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召開《拜年》郵票發行新聞發布會。
郵政集團公司辦公室王旭副主任致辭提到:我國郵票發行,是國家賦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職責。
中國郵票傳遞中國聲音。
近年來,郵政部門發行中國夢、中華孝道、生肖、拜年題材郵票,地傳播著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了幾千年來傳統和文化精神。
集團公司郵票發行部高山總經理介紹了《拜年》郵票及郵票背後故事。
《拜年》郵票清華大學美術教授吳冠英創作,郵票畫面兩個卡通形象為主要元素,衣著配飾具有現代特點,兩邊是代表中國建築文化門墩及春聯,背後是古典朱漆大門,象徵著、殷實。
門內有照壁一方,上貼福字和剪紙風格羊形象。
小型張郵票圖案是包餃子,閤家。
《拜年》郵票,是中國郵政精心策劃,推出“拜年系列品牌產品”,希望打造成繼“生肖郵票”後典系列。
為提升《拜年》郵票鑒賞性和文化內涵,邀請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郵票名稱。
為突出《拜年》郵票“拜年”功能,增強郵票集郵者,該套郵票應用了“AR三維動畫”技術。
下載“E郵互動”手機客户端,掃描郵票畫面後,可以欣賞三維動畫,伴隨著春節序曲喜慶音樂,年味兒。
滿足社會和集郵愛好者願望,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拜年卡通形象”名字,大家推薦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歡歡、喜喜”,契合“歡歡喜喜拜大年”吉祥話。
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學者趙珩先生介紹了中國拜年文化及發行《拜年》郵票意義,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刁品副主席現場書寫了拜年郵票吉祥物“歡歡、喜喜”名稱。
中國農曆年歲首稱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節日。
春節歷史,它起源於殷商時期歲尾年頭祭神祭祖活動。
當新春到來之際,人們要喜慶地慶祝這個節日。
北宋王安石有詩證:“爆竹聲中一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新桃換符。
”描繪了春節氣氛。
春節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年中節日,因此,中國郵政後發行了多種有關春節郵票。
有關春節郵票,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春節郵票。
中國郵政於2000年1月29日專門發行了《春節》郵票一套3枚、小型張1枚、版張1枚。
3枚郵票圖案是貼年花,迎新春;放爆竹,辭歲;舞龍燈,鬧社火。
我國天干地支紀年已有近2000年歷史。
版張邊紙設計成剪紙圖案,每幅9枚郵票,郵票底色紅綠黃三色。
畫面圖案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活動,畫面色彩顯示了春節喜慶氣氛。
第二種是每年農曆年發行一套年畫郵票。
2003年開始,中國郵政9年後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武強、綿竹、朱仙鎮、漳州、梁平、鳳翔地木板年畫發行9套郵票,地域、風格、色彩年畫,展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葉茂,博大精深,讓方寸之間綻放出別樣。
年畫,是過年時人們貼牆壁和門上各種寓意吉祥圖畫,如發行《楊柳青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以及《武強木版年畫》。
這些年畫中,一些是表現喜慶吉祥氣氛畫面,如《楊柳青木版年畫》中“五子奪蓮”、“玉堂”,《桃花塢木版年畫》中“麒麟送子”、“十美踢球”,《楊家埠木版年畫》中“天女散花”、“喜報三元”、“連年有餘”,2006年發行《武強木版年畫》中“四季”、“五福臨門”、“富貴花開”;有一些是表示驅邪意思,如《楊柳青木版年畫》中“鍾馗”,《楊家埠木版年畫》中“門神”,中國郵政這兩次發行年畫中門神是單幅。
而幾年,我國澳門郵政發行過門神郵票,是雙幅出現。
中國農曆年歲首稱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節日。
春節歷史,它起源於殷商時期歲尾年頭祭神祭祖活動。
當新春到來之際,人們要喜慶地慶祝這個節日。
北宋王安石有詩證:“爆竹聲中一歲,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新桃換符。
”描繪了春節氣氛。
春節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年中節日,因此,中國郵政後發行了多種有關春節郵票。
有關春節郵票,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春節郵票。
中國郵政於2000年1月29日專門發行了《春節》郵票一套3枚、小型張1枚、版張1枚。
