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升降國旗
為維護國旗莊嚴,國家頒定《國旗》與《國旗顏色標準樣品》國標,規定國旗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與染色牢度等技術規範,並於1991年12月1日施效。
根據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升國旗時務必升到旗桿頂端;降國旗時則不得落地。國旗衞士因此練成精湛的收旗動作:國旗在127秒內降至國旗桿底座時,一位戰士立卽用雙手托住國旗,另一名戰士再將旗面均勻摺疊,此動作精準地費時13至15秒。


《國旗法》亦規定,不得懸掛破損、污損、褪色或不合規格的國旗。為維護國旗完好,天安門廣場上空國旗大致每天更換一面。每逢盛大節日更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完好,懸掛期限亦不得超過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紅色象徵革命。旗上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聯象徵共産黨領導下革命人民的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以凸顯於紅色背景,因黃色較白色鮮明美觀;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大星中心,表示環繞一核心團結,造型也顯緊湊美觀。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議決,採用五星紅旗做國旗。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該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刊登徵求啟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徵集到的3012幅圖案選出38幅散發給全體代表討論。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
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同年7月至8月在《人民日報》等報紙上發布徵求啟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初選委員會收到的3012幅圖案中遴選出38幅,供給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毛澤東主席於9月25日晚召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座談會。
五顆星的含義
關於國旗設計,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圖樣呈現革命人民的大團結,未來也應大團結,因此,無論現在或未來,都需團結與革命,毛澤東主席的演講獲得熱烈掌聲響應。
修改並通過國旗法
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頒佈主席令予以公佈,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
國旗的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國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顆星採用黃色,旨在於紅色背景中凸顯出光芒,黃色較白色更加明亮美觀;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這是為了表示圍繞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凸顯了緊湊的美觀。
其他相關內容
除了全國性的誌哀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還曾在香港旅行團在馬尼拉被挾持事件、香港南丫海難以及大埔公路雙層巴士翻側事故中遇難者表示誌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首次懸掛五星紅旗。此面國旗長460釐米,寬338釐米,採用五塊紅色綢緞拼接製成,黃星部分採用黃色綢緞。1951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此面國旗移交至中國革命博物館,目前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國大典上使用的旗杆高22.5米,原本計劃與天安門城樓等高(35米),但當時條件受限,未能達成。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在1991年更換過一次,新旗杆高30米。原來的旗杆於1991年改裝後立在中國革命博物館,2007年拆裝後收藏於館內倉庫。2011年6月21日,重新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
中國國旗的意思
中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物,由紅旗、五星、鐮刀和錘頭組成。其含義如下:
旗幟元素 | 含義 |
---|---|
紅旗 | 象徵革命和勝利 |
五星 | 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愛國民主分子的緊密團結 |
鐮刀 | 象徵工人階級 |
錘子 | 象徵農民階級 |
紅色:象徵革命和勝利。自1848年歐洲革命以來,紅色旗幟一直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徵。
五顆金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四顆小星環繞著一顆大星,代表著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愛國民主分子的緊密團結。
鐮刀和錘子:象徵工農聯盟。鐮刀代表農民,錘子代表工人。它們交叉在一起,象徵著工農聯盟的力量。
旗幟的設計:中國國旗由前新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委員會副主任馬寅初、張治中和譚平山提出,其設計方案經全體委員會討論通過。
延伸閲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_中國概況
其他含義:中國國旗還具有以下幾層含義:
- 主權:中國國旗是中國主權和獨立的象徵。
- 統一:中國國旗代表著中國的統一和團結。
- 和平:中國國旗的紅色背景象徵著和平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