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原因】中國崛起原因與影響:一窺全球格局的轉變

《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文章,以「中國見頂了?」為題。正如文章標題所示,這篇文章講的是:儘管過去70年,中國實現了「和平崛起」,尤其是和美國的關係達到了頂點,但現在這一切已經結束了,《經濟學人》寫道:「10年前,預測家們預測,中國GDP將在21世紀中期超過美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並保持壓倒性的領先地位,而現在,一個不那麼戲劇性的轉變即將到來,導致中美經濟地位趨於平穩……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實力將較競爭對手有所下降……」

中國崛起原因 Play

記錄表明,《經濟學人》倒是一個預測中國很好的參考指南——看看《經濟學人》説了什麼,然後反過來,就是中國將要發生的。其次,值得思考的是,《經濟學人》過去幾十年對中國的預測屢屢失準是否只是基於無知和傲慢?而且,為何其總是無視自己糟糕的「戰績」,「愈挫愈勇」仍要持續地預測中國?後者不僅適用於《經濟學人》,也適用於許多其他提出類似説法的西方出版物。

事實上,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基本穩定,並沒有因為失業導致政治動盪,更不用説「權力鬥爭」了。4年後的2002年6月15日,《經濟學人》推出題為《喘不上氣的中國龍》特別增刊。它就中國得出結論:「中國的經濟仍然主要依賴國內的增長引擎,而這些引擎正逐漸衰退。過去5年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規模的政府支出。因此,政府債務正在快速上升。再加上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國家的巨額養老金債務,這是在製造金融危機……因此,未來10年,中國將會變得更不穩定。隨着失業率的上升,它將面臨愈來愈大的動盪。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公眾信心可能會崩潰,進而引發銀行擠兑。」

中國崛起原因

2010-2022年,中國GDP增長116.0%,印度GDP增長94.6%。中國經濟增長173%,即年均10.5%。相比之下,同期世界GDP增長37%,即年均3.2%;美國GDP增長21%,即年均1.9%。也即是説,同期中國GDP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倍,是美國的8.4倍。中國這條龍已經喘不過氣?很明顯,《經濟學人》的預測又大錯特錯。

「中國將未富先老」這種流傳多年的虛假説法。《經濟學人》認為:人口因素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並通過引用數據來論證這一觀點:「官方統計顯示,中國勞動力已經達到頂峯。中國15至64歲人口是美國的4.5倍。根據聯合國的『中位數』預測,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只有美國的3.4倍。」並做出結論:「中國和美國將在幾十年內保持勢均力敵。

儘管他們花了大量篇幅討論其他問題,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即便這些問題真實存在。但統計數據顯示,那些支持「中國見頂論」的人之所以拋出這樣的説法,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將大幅削減投資佔其經濟中的比重。

中國崛起原因

1. 國家政策與制度

  • 中共領導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確保政策穩定性與執行力
  • 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引進外資與技術,促進經濟發展

2. 人口與人力資本

  • 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
  • 政府投資教育,提高人力資本品質,培育高素質勞動力

3. 經濟優勢

  • 產業鏈完整,從基礎原料到高科技產品,應有盡有
  • 國民儲蓄率高,為投資提供充足資金來源
  • 政府扶持關鍵產業,強化競爭力

4. 地理優勢

  • 位於亞太地區樞紐,擁有天然資源豐富的腹地
  • 周邊市場廣大,提供商品與服務輸出機會

5. 科技進步

  • 政府重視科技研發,投入大量資金於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
  • 引進與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6. 軍事力量

  • 國防支出快速增加,提升軍事實力
  • 發展先進武器系統,保障國家安全,提升國際地位

7. 文化自信

  • 中華文化傳承深厚,激發民族自豪感與團結力
  • 文化輸出影響力不斷擴大,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的軟實力

8. 國際環境

  • 全球化進程為中國融入國際體系提供機遇
  • 美國相對衰退,中國崛起空間逐漸增大

影響中國崛起的因素之外在與內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下表對內外因素進行簡要概括:

延伸閲讀…

探中共崛起的原因及其影響

探中共崛起的原因及其影響

影響因素 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
政治體制 中央集權 全球化
人口與人力資本 龐大勞動力 海外人才迴流
經濟優勢 產業鏈完整 市場需求
地理優勢 亞太樞紐 周邊市場
科技進步 政府支持 國外技術引進
軍事力量 國防支出 國際環境
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 文化輸出
國際環境 美國衰退 全球體系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