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6 月 6 日是 24 節氣芒種,芒種是五月第二個節氣,是國曆 6/5~6/7 之間,代表芒作物開始時節。
本篇文章將整理芒種意思是什麼?芒種由來、諺語習俗相關資料,有朋友參考。
24 節氣芒種是每年國曆 6/5~6/7 之間,來介紹芒種意思。
芒種由來是因為這個時期,黃河流域稻田裡,稻子結出了「種」,而這些種子上出了芒,所以稱為「芒種」,是這個 24 節氣名稱由來。
當「芒種」時期到來,梅雨季節會趨緩,天氣會升温,代表我們即踏入炎炎夏日,而古人有句芒種諺語是「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是指若芒種遇到雷雨是兆頭,代表會有豐收一年。
24 節氣芒種時期,可以南部小琉球附近海域和蘇澳外海捕獲飛魚,鰹魚羣出現在台灣南部高雄外海巴士海峽。
除此之外,基隆、澎湖與台南地,可以大量捕到小卷。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薤菜又稱蕗蕎,外表葱蒜、口感接近洋葱。
第一個要介紹芒種習俗是「送花神」,古人會農曆 2/2 花朝節這天歡迎花神到來,花朝節稱「花神誕」「百花生日」「百花仙子節」, 24 節氣芒種臨 5 月份,許多花朵會開始枯萎,民間習俗會這時舉行儀式花神致敬,藉此感謝花神陪伴並祝福花神,同時期待來年能相見。
第二個要介紹芒種習俗是「安苗」,「安苗」是皖南地區一種農耕儀式,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每年「芒種」時期,人們完成水稻種植後,祈禱秋天能豐收,各個地區會進行安苗祭祀活動。
每個家庭會新麥製成的麵粉來蒸包子,並麵捏成五穀、家禽、瓜果蔬菜形狀,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安苗儀式供品,藉此來祈求五穀豐收和村民安全。
第三個要介紹芒種習俗是「煮青梅」。
南方每年五、六月份是梅子熟成季節,而三國時期有「青梅煮酒論英雄」故事典故,新鮮青梅因為味道,因此適合直接食用,加工才能進食,而這種加工過程我們説「煮梅」。
二十四節氣歌,是於記憶我國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詩歌,流傳有多種版本。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一種用來指導農事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
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太陽月亮運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但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太陽進行,所以曆法中加入了反映太陽運行週期“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標準。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長江、黃河流域。
而二十四節氣歌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農事指導。
直到現在,這些地區農民節氣配合温度、降水來事農業生產。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寒。
每年運行360度,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每月兩節不變,多相差一兩天。
音樂人:秋林(李秋林)改編歌詞(薛琴訪發表於1950年1月《人民日報》上。
)作曲演唱。
本版本歌曲客家語言來演唱民謠歌曲,有客家山歌味道。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寒。
[耘田]種完禾稻後一段時間,要稻田裡雜草拔掉,得多禾苗拔掉一些,扶正禾稻行與行之間距離,然後施肥。
歌曲簡介:客家人絕大部分是耕田生,種水稻,成為客家人生活一部分,二十四氣節是每個種田人知道一件事情,這首歌曲讓有種過田朋友知道這二十四氣節裡面,每一個氣節農民乾什麼。
東北版二十四節氣歌我國作曲家楊柏森譜曲,二人轉表演藝術家、演員閆學晶演唱,收錄歌曲專輯《寧舍一頓飯,捨二人轉》中。
是東北老百姓節氣變化當時人們活動編寫成順口溜,是人們時間勞動過程中經驗所得,程度上體現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勞動智慧。
該歌曲閆學晶《糧安天下》《2013尋找鄉村頒獎典禮》中演唱此歌曲。
吉林電視台《戲登場》中播出,深受東北老百姓喜愛。
二十四節氣是智慧中國古代老百姓通過生活細心觀察,太陽黃道上位置劃分,相鄰兩個節氣隔15天左右。
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秋處露秋寒霜降,上半年逢六廿一,(廿:niàn二十)每月兩節日期定,立春雨水,驚蟄蟲不眠,春分,採茶穀雨前;立夏小滿足,芒種開鐮,夏至小暑,大暑三伏天;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霜降紅葉染;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大寒。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乾,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雪地,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臘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為大雪時節氣温低了,河水凍冰封住。
叉:chá,冰凍住,水不能流意思。
延伸閱讀…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風箏放斷線,穀雨茶翡翠連,立夏桑果象櫻桃,滿養蠶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
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交節日,有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後,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驚蟄春分三月,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太陽黃經零度起,黃經每運行15度經歷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延伸閱讀…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節氣”,即:立春、驚蟄、、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個節氣;每月第二個節氣“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15天,現在人們“節氣”和“中氣”統稱“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現行公曆中日期基本,上半年6日、21日,下半年8日、23日,前後1~2天。
立春:開始意思,立春春季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
驚蟄:蟄是藏意思。
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土中冬眠動物。
:天氣,草木。
穀雨:雨生百穀。
雨量而及時,穀類作物能成長。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寒露:露水,要結冰。
霜降:天氣,開始有霜。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隨著中國曆法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謀耕。
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鬥雨風。
一夜返青千里麥,萬山潤遍動。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