孔子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再者,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棲棲者?」(憲問第十四) 總體來説,這十四年來,孔子棲棲遑遑遊走於列國之間,獲君王賞識,此種種困,孔子並,他後人做了示範,那:「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 論語中記載,子川上曰:「遊者如斯乎?捨晝夜!」(子罕第九)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第八)後世王陽明嘗謂孔子於水晝夜不息,故能「發奮忘食,樂以忘憂,而不知老之。
」(王陽明傳習錄) 是故,周遊列國困頓期間,孔子身示範告訴我們儒者風範及道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抱著修己行仁安百姓胸襟,「知其不可而為之」、「天下有道,丘」、「行,舍藏」、「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一切盡其我,俟天命。
孔子晚年,知天命,憂仁道不行,乃感嘆著回魯裁正弟子,傳道後世。
論語中記載這麼一段話: *子陳,曰:「歸!歸!吾黨小子,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
」(公冶長第五) 意思是説,孔子晚年陳國説:回去吧!回去吧!留在魯國家鄉那些年人,雖然志向,可惜閲歷夠豐,他們學問文章雖然有,可惜知道如何審度事理,使自己學問道德。
延伸閱讀…
於是,孔子六十八歲帶領著弟子,返魯。
孔子體驗到、、夭壽、困頓、得失這些是天命,操之於天,於人;相反,學問、道德、教化,這是操於人,惟其盡其我,自強不息俟天命。
後六年,孔子刪詩書,正禮樂,著春秋,整理六藝,並倡導平民教育,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身作則,實現了「為天地,為生民立命,聖繼絕學,萬世開太平」理想。
其可謂:「德配天地,萬古長青。
」行文,我們太史公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贊一段話作結語。
太史公曰:「詩有,『高山仰止,景行行』雖不能,然心嚮。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榮,焉。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注:現巳傳八十餘世),學者宗之。
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聖矣。
」 確,筆者緬懷瞻仰偉人心情,山東曲阜參觀三孔(孔、孔府、孔林),孔廟內殿,見「聖先師」、「德配天地」牌樓,感觸,不能離去,如今,孔子不僅是中華聖人,全世界尊敬聖哲偉人。
觀乎今日,舉世滔滔,道德淪喪,倫理失,人心乖離,人慾橫流,世界顛簸動亂,非孔子道德、人本教育,實無挽回劫。
孟子嘗言:「學問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孟子.告子篇)我中華兒女,從自己做起,找回人心本性,找回人本價值。
是故,君子天下國家己任。
修己敬,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
志士仁人行仁於天下,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
得志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素位而行,不願其外,富貴、、患難夭壽,是天命,故君子居易俟命。
吾人應當學習孔子:忘食,樂以忘憂;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行,舍藏,君子無入而自得。
能如是,方為孔子天命觀之真實意義。
後,筆者引用宋朝朱熹兩句話(朱子語類,孔孟周程張子)來做總結: 天不生仲尼,萬如。
一部論文,四書中,孔子嘗多次言及命天命,然其內涵如何呢?筆者深入深討,者離不開天,蓋中國古代聖王傳統觀念:天是有意識,是萬物主宰,而命古訓,即為天之所命。
是故,書經泰折曰:「民所欲,天之」。
詩周維天命亦云:「維天命,於穆巳。
」意即天命道理,是如此地深遠極了。
是故人盡人事聽天命。
中國傳統聖人觀念中,天命有各種接近內涵: 孔子説卦傳第二章雲:「昔者聖人作易,性命理。
是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道,曰柔;立人道,曰仁義。
」是故,天道、地道、人道運行,合乎性命理,天命天道。
天命人道,而人道即是仁義本。
另中庸,孔子告哀公問政雲:「誠者,天道;之者,人道。
誠者,而中,不思而得,中道,聖人。
之者,擇善而。
」(二十章) 蓋聖人乃天生,故上合天道,下合人心時;凡夫擇善而,努力達到境界,能如是合天道,方可得天命。
中庸有一段話,是孔子讚嘆舜帝大德者受命。
子曰:「舜其大教!德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子孫保。
」 『故大德,位,祿,名,壽,故天生物,因其材而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
』…「故大德者受命。
」(中庸十七章)孔子極其讚美舜帝孝。
而孝大德,大德天德,蓋易經乾卦有云:「夫大人者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 舜帝孝天德行於身,體之徵;然受命為天子,。
是故,孔子讚美説:有德行人,能夠受到天命而為天子。
論語堯曰篇有一段話:堯曰:「諮!爾舜!天之曆數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
」-舜命禹。
(堯曰二十)曆數,即是天數。
天數天命。
謂帝王之次弟歲時春夏秋冬節氣。
唐堯告訴虞舜説:「我告訴你,天命運數,落你身上。
你存心信,守住中道,方保其,否則,天下人民如果困頓,你天祿絕止了。
」虞舜此話囑夏禹。
詩經雲:「天生烝民,有物有」此即指天地萬物有其理,,逆,如各循其理,何勞於己力哉?孟子亦云:「天者存,逆天者亡」(離婁篇),是指人心天理存,人時天理亡。
這中華文化「天人合一」道理。
是故,求天必先求己。
知天命所歸,先知人心嚮,惟天命,故人事必修。
這是出自「中庸」首章開宗明義言:「天命謂性,謂道,修道謂教…」(中庸第一章)本來,論語中,孔子雲:「性相近,習相遠。
」(雍第六),子貢嘗雲:「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夫子言性天道,不可得而聞。
」(公治長第五)蓋孔子,講究是志道行仁,國計民生。