延伸閱讀…
3枚郵票圖案是貼年花,迎新春;放爆竹,辭歲;舞龍燈,鬧社火。
小型張郵票圖案是包餃子,閤家。
版張邊紙設計成剪紙圖案,每幅9枚郵票,郵票底色紅綠黃三色。
畫面圖案形象地展示了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活動,畫面色彩顯示了春節喜慶氣氛。
第二種是每年農曆年發行一套年畫郵票。
2003年開始,中國郵政9年後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武強、綿竹、朱仙鎮、漳州、梁平、鳳翔地木板年畫發行9套郵票,地域、風格、色彩年畫,展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葉茂,博大精深,讓方寸之間綻放出別樣。
年畫,是過年時人們貼牆壁和門上各種寓意吉祥圖畫,如發行《楊柳青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以及《武強木版年畫》。
這些年畫中,一些是表現喜慶吉祥氣氛畫面,如《楊柳青木版年畫》中“五子奪蓮”、“玉堂”,《桃花塢木版年畫》中“麒麟送子”、“十美踢球”,《楊家埠木版年畫》中“天女散花”、“喜報三元”、“連年有餘”,2006年發行《武強木版年畫》中“四季”、“五福臨門”、“富貴花開”;有一些是表示驅邪意思,如《楊柳青木版年畫》中“鍾馗”,《楊家埠木版年畫》中“門神”,中國郵政這兩次發行年畫中門神是單幅。
而幾年,我國澳門郵政發行過門神郵票,是雙幅出現。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採用公元紀年,農曆新年改為春節。
2006年5月,春節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民族有關春節民風民俗節日文化多彩。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郵政發行了一系列春節文化相關郵票,成為人們收藏熱點,其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不容覷。
我國天干地支紀年已有近2000年歷史。
延伸閱讀…
1980年2月15日,即農曆庚申年春節除夕,中國郵政發行《庚申年》特種郵票,後1981年開始統一每年1月5日發行當年生肖郵票。
其中1980年1991年第一輪生肖郵票,每套1枚;1992年2003年第二輪生肖郵票,每套2枚;2004年2015年第三輪生肖郵票,每套1枚;2016年開始發行第四輪生肖郵票,每套2枚。
值得指出是,1980年《庚申年》“猴票”,於它是生肖郵票“龍頭”,發行量500萬枚,因此成為集郵活動復甦後眾多集郵愛好者追捧目標,價格一路飆升。
面值8分整版80枚面值6.40元“猴票”目前市場上達到150萬元,單枚1萬多元,成為中國郵票中不可多得珍郵。
年畫是適應人們慶賀新年風俗活動而產生發展一種民間美術形式。
2003年開始到2011年,中國郵政9年發行各地木版年畫系列郵票,每套4枚,是《楊柳青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梁平木版年畫》和《鳳翔木板年畫》特種郵票。
上述年畫郵票發行時間2008年《朱仙鎮木版年畫》和2011年《鳳翔木板年畫》兩套郵票外,其他7套臘月二十三即年這一天發行。
因為年是春節前奏,人們開始忙於春節準備工作:置辦年貨、打掃衞生、寫春聯、貼年畫,這個時間發行年畫郵票增加年味兒。
正月初一傳統新年。
2000年1月29日,即農曆臘月二十五年,中國郵政發行《春節》特種郵票,全套3枚,小型張1枚,圖案“迎新春”“辭歲”和“鬧社火”,小型張為“閤家樂”。
這套郵票借鑑了民間年畫、剪紙藝術形式,描繪出春節文化活動中貼窗花、放鞭炮、點花燈、舞長龍、扭秧歌喜慶場面,寄託了人們辭迎春和來年、吉祥祈盼。
我國郵票上“年文化”多彩,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郵政發行了一系列與“年文化”相關郵票,方寸之中飄香着年味。
2000年1月29日,中國郵政發行了《春節》特種郵票一套3枚,小型張1枚。
圖案“迎新春”“辭歲”和“鬧社火”,小型張為“閤家樂”。
該套郵票借鑑了民間年畫、剪紙藝術形式,描繪出春節文化活動中貼窗花、放鞭炮、點花燈、舞長龍、扭秧歌、闔家團圓喜慶場面,表達了人們春節和美好生活期盼,同時傳承了傳統過年習俗。
小型張邊紙上繪有各種剪紙圖案,表達了吉祥如意、年年有餘、富貴意。
中國郵政2015年2019年發行了5組“拜年”系列郵票。
其中:第1組《拜年》郵票於2015年1月10日發行,郵票畫面以其卡通風格和民俗特色,展現了人們過大年、拜大年時場景。
第2組《拜年》郵票於2016年1月10日發行,郵票圖案“歡歡”戴着“猴帽”雙手竹竿燃放鞭炮喜慶新年場景。
第3組《拜年》郵票於2017年1月10日發行,郵票圖案兩位身着蒙古族服飾可愛兒童“歡歡”和“喜喜”手捧哈達全國各族人民拜年。
第4組《拜年》郵票於2018年1月10日發行,展現了過年時熱情好客場景。
第5組《拜年》郵票於2019年1月10日發行,“歡歡”和“喜喜”身着藏族傳統服飾全國各族人民拜年,兩側印有“雪月冰星春酒,吉祥興旺彩雲飛”春聯,整個畫面鬆,洋溢着新年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