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癸】乙癸同源,肝腎同源|揭秘兩者之間的密不可分關係

天干乙癸相生:肝腎同源?

天干中有乙癸兩幹,其中乙位列第二,癸位列第十。從五行角度看,乙屬木,癸屬水。再從五臟角度,木氣通肝,水氣通腎。因此,乙癸相生,常被理解為“肝腎同源”。

然而,仔細考究後發現,“乙癸同源”的説法比“肝腎同源”更為精準。天干歸屬五行,同時還帶有陰陽屬性。雖然乙、癸同屬陰,但乙為偶數,癸為奇數。因此,“乙癸同源”指的並非肝腎整體,而是肝腎之陰同源。

肝之陰為血,腎之陰為精。因此,“乙癸同源”所表達的,其實是肝血與腎精同源。從生理角度看,精化血,血化精,二者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關係。具體來説,氣血生化雖離不開水谷,但水谷所帶來的,只是地之精華。水谷精微,只有從脾胃向上傳導至肺,與天氣精華相化合,才能成血。

乙癸 Play

而天地之氣雖然寶貴,但這些精華總不能憑空來到身體中。總需要由人體向天地發出一個信號,一個收聚、召喚的信號,地之五味才會聚斂成形,天之四氣才能畫龍點睛。而這個人體內部的信號發射裝置,就是藏在腎裏的精氣。這個過程,在《心論》“補血法”一節,以及《失眠解》“精虧血少”一節中,也有提及,可以互參。

與此同時,腎精並不是一罐天然氣,只能消耗。總要不斷得到補充,腎精才會具有生生之能。而腎精的來源,主要是血。氣血周行,日復一日。如果只是勉強維持,腎精恐怕就只剩下捱餓的份了。

乙癸

肝和腎有互相滋養的關係(所謂“肝腎相生”)。肝的疏泄條達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養。腎陰的再生,又須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於腎。肝臟血,腎臟精,肝腎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和腎均有相火,相火源於命門,故名。肝腎同源又名“乙癸同源”,這是古人把臟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

乙癸:中醫典籍中常見的五行生剋關係

在中醫典籍中,”乙癸”一詞是一個重要的五行生剋關係術語。乙代表陰木,癸代表陽水,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陰木生陽水,因此乙癸之間存在著生剋關係。

乙癸五行生剋關係

五行 相生 相剋
乙木 癸水 戊土
癸水 丙火 丁火

乙癸在中醫理論中的應用

乙癸生剋關係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臟腑關係:乙木代表肝臟,癸水代表腎臟,乙癸相生反映了肝腎相生相依的關係。
  • 經絡關係:乙木屬肝經,癸水屬腎經,乙癸相生表示肝腎經脈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
  • 氣血運行:乙木生癸水,反映了肝氣推動腎水運行的過程。
  • 病理機制:乙癸失衡會導致肝腎功能失調,從而產生相關疾病。

乙癸失衡的臨牀表現

乙癸失衡的臨牀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症狀 原因
肝氣鬱結 乙木過旺剋制癸水
腎水不足 癸水不足不能生乙木
肝腎陰虛 乙癸兩虛,氣血不足

乙癸失衡的調理原則

乙癸失衡的調理原則主要是扶正祛邪,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類型 調理方法
乙木過旺 疏肝理氣,清熱解毒
癸水不足 補腎益氣,温陽化水
肝腎陰虛 滋陰補腎,健脾益氣

乙癸配伍的藥物

中醫中常用乙癸相生的藥物來治療相關疾病,常見的藥物配伍組合包括:

藥物 功效
柴胡 疏肝解鬱
白芍 養陰柔肝
當歸 補血活血
茯苓 健脾利水
澤瀉 利水滲濕

結論

乙癸生剋關係是中醫理論中重要的五行生剋關係之一,在臟腑關係、經絡關係、氣血運行和病理機制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掌握乙癸生剋關係有利於中醫師更好地診斷和治療相關疾病。

延伸閲讀…

乙癸同源

奇門遁甲—十天干之乙詳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