然而,體性德,是修身,是故,意識而後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孔子弟子參得乎孔子「忠恕道」真傳,傳乎子思,子思作中庸,闡釋孔子「天命謂性」思想,是故云:「,謂性,,謂教。
」(中庸二十一章) 又云:「唯天下,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能盡人性;能盡人性,能盡物性;能盡物性,則可以贊天地化育,可以贊左地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二十二章) 中庸思想,天命謂性,而演繹「人天地參」,,即所謂:「萬物並育而相害,道並行而悖」矣。
(中庸三十章) 以上諸多引證,可見天命離不開主宰意識天,它可為天道、天德、天數、天理及天性解。
二、君子應知天命,畏天命。
我們瞭解天命各種內涵後,繼續探討論語中「天命觀」。
一、五十而知天命。
論語中,孔子有一段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踰矩。
」(政第二)這段話,是孔子自述立志學道過程。
立志學道第一要事。
而孔子十五歲立志學習大學導(朱熹注);三十歲而能自立,即立於禮而成於樂;四十歲而能洞察一切事理,故知而不惑;五十而瞭然天地萬物運行天命和天道;六十歲耳順心,不思而得;七十歲隨順,心。
五十而知天命,一層解,如天命即是「天人合一」,參乎天地化育。
易雲:「天地大德曰生」。
得於己者謂生命,受於天者謂天命。
生命與天命息息相通。
孟子盡心章嘗言:「盡其心者,如其性;知其性,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
殀壽貳,修身俟,所立立命。
」(盡心章上) 這段話,做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最佳闡釋。
本章句意思説:「能夠自己本心,能夠知道自己本性,而進一步知道天理。
保守住自己本心,培養自己本性,所以奉本原天啊!至於生命,心裡一點疑慮;只管修養身心等待那命數,這全立天命啊!」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
小人知天命而畏,狎大人,侮聖人言。
」(季氏第十六) 畏者,敬事奉行意。
君子修身,處世敬,故心有所敬畏如小人縱恣,爭無忌憚矣。
君子敬畏什麼呢?君子有三樣敬畏事: 敬畏上天賦正命,敬畏德高望重人,敬畏聖人警惕言。
若夫小人,知天命為何,輕視有德位人而戲侮聖人言。
何以君子要敬畏天命?如前説,蓋天命天道、天理…。
天命,通俗話來説,規律,法則規律和法則,才能和和同一氣,所以聖先賢才説:「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説:「多行不義斃。
」(左傳)道理即此。
一部論語,到了終篇,孔子弟子孔夫子三句話來做後提醒。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君子。
不知禮,無以。
不知言,無以人。
」(堯曰第二十)孔子説:「知道天命知道利害,那是不能做君子。
知道天理、禮法和紀律,那是無法處世。
知道人言是非,那是不能認識人心。
」 是故,孔子後提醒,君子應知天命,知禮,知人心。
命,謂窮達之分。
邢疏雲:「天之賦命,達有時,當待時而動,若不知命而妄動,君子。
」朱注引程子言:「知命者,如有命而信。
人不知命,見害必避,見利,何以為君子?」哉斯言。
天命觀念,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歷史,到今天,深植華人社會民心。
本文先前孔子天命觀深入探討,本節要歸結提出幾點,進一步瞭解孔子強調天命觀真義。
這是指人和天地鬼神關係,中華文化中,天道、地道、人道是交互感應。
孔子繫辭中,提示天命觀,例如:*天垂象,見吉凶。
(繫辭第二章第二節)人心善,天現吉兆;人心趨惡,天現凶兆。
*仰之觀於天文,倚察於地理,是故知鬼神情狀。
(繫辭第五章第二節)
【美新社訊】“孔子文化世界行-走進美國”論壇暨孔子文化中心授牌儀式於當地時間5月29日下午,美國洛杉磯聖蓋博市希爾頓酒店舉辦。
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王大千特地飛抵洛杉磯,尼山國際總裁烏蘭和各界代表啓動“孔子文化世界行-走進美國”論壇,並正式授予尼山國際“孔子文化中心”牌匾。
活動儒家思想人類命運體主題,交流切磋世界各國儒學研究成果,中華文化當中探究當下全球治理智慧,促進人類命運體建設。
尼山國際總裁烏蘭表示,“孔子文化世界行-走進美國”系列活動是中國孔子基金會一個品牌。
尼山國際榮幸能夠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一起主辦本次活動。
孔子文化穿越了千年,2500年前孔子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當今很多人引用孔子名言。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孔子是哲學上華盛頓”,表示“於這位東方聖人景仰”,並稱引孔子名言。
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孔子思想十分推崇,《哲學辭典》中,他列舉了孔子七句格言,然後寫道:“東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公元前六百餘年教導人們如何地生活。
”
1980年,有1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集巴黎,發表一個宣言,人類如果要想二十一世紀生存下,要回到2500年前孔子,並他身上汲取智慧。
烏蘭表示,孔子成為中國文化一張名片,作為美華人,要這張名片海外做好,傳承,並且發揚光大。
尼山國際多年來希望能夠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橋樑,孔子論語全解英文版推廣到美國各主流,大學、圖書館。
同時,希望今天論壇彙集各方中國文化關注專家學者人士一起分享孔子智慧,希望海外能夠這個工作做得紮,。
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王大千表示,希望藉“孔子文化世界行-走進美國”系列活動傳播弘揚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是儒家文化。
同時能夠通過海外華人華僑強大的羣體,讓他們參與傳播孔子文化。
讓中華文化華人華僑羣體青少年當中通過孔子學堂平台和孔子文化中心,能夠實現精神家園效果。
王大千表示,中華文化要想發揮其生命力,要通過生活化、社會化、年輕化和現代化、國際化來推廣,這樣文化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薪火相傳。
論壇旅美律師,主持人張軍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