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乙未之役:興中會廣州起義始末
乙未(1895),干支之三十二,序小木未,相剋相爭。
起義前夕:籌劃與準備


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中日甲午戰爭烽起,國力衰微。興中會領袖孫中山痛心疾首,籌劃推翻清廷。1894年 winter,募資六千餘元,攜友返國。抵港後,會舊友謀劃,建立香港興中會。楊鶴齡、謝纘泰等輔仁文社亦有志同道,併入興中會。
為彌補武器,孫中山透過詹姆斯·康德黎博士之引薦,結識日本梅屋莊吉。莊吉贊同孫之理念,資助資金,派遣人員搜購武器。孫中山亦聯絡港英當局,尋求支持。
起義之機:農學會廣徵同志
抵廣州後,孫中山相計農學會為帷幄,徵召同志。起義日期定於重陽節(10月26日)。然事機洩露,起義未果。孫中山散佈於汕頭、西江一帶募兵,計劃南北夾攻廣州。
起義之敗:密電傳來,部署失誤
南海朱貴全等招募壯丁助戰。起義前夜,密電馳至,東北、西南兩軍受阻。諸軍不能並進,起義之勢頓挫。
事後追憶:失敗之因與教訓
起義消息泄露、軍備不足、部署失誤,種種因素導致乙未廣州起義的失敗。孫中山總結教訓,北上日本,謀劃再圖。
乙未紀事:相關紀年與大事記
公元年份 | 乙未 | 干支農曆 | 紀年 |
---|---|---|---|
1835 | 乙未 | 小木未 | 道光十五年 |
1895 | 乙未 | 小木未 | 光緒二十一年 |
2055 | 乙未 | 小木未 | 不適用 |
表格:乙未(1895年)相關
** |事項|詳情|
** |—|—|
** |公元年份|1895|
** |干支|乙未|
** |天干|乙(小木)|
** |地支|未(羊)|
** |生肖|羊|
** |月份|農曆九月|
** |日期|農曆初九(重陽節)|
** |事件|乙未廣州起義|
乙未戰爭:台灣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前言
「乙未」一詞,在台灣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它標誌著1895年發生的清日甲午戰爭,及其後與台灣相關的重要事件。
乙未戰爭的爆發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取得優勢。1895年4月,日本向台灣派兵,展開乙未戰爭。清廷無力抵抗,同年5月台灣民主國宣告成立。
清日簽署《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清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條約內容包括:
條款 | 內容 |
---|---|
割讓台灣及澎湖羣島 | 將台灣及澎湖羣島割讓給日本 |
賠款 | 清政府向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 |
開放港口 | 開放沙市、重慶等沿海港口通商 |
台灣民主國的成立與覆滅
乙未戰爭期間,抗日義軍以「民主國」為名建立臨時政府。民主國領導人唐景崧等發表《獨立宣言》,宣告脱離清廷獨立。
然而,民主國僅維持了3個月,便因日軍進攻而覆滅。1895年10月21日,日軍攻佔台北城,台灣正式成為日本殖民地。
延伸閲讀…
乙未廣州起義
乙未-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
乙未戰爭的影響
乙未戰爭對台灣的影響深遠:
- 喪失主權:台灣脱離清朝統治,成為日本殖民地。
- 社會變革:日本統治期間,台灣經歷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變革。
- 民族意識:乙未戰爭激發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開啟了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序幕。
- 人物犧牲:許多抗日將士在戰爭中壯烈犧牲,他們的事蹟被後世傳頌。
表格:乙未戰爭簡要時間軸
時間 | 事件 |
---|---|
1894年 | 甲午戰爭爆發 |
1895年4月 | 日軍入侵台灣 |
1895年5月 | 台灣民主國成立 |
1895年4月17日 | 清日簽署《馬關條約》 |
1895年10月21日 | 日軍攻佔台北城 |
1895年10月 | 台灣民主國覆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