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由來】揭秘五行由來:古代哲學的神奇奧秘
事項 五行相生 五行相剋
生火 克土
生土 克金
生金 克木
生水 克火
生木 克土

上古時期,人們認知天地萬物由三才(天地人)構成。其中,五行(五氣)的概念逐漸萌生。五行由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組成,而四象則由陰陽組合而成。

五行由來 Play

五行理論認為,萬物皆由五行構成。五行之間生生相剋,形成萬物運行的規律。這種理論可應用於解釋社會活動,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説。

五行由來

《易經》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中十個數代表五行生成。五行自水始,順序為水、火、木、金、土。

五行源自於遠古時期,是中國古代哲學觀念。最初,五行被視為資源材料,後來成為萬物構成的要素,影響著天地萬物的運轉。五行與陰陽、氣共同構成了中國神秘文化的一部分。

五行由來

五行由來探究

五行學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重要的理論,它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五行由來的説法眾多,以下歸納出幾個主要觀點:

五行與四時

《呂氏春秋》雲:「凡陰陽之變,屈伸相感而生和。和實生氣,氣實生形,形實生神,神實生知,知實生德。」認為五行起源於四時。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中央屬土。

五行與方位

《淮南子》中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北方水也,其帝顓頊。」認為五行與五方相對應,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五行與人體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之臟腑,皆有五行之性。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認為五行與人體器官相應,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五行與天象

《漢書·五行志》中記載:「五行之變,應乎日月星辰。」認為五行與天象相應,木星屬木,火星屬火,土星屬土,金星屬金,水星屬水。

五行與相生相剋

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可以推斷五行之間的相互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延伸閲讀…

五行學説

五行説考源 – 陳柏達的網誌

五行對應表

五行 四時 方位 人體 天象 相生 相剋
木星 木生火 金克木
火星 火生土 木克土
土星 土生金 水克土
西 金星 金生水 火克金
水星 水生木 土克水

相關文章