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五營神兵及其令旗
引言
五營神兵,相傳在漢晉時期便已形成,作為陰陽兩界防禦的要力。台灣民間信仰受其影響,結合王爺信仰與聚落文化,形成獨特的五營神兵信仰。本文將介紹五營神兵的編制、令旗,及其在民間信仰中的作用。


編制:五行方位,兵馬齊備
五營神兵依五行方位而設,分為東、南、西、北、中營。其番號分別為九夷軍、八蠻軍、六戎軍、五狄軍、三秦軍,兵馬數量依序遞減。這種分佈反映了漢人本位主義的觀念,以關中地區為中心,向外延伸防禦。
令旗:指揮調度,肅穆莊嚴
五營令旗形為三角,上繪龍鳳圖樣,或繡上「令」字。令旗分為五色,代表不同的營隊:東營青旗、南營紅旗、西營白旗、北營黑旗、中營黃旗。令旗之擺放由右至左依序為東、南、西、北、中,最右側為上位,體現尊卑有序的原則。
民間信仰:守護莊頭,驅邪避煞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五營神兵為神明之近衞軍,負責守衞莊頭、抵禦邪魔鬼魂。廟宇或神壇往往設有五營將領的神位,配以令旗、營鬥,供奉於外殿或內殿。
犒軍:感念功勞,犒賞軍旅
一年一度,民間信仰會舉辦「犒軍」儀式,以感謝五營神兵的守護。犒軍祭品包括牲禮、糖果、餅乾、水果等,並以專屬的犒軍金紙表達敬意。
意義:傳統繼承,信仰傳承
五營神兵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反映了歷史文化與民間習俗的融合。透過令旗的佈置、犒軍儀式的舉辦,傳承了傳統的信仰觀念,凝聚了地方社區的向心力。
五營令旗排法:鎮宅化煞、護佑安康
五營令旗排法是道教中常見的驅邪避兇儀式,利用五面令旗代表五方營神,鎮守宅舍,化解煞氣,護佑安康。本文將詳細介紹五營令旗的排法、意義和使用時機,供讀者參考。
五營令旗及其意義
令旗 | 色彩 | 代表營神 | 職責 |
---|---|---|---|
中營 | 黃色 | 玄武營 | 掌管戊己,鎮壓中宮 |
東營 | 綠色 | 青龍營 | 掌管甲乙,鎮壓東方 |
南營 | 紅色 | 朱雀營 | 掌管丙丁,鎮壓南方 |
西營 | 白色 | 白虎營 | 掌管庚辛,鎮壓西方 |
北營 | 黑色 | 玄武營 | 掌管壬癸,鎮壓北方 |
令旗排法
五營令旗的排法依據八卦方位,懸掛於宅舍大門、窗口或廳堂上方。
方位 | 令旗 |
---|---|
中宮 | 黃色 |
東方 | 綠色 |
東南方 | 綠色、紅色 |
南方 | 紅色 |
西南方 | 紅色、白色 |
西方 | 白色 |
西北方 | 白色、黑色 |
北方 | 黑色 |
東北方 | 綠色、黑色 |
使用時機
五營令旗排法適用於以下情況:
- 新居入住
- 遷移新址
- 遇有煞氣衝犯
- 家中不寧
- 化解桃花劫
使用方法
在進行五營令旗排法的同時,需要唸誦咒語,以加強法力。咒語各派傳承略有差異,建議請教專業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